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源
拼音yuán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100 位。
位於淑姓 之後,且姓 之前。
源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10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413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源姓 起源
源(yuán)姓,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氏族禿髮部,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爲氏。在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有分佈,霄鄉居住着源氏二一千多人,世界各地還有兩十萬多人。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禿髮鮮卑南涼景王禿髮傉檀的王子禿髮破羌,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在今天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有一個全國罕見的姓氏“源”。如今,霄鄉居住着源氏一千多人,世界各地還有兩千多人。
三國時期,活躍在河西走廊的鮮卑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的規模最大。曹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爲“天女”,有神異,故得立爲首領,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雖爲長子卻不得繼位。拓跋匹孤因此而憤恨不平,遂率領自己的部族人脫離鮮卑拓拔部出走,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至河西、隴西以北,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一帶遊牧。傳說,後來拓跋匹孤的兒子拓跋壽闐生於棉被之中,鮮卑語稱棉被爲“禿髮”,壽闐就成爲了禿髮壽闐。又傳說,拓跋壽闐崇尚猛禽“鵚”,即禿鶖,常以鵚羽爲頭飾。而鵚羽就是“禿髮”,即禿鶖的毛髮,因此改稱禿髮壽闐。所以,拓跋壽闐率領的這支鮮卑拓拔部落就“禿髮”得名,稱禿髮部。且族人皆因首領拓跋匹孤不得繼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爲禿髮氏,迴避了原來的拓拔氏,史稱“禿髮鮮卑”。實際上,“禿髮”本就是“拓跋”的漢史異譯讀音,所以其原本就與拓跋鮮卑同宗同源。數年後禿髮壽闐逝世,由其孫子禿髮樹機能接替了禿髮鮮卑的大人職位。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二十一年(後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九年,公元396年),後涼太祖呂光遣使拜禿髮樹機能的後代禿髮·烏孤爲徵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而禿髮烏孤決意擺脫後涼呂光的控制,便謝絕封爵。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年(南涼武王禿髮烏孤太初元年,公元397年),禿髮烏孤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於、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了南涼國政權,自號南涼烈祖武王。禿髮鮮卑歷經拓跋匹孤→禿髮壽闐→禿髮樹機能→禿髮思復鞬→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禿髮傉檀,到了東晉義熙十年(南涼景王禿髮傉檀嘉平七年,西秦乞伏熾磐永康三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南涼國被西秦國滅亡後,南涼景王禿髮傉檀的王子禿髮破羌(一說王孫)逃離開故地,輾轉投奔拓拔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接納了他,並對他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爲源氏!”就此賜他姓名源賀,晉封他爲西平侯,從此禿髮破羌改稱源賀,歷史上也稱其爲禿髮源賀。
源賀,就是今天源氏一族的始祖,歷經一千五百九十餘年,世代相傳至今。
源姓 名人明星
源姓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樂都縣:青海省樂都縣在古代屬西羌轄地,夏朝時期稱西戎地,周朝及秦朝時期稱湟中部落,漢、魏時期稱破羌縣。在漢朝時期,樂都隸屬金城郡,曹魏時期屬西平郡,晉朝時期稱樂都郡,五胡十六國時期稱廉州堡,唐朝時期稱鄯州,宋朝時期稱湟州、樂州,明朝時期設爲碾北衛。到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稱碾伯縣。青海建省後設爲樂都縣。1978年由省直轄劃歸海東地區。樂都位於青海湟水谷地及其兩側山地,南北高中間低,地貌以河谷溝谷地和中、低山丘陵爲主,湟水河由西向東流經境中,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爲古代人們勞動、生息的好地方,孕育了豐富的古代文化。
源姓 堂號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樂都縣:青海省樂都縣在古代屬西羌轄地,夏朝時期稱西戎地,周朝及秦朝時期稱湟中部落,漢、魏時期稱破羌縣。在漢朝時期,樂都隸屬金城郡,曹魏時期屬西平郡,晉朝時期稱樂都郡,五胡十六國時期稱廉州堡,唐朝時期稱鄯州,宋朝時期稱湟州、樂州,明朝時期設爲碾北衛。到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稱碾伯縣。青海建省後設爲樂都縣。1978年由省直轄劃歸海東地區。樂都位於青海湟水谷地及其兩側山地,南北高中間低,地貌以河谷溝谷地和中、低山丘陵爲主,湟水河由西向東流經境中,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爲古代人們勞動、生息的好地方,孕育了豐富的古代文化。
