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suo 即可
鎖姓 鎖氏 鎖姓起源 鎖姓名字 鎖姓名人
鎖姓

姓氏鎖〔 鎖 〕
拼音suǒ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684 位。
位於土姓 之後,勒姓 之前。

鎖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68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鎖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鎖姓 即可

鎖姓 起源

鎖姓起源一

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春秋時期有瑣國,瑣、鎖二字通假,因此亦稱鎖國(河南新鄭北部),後爲鄭國大夫的食採之邑,其後人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瑣氏、鎖氏。

周靈王姬泄心十年(公元前562年),在晉悼公姬周興復霸業過程中,晉、宋、魯、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齊十二諸侯國聯軍開始了“十二國攻鄭之戰”,曾兩度進攻鄭國(河南中部)。而進攻鄭國,瑣邑則是必經之要衝。在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的爭霸戰爭中,鄭國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爲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交互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鄭國爲擺脫這種困境,根據當時楚國弱於晉國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依附晉國。爲達到受晉國保護,免遭楚國侵伐的目的,鄭卿士子辰向鄭簡公姬嘉進獻了一個謀略:鄭國出兵去攻打親附於晉國的宋國,借晉國率諸侯“救宋攻鄭”之機與晉國媾和;待楚國軍隊北上救鄭國之時,再與楚國媾和,以此誘使晉國全力爲鄭國而攻擊楚國,令楚國從此不敢再侵擾鄭國。鄭簡公接受了子辰的這個主意。周靈王十年春,鄭國派遣鄰宋邊境的部隊向宋國挑釁。宋國大夫向戍率軍擊敗來犯之敵並侵入鄭國。鄭國便以此爲藉口,遣卿士子展領兵大舉攻宋。農曆4月,晉悼公命宋、魯、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齊國太子光率軍會同晉軍進攻鄭國。農曆4月19日,齊、宋兩軍進抵鄭國都城新鄭東門外。當晚,晉軍進至新鄭西郊。隨後,晉軍分一部兵力東進攻打被鄭侵佔的原許國舊地。不久,衛軍亦侵入鄭國北部。農曆6月,各國諸侯軍在鄭國屬地向邑(河南尉氏西南部)會師。晉悼公與諸侯在向附近的北林邑(河南尉氏西部)會見。爾後,諸侯聯軍自向邑經新鄭北的瑣邑(河南新鄭北部)包圍新鄭,並在其南門外閱兵,以炫耀武力。同時,晉軍後續部隊亦已渡過濟隧(故黃河支流,在河南原陽西,已乾涸)以南趨新鄭。鄭國遂遣使出城求和。農曆7月10日,諸侯與鄭在亳北(商故都之北,河南鄭州北部)會盟。鄭國立即屈從於晉國,之後十二國聯軍撤走。在十二國聯軍進攻鄭國之時,楚共王熊審亦率軍北上救鄭國。同時,楚共王遣令尹子囊赴秦國請援,秦景公嬴石命右大夫詹率軍隨從楚共王救鄭國。但在楚、秦聯軍進入鄭國時,十二國聯軍已撤走。鄭簡公依照預定計劃,出迎楚共王,並於農曆7月27日出兵會同楚、秦之師再次侵入宋國。農曆9月,晉悼公再次率諸侯聯軍進圍新鄭。鄭簡公遣大夫公孫良霄、太宰石獒趕赴楚國告急,請楚國再次發兵援救。楚共王自料難以戰勝諸侯聯軍,因而不肯發兵救鄭國,又恐鄭國就此降靠晉國,遂將公孫良霄、太宰石獒二人扣押。如此一來,鄭簡公就命令大夫王子伯駢向諸侯國乞和。到農曆12月1日,晉悼公率十二國聯軍與鄭簡公在蕭魚(河南新密尖山鄉蕭魚口)相會。

至此,晉國完全掌握了對鄭國的控制權,鄭簡公也終於達到了避免楚國侵擾的目的。此後二十餘年間,楚國也未再侵擾鄭國,而鄭國亦未再背叛晉國,晉悼公達到了繼續稱霸中原的目的。

