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gong 即可
共姓 共氏 共姓起源 共姓名字 共姓名人
共姓

姓氏
拼音gōnggòng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194 位。
位於魁姓 之後,韻姓 之前。

共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19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共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共姓 即可

共姓 起源

共姓主要源自:姜姓子姓姬姓羋姓

共姓共姓起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屬下的共工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或名號爲氏。共氏源遠流長,淵源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共工氏”。共工氏,古來傳說姓姜名垂,是許由之兄,伯夷之父。共工,實際上是一種官職之名,專掌水、工兩責。姜垂,爲堯帝時期的共工,世襲之職。世人曾有言謂炎帝之後,姜姓能繼其世者,曰共工氏。這在史籍《禮記·祭法》中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一說就是伯夷),能平九土,故祀以爲社。”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共工爲出類拔萃之人,以能奈霸九州;二是其子伯夷能安邦定國,因此後代祭祀。其中還含有另一種意思即兒子完成了父親未竟之業,主要是指治水。傳說,姜姓共工氏與姬姓華夏首領之間在其後的歷史上不斷髮生紛爭,產生過三次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顓頊與共工之戰:

顓頊與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風氏姜姓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戰爭。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爲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正處黃河(今衛河)東岸附近。這一時期,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爲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游河西地區(今河南輝縣),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氾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率領部落聯盟修築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終於擊敗共工。

第二次是帝嚳與共工之戰:

帝嚳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帝嚳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輝縣)的戰爭。原始社會晚期,黃帝之後,黃帝族部落聯盟生活在中原東部高辛(今山東)一帶。相傳黃帝曾孫帝嚳號高辛氏,繼顓頊成爲部落聯盟首領。炎帝族的一個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居其上流黃河西岸(今河南輝縣),經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嚳管轄。帝嚳遂進攻共工氏,將其一舉擊敗。此戰,給共工氏以沉重打擊,鞏固了帝嚳及其部族的領導地位。

第三次是禹與共工之戰:

禹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的戰爭。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着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舜爲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氾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併爲治水發生衝突。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爲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爲洪。”史籍《姓氏尋源·姓纂》中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一雲避仇敵。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諱,亦改爲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據史籍《左傳》的記載,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其部落聯盟的姓氏就是炎帝神農氏的姜”姓。後來的共工、申、呂、齊、許、紀、向、州等族人皆姓姜。到了西周初期,這些姜姓的各個分支因被周武王姬發所封居地名稱而各自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呂氏、齊氏、許氏、紀氏、向氏州氏,其共工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將複姓“共工氏”省文簡化,稱共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經具有數千年的家世淵源了。據姓氏學專家們的考證,共氏族人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時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漢初期的共尉臨江之亂後,共氏族人因避仇難,一部分人加“龍”偏旁改稱龔氏,一部分人加“水”偏旁改稱洪氏

關於共氏後人因避仇而改爲洪氏、龔氏,在唐朝學者林寶所編纂的《元和姓纂》中有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爲洪氏。”姜姓共氏族人皆尊奉共工爲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古共國之後,屬於以國名爲氏。共國,亦作恭國,是商王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甘肅省涇川縣),後因侵犯周族的都城宗周(今陝西西安)而受到周文王姬昌的討伐,很快即被滅國。

共國滅亡後,其王族貴胄的後裔子孫中有以故國名稱爲姓氏者,稱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共姓共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共伯和之後。西周後期,衛國開國君主衛康叔姬封的九世孫衛釐侯(公元前855~前813年在位)即位爲衛國君主之後,在周厲王姬胡二十三年(公元前855年),將自己的世子姬餘封在衛國的屬地共邑(今河南輝縣),建有共國,史稱其爲“共伯”。但共伯姬餘早亡,於是衛釐侯又封次子姬和居共國,亦稱“共伯”。到了周宣王姬靜(姬靖)十五年(衛釐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3年),衛釐侯逝世,由共伯姬和繼位,即著名的衛武公。到了春秋後期,共國被衛國自己所滅。共伯姬和留在共國的後裔子孫們,就以先祖故封國之名爲姓氏,稱共氏,世代相傳至今。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衛武公(共伯姬和)爲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爲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獻公的後裔,屬於以諡爲氏。春秋時期,晉獻公姬詭諸(公元前676~前665年在位)的太子叫姬申生,曾親率大夫趙夙、畢萬等領晉軍攻滅狄、霍、魏三國。後被晉獻公的寵妃驪姬誣陷,晉獻公年老昏聵,即逼太子申生自盡,當時他的年齡約有二十多歲。於是,在周惠王姬閬十一年(晉獻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太子申生自縊於新城,以自殺的方式對父王表示忠心。待到其弟姬奚齊於周惠王十二年(公元前665年)即位爲晉國國君以後,立即給前太子兄加諡號爲“恭君”。在春秋時期,“恭”即是“共”,二字通義。在恭君姬申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諡號爲姓氏者,稱共氏、或恭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太子申生(姬申生)爲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五

源於姬姓,爲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名叫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滎陽),世稱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厲王姬胡,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發生“國人暴動”,周厲王死於囚所。據史籍《春秋左氏傳》、《史記》等的記載,周厲王逝世侯,周宣王姬靜(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繼位,把自己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邑(今陝西華縣)。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祖父鄭桓公,他當時是周幽王姬宮涅的司徒

