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眭
拼音suī、guì
人口約 2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612 位。
位於頓姓 之後,尕姓 之前。
眭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1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18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眭姓 起源
眭姓主要源自:姜姓。
眭姓起源一
眭姓起源,史籍曠如,而民間口頭傳說中衆說紛紜,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點。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人眭喜良所述,與同鄉長者《眭氏歷史考證》撰者已故鳳鳴先生所述又不同,茲錄如下,聊備一說,以待暇日詳考。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當地有不少姓眭的。在老家眭字讀“sui”和字典音同。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小王朝叫“圭(讀gui)王朝”,因事要滿門抄斬,很多人跪在河邊,執法官問誰姓“圭”,有智者目視河水急中生智說自己姓“sui”,因山西昔陽人把“水shui”讀作“sui”。目視水故在“圭”字前面加目,目視水故取“sui”音,很多人從之,躲過一劫。據當地老人講,東冶頭鄉還有一處廢墟,名叫“殿圪臺”是“圭王朝”古宮殿舊址,聽說還有石碑出土,是否確切,沒有考證。也算是“眭”起源的一種說法。估計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數民族,因當地有七月十五喫“面楊”的習俗,說宋朝楊六郎掃北,所到之處屠殺頗多,故當地人對楊家狠之入骨,用白麪作成人的模樣,蒸熟食之。這一傳說和習俗與中國傳統的對楊家持褒獎態度不同,恐怕事出有因。而楊六郎屠殺的多是北方民族,由此推斷眭姓一族來自北方一說倒也成立。
眭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白狄古肥子國君主隗綿皋之後,屬於避難改字爲氏。諸多姓氏史籍記載:戰國時期,有趙國大夫食採於原肥子國故地睦邑(今山西昔陽東冶頭鎮,一說浙江淳安),因以爲姓氏,稱睦氏。其實,在該類姓氏史籍中,均是將“眭”字誤寫爲“睦”字、或“睢”字,後以訛傳訛,“產生”出了兩個字形相似的“睦氏”和“睢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眭,趙大夫食採眭邑,因以爲氏”。另有一說謂戰國時,肥子國(山西省太原以東)國君姓圭,其子孫因怕受侵軋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可見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形成。眭氏族中,曾有“明經知數,卻詔出關”一聯,褒揚的是漢代眭弘,以明經出任議郎。北魏的眭誇義卻詔書而暗潛出關,保持其高潔的節操。丹陽之有眭姓,始於南唐。據《丹陽縣誌》(光緒版)記載,丹陽眭姓第一人(亦即始遷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趙州高邑(河北高邑縣)人。爲南唐進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間任常州刺史。他膽識過人,爲政寬簡,治績顯著。至後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稱藩於周,令昭符爲南唐進奏使,置邸大梁(開封市)。後主李煜嗣位,又屢次委昭符爲進奏使,斡旋於金陵、大梁之間。作爲使節之臣,眭昭符盡忠職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祿,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懼,始終不辱使命,北人甚爲敬重。南唐亡後,他懷念故國,恥作宋臣,挈家下來到丹陽,卜居於城南的董莊(橫塘鎮眭巷村東),開闢了丹陽眭氏一脈。通過長期的繁衍發展,逐漸躋身於本邑望族之列。眭氏宗人在丹陽陣容龐大,僅以“眭”字命名的村莊就多達8個,不帶“眭”字而實際上爲眭氏族居的村莊更多,主要分佈在橫塘、延陵、開發區、裏莊、呂城、陵口、麥溪、珥陵和雲陽等鎮。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陽眭氏修訂了《眭氏宗譜》,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續修。千百年來,眭氏族中賢人頗多,漢代有符節令眭弘,三國時有農民義軍首領眭固、北魏有中郎將眭誇等知名於世。《中國人名大辭典》共錄眭姓名人4個,竟有2個是丹陽人。《江蘇藝文志?鎮江卷》錄眭姓8人,全是丹陽籍。《丹陽縣誌》(光緒版)中載眭姓進士、貢士、舉人等竟達40餘名。明代有戶部員外郎眭紘、翰林院檢討眭石、武略將軍眭憲、武毅將軍眭嘏;清代有監察御史眭朝棟、畫家眭石亭等。丹陽城內燕子巷舊有一座規模頗大的眭氏宗祠,廳柱上掛有一副楹聯:“西漢家聲遠,南唐世澤長”,對眭姓歷史上極有影響的兩個人物:西漢符節令眭弘和南唐進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揚。
1990年10月,東冶頭鎮出土了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鐫刻的《眭讓立墓碑》,其碑文曰:“眭爲天下之着姓也,世居大滷、樂平、東山、靜陽。”東冶頭村,即明朝嘉靖年間由靜陽村分立而成。該其地還有一通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郭氏墓碑,碑文雲:“前有昔陽之泊,北望肥子古城。”可見,民間傳說確實,且已有悠久的歷史了,該地當爲晉昭公安置肥子綿皋的奉祀之所在。眭氏(睦氏)族人大多尊奉隗綿皋爲得姓始祖。
眭姓 分布
眭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五百十二位,其字阿的睢氏名列第九百位,字訛的睦氏名列第一千七百零二位,多以趙郡、丹陽、零陵、太原爲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鎮江市丹陽市、常州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市、揚州市,陝西省的澄城縣,湖南省的永州市零陵區、寧遠縣、祁陽縣、衡山市、嶽陽市、益陽市安化縣、婁底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梅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晉中市昔陽縣、陽泉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趙縣、高邑縣、贊皇縣、保定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靈武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永新市、贛州市、南康市、吉安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宜賓市、綿陽市江油市、德陽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雲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廣東省的深圳市,重慶市忠縣,北京市,上海市,臺灣省,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均有眭氏以及字訛形成的睦氏、睢氏族人分佈。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錄此姓,然其成姓已久。眭姓地望爲趙郡,實爲今河北高邑、趙縣一帶。這裏恰恰是先秦時期鮮虞國和中山國的疆土。據《左傳》,肥、鼓二國,皆爲鮮虞附屬,同爲白狄之別種。江蘇省丹陽之眭姓,始於南唐。據《丹陽縣誌》(光緒版)記載,丹陽眭姓第一人(亦即始遷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趙州高邑(河北高邑縣)人。爲南唐進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間任常州刺史。他膽識過人,爲政寬簡,治績顯著。至後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稱藩於周,令昭符爲南唐進奏使,置邸大梁(開封市)。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陽眭氏修訂了《眭氏宗譜》,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續修。千百年來,眭氏族中賢人頗多,漢代有符節令眭弘,三國時有農民義軍首領眭固、北魏有中郎將眭誇等知名於世。《中國人名大辭典》共錄眭姓名人4個,竟有2個是丹陽人。《江蘇藝文志.鎮江卷》錄眭姓8人,全是丹陽籍。《丹陽縣誌》(光緒版)中載眭姓進士、貢士、舉人等竟達40餘名。眭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眭姓 名人明星
