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乞伏 姓起源,輸入 乞伏qi fu 即可
乞伏姓 乞伏氏 乞伏姓起源 乞伏姓名字 乞伏姓名人
乞伏姓

姓氏乞伏
拼音qǐ fú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乞伏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乞伏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乞伏姓 即可

乞伏姓 起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時期鮮卑拓跋部之乞伏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乞伏,亦稱乞扶,是漢、魏、晉時期鮮卑民族中的一個部落名稱,曾在歷史上的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西秦國。關於鮮卑族的形成,大多數學者認爲是由最早活動於大鮮卑山地區(今大興安嶺北端,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嘎仙洞一帶)的拓跋氏族爲核心,融合了東胡的其他氏族部落而逐漸形成的。拓跋氏族自西漢末期始由大鮮卑山遷至鮮卑山(今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併成爲鮮卑民族的活動中心。

東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北匈奴部落聯盟被東漢王朝擊敗後,大舉向西遷徙,原居的蒙古地區被鮮卑族人所佔,留在蒙古地區的十餘萬匈奴皆被鮮卑族吸收,因此,鮮卑族人也是由許多民族成分構成的,以後形成諸多的鮮卑部落。後來,鮮卑族人勢力逐漸強大,遂成爲代匈奴而起的一個北方民族。約在公元二世紀末,鮮卑部落大聯盟瓦解,一部分鮮卑部落自漠北向南遷至大陰山山脈(今內蒙古陰山)一帶遊牧。當時遷至此處的有如弗斯、出連、叱盧、乞伏等部族。按唐朝元和年間《郡縣誌》的記載:“靈州保靜縣有乞伏山在黃河西,當西秦之北。乞伏氏原居乞伏山,因山爲部,復以部爲氏也。”當時的保靜縣即今甘肅省的銀川市。後各部共推乞伏部的紇幹(漢義“依倚”)爲首領,稱之爲乞伏可汗託鐸莫何。乞伏部由此突顯於其他隴西鮮卑族各部。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乞伏部首領乞伏·佑鄰率領五千戶再南遷至夏緣(今寧夏北部),後吞併了早就遷至高平川(今寧夏清水河流域)的鮮卑鹿結部七萬餘落,勢力逐漸壯大。以後繼續南遷到今甘肅省的平涼、靖遠、隴西一帶。因此,這部分鮮卑人也被稱爲隴西鮮卑,並以乞伏部爲主,或稱乞伏鮮卑。隴西鮮卑後來又分爲若干部落,部落長官稱酋長,部落聯盟首領稱可汗。隴西鮮卑的可汗屬於世襲職務,從第一代可汗乞伏·紇幹→乞伏·佑鄰→乞伏·結權→乞伏·利那→乞伏·祁→乞伏·述延→乞伏·傉大寒→乞伏·司繁……基本上是乞伏氏族人一脈相承。隴西鮮卑後又翻越牽屯山(今寧夏固原)來到苑川、勇士川一帶(皆今甘肅榆中東北部),遊牧了半個世紀。當時的苑川“爲龍馬之沃土”水草豐美,很適宜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乞伏鮮卑就長期在這裏定居下來。乞伏·司繁繼位不久的晉廢帝司馬奕太和六年(前秦建元七年,公元371年),前秦國的苻堅大帝派大將軍王統率兵討伐隴西鮮卑。乞伏·司繁統領三萬騎兵在苑川一帶進行抗擊,因武器裝備實在是太落後了,結果被王統打敗。乞伏·司繁從此投降苻堅。苻堅見乞伏·司繁以及叔父乞伏·吐雷作戰勇敢,於是又以乞伏·吐雷爲“勇士護軍,撫其部衆。”後因乞伏·司繁屢建戰功,授使持節、都督討西胡諸軍事、鎮西將軍。在乞伏·司繁逝世後,由其子乞伏·國仁代行其職。當時乞伏·國仁擁衆十餘萬,成爲西北地區的一支勁旅。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領秦(今甘肅東南部)、河(今甘肅臨夏)二州牧。後來前秦王苻登封他爲“苑川王”,成爲一個半獨立、半割據的政權機構。