鎖姓起源二

源於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庫莫奚族鎖盧氏部族,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唐朝時期,鮮卑族民族中有個分支叫庫莫奚族,一般認爲其屬於鮮卑宇文部的一支,實際上是東胡民族中的一個分支,與鮮卑宇文部、慕容部地位相等。後東胡被匈奴民族擊潰,庫莫奚部逐漸形成爲一個民族,曾強大一時。庫莫奚之稱,始見於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然這一稱號的出現,應在公元四世紀中葉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後不久。自此以後,史書有了不間斷的記載,到公元十三世紀之後纔不見其名,庫莫奚族前後存在近千年。

在庫莫奚族中,很早即有鎖盧氏部落,後成爲鮮卑拓跋部中的索盧氏,亦稱奚鬥盧氏,其部族民衆遂以爲姓氏,有取諧音漢字稱鎖氏者,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鎖姓起源三

源於回族,出自中亞地區古阿拉伯撒馬爾幹,屬於以原籍地名爲氏。撒馬爾幹,是宋、元時期古花剌子模王國的都城,即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市。花刺子模國原是中亞地區裏海之東的一個小國,都城在兀籠格赤(一作烏爾達赤,蒙古語稱玉龍傑赤,土庫曼斯坦共和國烏爾根奇)。由於兀籠格赤的原名爲花刺模,因而東方稱之爲“花刺子模國”。

宋寧宗趙擴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摩訶末繼花刺子模國王位,他政令清晰,國家逐漸強盛,在奪取了西遼政權的西部地區之後,又通過多次遠徵,吞併了波斯(伊朗)、吐火羅(阿富汗)等周圍各國,達到了全盛時期。然後,摩訶末建新都於撒馬耳幹(烏茲別克斯坦之撒馬爾罕),他一度還企圖遠徵蒙古。當年,摩訶末曾派使節到中都(北京),到處探聽大蒙古汗國的虛實和進攻路線。其後,由於摩訶末大肆分封諸子,造成政出多門之態,國力漸弱。

宋理宗趙昀嘉定八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節到花剌子模國(Khorazm,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締結通商貿易協定。成吉思汗按協定派出使臣與商隊四百五十人、五百頭駱駝,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與商品前往通商。至訛答剌(一作兀都刺兒,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奇姆肯特)時,其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誣指商隊爲間諜,上報國王摩訶末屠殺之,侵吞了全部商品與駱駝。當時成吉思汗爲集全力攻伐金國,避免中斷貿易,爭取和平解決,便派出使臣,致書摩訶末責其背信棄義,要求交出兇手。摩訶末驕橫一時,拒絕了成吉思汗的要求並殺害正使,剃光了兩位副使鬍鬚,押送出境。成吉思汗大怒,遂以攻金之事交付給木華黎,而自謀徵討花剌子模國之事。

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滅了西遼政權後,將蒙古西境與西域接壤,完成了對花剌子模國的攻擊準備。

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親統二十萬蒙古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以及大將速不臺、哲別隨行。蒙古大軍長驅直入中亞地區後,成吉思汗先肅清了乃蠻部的殘餘勢力,然後於宋嘉定十三年(成吉思汗十五年,公元1220年),藉口當年襲擊蒙古商隊之事,發動了對花剌子模國的戰爭。二十萬蒙古軍消滅了花剌子模國的四十萬軍隊,攻佔了其都城撒馬爾幹(Samarkand),其國王摩訶末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臺、哲別等窮追之,“斬首而回”。之後,成吉思汗指揮蒙古大軍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地區,深入到俄羅斯(Russ)境內,於宋寧宗趙擴嘉定七年(成吉思汗十八年,公元1223年)擊敗了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隨後,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的太子札闌丁(亦稱札蘭丁),在申河(印度恆河流域)將其十五萬軍隊徹底消滅,札闌丁只領五十餘隨員跳河隻身逃命。成吉思汗曾命拖雷、巴拉二將率軍渡申河追擊札闌丁,未獲而還。

宋寶慶元年(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徵服所得的西域疆土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爲四大汗國。

宋端平二年(成吉思汗三十年,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在蒙古汗國滅西夏政權之前病逝,其第三子窩闊臺繼任大汗。窩闊臺汗派遣其兄朮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蒙古大軍開始第二次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了花剌子模國,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

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爲“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臺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