眭姓 郡望
趙 郡:漢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將原秦朝邯鄲郡改爲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爲趙郡,轄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爲一地二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爲零陵”。這裏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爲黃蓋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廢黜。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閒,並小爲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從置永州總管府到今天,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併爲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八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二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十二個公社和九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爲零陵地區。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爲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兩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九縣。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10號函批覆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九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眭姓 堂號
趙 郡:漢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將原秦朝邯鄲郡改爲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爲趙郡,轄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爲一地二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爲零陵”。這裏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爲黃蓋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廢黜。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閒,並小爲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從置永州總管府到今天,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併爲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八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二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十二個公社和九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爲零陵地區。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爲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兩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九縣。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10號函批覆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九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眭姓 姓氏源流
壹、眭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山東之魚臺,山西之太原、大同,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利川,湖南之冷水江,江西之南康,廣西之灌陽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音‘雖’。《姓纂》:趙大夫食採眭邑,因以爲氏。”(按:《中國姓氏大全》稱:“春秋時趙國大夫食採於眭邑,因以爲氏。”既爲“春秋時”,何以有“趙國大夫”?似誤。)《姓氏詞典》又注:“guī,另姓。”《中國姓氏大全》則稱:“不念guī”;《中國古今姓氏辭典》音suí。漢代有眭弘;北魏有眭誇;明代有眭石,丹陽人,萬曆進士。
貳、眭
罕見姓見。《中文大字典》收載。其注引《集韻》雲:“眭,姓也。”。《漢語大字典》音suī。
三、眭
眭姓起源:見《集韻》。
肆、眭
眭姓分布:安徽淮南、湖南攸縣、上海嘉定、江西南康、臺灣、江蘇、四川、北京、山西等地均有此姓。
眭姓起源:春秋時晉大夫食採於眭(故城在今陝西涇陽),子孫以邑爲氏。亦見《集韻》。
眭姓名人:
眭弘,漢時符節令,魯國蕃人。眭石,明時丹陽人,萬曆舉進士,官翰林。
郡望:趙郡。
眭姓 歷史名人
眭姓古代名人
眭弘漢代,官符節令,是董仲舒的學生。秦亡以後,在漢朝,儒生從尊孔復古觀念出發,更是積極倡導禪讓制,據《漢書·眭弘傳》,眭弘頗學了點天人感應的東西,於是上書昭帝:“我的老師董仲舒說了,做皇帝也要講究天命的,沒天命的人,就算繼承皇位,也是坐不穩的。現在到處是神奇的景象,看樣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雖然是合法繼承的,但根據異象的顯示,看起來也該交給別人了。建議您號令天下,尋找一個適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讓給他,您呢,就找塊小地方養老,不是很好嗎?”當時昭帝年幼,主持政務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一聽,這還了得,於是眭弘被霍光所殺,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並不在眭弘被殺,而是他的膽子--連公孫是誰都沒鬧清楚,就敢叫皇帝退位,可見讖緯給了他多大的勇氣。儒生們倡導直接禪讓的策略行不通,他們便採取變通手段,《漢書·哀帝紀》載夏賀良以赤精子之讖,認爲漢運已衰,當再受命,哀帝行之。此方法雖不是禪讓,但多少還有點禪讓的味道,可惜後哀帝覺悟,知道一旦推行再受命學說,禪讓就不可避免,家天下就受到威脅,所以仍然殺了夏賀良。
眭誇趙郡高邑人,其祖眭邁曾爲晉司馬越談軍謀掾,後爲石勒所用,官至徐州刺史;其父眭邃在後燕末官至中書令,拓跋圭進攻後燕時,眭邃勸慕容寶堅壁清野以相拒擊;眭誇本人娶“當時名達之士”鉅鹿魏攀女爲妻,“少與司徒崔浩爲莫逆之交”,趙郡眭氏當然合於禮聘士人詔書所定的“賢俊之胄、冠冕州邦”的標準。“浩爲司徒,奏徵其爲從事中郎,辭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與浩相見,延留數日,惟飲酒談敘平生,不及世事。浩每欲論屈之,竟不能發言。其見憚如此。浩後遂投詔書於誇懷,亦不開口。”眭誇後來竟“託鄉人輸租者,謬爲御車,乃得出關。……時朝法甚峻,誇既私還,將有私歸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無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