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年(西秦建義元年,公元385年),乞伏·國仁建立了強大一時的西秦國,乞伏氏成爲西秦國的高貴顯族。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麚四年(西秦永弘四年,胡夏承玄四年,公元431年),胡夏國君主赫連·定率軍攻滅了西秦國,國祚存只在四十六年。西秦國滅亡後,其族人乞伏·軻彈、乞伏·千年投歸了沮渠氏的北涼國,乞伏·跋跋、乞伏·延祚則投歸赫連氏的胡夏國,而西秦國左丞相乞伏·曇達在逃亡途中被羌族人執送於胡夏國。但得意忘形的赫連·定在當年渡黃河謀奪北涼的河西之地時,卻爲吐谷渾部的慕容·璝(慕璝)在半途截擊所滅,所率乞伏氏鮮卑族人等原西秦國降戶及赫連部族人皆爲吐谷渾部裹脅虜去。從此,乞伏鮮卑中有相當一部分族人與吐谷渾部融合。北魏太延五年(北涼永和七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了北涼國,並將吐谷渾部逐出隴右地區,其時散處於河隴地區的乞伏氏族人均爲北魏王朝所統治,乞伏氏、出連氏、叱盧氏、禿髮氏等諸鮮卑氏族部落也都成爲了北魏王朝拓拔部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

此後,隨着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期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堅決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實施,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爲吏的上層乞伏氏貴族,還是一般爲百姓的乞伏氏族人,都改稱漢姓爲扶氏,少部分人稱伏氏,後大都逐漸融入了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乞伏姓 分布

兩漢時期,漠北一帶有許多被漢王朝降服的少數民族駐牧。一有戰爭,就徵發他們當兵打仗。後來,又因爲內戰激烈,人口大減,土地荒廢,朝廷需要補充人口,因此鼓勵塞外民族內遷,開荒種地。北方少數民族羯、氐、羌、匈奴、鮮卑“五胡”便因此散處中原各地。鮮卑族爲“五胡”之一,在西漢時期曾遭受匈奴的壓迫,逃到大鮮卑山而得名。東漢初年,隨着匈奴衰落,鮮卑族興旺起來,散居區域東到遼河流域,西接今日新疆,東西一萬兩千裏,南北七千餘裏。後來鮮卑族的一部分逐漸南下到隴西(今甘肅臨洮)等地,與漢人雜居,因此把這部分鮮卑稱爲隴西鮮卑。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在長達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時期,中國少數民族建立過許多短暫的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其中的西秦國就是由乞伏鮮卑人建立的一個政權。

鮮卑族在秦、漢時期居於今內蒙古東北額爾古納河以南,到今遼寧西喇木倫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以遊牧爲生,原屬五胡中的東胡。先秦時期的“東胡”,研究者認爲是一種部落聯盟。東胡戰國後期逐漸強大,征服和控制了大興安嶺一帶衆多的部落和部落聯盟,成爲北自額爾古納河,南到西喇木倫河、老哈河廣大地區最強大的勢力。關於鮮卑族的形成,有學者認爲是由最早活動於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北端,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嘎仙洞)地區的拓跋氏族爲核心,融合了東胡的其他氏族部落而逐漸形成的。拓跋氏族自西漢末,始由大鮮卑山遷至鮮卑山(今內蒙古哲盟科爾沁左翼中旗),併成爲鮮卑族的核心。

