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敬
拼音jìng、dǐ
人口約 10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30 位。
位於韶姓 之後,從姓 之前。
敬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3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25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85 |
1995年 | 402 | 1987年 | 331 | 1982年 | 336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敬姓 起源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陳完,諡爲敬,又叫田敬仲,其支孫以諡號爲氏。”春秋時期,陳厲公名嬀躍,爲陳桓公嬀鮑之次子。陳桓公病逝後,其異母弟陳佗殺了太子免自立爲君。後嬀躍與嬀林、嬀杵臼聯合蔡國人殺死了陳佗,嬀躍即位爲陳厲公。
敬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玄孫姬敬康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姓苑》記載:“敬,黃帝玄孫姬敬康之後。”
姬敬康的後裔支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敬氏之始。
敬姓起源二
源於嬀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之子陳完,諡爲敬,又叫田敬仲,屬於以先祖諡號爲氏。春秋時期,陳厲公名嬀躍,爲陳桓公嬀鮑之次子。陳桓公病逝後,其異母弟陳佗殺了太子免自立爲君。後嬀躍與嬀林、嬀杵臼聯合蔡國人殺死了陳佗,嬀躍即位爲陳厲公。陳厲公死後嬀林即位,爲陳莊公,陳莊公死後其弟嬀杵臼即位,是爲陳宣公。陳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嬀禦寇。由於公子完與嬀禦寇關係非常好,恐禍及己,於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齊國。當時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收留了他,並賜給他田地邑城,還想任命他爲正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職,陳氏由此立足於齊國。公子完感謝齊桓公之德,遂指田改姓爲田氏。田敬仲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至其五代孫田乞,爲齊景公姜杵臼的大夫,其後田氏一族在齊國世代爲相,並壟斷齊政權,齊公猶如傀儡。田無宇、田常等人身爲姜齊之臣時,爲了爭取齊國民心,在春秋末期就不惜經濟代價,施惠於民,被稱爲“厚施買國”,最後人心歸附。
到周安王姬驕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第十代孫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姜貸放逐到海邊,只留一城之地作爲其食邑,田和成爲了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冊命田和爲齊侯,正式將他列爲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逝,姜氏遂絕其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子完逝世後,齊王曾賜其諡號爲“敬”,史稱田敬仲完,其後裔支孫中有人遂以“敬”爲姓氏,稱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敬氏正宗。
敬姓起源三