源姓 姓氏源流
壹、源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廣東之乳源、新會,山西之大同、介休、長治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總論·改氏》稱:“章仇、禿髮(發)氏歸後魏,太武賜源氏。”又云:“出自代北。後魏聖武皇帝詰汾長子疋孤七世孫禿髮(發)傉檀據南涼,生賀,降後魏,太武見之,曰:‘與卿同源,可改爲源氏。’”《十六國春秋》亦載:“禿髮破羌,奔降於魏,世祖賜爵平西侯謂破羌曰:‘朕與卿本出同源,因氏分姓,可賜姓源氏’。”源氏當出自古鮮卑族之禿髮氏。望出西平。隋代有源彪;唐代有源乾曜,臨漳人,尚書左丞相;又有源光裕,鄭州剌史;明代有源湜,高郵人,監察御史。
貳、源
源姓分布:廣東順德、山西汾陽、臺灣臺北、澳門、香港等地均有此姓。
源姓起源:鮮卑人姓。系自拓拔氏,禿髮傉檀之後。禿髮傉檀系北魏聖武帝拓拔詰汾長子疋孤九世孫,河西王,其地在今青海境內,史書上稱南涼,爲西魏乞伏熾盤所滅。其少子禿髮破羌出奔北魏,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曰:卿與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爲源氏。後禿發破羌改爲源賀,封隴西王。
源姓名人:
源懷,源賀之子,爲北魏幽州刺史。源政,明時眉州人,成化中武陵縣丞。
郡望:安陽、西平。
變化:一作厵。
源姓 歷史名人
源姓古代名人
源雄隋朝,(生卒年待考),字世略,源纂之子;西平樂都人。著名大臣。
源尚裕唐朝,(生卒年待考),源乾曜重孫;相州臨漳人。著名大臣。亦有令譽,歷職清謹……與楊滔、劉令植等同刪定《開元新格》。歷任刑部力部工侍郎、尚書左丞、累遷鄭州刺史,稱爲良更。尋卒。
源弼唐朝,(生卒年待考),源乾曜之子;相州臨漳人。著名唐朝大臣。初爲河南府參軍,後爲絳州司功。
源挈(生卒年待考),源乾曜之子;相州臨漳人。官爲都尉。
源乾曜唐朝,(生卒年待考),源直心之子;相州臨漳人。著名唐朝大臣。《全唐詩》記載,舉進士。累遷諫議大夫。唐開元初年,拜少府少監。後拜尚書左丞相。終太子少傅。
源崑玉唐朝,(生卒年待考),源師之子;河南洛陽人。 源直心:(生卒年待考),源師之子;河南洛陽人。著名唐朝大臣。唐高宗時爲司刑太常伯,坐事配流嶺南而卒。
源師隋朝(公元?~605年),字踐言,源彪之子;河南洛陽人。有重名於齊。隋開皇中(公元581年)尚書比部、考功侍郎。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卒於大理少卿。
源文舉(生卒年待考),源孝孫之子,有官職。
源文盛(生卒年待考),源孝孫之子,有官職。
源文瑤(生卒年待考),源孝孫之子,有官職。
源彪北朝,(生卒年待考),字文宗,源孝孫之子;河南洛陽人。源子恭在日,轉授臨潁縣開國侯。北魏武定末年(公元552年)晉爲太子洗馬。
源孝孫(生卒年待考),源延伯之孫;河南洛陽人。齊受禪、爵列降。
源士規(生卒年待考),源子雍之子;河南洛陽人。
源士正(生卒年待考),源子雍之子;河南洛陽人。
源士則(生卒年待考),源子雍之子;河南洛陽人。
源賀十六國(公元424~497年),原名禿髮破羌,一稱禿髮源賀,南涼國創建者禿髮烏孤之孫;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王子,北魏大臣,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賜予其姓氏爲源,爲源氏得姓鼻祖。公元414年,南涼國被西秦國乞伏熾磐所滅,王孫禿髮破羌逃離故地,輾轉投奔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十分喜愛禿髮破羌才華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納了他,見面後賜他姓源名賀,晉封他爲西平侯。
源文遠(生卒年待考),源規之子,世襲官職,無官。
源紹(生卒年待考),源規之子,世襲官職,無官。
源肅(生卒年待考),源規之子,世襲官職,無官。
源子恭北朝(公元?~538年),字靈順,源懷第六子,著名北魏大臣。初闢司空參軍,歷司徒祭酒、尚書北主客郎中,攝南主客事。
源纂北朝(公元?~528年),源懷之子;河南洛陽人。著名北魏大臣。曾任涼州大中正等職,建義初(公元528年),遇害河陰,年三十七。
源子雍北朝(公元?~528年),字靈和,源懷第五子;河南洛陽人。著名北魏將領。初爲祕書郎、太子舍人、涼州中正。北魏孝明帝即位,轉奉車都尉,遷司徒屬。轉太中大夫、司徒司馬。除恆農太守,遷夏州刺史。除散騎常侍,使持節、假撫軍將軍、都督、兼行臺尚書。除中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給事黃門侍郎,封樂平縣開國公。還洛,假徵北將軍,改封陽平縣開國公,進號鎮東將軍。除冀州刺史。
源玄涼北朝,(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有官職,無傳,記載無子嗣。
源徽北朝,(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有官職,無傳,記載無子嗣。
源榮北朝,(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有官職,無傳,記載無子嗣。
源規北朝,(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著名北魏大臣。
源奐北朝(公元?~?年),禿髮破羌(即禿髮源賀、源賀)之子,源懷之弟;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北魏大臣。官至長樂太守,爲監察官吏的貪污腐敗,北魏高宗時期曾以“中散”之職前後檢察州鎮十餘所。無子嗣。
源懷北朝(公元?~506年),原名源思禮,禿髮破羌(即禿髮源賀、源賀)之子,源延之弟;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北魏大臣。被賜名“懷”,所以又名源懷。爲人謙恭寬雅,有大度。文成末爲侍御中散,後除雍州刺史,清儉有惠政。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爲尚書左僕射,奉詔爲使持節,巡行北邊六鎮及恆、燕、朔三州。
源延北朝(公元?~?年),禿髮破羌(即禿髮源賀、源賀)之子;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北魏大臣。賜爵武城子,西冶都尉。死後贈涼州刺史,廣武侯,諡號爲“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