蒙哥於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開始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裏海南岸伊朗北部)。宋寶祐二年(公元1257年),旭烈兀率蒙古大軍蕩平了木剌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屠殺國民達八十萬人,滅亡了歷時五百餘年的黑衣大食國(Abbasids)。此後,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聖地麥加,攻佔大馬士革,其前鋒部隊曾渡海收富浪(地中海塞浦路斯島)。本來旭烈兀還打算進一步攻打埃及,當時的埃及王室已經收拾完東西準備投降,但旭烈兀隨即得到了蒙哥在伐宋戰爭中陣亡的消息,遂停止攻擊,率主力班師。

回族鎖氏,即源於花剌子模王國都城撒馬爾幹,其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有大量被卷歸中原的工匠、藝人等。到了明朝時期,這批人等按習慣將“撒馬爾幹”漢譯爲“鎖懋堅”,其後裔便以其首音的諧音漢字爲漢化姓氏,即稱鎖氏,後逐漸融入漢族、蒙古族、回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鎖姓 分布

鎖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零七位,以河南、晉江爲郡望。

今北京市,河南省的洛陽市、新密縣、洛寧市,山東省的萊州市路旺鎮,陝西省的安康縣,安徽省亳州市、阜陽市,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均有鎖氏族人分佈。

鎖姓 名人明星

鎖姓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晉 江:晉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稱,原來的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爲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爲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爲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闢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爲泉州。唐朝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曆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爲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爲全國四大港口。五代時期,後漢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宋朝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遊兩縣爲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期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後,泉州成爲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爲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爲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泉州成爲“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爲“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明朝時期,全國分爲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清承明制,全國分爲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爲閩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爲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閩變事件”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爲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爲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爲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爲石獅市。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爲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五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爲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鎖姓 堂號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晉 江:晉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稱,原來的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爲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爲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爲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闢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爲泉州。唐朝泉州設置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曆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爲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爲全國四大港口。五代時期,後漢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宋朝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遊兩縣爲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期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後,泉州成爲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爲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爲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泉州成爲“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爲“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明朝時期,全國分爲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清承明制,全國分爲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爲閩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爲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閩變事件”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爲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爲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爲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爲石獅市。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爲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五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爲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鎖姓 姓氏源流

壹、(鎖)suǒ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山西之太原、大同,甘肅之徽縣,湖北之利川、老河口,安徽之涇縣,貴州之普安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云:“與瑣姓同源。”當爲瑣姓之分族。宋代有鎖政,政和進士;明代有鎖住,臨湘知縣;又有鎖鑰,弘治舉人。

貳、(鎖)

鎖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鎖姓起源:①同瑣。②回族姓。

鎖姓名人:

鎖政,宋時遂寧人,政和進士。鎖住,明時忠州人,洪武中湖南臨湘縣知縣。

鎖姓 歷史名人

鎖姓古代名人

鎖羽翰宋朝,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

鎖繼恩宋朝,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

鎖咬兒元朝,回族,著名元朝大臣。鎖咬兒,全名爲鎖咬兒·哈的迷失,爲元朝回回。元英宗時任監察御史,精忠報國,力爭上諫。鎖咬兒·哈的迷失在十二歲時,就開始宿衛元英宗孛兒只斤·宗碩德八剌潛邸,掌服御諸物。元英宗即位後,鎖咬兒·哈的迷失拜監察御史。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春,詔起大剎於京西壽安山,鎖咬兒·哈的迷失與御史觀音保、成珪、李謙亨上章極諫,以爲東作方始,而興大役,以耗財病民,非所以祈福也。且歲在辛酉,不宜興築。初,司徒劉夔妄獻浙右民田,冒出內帑鈔六百萬貫,丞相帖木迭兒分取其半,監察御史發其奸,由是疾忌臺諫。至是,帖木迭兒之子瑣南爲治書侍御史,密奏曰:“彼宿衛舊臣,聞事有不便,弗即入白,訕上以揚己之直,大不敬。”元英宗糊塗信之,乃殺了鎖咬兒·哈的迷失與觀音保,杖刑了珪、謙亨,並黥之,竄諸遐裔。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元朝廷爲鎖咬兒·哈的迷失平反,追贈資德大夫、御史中丞、上護軍,追封永平郡公,諡貞愍。之後又賜其妻子鈔五百貫、良田千畝,仍詔樹碑神道。