東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北匈奴部落聯盟被東漢王朝擊敗後,大舉向西遷徙,原居的蒙古地區被鮮卑族人所佔,留在蒙古地區的十餘萬匈奴皆被鮮卑族吸收,因此,鮮卑族人也是由許多民族成分構成的,以後形成諸多的鮮卑部落。後來,鮮卑族人勢力逐漸強大,遂成爲代匈奴而起的一個北方民族。約在公元二世紀末,鮮卑部落大聯盟瓦解,一部分鮮卑部落,自漠北向南,遷至大陰山(今內蒙古陰山)山脈一代遊牧。當時遷至此處的有如弗斯、出連、叱盧、乞伏等部。後各部推乞伏部紇幹(鮮卑語,意爲依倚)爲首領,稱之爲乞伏可汗託鐸莫何。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乞伏部首領乞伏·佑鄰率領五千戶再南遷至夏緣(今寧夏北部),後吞併了早就遷至高平川(今寧夏清水河流域)的鮮卑鹿結部七萬餘落,勢力逐漸壯大。以後繼續南遷到今甘肅省的平涼、靖遠、隴西一帶。因此,這部分鮮卑人也被稱爲隴西鮮卑,並以乞伏部爲主,或稱乞伏鮮卑。隴西鮮卑後來又分爲若干部落,部落長官稱酋長,部落聯盟首領稱可汗。隴西鮮卑的可汗屬於世襲職務,從第一代可汗乞伏·紇幹→乞伏·佑鄰→乞伏·結權→乞伏·利那→乞伏·祁→乞伏·述延→乞伏·傉大寒→乞伏·司繁……基本上是乞伏氏族人一脈相承。

隴西鮮卑後又翻越牽屯山(今寧夏固原)來到苑川、勇士川一帶(皆今陝西榆中東北部),遊牧了半個世紀。當時的苑川“爲龍馬之沃土”水草豐美,很適宜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乞伏鮮卑就長期在這裏定居下來。

乞伏司繁繼位不久的晉廢帝司馬奕太和六年(前秦建元七年,公元371年),前秦國的苻堅大帝派大將軍王統率兵討伐隴西鮮卑。乞伏·司繁統領三萬騎兵在苑川一帶進行抗擊,因武器裝備實在是太落後了,結果被王統打敗。乞伏·司繁從此投降苻堅。苻堅見乞伏·司繁以及叔父乞伏·吐雷作戰勇敢,於是又以乞伏·吐雷爲“勇士護軍,撫其部衆。”後因乞伏·司繁屢建戰功,授使持節、都督討西胡諸軍事、鎮西將軍。在乞伏·司繁逝世後,由其子乞伏·國仁代行其職,鎮守苑川流域的勇士川。乞伏佑鄰任可汗時,乞伏部族人數只有五千戶,兵力不足一萬。後來遷到寧夏,才逐步強大起來。到乞伏·述延繼位,在苑川“打敗鮮卑莫侯部,俘獲其衆兩萬多”,勢力不斷擴大。到乞伏·國仁繼位時,乞伏部羽毛已豐。西秦王朝最初建都的苑川河流域,如今已經植被退化,災也見不到史書中記載的那些豐沃景象了。據說當地曾經是原始森林,隨着時光的流逝,又變成了水草茂盛、適於棲馬畜牲的天然牧場。在乞伏國仁的時代,正是充滿“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詩意大地,只是這大地上的金戈鐵馬和烽煙太多。

曹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晉武帝代魏,曹魏歷史結束,司馬炎建立了強大的西晉王朝,在西晉太康元年(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滅東吳政權,重新統一了中國大地。但僅二十六年後的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西晉王朝就發生了“八王之亂”,使西晉走向崩潰,此際分佈在西北地區的匈奴族、羌族、氐族、羯族、鮮卑族等少數民族貴族開始乘機先後自立爲王,其中鮮卑族即建有五個國家制政權。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農曆12月,爆發了著名的“淝水之戰”,使前秦國的苻堅一敗塗地。當時任前秦國鎮西大將軍的乞伏·國仁乘姚萇與苻堅混戰之際,率部佔踞了隴西,拉開了一個王朝的序幕。當時,乞伏·國仁召集鮮卑各部,聚衆十餘萬,脅迫諸郡背叛前秦國。苻堅死後,乞伏國仁於晉太元十年(前秦建安二十一年,西秦建義元年,公元385年)農曆9月,“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立帝號‘烈祖’,改前秦國年號“建安”爲“建義”,置武威、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漒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築勇士城以居之。”乞伏國仁在位僅四年,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前秦太初三年,西秦建義四年,西秦太初元年,公元388年)農曆6月病逝,諡號宣烈王,葬於夏官營附近。當時因爲其子乞伏·公府只有八歲,難理朝政,羣臣便以乞伏·國仁的弟弟乞伏·乾歸“雄武、英傑、沉雅、有大量”,而推舉繼位。乞伏·乾歸登基後,改年號爲“太初”,立妻子邊氏爲王后,“置百官,仿漢制”。乞伏乾歸執政時期,西秦國的轄區進一步擴大,其統治區內除鮮卑外,還有定居各州郡的居民,有陸續降附的南羌等各民族諸多部落。此外,乞伏·乾歸不但征服了氐族、羌族、胡族等許多部落,佔領了很多郡縣,還大敗鮮卑大兜於鳴蟬堡(今甘肅秦安縣北),並戰勝另一支鮮卑沒奕幹於高平(今寧夏固原)。他還打敗了後涼呂光的進攻,迫使後涼將士溺河而死者萬餘人,阻塞了後涼東出的道路。接着又擊殺率騎四萬前來進攻的仇池王楊定及前秦國主苻登,斬首一萬七千級。通過這兩次大規模的戰爭,戰敗了與其相鄰的兩個政權,緩和了來自西北和東南兩個敵對方面的威脅,佔領了整個隴西大地,將西秦國推向了鼎盛。

