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狐
拼音hú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501 位。
位於偏姓 之後,辰姓 之前。
狐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50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狐姓 起源
狐姓主要源自:姬姓。
狐姓狐姓起源一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給周文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在典籍《廣韻》中記載:“晉有狐氏,代爲卿大夫。”上古時期,周文王姬昌有個兒子叫畢公高。畢公高有個孫子叫畢萬。在春秋時期,畢萬到晉國當上大夫,他有一個曾孫叫魏顆。魏顆建有軍功,曾活捉了秦國大將杜回,也就是《左傳·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中記載的“魏顆敗秦師輔氏,獲杜回”,因功被晉景公姬獳賜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
在魏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爲姓氏者,稱令狐氏。令狐氏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狐氏,亦有維繫令狐氏複姓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狐姓狐姓起源二
出自上古周朝時期王子狐,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典籍《尚書·晉語》中也記載:“狐氏出自唐叔。又令狐,複姓。”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東周時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個兒子(一說爲孫),由於他爲人行事有三德,即“其色中和,小前豐後”,因此起名叫“貔”。古人認爲“狐”爲妖獸,有鬼神附體,而“貔”是狐中最佳者,即白狐,要敬而遠之。當一個人待人衷和,先前看着不起眼,而後卻驚天緯地,即可稱貔。因此周平王就爲自己的這個兒子起名叫“貔”,也就是“狐”。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理念中,無論是道教還是儒教,都不排斥狐的形象與內涵之存在,甚至還具有人類所不能比擬的美德,因此在人名、地名、族稱中多有存在。而將“狐”貶化爲狡詐、貪婪、淫蕩的形象,則是在佛教泊入中國之後。但是,在諸多隱諭的反佛文學作品和政論性文章中,依然維持着“狐”之聰穎、善良、美麗的傳統形象,例如蒲松齡的《聊齋》。
在王子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貔氏,後多省稱狐氏,以示謙恭,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狐姓狐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狐容,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大狐氏,爲春秋時期晉國原始舊姓。據傳說,大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交城),故以地名爲姓氏,稱大狐氏。這種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太原爲古唐“帝堯初都”之地,又是夏朝統治的根據地,狐氏大戎即是其屬地之一。但是在西周初年,該地已經是戎、翟諸民族出沒遊牧的地方了。
據史籍《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成王姬誦“分唐叔(叔虞)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啓以夏政,疆以戎索。”這裏的“啓以夏政,疆以戎索”,實際上是晉國建國初期的根本治國方略,就是在中央政權的建設上,堅持夏朝的先進制度,但是在地域管理方面又遵循當地遊牧民族的風俗。在晉國建立初期,真正的宗周貴族是不多的,叔虞只帶去了“懷姓九宗,職官五正”等極少數姬姓族人,大部分還是土著居民,晉國大夫狐氏到底出於姬姓王室,還是當地土著民族,在史籍中無考。事實上,晉國的“胡”風一直是很濃厚的,從西周初期受封於唐邑,後改唐爲晉,建立晉國。其時,晉國人與周邊民族通商、通婚的現象一直就十分普遍,國君也不例外。在史籍《左傳》中稱,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漢朝史學大家司馬遷也認爲:“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不過,當時也有其他民族是姬姓的——那麼,兩週之際狐氏大戎的首領狐突(晉國重臣狐偃之父,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的外祖父),其祖上到底是姓姬還是姓狐?是土著民族還是宗周後裔?如果是出自土著民族,那麼到底是戎(羌)還是翟(狄)?均已經頗爲渺茫難考了。
大狐氏,後多省文簡改爲單姓狐氏,世代相傳至今。
狐姓狐姓起源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留濟理氏,滿語爲Linggirl Hala,漢義“黑狐皮”,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中有狐氏。
狐姓 分布
狐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沒有單姓狐氏,但有複姓令狐氏,名列第九百四十九位,以太原、弘農爲郡望。狐氏源出上古周朝時,有個王子叫“狐”,他的後代就以狐爲姓,世代相傳。狐王子是東周時國君周平王的兒子,這個記載可見於古書《通志》中的《氏族略》一篇。狐姓在歷史上也出現了不少名人,如狐卷子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名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討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裏有着記載。狐氏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名門望族,晉文公之母就是狐氏之女。晉文公早年長時期流落他國,得到舅舅狐偃的幫助,終能定周室之亂,完成霸業。