鎖政宋朝,著名宰相。

鎖青縉清朝,河南洛寧城郊寨禮村人。著名大臣。清朝時任刑兵部主事、山東大考官,授奉政大夫。

鎖青縉人稱鎖閣老,明天啓四年(公元1624年)進士,曾任湖南長沙道員和江南主考,門生故吏遍天下。晚年告老還鄉,回到洛寧,他喜歡爲民請命,揶揄縣令,軼事多多。鎖青縉的故事流傳很廣,他在與庸官的周旋中鬥智鬥趣,遊刃有餘,老百姓喜歡把他掛在家嘴邊,津津樂道。鎖青縉小時候讀書與別人不同,別人讀書,非常愛惜書籍,如果不小心往書本上滴了墨汁,就懊惱不已,惋惜之餘,還要自責。但鎖青縉卻不是這樣,他喜歡往書本上亂寫亂畫,喜歡在字裏行間寫上自己的感受,搞“眉批”。一次,私塾先生見他又搞“眉批”,就用手指了指教室牆上,示意他注意牆上寫的那幾個大字。鎖青縉一看,那牆上寫着“敬惜字紙”四個大字。過去的私塾,氣氛肅穆,學子每天一進學堂門,迎面看到便是孔子的畫像。學生得先在孔子畫像前鞠一躬,然後再對着“敬惜字紙”四個字行個注目禮,在表明了自己對文化的敬畏之後,纔可以坐下讀書。學生們一般都不在紙張上亂寫亂畫,對於帶字的紙張,都很愛惜,不能隨便撕毀。但鎖青縉卻有自己的看法,他對老師說:“我當然知道敬惜字紙,但我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爲的是加深理解課文。這樣做,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習資料,這也是愛惜字紙呀!”老師聽罷他的話,感到很驚奇,內心雖然嘉許,嘴上卻沒有表態,但出門之後,就高興地對人說:“這個學生將來不得了,一定會中舉!”鎖青縉後來不但順利地考上了秀才、舉人,還進士及第,一路順風,春風得意。考中進士後,鎖青縉於明崇禎十年(公元1630年)放任湖南長沙道員,位列正四品,常任江南主考,門生很多,名氣很大。到了晚年,他告老還鄉,回到了洛寧老家。據說他回來的時候非常威風,當地當時再也沒有比他官大的人了,隨行差役帶回了聖旨一道,還帶回了“江南主考”和“文殿閣老”大紗燈籠一對。這兩件東西,粘着皇上的恩典,帶着朝廷的威嚴,頗有些尚方寶劍的意味。對地方官員來說,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震動;對鎖青縉來說,這些則是自己身份資格的象徵。鎖青縉告老還鄉後,一直在家賦閒,逍遙自在,他開闢了一處菜園子,平時種種菜,活動活動筋骨。忽一日,縣裏的公差遞話過來說:當首輔大臣(宰相)宋玉堅不日來訪,現在已經從京城出發了。這消息經省、州、府、縣,上傳下達,各級官員誠惶誠恐,刻意逢迎;諸般衙役,四處奔忙,上上下下忙得不亦樂乎。但鎖青縉接到消息後,內心雖然高興,卻不動聲色,照樣每日裏到菜園子裏種菜。原來這宋玉堅乃湖南舉子,當年鎖青縉做江南主考時,學業上指點過他。後來他考中狀元,官至宰相,感念恩師,就奏準朝廷,來拜謁鎖青縉。宋玉堅的來訪,給了鎖青縉天大的面子。宋玉堅來洛寧後,地方上的接待十分隆重,黃沙鋪地,蘆蓆罩天,前呼後擁,威嚴非凡。而鎖青縉所在的寨禮村,卻靜悄悄的,沒有搞這一套禮儀。鎖青縉對村民們說:“該幹啥幹啥去,不要誤了農活!”結果,宋玉堅來到村頭,久候鎖青縉不至,只好親自到菜園子裏來拜見。兩人在菜園相見,中間隔着一道溝渠,鎖青縉說:“唉,我已經老了,你拉我一把,我就過去了。”,於是,宋玉堅就上前攙住他的胳膊,鎖青縉這才邁過了溝渠。