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炅
拼音guì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995 位。
位於贛姓 之後,訶姓 之前。
炅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99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炅姓 起源
炅姓炅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末期東周王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據江西上饒《桂氏家乘》的記載,周王的後裔季楨,在戰國末期出任秦國的博士。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廷尉李斯與丞相王綰、太尉馮劫等議定,尊秦王政爲皇帝,並制定出有關的禮儀制度。後由李斯出任秦朝丞相,他建議秦始皇拆除六國原郡縣的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他反對分封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及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的統治。由此,發生了著名的“焚書坑儒”的事件。季楨爲衆儒者之昭,在其期間也被坑殺(活埋)了。季楨之弟季桂爲了躲避株連的命運,攜季楨的四個兒子舉族逃亡,並按自己名字的讀音,將季楨的四個兒子更改了姓名:長子叫桂奕,居住在幽州(今河北範陽)守季楨的墳墓;次子叫昋突,遷居到濟南朱虛(今山東臨朐);三子叫炅獎,遷居於齊國曆山(今山東濟南);幼子叫炔奘,移居至河南陽城(今河南濮陽)。從此姬姓家族有了桂、昋、炅、炔四個同音的姓氏,讀音皆作guì(ㄍㄨㄟˋ)。
炅氏、炔氏、昋氏、桂氏這四個姓氏,字雖然不同,但在古代時讀音卻都是相同的,爲姬姓嫡宗同源。到了五代的時候,這四氏族人爲了躲避戰亂,一同南渡到今江西省的上饒、廣東省的廣信等地區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本書按:
在南朝宋史學家何承天所撰寫的《姓苑》一書中,將該事件記錄爲:漢朝末年陽城有一名叫炅橫的人被誅殺,他有四個兒子,一個兒子以亡父名字“炅”爲姓氏,留在陽城守靈,其他三子都跑出去避難了。其中一個兒子到幽州避難,改姓“桂”;另外一個兒子跑到徐州避難,改姓“昋”;還有一個兒子跑到華陽,改姓“炔”……另外在《唐韻》、《集韻》、《康熙字典》等史料、典籍中都有類似的記載,皆爲受《姓苑》之影響。本書認爲,《姓苑》所載有誤。因爲到了東漢末年,炅、昋二字已經發生了極大的音變,這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可以看出。另外,人們在史籍《前漢·儒林傳》中即可讀到“齊炔欽幼卿爲文學”的記載,難到歷史事件還未發生,就有人提前二、三百年就得了因禍而改的姓氏?另有人反且推認桂氏源出炅氏,顯然不符歷史。
因此,本書認爲在《桂氏家乘》所記載的炅氏姓源,似乎更爲真實一些。
炅姓炅姓起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古東夷鳳鳥族首領少昊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少昊,東夷部落的大首領,又稱東夷鳳鳥族。少昊是中國蠻荒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其帝號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少炅”,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等。少炅,即是少昊,其後裔在黃帝奪取了部落聯盟首領權後,取先祖名字爲姓氏,稱少昊氏、少炅氏,後省文簡化爲昊氏或炅氏。
在史籍《左傳》、《帝王世紀》中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在《帝王世紀》中記載:“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這卻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少昊氏屬炎帝東夷集團,而非黃帝戎夏集團。造成這一誤會的原因,是因爲黃帝裔孫中也有一個名叫“摯”,與少昊同名。少昊氏非姬姓,而是嬴姓,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說得明白:“嬴,少昊氏之姓。”嬴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正是鳥的形象。據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即位後,“利器用,正度量”,即發展生產,訂立制度標準。少昊最大的功績是測量天象,制定曆法。他的部落設置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節氣變化的官,有歷正、司分、司至、司啓、司門五種之多。少昊氏是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又把北辰列爲最尊貴的星位。後世以星宿定部族區域,以星定人,都是源於此。少昊又是一個會創作樂曲的氏族,史稱少昊“作樂曰<九淵>。”史籍《帝王世紀》說,少昊一直當了一百年東夷部落聯盟領袖後纔去世。少昊去世後,戎夏黃帝集團的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原少昊部落的許多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地遷徙。有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有的氏族沿着黃河繼續西遷到黃土高原,少昊鳳鳥氏族則遷到更遠的陝西雲陽一帶。正因爲如此,少昊雖爲東夷,但史籍《帝王世紀》和《遁甲開山圖》等都說帝少昊死葬雲陽。史籍《山海經·西次三經》說:“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於少昊氏族後來西遷至河朔一帶,因此在少昊逝世後,被人們尊爲西方天神,叫“西皇”。
在少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帝號“少炅”爲姓氏者,即稱炅氏,這不是字訛,而是在古代“炅”、“昊”皆爲明光普照、萬物盛壯的意思,二字通假,因號之。該支炅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但姓氏讀音與“昊”同,依然讀作hào(ㄏㄠˋ)。
炅姓 分布
炅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範陽爲郡望。今河北省的涿州市、天津市的薊縣一帶,有零星炅氏族人分佈。
炅姓 郡望
範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範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爲範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範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範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爲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範陽縣爲治所。
炅姓 堂號
範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範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爲範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範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範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爲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範陽縣爲治所。
炅姓 姓氏源流
壹、炅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昋”雲:“一本作‘炅’。有昋道元。今臨海有此姓。”詳見“桂”、“昋”諸條。
貳、炅
炅姓分布:山東五蓮、湖北鍾祥、江蘇武進等地均有此姓。
炅姓起源:秦末季楨之第三子炅獎之後。又,《漢太尉陳球碑》載:東漢末城陽炅橫被誅,有四子,一子守墳墓姓炅,一子避難居徐州姓昋,一子居幽州姓桂,一子居華陽姓炔,四姓均音桂。
炅姓名人:
炅宮,漢時人。炅母,三國時魏襄陵之平民,作亂,爲呂虔所殺。
郡望:弘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