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duo 即可
多姓 多氏 多姓起源 多姓名字 多姓名人
多姓

姓氏
拼音duō
人口約 5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09 位。
位於正姓 之後,格姓 之前。

多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0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多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多姓 即可

多姓 起源

多(duō)姓源出有:

多氏

據《姓氏考略》記載,多姓在商時有多父鼎,多姓始此。周時有將軍多友,漢時有多軍,爲武帝時無錫侯。《太平寰宇記》載:唐時坻丘郡六姓,一曰多姓。《姓氏考略》雲:郡望爲丹陽郡。在姓氏人數中排名第920名。家譜有靈臺譜(文革期間損毀)、民勤譜、淅川譜、清豐譜、阜城《多氏家乘》(清代多景祺等編,清道光九年(1829)多氏自厚堂家刊本,共四冊。現存於中央民族學院。注:譜初修於清順治間,爲七世祖多嘉楨等修)等。另據考證,現滿族、蒙族、達斡爾族、傣族、鄂溫克族均有多姓存在,與漢族多氏後人無關。

關於商代多父鼎,據中華姓氏協會專家考證,多父鼎是一件器具,在夏商周時期,擁有鼎的人,都是些地位顯赫的人,或是大奴隸主,多父,就是擁有這種鼎的一個人,他保存的這個鼎也因其名稱爲多父鼎,這是記載最早的多姓,可以看作多姓由來。

類似的事情還出現在西周晚期周宣王年代,有一名大將名爲多友,因保衛國家得到周宣王“鼎”的賞賜,稱爲多友鼎。這個鼎在1980年從陝西長安縣鬥門鎮下泉村西周窯藏出土,通高51.5釐米、重35千克,器表光素無紋,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內所鑄的279字銘文,爲至今出土銘文最多的銅器,記錄了當年多友帶兵抵禦獫狁南侵的戰爭。因多友鼎出土於陝西長安縣,可推測在西周時以多友爲代表的多姓族人有一部分居住在長安一帶。

另據資料顯示: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秦國內有一支姓氏爲多氏,秦末年,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部分秦人的後代(含多氏一支)爲躲避戰亂四處遷徙,一支向南隨吳、越國人的後代遷到東南沿海的東越國一帶(今福建閩中地區),史稱吳越人。關於多氏在東越國一帶曾較繁榮的記載還見於《秦漢魏晉南北朝蠻、越、溪、俚諸族姓氏》資料中,在東越國較大的姓氏有:丁氏,呂氏,傜氏,華氏,革氏,吳氏,建氏,多氏,騶(鄒)氏等。

漢代多軍

關於漢代多軍,《史記》及《漢書》載,原系漢武帝時東越國一名將軍(推測應爲秦人多氏南遷後代),武帝元封元年,東越國反抗漢朝,漢武帝派兵討伐,多軍棄軍歸順漢朝,被封爲無錫候,建無錫侯國。到了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在漢武帝宮廷發生了巫蠱事件,太子劉據被逼帶兵逃亡,多軍的兒子多卯已襲爵無錫候,受命與趙文王一起帶兵追擊,但由於同情太子,到弘農時就放棄了追擊,獲罪,除去無錫候爵位,交了恕罪金,沒被進一步追究責任,無錫作爲候國的地位被廢除,復置無錫縣。而無錫一帶,在漢初屬會稽郡,在三國至隋唐時期屬丹陽郡,郡望之說興起於南北朝到唐代,多氏郡望定爲丹陽郡,可見多氏家族在丹陽郡一帶居住時間較長,且比較興盛,這些人應爲無錫候多軍、多卯之後。

宋代多氏

關於宋初《太平寰宇記》記載唐代坻丘郡六姓,一姓爲多,到底是怎麼回事,坻丘郡在什麼地方,姓多的爲什麼能成爲六大姓之一,其資料還沒有查到。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及相關古地名資料中均無坻丘郡記載。但查到有一地叫頓丘郡,始置於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下領4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在北齊時廢。查不出在唐朝時與多姓關係,今天在河南清豐縣的多姓爲明朝時從河北阜城遷去的。但唐代有一擅長樂詞的女子,名多麗,是當時唐名相燕國公張說之子張均的家妓(指大戶人家供養專事表演的藝人)。在唐朱揆撰《香豔叢書·釵小志》中載:張均妓多麗,彈琵琶曲頂上有高麗絲結,趙詩爭奪,致傷二指。因多麗善做詞,後代將多麗做爲一種詞牌名,傳至今天。