春秋時代的晉國所在地(即今山西省境內)望族出於河東郡(即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狐姓 郡望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爲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幷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爲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爲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爲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爲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狐姓 堂號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爲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幷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爲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爲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爲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爲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狐姓 姓氏源流
壹、狐
現行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昌圖,山西之太原、臨汾及呂梁地區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莊子》注云:“堯友有狐不諧。”《中國姓氏大全》稱:“西周時有孤不偕(相傳爲堯的朋友)。”“孤”當爲“狐”之誤。然而,既稱其爲“西周時”人,何以又謂其爲“堯的朋友”?不詳其意。“諧”與“偕”不同,“不諧”與“不偕”可能是兩個不同的人。狐不諧爲堯友;狐不偕,乃周賢者。當爲狐姓之始。
2、又據《墨子》雲:“驩兜有佞臣狐功。”據此,《中國姓氏大全》稱:“相傳爲驩兜的佞臣狐功之後。”驩兜爲堯臣,舜即位,以其黨於共工,放於崇山。
3、鄭樵注云:“姬姓,周平王子王子狐之後,以名爲氏,”《左傳》大狐姬生公子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姬,姓也;狐,氏也;戎,國也,言戎國狐氏姬姓之女。凡姓,別婚姻;氏,別貴賤。此言狐姬者,明此姬出於王子狐之後,貴族之女,故兼氏言之,蓋戎國不貴矣,所貴者狐氏,則知王子狐之後有居於戎者也。(按:每至於此常懷疑惑;姓以別婚姻,且“同姓不婚”的禮教,春秋前後亦頗嚴格,然晉乃周武王之後;戎國,周平王之後,俱爲姬姓,同爲王族之裔,何以相婚姻而生重耳、夷吾?雖至晉獻之時晉、戎早過“五服”,然終究有同姓而婚之嫌。)(4)又注:“或言晉唐叔之後。”唐叔,即唐叔虞,晉之始封君。
貳、狐
狐姓分布:清時四川有此姓。今大陸仍有此姓。
狐姓起源:驩兜(帝堯之臣,一說,黃帝之子)有佞臣狐功,見《墨子》。當堯舜時已有狐姓。 ②春秋時晉唐叔虞之後,其在戎、狄者爲狐氏,見《姓苑》。③周平王之子王子狐之後,以名爲氏。
狐姓名人:
狐突,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之外祖父,晉大夫。其子狐偃,佐文王而霸天下。
郡望:絳郡。
狐姓 歷史名人
狐姓古代名人
狐突春秋,晉國大夫。狐突的大女兒生一子叫重耳,重耳放逐在外19年間,狐突教子輔佐重耳忠貞不二,被逼而死。晉文公重耳功成業就後,爲懷念忠貞不渝、大義凜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陽、卻波之間的馬鞍山下,重整墳塋,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譽爲三晉名臣。
狐毛春秋,字子羽,晉國卿,公子重耳的舅父,狐偃之兄。拜中軍車騎將軍,英標冠世,才能兼備。
狐偃春秋,字子犯,晉國卿,公子重耳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遊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狐射姑春秋,又名季他,出身在賈,行次季,又名賈季,春秋時期狐偃之子。晉文公重耳滅賈國後,晉襄公便把賈地賞給輔佐晉文公完成霸業的狐偃之子狐射作爲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稱賈季、賈他。晉襄公去世後,在立晉襄公的哪個弟弟爲君之事上發生了爭鬥,賈季因避禍便逃往翟國,他的子孫便以賈爲姓氏,稱爲賈氏。
狐鞫居春秋,晉大夫,食邑於續,諡曰簡,行次伯,《左傳》杜《注》:“鞫居,續簡伯”,子孫因以爲氏,後有續姓、簡姓、鞫姓。《春秋分記·世譜六》:“狐氏,唐叔之後。突生二子:曰毛,曰偃;毛生溱,偃生射姑。又,鞫居,狐氏族,附之射姑右,不詳其世。”
狐忠明朝,狐忠是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陽典縣人,善書,洪武中官中書舍人。
狐卷子戰國,狐卷子是魏國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裏有着記載。狐卷子就是王子狐的後代,因爲出身貴族,所以對國家政治特別關心。而且春秋戰國時代,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有思想的文化人,總要根據自己的知識結合現實,講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大大地推動了那個時候的文化進步。
狐溱春秋,狐毛之子。著名春秋時期晉國重臣。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出兵勤王,周天子把“南陽”(太行山之南,黃河之陽)地區的陽樊、溫、原、欑茅地區賞賜給晉國,晉文公便命趙衰爲原大夫、狐溱爲溫大夫。作爲狐氏的第三代人,能和趙衰成爲平級幹部,狐溱的起點可謂很高了。但是漸漸的,狐氏的勢頭似乎盛極而衰了。公元前629年狐毛去世,狐溱並沒有取得六正的席位,而是由先軫的兒子先且居做了上軍將。以後,史書重便基本不見了狐溱的記載,看來是日漸衰落了。到了一百年後的公元前539年,叔向(羊舌肹,著名晉國大夫,政治家)已經在慨嘆:“欒、邵、肯、原、狐、續、慶、伯,降在皁隸矣……”而這些“皁隸”中,很可能就包括狐溱的後裔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