源於改姓,屬於避帝諱改姓爲氏。北宋時期有個大臣,叫文彥博,祖上本來姓敬,他的曾祖父曾在後晉政權中爲官,後晉高祖是石敬瑭,“敬”字犯了帝諱,當時只得爲了避諱,將敬字拆開,一分爲二。凡是姓敬的,要麼改姓文,要麼姓茍(jì),文彥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沒多久的後漢高祖劉暠天福十二年(遼國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農曆12月17日,後晉爲後漢所滅,後漢皇帝叫劉知遠,敬氏不存在避諱之嫌了,茍(jì)氏、文氏的有些後代相繼回覆爲敬氏,有些則沒有復回原姓。過了十多年的後周恭帝柴宗訓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結束了紛亂的五代時期。北宋王朝建立後,趙匡胤成爲宋太祖。
由於趙匡胤的爺爺名叫“趙敬”,如此一來敬氏又犯了帝諱,只好再次改爲文氏或茍(jì)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敬姓起源四
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爲氏。清朝時期,有四川馬鞍山人苟蓮峯(苟華南),進士起家,蜚聲瀚菀,山右司衡,南沙出宰。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大帝)嫌其姓讀音不雅,令他於苟旁加反文改爲敬氏。
此支敬氏原本苟氏,河內郡人.河內盛產苟杞,經草木爲姓.故姓苟.皇帝后裔因氏,凌低奔苟突國而來(今之越南),於苟旁加反文爲敬字.到五代十國期之後晉(公元936年至946年),避後晉政權建立者石敬塘之諱,去文爲苟,世代相傳延續.直到大清乾隆年間約一七四零年,苟蓮峯(苟華南),進士起家,蜚聲瀚菀,山右司衡,南沙出宰。又大清同治皇妃名敬懿。當時苟姓實爲望族貴族也。皇帝御筆,於苟旁加反文,賜姓爲敬。乃皇帝賜封,誰敢不遵吾族祖人雖接愛了其姓之寫法,取左右兩字爲字也,號也,榜名也。但乃堅持以苟字的園通葉韻爲發音,仍然從苟而不從敬。且將姓字之寫法定爲敬,其中口字改爲一個厶,故當今此支族中有將姓寫爲苟和敬的。但只能讀其苟字之去聲。實爲一演化字,多音字也。正如“爲”字,“朝”字“行”字等的多發音一般。故警告我族人,對姓字之寫法,讀法,大家必須牢記心間,世代傳承,永世莫忘。
敬姓起源五
北方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在甘肅隴南有個叫敬坪的村,據考他們都是西北古羌人的後裔。雖然現在已經完全漢化,可是從老人們的傳述的事蹟以及一些遺留的古物來看,他們的祖先確實爲古羌族。
各支始祖
四川省南部縣升鍾鎮馬鞍山:
該支敬氏原系出貴胄之裔,春秋時期衛通授業於述聖,子思、子得聞聖學,西漢間敬參以忠直著閱數十傳。
始祖敬保:字仲安,原配羅老太君。明初居陝西鳳翔府早掇巍科歷宦。皇明敕授吏部員外郎。歷任建陽、臨津縣知縣,後改遷劍閣王母溝今香城寺西溝。妣羅儒人,生五子:長子敬德隆、次子敬德茂、三子敬德明、四子敬德新、五子敬德用。五子,五房,五世孫。
敬德明:後裔敬釧,敬保第十一世孫,明正德辛酉科舉人,歷任山東直穎沂州。敬德明分支龍孔山敬家巖,生二子:長子敬文祥,二子敬文彬。敬文祥之後分支閬中縣復興場黎家壩,遷居東溪溝,生子敬琰,號妙清,次子敬珩,號國清。
敬德用:後裔敬顯榮,明太學生,歷任雲南昆明縣知縣。敬德用分支白殿廟黎家灣、敬家河、平樂溝,宛泉山,田家灣、敬家嘴、敬家灣,又分支碑畢廟、敬家壩老土地、敬家灣、觀子簿、金魁埡。後由白殿廟幾處分支潼川、三臺縣、江油縣、漢州。
敬德隆:分支異縣先世無傳。
敬德新:分支異縣先世無傳。
敬德茂:揚氏生,世佩氏未考,生子敬琰,揚氏生敬耀廷。揚氏生二子:長子敬大珂,妻李氏,生三子:長子敬仕美,妻任氏,次子敬仕文,妻揚氏、向氏,三子敬仕學,妻敬氏。次子敬大貴,妻李氏、張氏、胡氏,生二子:長子敬仕元,妻任氏,次子敬仕德,妻宋氏。
敬大珂:遷居東觀山,生三子:敬美、敬文、敬學,抱一子羅映山,更名敬映山。
敬仕美:號東溪,妻任氏,生胤壽,生子:敬翰、敬佩、敬璉、敬攀、敬瑞。敬翰妻蒲氏,生二子:長子敬友顏,府學生員,次子敬友曾。
四川省閬中市天林鄉橋樓村敬家灣:
該支始祖苟萬榮,字百田,明代洪武末年由南部縣安仁鄉三甲(今保城鄉)遷來,清乾隆間,由皇帝賜姓爲敬,自萬榮至今凡二十一世,後裔除留居本地外,還遷移到青崗崖、小溝子、莊子上、冉家灣、貓兒山、飛鳳鎮敬家拐及三家塘、天宮鄉石獅村敬家山、興盛鄉敬家灣、柏埡鎮敬家咀、升鍾鎮敬家山等處。現有苟紹龍、苟蛟龍、苟登緒、敬儒林、敬汝師、敬廷元等墓碑遺存。
四川省閬中市天林鄉橋樓村敬家山:
該支始祖苟加祿,原配盧太君,於明代嘉靖年間由劍閣縣香城溝(文林鋪)遷來,清乾隆後改姓爲敬,至今已發展到十六代,後裔除留居本地外,還遷移到涼水鎮楊通灣、天宮鄉洞灣村、升鍾鎮金寶寺下等處。族譜、祠堂、神主均已毀壞,現有苟加祿、苟奇瑞、苟啓林碑墳遺存。
四川省閬中市棗碧鄉敬家巖:
該支始祖苟雲恆、苟雲貴兩兄弟於清代雍正年間由劍閣縣香城寺敬家壩保祖墳遷來,至今已發展到十三代,後裔主要分佈於棗碧鄉松林塘村、百佛場村。
