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纏〔 纏 〕
拼音chá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586 位。
位於歡姓 之後,孜姓 之前。
纏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58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437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纏姓 起源
纏姓纏姓起源一
源於羋姓,出自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叔父項伯之後,屬於以先族名字爲氏。項伯,公元前192年,名纏,字伯,史稱項伯纏,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小叔父。項伯年輕時曾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因殺了人之故,跟原韓國公子張良一起隱匿避禍。秦朝末期,項伯跟從項梁、張良一起追隨項羽反秦。後項羽屯兵至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時,項伯已官至左尹。當項伯得知范增建議項羽擊滅劉邦的消息後,就在晚上私自前往劉邦的軍營,告知已經歸附於劉邦的張良,勸張良與他一同逃走。張良不允,並將消息轉告給了劉邦。劉邦立即單獨召見項伯,與項伯約爲婚姻,並聲稱自己日夜盼望項羽來鹹陽,豈敢反叛。項伯回來後,把此行的情況報告訴了項羽,勸他善待劉邦。第二天,劉邦至鴻門(今陝西臨潼鴻門堡)謁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在鴻門宴上,范增一再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則默然不應,於是范增令項莊藉口舞劍助興以刺殺劉邦。項伯見此情景,也拔劍起舞,以自己的身體蔽障着劉邦,使項莊一直難於下手,從而令劉邦得以脫離危難。在成皋之戰時,項伯又極力勸阻項羽不要殺害劉邦之父劉太公。楚漢之爭的結局是大漢王朝的建立,劉邦滅楚後,特賜項伯爲劉姓,封射陽侯,封地在今江蘇省淮安縣西南一帶。項伯受封三年後逝世,而其嗣子項睢因罪未承爵,後來也沒得到漢王朝的什麼特別照顧。史學家司馬遷在《漢功臣侯表》中解釋項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時說:“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楚軍的左尹高官在漢軍打敗項羽時居然“嘗有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在項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者,稱纏氏,史稱纏氏正宗,世代相傳至今。
纏姓纏姓起源二
源於贏姓,出自漢朝時期墨學代表人物纏子,屬於以先祖稱號爲氏。在典籍《廣韻》中記載:“纏,姓,漢有纏子著書。”纏子,是陝西人,身世待考,爲漢朝初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纏子》一卷。墨子名翟,戰國初期宋國人,常居魯國。墨子主張尚賢、兼愛、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非攻,這些都是墨家的基本主張,而“兼愛”則是其思想核心。在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出現激烈的分庭抗禮局面。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在史籍《呂氏春秋·當染》中也記載:“時孔墨從屬彌衆,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學派之間互相攻伐,並峙的儒墨兩家各不相讓,在先秦時期未能分出伯仲。到西漢初期,劉漢皇廷奉行的是黃老學說,從漢高祖劉邦到“文景之治”一直以“無爲而治”來統領偌大的漢帝國,但治國之學所用爲何的爭執一直未歇。漢景帝推崇墨學,時有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纏子。
史書記載,纏子,周人,即陝西人,修墨氏之業,以教於世。當時有儒者叫董無心,與纏子二人相見講道。董無心問:“時人其言修而謬,其行篤而庸。言謬則難通,行庸則無主。何如?”纏子回答:“文言華世,不中利民,傾危繳繞之辭者,並不爲墨子所修。勸善兼愛,則墨子重之。墨家佑鬼神。秦穆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桀爲天下,酒濁而殺廚人。紂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殺庖人。”董無心則說:“子信鬼神,何異以踵解結,終無益也!”您信奉鬼神之說,那無異於用腳後跟去解系死的繩結,最終也解不開,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纏子被董無心問倒,不能應辯。
在典籍《墨子論衡·福虛》中記載:“儒家之徒董無心,墨家之役纏子,相見講道。纏子稱墨家佑鬼神,是引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纏子難以堯、舜不賜年,桀、紂不夭死。堯、舜、桀、紂猶爲尚遠,且近難以秦穆公、晉文公。夫諡者,行之跡也,跡生時行,以爲死諡。穆者誤亂之名,文者德惠之表。有誤亂之行,天賜之年;有德惠之操,天奪其命乎?案穆公之霸,不過晉文;晉文之諡,美於穆公。天不加晉文以命,獨賜穆公以年,是天報誤亂,與‘穆公’同也。天下善人寡,惡人衆。善人順道,惡人違天。然夫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載之壽,惡人爲殤子惡死,何哉?而當時的儒學大師董仲舒以儒爲宗,兼採墨、莊、荀、陰陽諸家學說之長,迅速構築了一個龐大的以“中庸之道”爲核心的思想體系,受到統治階級的歡迎。漢景帝之後的漢武帝決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對於墨家學派是致命的一擊,墨家思想由此成爲了“絕學”。
在纏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爲姓氏者,稱纏氏。
纏姓 分布
纏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馬邑爲郡望。
今山西省的朔洲市,河北省的衡水市阜城縣、保定市蠡縣,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等地,均有纏氏族人分佈。
纏姓 郡望
馬邑郡:即朔州郡、鄯陽郡,今山西朔州。朔州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峙峪遺址”表明,早在二萬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該地生息。史料記載,朔州在唐堯時期爲冀州之域,堯舜之時屬幷州,夏王朝時期歸葷育,商朝時期屬下危,西周時期屬北戎,春秋時期爲北狄所據,戰國時爲趙國所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朔州之地築成馬邑郡,北齊時期設爲朔州,唐朝時期改爲鄯陽郡。明朝時期改歸朔平府,並延用到明、清兩朝。民國初期改設朔縣,抗日戰爭時期,朔州屬晉綏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朔州歸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後,朔州劃歸山西省雁北地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又劃入應縣、右玉縣、懷仁縣。現轄兩區四縣,共七十三個鄉鎮(含街道辦)。
纏姓 堂號
馬邑郡:即朔州郡、鄯陽郡,今山西朔州。朔州市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峙峪遺址”表明,早在二萬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該地生息。史料記載,朔州在唐堯時期爲冀州之域,堯舜之時屬幷州,夏王朝時期歸葷育,商朝時期屬下危,西周時期屬北戎,春秋時期爲北狄所據,戰國時爲趙國所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朔州之地築成馬邑郡,北齊時期設爲朔州,唐朝時期改爲鄯陽郡。明朝時期改歸朔平府,並延用到明、清兩朝。民國初期改設朔縣,抗日戰爭時期,朔州屬晉綏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朔州歸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後,朔州劃歸山西省雁北地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又劃入應縣、右玉縣、懷仁縣。現轄兩區四縣,共七十三個鄉鎮(含街道辦)。
纏姓 姓氏源流
壹、纏(纏)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同、陽泉、朔州、忻州等地有分佈。《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鄭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注云:“《藝文志》:纏子著書。”。
貳、纏(纏)
纏姓分布:大陸有此姓。
纏姓起源:見《姓苑》。
纏姓名人:
纏子,漢時人,著書,見《漢書·藝文志》。
郡望:京兆。
變化: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