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iu 即可
留姓 留氏 留姓起源 留姓名字 留姓名人
留姓

姓氏
拼音liú
人口約 1 萬〔 稀有姓氏 〕
排名725 位。
位於撒姓 之後,弋姓 之前。

留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72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留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留姓 即可

留姓 起源

留姓主要源自:伊祁姓姬姓

留、畱,讀音作liú(ㄌㄧㄡˊ)源於伊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在史籍《姓源·韻譜》中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大夫食採王畿之留,以邑爲氏。春秋鄭國邑,後有人爲姓。”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長陽縣西堡鎮附近山區,東流經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在津陽口注入清江),稱丹朱。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

留姓起源一

源於伊祁姓,出自古帝堯之子丹朱庶兄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在史籍《姓源·韻譜》中記載:“留姓,出自周封內大夫食採王畿之留,以邑爲氏。春秋鄭國邑,後有人爲姓。”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朱。朱受封于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今湖北省長陽縣西堡鎮附近山區,東流經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在津陽口注入清江),稱丹朱。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卻被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把帝位禪讓給舜。這是後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但在史籍《山海經》一書中,記載古代首領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註釋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說明丹朱在漢朝時期人們眼裏,是一位在古代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但在史籍《竹書紀年》中卻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是刻意指明,堯不傳子而讓位於舜似並非堯之本意,而是迫於舜的威力,或說是舜排斥了堯子丹朱而篡奪了堯位,說明堯並非不想傳子,堯子也不一定不肖。這說明,當堯之時,帝位傳子還是傳賢,家天下還是公天下,正處於激烈的社會爭鬥當中。

傳說,丹朱有九個庶兄,其中有一個被賜封於留邑(今江蘇沛縣),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留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留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留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

周王朝時期的“王畿之留”,在春秋時期屬於鄭國留邑(今河南偃師),其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留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留姓起源三

源於改姓。南朝宋文帝六子劉誕,謀反被殺後,子孫被貶爲庶民,改姓“留氏”。

留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

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多冠漢姓爲留氏、劉氏、雷氏等。

留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留佳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滿語爲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拉、輝發、松花江等地,后冠漢姓爲留氏、劉氏、雷氏等。

②滿族留濟理氏,滿語爲Linggirl Hala,漢義“黑狐皮”,世居黑龍江地區,后冠有漢姓留氏、李氏理氏等。

③滿族完顏氏,爲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滿語爲Wanggiya Hala,以部爲氏。完顏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後爲金國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爲“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喀拉沁、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后冠有漢姓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執政時期,有正黃旗尚書完顏·留保,其後裔中有取漢姓留氏者。

得姓始祖

堯帝。

留姓 分布

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零三位,多以會稽、扶余、遼東爲郡望。

內蒙古自治區、福建省、湖南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北京市、天津市,麗水市等地,均有留氏族人分佈。

留姓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扶余郡:即今雙城市。黑龍江省設置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裏分佈着肅慎族先民。公元前兩千多年,肅慎族人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時期稱爲扶余。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朝時期屬伯咄。唐朝聖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後,伯咄爲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國初期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爲生女真完顏部所有。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朝初期爲奴爾幹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昴幫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爲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爲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朝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爲雙城設治之始;清朝鹹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清朝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清朝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爲雙城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爲一等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僞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爲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59年5月歸哈爾濱市屬。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行署管轄。1988年設雙城市(縣級),1996年11月5日重歸哈爾濱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留姓 堂號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扶余郡:即今雙城市。黑龍江省設置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裏分佈着肅慎族先民。公元前兩千多年,肅慎族人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時期稱爲扶余。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朝時期屬伯咄。唐朝聖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後,伯咄爲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國初期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爲生女真完顏部所有。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朝初期爲奴爾幹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昴幫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爲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爲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朝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爲雙城設治之始;清朝鹹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清朝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清朝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爲雙城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爲一等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僞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爲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59年5月歸哈爾濱市屬。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行署管轄。1988年設雙城市(縣級),1996年11月5日重歸哈爾濱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留姓 姓氏源流

壹、liú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長治、運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爲留氏。”丹朱乃帝堯之子,故此之留氏當系出祁姓。

2、又引《姓源韻譜》雲:出自周封內大夫,食採王畿之留,以邑爲氏。

3、鄭樵則雲:“按《姓纂》:‘衛大夫留封人之後。’然無據。宋有留邑,此則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爲氏。”其地在今徐州泗水東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

4、或爲劉氏所改。鄭樵又云:“劉誕謀逆,貶姓爲留。”《姓氏詞典》注云:留,古地名,有二:一爲東周鄭邑,即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一爲春秋宋邑,在今江蘇沛縣東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則雲:“(留),春秋鄭邑,後爲周大夫劉子采地。留、劉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三十五里劉聚。”與《姓氏詞典》所謂“東周鄭邑,即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之說不同。而近於《姓源韻譜》“出自周封內大夫,食採王畿之內,以邑爲氏”之論。