四川省閬中市木蘭鄉敬家坡:
該支敬氏本姓勾,始祖苟德秀於明代初年由劍閣縣保祖墳遷來,至今已發展到二十五代,清乾隆後改姓爲敬,後裔主要分佈於敬家坡、洛陽村、思依鎮敬家灣。
四川省閬中市思依鎮敬家巖:
該支始祖苟德明,於明初由劍閣縣保祖墳遷來,至今已發展到二十五代,清中期後改爲敬姓,現存嘉慶十五年宗族源流碑等數十通古碑,後裔分佈於思依鎮、彭城鎮等地。
四川省南部縣寶城鄉開宗墳:
該支始祖苟伯先,於宋末由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蒿枝坪遷來,至今已發展到三十餘代,後裔主要分佈在寶城鄉上房灣、中房灣、敬家壩三村,部分後裔遷移到南部縣其他鄉鎮、閬中市天林鄉敬家灣、江油市、劍閣縣等地,後因修升鍾水庫,敬家壩被淹,後裔幾乎全部外遷,現有龍庵碑等古碑數十通。
四川省閬中市柏埡鎮碧雲村:
此處有兩支敬姓,五大隊敬姓始祖敬維周生八子,其中湘、衛、清、鴻四子由南部縣升鍾鎮觀音場遷來,現存字輩爲:思天萬永登廷顯元良明德大吉昌;六大隊敬姓始祖敬深凡、敬仁凡兩兄弟由南部縣升鍾鎮鐵扁坪遷來,現存字輩爲:凡維大君崇自芳春玉保永光天朝廷文章顯。
四川省閬中市天林鄉木城寺村敬家灣:
該支始祖及遷徙祖尚未找到,目前查找到敬祥朋、敬林朋、敬坤元、敬思筆等墓碑,現存字輩爲:朋元思君紹大文永正伯承繼。
敬姓 分布
敬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五百二十七位,以平陽爲郡望。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遼寧省的大石橋市,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南省的吉首市、懷化市沅陵縣、張家界市永定區、常德市桃源縣、邵陽市邵東縣,河南省的新鄭市、開封市尉氏縣、滎陽市、許昌市長葛縣、駐馬店市西平縣,四川省的成都市新都區、遂寧市射洪縣、蓬溪縣、南充市南部縣、西充縣、閬中市、南充市儀隴縣、綿陽市遊仙區、鹽亭縣、江油縣、三臺縣、梓潼縣、劍閣縣,甘肅省的蘭州市榆中縣、隴南市徽縣,重慶市的榮昌縣、潼南縣,山東省的泰安市大汶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安徽省的巢湖市和縣,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加拿大的溫哥華市等地,均有敬氏族人分佈。
敬姓出自黃帝孫敬康之後,據《姓苑》載:“黃帝孫敬康之後。”又《風俗通義》雲:“春秋時齊國有敬君。陳厲公之子仲,諡爲敬,其支孫以諡號爲氏。”按,漢有揚州刺史敬韻,南北朝時北周有敬珍。北宋有個大臣,叫文彥博,祖上本來姓敬,他的曾祖父在後晉做官,後晉高祖是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敬”字犯了諱。當時有規定“爲了避諱,敬字得拆開,一分爲二。凡是姓敬的,要麼改姓文,要麼姓苟。文彥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可沒多久,後晉爲後漢所滅,上來的皇帝叫劉知遠,姓敬的不存在避諱問題了,有些敬姓的後代恢愎了舊姓,有些則不恢復。可過了十多年工夫,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趙匡胤的爺爺名叫“敬”,這樣姓敬的又犯了諱,只好再次改姓文氏或苟氏。敬姓望居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敬姓 名人明星
敬姓 郡望
平陽郡:今山西臨汾一帶。
敬姓 堂號
平陽郡:今山西臨汾一帶。
敬姓 姓氏源流
壹、敬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山東之魚臺、平邑,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湖北之利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嬀姓,陳厲公子敬仲之後,以諡爲氏。”又云:“避宋諱改爲文氏,又爲恭氏。”(2)《姓氏考略》注引《姓苑》雲:“黃帝孫敬康後。”則此當以祖輩名字爲氏。
3、或爲苟姓所改。《清通志·氏族略》載:“敬華南,官翰林院編修,本姓苟氏,改爲敬氏。”春秋時齊有敬君;漢代有敬歆,揚州剌史;北周有敬珍,絳州剌史;隋代有敬肅;唐代有敬會真,太學博士;金代有敬嗣暉,易州人,參知政事;元代有敬儼,平章政事,明代有敬忠,禮部主事;又有敬承,宣德舉人;清代有敬華南。