東晉安帝義熙八年(西秦永康二年,公元412年),乞伏·乾歸在玉溪(今青海定西安定區)打獵時,被一直要恢復自己君位的乞伏·國仁之子乞伏·公府殺死。乞伏乾歸慘死之後,乞伏·公府投奔了夏國赫連·勃勃。乞伏·乾歸之子乞伏·熾磐替父報仇,追斬乞伏·公府,將其父子四人殺於潭郊。乞伏熾磐平息內亂後,於同年農曆8月繼位,改元“永康”,並遷都於枹罕(今甘肅臨夏西郊)。乞伏熾磐繼位後,率軍向西攻佔了南涼國的都城樂都,吞滅了南涼國,迫使青海湖以北的鮮卑乙弗部歸降;接着又擊破青海湖西北的契汗秀真部,獲男女二萬戶,牛羊五十餘萬頭,並收其別部樹奚五千戶。繼而向南打敗了吐谷渾部,迫使吐谷渾王遠走白蘭山(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還征服了甘、青、川邊區吐谷渾別部句旁等多部,打敗了甘南一帶的羌帥彭利和。對河西的北涼國,乞伏·熾磐則採取遏制政策,阻北涼國於走廊之內,使西秦國進入極盛時期。從史籍《晉書·乞伏國仁載記》和其他一些有限的資料看,西秦國政權經歷的四十七年,王朝一直處於征服和被征服的硝煙動盪中,政權極不穩定,都城就換過四個地方。但從整個戰火連天的大背景看,西秦國前三王又皆算得是一代梟雄,曾叱吒風雲,在周邊王朝中聲威赫赫,有氣吞山河之勢。

