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er 即可
二姓 二氏 二姓起源 二姓名字 二姓名人
二姓

姓氏
拼音èr
人口約 7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14 位。
位於具姓 之後,厚姓 之前。

二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1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二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二姓 即可

二姓 起源

二姓主要源自:姬姓

二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兩週時期貳國王族後裔,屬於以國名爲氏。在文獻《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記載:“古有貳國,或以國爲氏。鄭樵注云:或言姬姓。<左傳>:‘楚屈瑕將盟貳、軫。’並小國也。貳國在隨州南。”這個貳國,故址在今湖北省廣水市應山縣境內,國都在應山縣餘店鎮界河街程家莊一帶,是一個規模很小的諸國。貳國雖小,但在西周時期一直負有特殊的使命,即周王朝爲限制楚國擴張而敕封的“漢陽諸姬”之一。進入春秋時期,貳國自然成爲迅速發展的楚國之障礙,因此在很早即成爲楚國的打擊目標,而周王室在春秋時期已經趺弱,加之鞭長莫及,貳國很快就成爲了楚國的附庸。貳國的具體滅國時間,在許多史籍中都沒有詳細記載,但在周桓王姬林十九年(楚武王熊通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莫敖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屈瑕次於郊郢,鬥廉以銳師夜襲鄖師,敗鄖於蒲騷,盟貳、軫而還。”而且在其後著名的“沈鹿之盟”中,楚武王盟會巴、庸、猴、鄧、邵、絞、羅、鄖、貳、轉、申、江諸國,準備一致對付齊國,當時唯有黃、隨二國不至,因此遭到楚武王的痛斥。說明在這個時期,貳國與相鄰的偃姓子爵軫國還都存在。

在貳國的貴族中,很早即有以國名爲姓氏者,稱貳氏。例如,在周桓王十年(晉桓公姬頎元年,公元前710年),晉國有個著名的大夫叫貳宗,齊國還有個大夫叫貳廣,都是貳國的貴族。

二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注:“<山海經>貳負之臣曰危。貳姓始此。望出河東。”按史書的記載,“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窫窳龍首,居溺水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在史書中記載的“窫窳”並不是人,傳說它曾是天神,被名爲“危”的神殺死,後來又復活了,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至於爲什麼要殺,文中沒有說明。關於窫窳的形狀,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一說是人面牛身馬腿,一說是龍頭虎身的巨獸,還有說是一種類似劍齒虎一樣的大型貓科動物。由於窫窳喜食人類,所以後來堯帝又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貳負,是遠古時代的官名,職責類似專除惡獸的武將或獵手,其後裔子孫此先祖的官職稱謂爲姓氏,稱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二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拓拔部,屬於以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注引《後秦錄》記載:“貳,夷姓,後魏有將貳坐。”即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中有貳氏,源出當時室韋部中的貳王,即“莫何弗”,是僅次於大酋長的爵位稱號,首尊大酋長則稱“訥”。

在莫何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爵號爲漢化姓氏者,稱貳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姓 分布

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河東、南陽爲郡望。

二姓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屬隨州,後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爲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二姓 堂號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屬隨州,後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爲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二姓 姓氏源流

壹、èr

現行罕見姓氏。今雲南之瀘水有分佈。漢族、傈僳族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其源不一:《中國姓氏大全》稱:“現代罕見姓氏,爲貳姓簡寫。”《姓氏詞典》則雲:“系貳姓分族。古通貳,後別爲二姓。(《大平圖話姓氏綜》)。”

貳、

綜合:爲“貳”之簡寫。亦見《新編千家姓》。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