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bo 即可
泊姓 泊氏 泊姓起源 泊姓名字 泊姓名人
泊姓

姓氏
拼音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944 位。
位於彰姓 之後,郊姓 之前。

泊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94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泊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泊姓 即可

泊姓 起源

泊姓主要源自:姒姓羋姓

泊姓泊姓起源一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後裔楚國公族,屬於以國名或封邑名稱爲氏。在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支庶子孫中,有封於辛國者,後來分衍出。夏禹下傳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紀),其後代中以封國爲姓氏者:

單姓有:

泊氏、辛氏、計氏、崇氏弗氏刜氏鬻氏、陽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陳氏、寢氏、彤氏弋氏褒氏、綸氏、巢氏、男氏,鮑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田氏等。

複姓有:

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等。

其中的泊氏,即爲夏王朝時期分封的一個小諸侯泊國(今安徽亳州),由於當時其地緊濱淮河,因稱“泊”。其夏泊侯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受封國名爲姓氏,古代“泊”、“薄”二字通假,因稱泊氏或薄氏,後來的成湯爲諸侯時曾都於該地,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泊姓泊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後裔楚國公族,屬於以國名或封邑名稱爲氏。著名的清朝史學家陳厚曜在《春秋世族譜》中論述,楚國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爲楚國大族,其中就有泊氏。羋姓的始祖爲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孫季連,稱季連氏。其後裔傳至楚頃襄王熊橫(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一度遷都於陳邑,其後裔子孫分衍出許多姓氏:

單姓有:

泊氏、荊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鬥氏、成氏屈氏、勞(蘧)氏、熊氏(非王族)、陽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觀氏、敘氏、序氏祖氏成氏、啓氏、斵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後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氏、卯氏武氏、莊氏、霜氏蜎氏皋氏、舉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僕氏、貴氏、嚴氏、徵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氏、減氏、韻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等。

複姓有:

鬥斵耆氏、鬥斵乳氏、鬥斵谷氏、鬥斵強氏、鬥斵緡氏、鬥斵文氏、鬥斵班氏、鬥斵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上官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幹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餘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等。

其中的楚國貴族泊氏,封居泊邑,即夏王朝時期分封的小諸侯泊國之地(今安徽亳州),西周初期原爲焦國之地,春秋時期成爲陳國之地,分爲焦、夷二邑,焦邑後改稱譙邑。周襄王姬鄭十五年(楚成王羋頵即熊惲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楚軍大將成得臣率軍伐陳國,奪取了焦、夷二邑,遂爲楚國之地。百年之後的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在其地構築了譙城(楚史稱“城父”),派自己的兒子太子建鎮守譙城,使得當時的譙、夷地區得到進一步的經濟發展。周景王姬貴二十二年(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聽從了太傅費無忌的建議,改派太子建去鎮守城父外城(今安徽亳州譙城區),名義上是讓太子建管方城以外,實際上由楚平王自己管方城以內。次年(公元前522年),費無忌誣告太子建與伍奢密謀齊國,並以晉國爲外援準備發動武裝叛亂。楚平王信以爲真,召見伍奢,嚴加詰問。伍奢規勸楚平王不要親小臣而疏骨肉,但楚平王執迷不悟,先把伍奢關押起來,然後派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情知太子建無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則不慌不忙上路,溜溜達達地趕往城父。太子建接到通知,就趕緊逃到宋國去了,逃過一劫,但太子建最後還是被晉國利用,死在了鄭國。

在楚太子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泊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泊氏亦稱薄氏。要注意的是,一直到北周靜帝宇文衍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泊邑一帶才改稱亳州,其境仍括焦、夷二邑。

泊姓泊姓起源三

源於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時期東南沿海地區疍家人,屬於以生活方式名稱爲氏。在廣東省汕頭市達濠島青雲山上,有一丘荒蕪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還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跡。該支“泊”氏族人原聚居於馬崗鄉一帶,原甚興盛,後漸中落而消亡了。從源流來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編戶,侯棄舟上岸與他姓雜居。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經》中稱其爲“魚旦”。廣東潮汕地區歷來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地,明朝學者林大春在《潮陽縣誌·隆慶版》中記述:“縣西南江上有曰疍戶者,岸無室廬,耕鑿不事,男婦皆以舟楫爲居,捕魚爲業,舊時生齒頗衆,課棣河泊,近或苦於誅求,逼於盜賊,輒稍稍散去……”據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記載的“縣西南江上”,即當指現在的濠江。歷年在達濠島周圍就有着爲數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爲室,捕魚煮鹽爲業。大約在明朝時期,部分疍家人開始陸舟兩棲,他們在靠近海灘的地方搭建草寮爲屋,“或有棄舟楫入民間爲擁保者矣。”現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的“三寮村”,就是因爲原疍家人在海邊搭了三個“寮仔”而得名,當爲疍語之遺存。

清朝初期,滿清政府加強了對沿海地區丁戶的管理,對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陽志》中記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許疍民村居編戶”,疍家人正式上岸陸居,現在濠江區的“莘香裏”,就是當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稱疍家鄉。後來,疍家人的生活習俗也漸漸被沿岸地方民族所同化了。比如,按疍人習俗,殯葬一直爲水葬,即“棺沉海底”,一直到清朝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以後,始改爲土葬。

疍家泊氏,是因爲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時原無姓氏,在編戶之際,當地官員始用“泊”字爲其姓氏。從“泊”字本義來看,“課棣河泊”,巧妙客觀地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狀態。

泊姓 分布

泊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四十六位,以譙郡爲郡望。

今廣東省的汕頭市、臺灣省的桃園縣,仍有泊氏族人分佈。

泊姓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泊姓 堂號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泊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黃驊、山西之交口等地有分佈。《姓氏考略》亦收載,其注云:“《潛夫論》:‘夏禹後有泊氏。’一作‘汋’。”此當系出姒姓。今或省作“卜”,仍音bó。

貳、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收載並注此音。其引《潛夫論》雲:“夏禹後有泊氏。”則此當系出姒姓。或音bó,姑兼收以備考。

三、

泊姓分布:臺灣桃園、山東五蓮、河北樂亭等地均有此姓。

泊姓起源:夏王支庶封於泊,其後以爲氏。

泊姓名人:

泊承升,清時廣東陸豐人,鹹豐三年通州副將,見《通州直隸州志》。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