關於宋代多嶽,據《十國春秋傳》第53卷記載:多嶽,天彭(今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天彭鎮)人。後主[後主即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後主孟昶(919~965年)]遣使徵之,不就,潛入普州。寓鐵峯,教授生徒,門下多知名士。宋代名士費德厚寫有一首《多嶽先生祠》,其詞爲:天荒初破起鄉風,東普聲名日愈隆。回想國人矜式處,先生功倍蜀文翁。這首詞稱讚了多嶽開學辦教育的功績,並將其與蜀地以辦學聞名的文翁相比。

另據北宋末年臨川鄧名世著《古今姓氏書辯證》:近世臨川有痬醫,能攻治傷折者,皆多氏,而不知其所自出。若非無錫侯之裔,必多於、多蘭之類單爲多氏者,今闕之,以傳疑。可知,在北宋末、南宋初年,江西臨川一帶有多氏後人存在,且以從醫爲生,以創傷外科及骨科著名。

在元代,多氏後人主要居住在甘肅靈臺縣,這一點從多氏家譜早期記載可以看出。但多氏後人如何遷到甘肅靈臺、陝西渭南,中間過程暫無考證。但從此多姓的發展就開始明晰起來。

多宏安(即多弘安)在族兄多象謙(字尊光,號懷凌,敕贈文林郎,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爲一代文壇領軍人物)與夫人倪孺人合墓時,爲之作銘,在碑文上有如是幾句:“我家得姓受氏源遠流長,自漢封侯以來,宗族實繁於秦中,若在埠昌(阜城),則從初遷始祖上溯,以建我兄弟,僅八世。”而在漢代多姓封侯者僅多軍一人,可見渭南多氏是從漢代無錫遷過去的,系同一家族歷史傳承。

多姓 名人明星

多姓 姓氏源流

壹、duō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景縣、黃驊、辛集、涉縣、圍場,天津之武清,山東之魚臺,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甘肅之酒泉,新疆之布爾津,湖北之武昌,安徽之涇縣,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傣、藏、傈僳、達斡爾等多個民族有此姓。《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2)《續通志·氏族略》注云:宋(按:原文如此。宋,當作‘漢’)《功臣表》:多軍,故東粵將,漢兵至,棄甲降。武帝元封元年,封無錫侯,千戶。薨。子卯嗣位。”(按:《古今姓氏書辨證》曰:李奇注《兩粵傳》及《漢書音義》皆曰:“多軍,名也。”且粵姓騶氏,則多軍宜姓騶。然其子卯不以姓者,則必多爲氏矣。近世臨川有瘍醫,皆多氏而不知其自出,若非無錫侯之裔,必多於、多蘭之類有改爲多氏者。)(3)《姓氏考略》據《寰宇記》注云:“唐抵丘郡六姓,一曰多氏。”(4)又云:“雲南夷亦有多姓,系剁氏改。”(5)或爲達斡爾族之“德貢”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多”而爲單姓。系出敖拉“哈拉”。

貳、

多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多姓起源:①商有多父鼎,多姓始此。②漢時無錫侯騶多軍之子卯,以王父名爲氏。一說,越王之後有多姓,見《姓源》。③複姓多於、多蘭氏有改姓多者。④唐時坻丘郡六姓之一爲多氏,見《寰宇記》。⑤雲南剁姓後改爲多氏。⑥達斡爾族德貢氏,漢姓爲多。⑦明時雲南永昌府龍陵廳遮放宣撫司土副使,隴川宣撫使均爲多氏,傣族。今傣族姓。⑧蒙古族姓,原屬布特哈部喜札嘎爾旗。

多姓名人:

多卯,漢時多軍之子,襲封無錫侯。多象謙,清順治丙戌年進士。

郡望:丹陽。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