貳、敬
敬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敬姓人口63%。
敬姓起源:①黃帝之孫敬康之後。②系自嬀姓。陳厲公子完奔齊曰敬仲,子孫以諡爲氏,見《風俗通》。③清高宗改翰林院編修苟華南姓敬。
敬姓名人:
敬丕,春秋時秦宰相。
郡望:平陽。
變化:宋時因避翼祖(趙匡胤之父趙敬)名諱改敬氏爲苟、文二氏。
敬姓 歷史名人
敬姓古代名人
敬珍南北朝,字國寶,河東蒲阪人,漢楊州刺史韶之十世孫。父伯樂,州主簿,安邑令。珍偉容儀,有氣俠,學業騎射,俱爲當時所稱。祥即珍從祖兄也,亦慷慨有大志,唯以交結英豪爲務。珍與之深相友愛,每同遊處。及齊神武趨沙苑,珍謂祥曰,:“高歡迫逐乘輿,播遷關右,有識之士,孰不欲推刃於其腹中?但力未能制耳。今複稱兵內侮,將逞兇逆,此誠志士效命之日,當與兄圖之。”祥聞其言甚悅,曰:“計將安出?”珍曰:“宇文丞相寬仁大度,有霸王之略,挾天子而令諸侯,已數年矣。觀其政刑備舉,將士用命,歡雖有衆,固非其儔。況逆順理殊,將不戰而自潰矣。我若招集義勇,斷其歸路,殲馘兇徒,使隻輪不反,非直雪朝廷之恥,亦壯士封侯之業。”祥深然之,遂與同郡豪右張小白、樊昭賢、王玄略等舉兵,數日之中,衆至萬餘。將襲歡後軍,兵未進而齊神武已敗。珍與祥邀之,多所克獲。及李弼軍至河東,珍與小白等率猗氏、南解、北解、安邑、溫泉、虞鄉等六縣戶十餘萬歸附。太祖嘉之,即拜珍平陽太守,領永寧防主;祥龍驤將軍、行臺郎中,領相里防主。並賜鼓吹以寵異之。太祖仍執珍手曰,:“國家有河東之地者,卿兄弟之力。還以此地付卿,我無東顧之憂矣。”久之,遷絳州刺史。以疾免,卒於家。子元約,性貞正,有識學。位至布憲中大夫。
敬肅隋朝,字弘儉,河東蒲阪人。少以貞介知名,釋褐州主簿。開皇初,爲安陵令,有能名。擢拜秦州司馬,轉幽州長史。仁壽中,爲衛州司馬,俱有異績。煬帝嗣位,遷潁川郡贊務。大業五年,朝東都。帝令司隸大夫薛道衡爲天下郡官之狀,稱敬肅曰:“心如鐵石,老而彌篤。”時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當塗用事,其邑在潁州,每有書屬敬肅,敬肅未嘗開封,輒令使者持去。述賓客有放縱者,以法繩之,無所寬貸,由是述銜之。開皇八年,朝於涿郡。帝以其年老,有能名,將擢爲太守者數矣,輒爲述所毀,不行。大業末,乞骸骨,優詔許之。去官之日,家無餘財。歲餘,終於家。
敬君弘絳州太平人,齊右僕射顯雋曾孫也。武德中,爲驃騎將軍,封黔昌縣侯,掌屯營兵於玄武門,加授雲麾將軍。隱太子建成之誅也,其餘黨馮立、謝叔方率兵犯玄武門,君弘挺身出戰。其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當且觀變,待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乃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並遇害。太宗甚嗟賞之,贈君弘左屯衛大將軍,世衡右驍衛將軍。
敬暉唐朝,字仲曄,絳州太平(今山西省襄汾西南)人,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軍事家、政治家。聖曆元年(698年)任衛州(今河南省汲縣)刺史。當時爲防突劂,發民修城,由百夏至秋,農田穀米成熟,無人收割,強令農民繼續修城。敬暉對地方官說:“你們以爲把城修好才能保證安全,其實軍民無糧食喫是守不住的,所以不能只管修城而不去收割成熟的穀物。”即令罷修城之役,使農夫返家秋收。爲此“吏民感之,鹹歌詠之”。不久升任兵部侍郎、中臺右丞。武則天幸長安,令敬暉爲洛都(洛陽)副留守。在職以清謙聞名朝野。當時,女皇武則天寵信權臣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放縱武氏親族爲非作歹,政治敗壞。敬暉與大臣袁恕己、張柬之、崔元暐、桓彥範等隊,討伐武氏之亂,殺張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祿大夫,任侍中,封平陽郡王。後又被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貶爲崖州司馬,被廣州都督周利貞害死。
敬播唐初,著名的文、史學者,與令狐德棻共同制訂《晉書》體例。有一則典故“只問刀子”就是講敬播的:唐時,崔行功與敬播行路,敬播腰佩着棕櫚木柄的刀子,走得較慢。崔行功問:“這是什麼木?”敬播說:“棕櫚木”崔行功說:“我只問刀子,不是問誰佩的。”(意爲嘲譏敬播像本頭一樣。)
敬韻漢朝,著名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