5、《廣韻》則雲:“留,亦姓,出會稽。本自衛大夫留封之後,後漢末避地會稽,遂居東陽,爲郡豪族。”《姓氏詞典》注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周莊王時有留子國、留子嗟,皆賢人。莊王不明,留氏放逐,國人作詩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留,舊或作“畱”。漢代有留肹。(按,肹,或作肸,音xī。《姓氏詞典》引作“盼”,誤。)又有留長孺;三國時吳有留贊,爲將軍;唐代有留叔先;五代有留從効,泉州節度使。《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作(宋)留從效,永春人,清遠軍節度使。宋代有留夢炎;明代有留睿。

貳、

留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留姓起源:①古帝堯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於留者之後,以邑爲氏。留,春秋時鄭邑,後爲周大夫劉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師西南35裏之劉聚。②出自周封內大夫,食採於王畿之留(故城參見上條),以邑爲氏。周莊王時留子國即是。③春秋時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爲氏。至秦置留縣,漢武帝封張良爲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蘇沛縣東南。一說,春秋時衛大夫留封人之後,見《姓源》及《廣韻》。誤矣,春秋時宋、陳有留地,均未屬衛。

留姓名人:

留盻,漢強圉侯。留夢炎,宋時衢州人,諄祐四年進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時起爲禮部尚書。

郡望:會稽、東海。

變化:①留即劉之本姓。②亦作〔畱〕。

留姓 歷史名人

留姓古代名人

留瓚三國(公元183-255),字正明,孝順鎮人。少爲會稽郡吏,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後被東吳大將淩統所引用,任屯騎校尉。諸葛恪東征,留瓚爲前部,會戰先陷陣,大敗魏師,以功升左將軍。吳五鳳二年(公元255年)留瓚任左護軍,隨孫峻徵淮南,因病撤軍,被魏將蔣班圍困於道,力戰而死,時年73歲。

留從效五代十國(公元906~962年),字元範,南安桃林場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桃城鎮留安村),著名五代時期晉江王。生於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幼年喪父,以孝順母親,尊敬兄長名聞鄉里。好讀書,尤好讀兵書。少年時到泉州當衙兵,後升爲散員指揮使,是閩王王審知手下的將領。南唐李璟任留從效爲清源軍節度使、泉南二州觀察使,未幾,累授從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封晉江王(鄂國公、晉江郡恭王)。 北宋建隆三年(962)七月,留從效「疽發背卒」,薨年五十有七。南唐後主李煜詔贈太尉、靈州大都督。從效無嗣,以兄從願之子紹錤、紹鎡爲子。二房環公後裔。

留正宋朝(1129-1206),字仲至,泉州永春人。乃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六世孫。生於宋高宗建炎三年,卒於寧宗開禧二年,年七十八歲。紹興十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第進士,授南恩州陽江尉。歷權中書舍人,言記注進御,非設官本意,乞免奏御。從之。主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累官籤書樞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師觀文殿大學士等職,先後受封申國公、衛國公、魏國公,卒贈太師,諡忠宣,紹熙初,拜左丞相,謹法度,惜名器,毫髮不可幹以私;引趙汝愚與之共政。孝宗疾革,數請車駕過宮。帝拂衣起,正引裾泣諫,退再上疏,言極激切。嘉泰元年,(公元一二o一年)封魏國公,進少師觀文殿學士。卒,諡忠宣。正著有詩、文、奏議、外製二十卷,《宋史本傳》行於世。留正從政四十餘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諫;尤其是主政期間,謹法度,惜名器,舉賢才,而且在宮廷鬥爭波譎雲詭之中能寬容大度,一心爲公毫髮不幹以私,孝宗稱其“純誠可託”,“真宰相也”,是爲南宋前期一位賢相。他有詩文、奏議、外製20卷行世。

留夢炎宋朝,浙江衢州(今浙江衢縣)人,字漢輔。生年不詳,卒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狀元。留夢炎爲人奸詐,見風使舵。中狀元后,歷官宗正少卿,祕閣修撰,福建提舉,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學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並拜爲右丞相兼樞密使,總督諸路軍馬。雖受命於危難之時,但臨事退縮,稱病於家不出,直至太后親臨其家,纔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於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對此,文天祥作《爲或人賦》詩云:“悠悠成敗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終,金馬勝遊成舊雨,銅駝遺恨付西風。黑頭爾自誇江總,冷齒人能說褚公。龍首黃扉真一夢,夢迴何面見江東。”文天祥兵敗被俘後,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學與爲人,待爲上賓,多次派人勸降不成後,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堅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請求元帝釋放文天祥爲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夢炎卻阻止道:“天祥出,復爲號召江南義士抗元,吾輩將置於何地?”從而堅定了元帝殺害文天祥的想法。留夢炎後在元朝爲禮部尚書,遷爲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留夢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孫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聲明非留夢炎後代,纔有考試資格。

留姓 相關姓氏

留佳留吁留呼留昆留濟哩 (留濟哩)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