東晉太元十年(西秦建義元年,公元385年),乞伏·國仁建立政權時,築勇士城(今甘肅榆中苑川河畔),爲西秦國第一個都城。

東晉太元十三年(西秦太初元年,公元388年),乞伏·乾歸繼位後,將都城遷到金城(今甘肅蘭州固城)。

東晉太元二十年(西秦太初八年,公元395年),都城南景門倒塌。出於忌諱,乞伏·乾歸又將西秦國都城遷回苑川西城(今甘肅榆中)。

東晉隆安四年(西秦太初十三年,公元400年),乞伏·乾歸降於後秦國的姚興。

東晉義熙五年(西秦更始元年,公元409年)農曆2月,乞伏·乾歸自後秦國返回苑川。農曆7月,西秦國復國,復都於苑川(今甘肅榆中)。

東晉義熙八年(西秦更始四年,公元412年),乞伏·熾磐繼位後,遷都枹罕(今甘肅臨夏西郊),此都之位直至西秦國滅亡。西秦國建立政權後,開始延納漢族士大夫,學習漢人的統治經驗,推行封建政治制度,以漢例爲年號。西秦國政府還設置了傳授儒家經典的博士,對鮮卑族貴族子弟進行漢文化教育。據史籍《通鑑》記載,乞伏·熾磐以太子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總攬全國軍政,以名儒焦遺爲太師,與參軍國大謀,這表明了儒文化已受到鮮卑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在史籍《十六國春秋纂錄·西秦錄》中記載:“乞伏慕末幼而好學,有文才。”說明其好學經史,能詩善文在學習漢文化的同時,西秦國也大力提倡佛教。據歷史文獻《榆中縣誌》記載:“鮮卑乞伏氏崇尚佛教,供養玄高、曇弘、玄紹三位高僧爲國師,追隨弟子三百餘人。東晉安帝隆安三年(西秦太初十二年,公元399年),名僧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西行取經,到西秦國都苑川勇士城時,適逢佛教徒‘坐夏’,留住三個多月……”這說明西秦國在當時已經有很好的佛學和修行氛圍。另外,西秦國佛教的興盛和發展,從著名的炳靈寺可以得到證實。炳靈寺中已確定的年代最早的一座石窟,就是西秦乞伏·熾磐在東晉元熙二年(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以前建成的。炳靈寺的位置正好位於西秦國三個都城苑川、金城、枹罕之間,距離金城和枹罕都只有幾十裏,而且石窟的供養人又有乞伏氏族和西秦官員。這就說明,它的修建開鑿、以及其能成爲一個規模較大的佛教中心,必定受到了西秦國統治者的大力支持。

北魏始光三年(西秦建弘七年,北涼玄始十五年,公元426年),西秦國以步騎三萬向北涼國進軍。北涼國一面抵抗,一面約同胡夏國夾擊西秦。胡夏軍應邀分兵兩路長驅直入,首先俘獲了西秦國州刺史及南安太守,接着包圍西秦國都枹罕,迫使乞伏·熾磐退守定連(今甘肅臨夏),然後,胡夏軍又西渡黃河,攻下西平(今青海西寧),坑殺西秦軍五千餘人,掠民二萬餘戶而去。這一戰,是西秦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場失敗之戰,使得西秦國統治下的各族人民紛紛叛逃,首先是吐谷渾掘達等部二萬餘落背叛西秦,接着是隴西人辛澹帥戶三萬趕走了西秦國的徵南將軍……等等,一系列不斷的戰爭失敗和內部叛變,預示了西秦王朝的不久的將來。恰在這時的北魏始光四年(西秦永弘元年,公元428年)農曆5月,乞伏·熾磐又不幸病逝,由其次子乞伏·慕末(又稱乞伏·暮末)繼位,改元“永弘”,之後,在西秦王朝中隱伏的各種問題開始集中爆發。

北魏神麚二年(西秦永弘二年,公元429年)農曆3月,西秦王朝內部發生了更大裂痕:原因是其時乞伏·慕末的尚書、隴西豪族辛進,曾隨乞伏·熾磐遊陵宵觀,當時用彈弓打飛鳥,石子兒誤傷了乞伏·慕末的母親,在額頭上留下了傷疤。乞伏·慕末繼位後,竟然爲報此私仇藉故殺了辛進及其王族二十七人。辛進爲隴西名門豪族,乞伏·慕末以那種小仇而殺了辛進,結果使隴右諸豪族與西秦國乞伏氏之間人心向背,乞伏·慕末再也得不到隴右諸豪族的支持。北魏神麚二年(西秦永弘二年,公元429年)農曆5月,當北涼國沮渠·蒙遜再次進攻西秦國時,乞伏·慕末竟然再無力抵禦,只好留相國乞伏·元基駐守枹罕(今甘肅臨夏西郊),自己則移遷保定連(今甘肅臨夏),然後派使者向北魏王朝求援,並從此投靠於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便以平涼(今甘肅平涼)、安定(今甘肅定西)二州封授予乞伏·慕末。之後,乞伏·慕末便燒城邑、毀寶器,率衆逃往北魏境地。當乞伏·慕末與君臣們臨近上邦(今甘肅清水)之時,夏國君王赫·連定發兵阻擊。農曆11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遣尚書拓跋·庫結率騎兵五千迎乞伏·慕末,但其衛軍首領乞伏·吉毗以爲不宜,乞伏·慕末在窮途末路之下居然還聽從了乞伏·吉毗的建議,遂下令止之。北魏尚書拓跋·庫結只好空手引兵而還。但這時的乞伏慕末前後受敵,只好退往南安(今甘肅隴西)。北魏神麚四年(西秦永弘四年,胡夏勝光四年,公元431年)年初,夏國君王赫連定又遣其叔北平公赫連韋伐率兵一萬向南安進攻。當時,南安城內正鬧饑荒,百姓相食,慘不忍睹。西秦國將士紛紛出城投降胡夏。乞伏·慕末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只好率宗族五百餘人出城投降。到了農曆6月,在位四年的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餘人皆被胡夏北平公赫連·韋代所殺。至此,西秦國徹底覆亡。