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姬友爲保護周王朝而犧牲。姬友的長子姬滑突(姬掘突)繼位,是爲著名的鄭武公。鄭武公協助新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有功,仍爲周王朝的大司徒,並把鄭國也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鄭武公後來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因生大兒子姬寤生時難產,武姜當時受了痛苦和驚嚇,便因此對姬寤生一直不喜歡。武姜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段,人們稱他“叔段”。姬段逝世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鄭厲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鄭莊公的兒子姬突繼位後,對姬段一族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於是在周釐王姬胡齊三年(鄭厲公復元年,公元前678年),鄭厲公將流亡在衛國的姬段之孫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國以後,姬段的後裔子孫們始稱共氏、太叔氏、公孫氏、段氏京氏等,表明了後裔子孫們對姬段的愛戴與尊重。其共氏即爲河南共氏。據史籍《左傳》記載,鄭國的後人對姬段普遍都是很愛戴與尊重的,在典籍《詩經·叔于田》、《詩經·太叔于田》等鄭國詩歌中,也記載有對姬段的歌頌,因此,有許多史學家懷疑姬段的遭遇,實際上是鄭莊公的一樁政治陰謀。

一部分姬姓共氏族人尊奉共叔段(姬叔段)爲得姓始祖。

共姓共姓起源六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貴族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貴族於共邑(今河南輝縣),其後裔以封邑爲姓氏,稱共氏。

據姓氏專家考證,羋姓共氏族人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時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漢初期的共尉臨江之亂後,共氏族人因避仇難,一部分人加“龍”成龔氏,一部分人加“氵”成爲洪氏。關於共氏後人因避仇而改爲洪氏、龔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爲洪氏。”

共姓 分布

共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而由共氏分衍的龔氏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正好名列第一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十六位,總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由共氏分衍的洪氏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十五位,總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兩千餘,也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清朝時期,南方各省含臺灣、北方各省含甘肅、新疆皆有洪氏、龔氏族人居住。

如今,洪氏族人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爲多,這兩省之洪氏約佔全國洪氏人口的25%以上。而龔氏族人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等省爲多,這七省龔氏約佔全國龔氏人口的百分之65%以上。

共姓 郡望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爲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爲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爲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爲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爲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爲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爲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爲鍾陵縣,再後又改爲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爲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爲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爲今江西省南昌市。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漢時期的吳國地名。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爲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之後,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爲宣城郡。在唐朝歷史上,廢州存郡則爲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爲宣州,但皆不離其地。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爲寧國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爲宣城縣。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爲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區。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羣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曆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脣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爲武,高平爲陵”之意,改黔中郡爲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爲鼎州,改澧州爲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爲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爲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爲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爲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爲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爲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爲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爲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爲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六桂郡:又稱六桂縣,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佈在古代的泉州地區。治所在地閩縣(今福建福州),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爲閩州。唐朝景雲年間(公元710~712年)改武榮州置縣,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共姓 堂號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爲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爲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爲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爲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爲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爲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爲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爲鍾陵縣,再後又改爲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爲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爲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爲今江西省南昌市。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漢時期的吳國地名。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爲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之後,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爲宣城郡。在唐朝歷史上,廢州存郡則爲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爲宣州,但皆不離其地。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爲寧國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爲宣城縣。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爲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區。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羣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曆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脣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爲武,高平爲陵”之意,改黔中郡爲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爲鼎州,改澧州爲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爲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爲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爲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爲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爲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爲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爲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爲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鬥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爲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六桂郡:又稱六桂縣,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佈在古代的泉州地區。治所在地閩縣(今福建福州),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爲閩州。唐朝景雲年間(公元710~712年)改武榮州置縣,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共姓 姓氏源流

壹、gō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運城及雁北地區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自)黃帝臣共鼓。”帝命其始作舟揖,當爲共姓之始。

2、又注引《元和姓纂》雲:“共工氏之後。”共工氏乃女媧末之諸侯。

3、鄭樵注云:“商末諸侯,今河內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按:《詩·大雅·皇矣》)其子孫以國爲氏。”共國在今甘肅涇川北五里。

4、又注:“或言共叔段之後也。”段,鄭武公少子,莊公弟,封於京城,故謂之京城太叔。後出奔共,遂亦稱共叔段。其後或以共爲氏。此之“共”,周代國名,伯爵,即共伯和之封國。其地在今河南輝縣。

5、或與“恭”同。鄭樵又注:晉太子申生諡恭君,其後以爲氏。此皆(按:鄭樵稱“共叔”、“恭君”均以諡爲氏,故此下承上文而用“皆”字)以諡爲氏者。

貳、gòng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國姓氏大全》俱予收載並注此音。或音gōng,爲現行姓氏。詳見“共”(gōng)條。

三、

共姓分布:山東新泰、安徽淮南、山西絳縣、臺灣臺北、湖南等地均有此姓。

共姓起源:①共工氏之後。共工,官名,共工在伏羲之後,專任知刑。②共,商末之侯國(故城在今甘肅涇川北5裏)。周文王侵阮徂共,即其地,子孫以國爲氏。③共,周時國,伯爵,即共伯和之國,後爲衛邑,故城在今河南輝縣。《左傳》鄭太叔出奔共,即指此。共伯之後,以國爲氏,見《姓源》。④春秋時鄭共叔段奔共(即共伯之國),子孫因稱共氏。⑤相傳黃帝之臣共鼓之後。帝命共鼓伐狄,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⑥春秋時晉太子申生,諡共,其後以爲氏。

共姓名人:

共敖,秦末時爲義帝柱國,以功立臨江王。

郡望:河內。

肆、

綜合:音恭上音,亦姓。《漢書·匈奴傳》有太守共友。

共姓 歷史名人

共姓古代名人

共敖秦漢之際,(公元前?~前204年待考),楚國人。著名西楚將領。

共尉秦漢之際(公元前?~201年待考),楚國人。著名西楚將領。

共姓 相關姓氏

共叔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