乞伏姓 姓氏源流

壹、乞伏qǐ fú

歷史上代北地區複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本鮮卑族部落名,後以爲氏。晉代有乞伏·國仁,本鮮卑乞伏部酋帥,晉孝武時僭號西秦王大單于;北魏有乞伏·保;北周有乞伏·慧;宋代有乞伏·炬,端拱登科。

貳、乞伏qǐ fú

《姓氏詞典》收載並注此音。其據《太平圖話姓氏綜》注云:“鮮卑姓。源於乞伏氏。‘鮮卑乞伏部帥,因以爲氏。又別爲幺伏氏、幺燕鳥(氏)。’”“,玄鳥也。”(《說文》);玄鳥,即燕子,故或寫作“幺燕鳥氏”。疑“伏”之“”,乃“乞”之形訛;而“幺燕鳥(氏)”之“幺”,當“”之訛。且“幺()”後當斷開,蓋“燕鳥”乃釋“幺()”之文,不當引作“幺()燕鳥(氏)”。姑兼收以備考。

三、乞伏

乞伏姓起源:鮮卑人姓。西秦乞伏國仁,晉孝武時僭號西秦王大單於,本鮮卑乞伏部酋帥。靈州保靜縣有乞伏山,在黃河西,見《元和郡縣誌》。保靜即今寧夏銀川,當在西秦之北。疑乞伏氏原居乞伏山,因山爲部,復以部爲氏也。高車部(即鐵勒)姓。《魏書·孝感傳》有乞伏保,高車部人。疑或出自高車十二姓中泣伏利氏,入居關中後冒姓乞伏。《魏書》中乞伏保作乞氏,疑以示有別於鮮卑之乞伏氏。但《北朝胡姓考》認爲,乞伏保姓乞,非姓乞伏。因爲傳中舉其名凡四次,皆稱“伏保”,故也可能原姓爲高車十二姓中乞袁氏,乃北魏孝文帝太和年時改爲乞氏者。

乞伏姓名人:

乞伏益州。西秦時秦州牧。

郡望:隴西。

變化:①其後有改姓乞者。②亦作乞佛。

乞伏姓 歷史名人

乞伏姓古代名人

乞伏司繁十六國時期(公元?~376年待考),鮮卑族,乞伏國仁之父;涼州隴西人。著名前秦國南單于。乞伏司繁受前秦國天王苻堅封爲南單于,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乞伏司繁逝世,乞伏國仁繼位。

乞伏步頹十六國時期,(生卒年待考),鮮卑族,乞伏國仁之叔;涼州隴西人。著名前秦國將領。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戰”爆發,苻堅原命乞伏國仁爲前將軍,領先鋒騎,後乞伏國仁的叔父乞伏步頹叛於隴西,苻堅派乞伏國仁回師討伐,乞伏步頹反而迎接乞伏國仁

乞伏公府(公元?~412年待考),鮮卑族,乞伏國仁之子;涼州隴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西秦國振威將軍。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農曆1月,河南王乞伏乾歸征討彭利發,至奴葵谷,彭利發棄衆南走,乞伏乾歸遣振威將軍乞伏公府追至清水,斬之,收羌戶一萬三千,以乞伏審虔爲河州刺史鎮枹罕而還。,農曆6月,乞伏公府弒河南王乞伏乾歸,並殺其諸子十餘人。乞伏公府殺了乞伏乾歸後,馬上後悔,害怕擁有重兵大權的乞伏熾磐找他算帳,只好連夜投奔夏國。結果,在半路上被乞伏熾磐派其弟遣廣武將軍乞伏智達追擒,乞伏公府於西康奈良山南被抓,當即被車裂之。

乞伏智達十六國,(生卒年待考),鮮卑族,涼州隴西人。著名西秦國廣武將軍。

乞伏跋跋十六國時期,(生卒年待考),鮮卑族,涼州隴西人。著名西秦國吏部尚書。

乞伏延祚十六國時期,(生卒年待考),鮮卑族,涼州隴西人。著名西秦國傳侍中、右衛將軍。

乞伏慧隋朝,(生卒年待考),鮮卑族,字令和;馬邑人(今山西朔州朔城區)。著名隋朝大臣。他的祖父乞伏周曾做過北朝時期西魏的銀青光祿大夫,父親乞伏篡,曾任金紫光祿大夫,併爲第一領人酋長。乞伏慧自幼胸襟開闊、剛毅正直,頗有氣節,擅長騎馬射箭,帶兵打仗。曾任北齊行臺左丞,又遷僕卿,自永寧縣公封宜人郡王。北周武帝打敗北齊以後,乞仗慧歸周,授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拜次飛右旅下大夫,又升爲熊渠中大夫。後隨韋孝寬在武陟(今河北武陟)打敗尉遲淳,因有功授爲大將軍,不久,又擊潰尉遲迴部,晉升爲柱國,並賜爵位西河郡公。隋文帝登基後,拜乞伏慧爲曹州刺史,後遷荊州總管,兼任潭桂二州總管,三十一州諸軍事。就任期間,他看到當地民風不正,百姓輕佻浮薄,就親自教化百姓,使風化大爲融洽。隋煬帝繼位後,拜乞伏慧爲天水太守。隋大業五年(公元610年),隋軍征討吐谷渾。邊境連年戰火不息,百姓深受其苦,田園荒蕪、哀鴻遍地。此時又遇隋煬帝西巡,乞伏慧心中憤懣,迎駕不周,觸怒了煬帝,險些被斬,後被除去名籍,病逝於家中。

乞伏國仁十六國(公元?~388年待考),鮮卑族,乞伏司繁之子;涼州隴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西秦國建立者,秦烈祖,秦宣烈王。在位時間從公元385~388年爲期三年餘,終年歲數待考。乞伏國仁的父親乞伏司繁受前秦國天王苻堅封爲南單於,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乞伏司繁逝世,乞伏國仁繼位。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戰”爆發,苻堅原命乞伏國仁爲前將軍,領先鋒騎,後乞伏國仁的叔父乞伏步頹叛於隴西,苻堅派乞伏國仁回師討伐,乞伏步頹反而迎接乞伏國仁合兵一處,及至前秦軍隊在淝水之戰失利後,乞伏國仁即趁機吞併了其他部族。乞伏國仁離開南征隊伍後,積極招兵買馬,兵力達到十萬之衆。前秦太安元年(公元385年),苻堅爲姚萇所殺後,乞伏國仁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改元“建義”,建都於勇士城(今甘肅榆中)。西秦建義二年(公元386年),乞伏國仁收服了鮮卑三部。西秦建義三年(公元387年),苻登遣使拜乞伏國仁爲仁大將軍、苑川王。西秦建義四年(公元388年)農曆6月,乞伏國仁逝世,諡秦宣烈王,廟號烈祖,其弟乞伏乾歸繼位。雖然一般認爲乞伏國仁是西秦建立者,惟其在位期間,尚未正式稱爲西秦國王。

乞伏乾歸十六國(公元?~412年待考),鮮卑族,乞伏國仁之弟;涼州隴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西秦國第二代君王,秦高祖,秦武元王。在位時間從公元388~400年、409~412年爲期二十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乞伏熾磐十六國(公元?~428年待考),鮮卑族,乞伏乾歸之子;涼州隴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西秦國第三代君王,秦太祖,秦文昭王。在位時間從公元412~428年爲期十六年,終年歲數待考。

乞伏慕末十六國(公元?~431年待考),鮮卑族,字安石,乞伏熾磐二子;涼州隴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西秦國末代君王,秦後主。在位時間從公元428~431年爲期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