宋玉堅見鎖青縉竹杖芒鞋,布衣葛巾,打扮一如常人,家庭擺設也很簡單,加上聽他話裏有話,讓自己拉他一把,於是回到京城就給皇上說鎖青縉生活清苦、終日種菜。明崇禎皇上感念鎖青縉爲官清正,晚節磊落,欽準按“文殿閣老”的俸祿供應,並恩賜朝服一襲。從此以後,當地人便稱鎖青縉爲“閣老爺”簡稱“閣老”。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2年),天下大旱,五黃六月,小麥在地,烈日在天,洛寧農民忙着下地收割,十分辛苦。可是縣令提前催糧,派出衙役逼要。農民無法,只好請鎖閣老出面說情。這個縣令名叫劉鴻業,是庸官,鎖青縉平時懶得理他,但這次爲了羣衆利益,只好頭頂烈日,毅然前往。不過他沒有去縣衙,而是身穿朝服,帶了家丁,直奔城內文廟。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縣令聽說鎖青縉要在文廟裏見他,馬上明白這是給他上政治課來了,只得小心聆聽訓示。鎖青縉說:“我欲赴京面君,特來告別。備下四碟小菜,一點薄酒,還望笑納。”縣令一看,桌子上並無他物,只用白粉畫了四個盤子和兩隻酒杯。啥也沒有,喫個甚!縣令心中懊惱,感到尷尬,只好站在一邊小心應付。鎖青縉卻旁若無人,不着邊際地自言自語,並不搭理旁人,氣得縣令怨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正待發作。忽然兩隻麻雀飛來,落在大殿樑上打鬧嬉戲。鎖青縉於是指桑罵槐:“五黃六月,焦麥頭天,人人都去去龍口奪食,顆粒歸倉;你這小小東西,竟敢在我面前鬧梁(糧)!”縣令一聽,知道鎖青縉對自己催糧逼款不滿,馬上說“夏糧緩徵,夏糧緩徵”。官員之間爭鋒,鬥智鬥狠是常規,而鎖青縉卻是鬥智鬥趣,這類官場上的風趣人物,爲生硬的政治鬥爭增添了一些柔軟。一年臘月,天寒地凍,田間無農活可做,村人甚感無聊,見了鎖青縉,都說搞點文藝活動吧,也好讓大家解解悶。鎖青縉說,這容易。臘月二十四日一大早,他派人在村頭豎起一個稻草人,左手拿着二百文銅錢,右手拿着一把刀。身上掛布條,寫着一行字:“打一俗語。猜中者,可得酒席一桌;酒席由設謎者奉送。”消息傳開,到寨禮村猜謎的人,就像趕廟會一樣多。但大家猜來猜去,都沒有猜中。鎖青縉笑着說:“如果都猜不中的話,到大年三十我可要撤掉擂臺,免送這桌酒席了!”到了大年三十,還是沒人猜中,鎖青縉派人來撤稻草人,正待動手,忽然走近一個人,說:“且慢,讓我猜猜!”大家一看,此人是新科狀元馬起龍。只見他圍着稻草人轉了一圈,上前把稻草人左手中的二百文錢,悉數裝進自己的口袋。又慢慢拿下稻草人右手裏的刀,砍掉了稻草人的頭。大家都說“你這個人猜不中也就罷了,竟還要搶錢搞破壞!這還了得?快告訴閣老去!”不料鎖青縉來一看,哈哈大笑:“好一個新科狀元!你猜對了!”大家不解,一頭霧水,鎖青縉解釋說:“這叫‘得財傷主’”,大年初一,鎖青縉果然在家裏擺了一桌筵席,但不是單獨請新科狀元一人來喫,還請了村中幾個讀書人,他鼓勵大家要像新科狀元那樣,開發智力,科舉入仕,爲鄉里爭光。過罷年,新科狀元離鄉去京城了,鎖青縉意猶未盡。洛寧到處是竹子,他就找來一根竹竿,在頂端綁了幾斤牛肉,讓大家做遊戲,遊戲規則是:這幾斤牛肉,誰能摘下來就歸誰。但不準放倒竹竿,不準攀援竹竿,只准用手摘取。高大粗壯的竹竿,就那麼豎在村頭,圍觀的人羣中,不知有多少聰明人,但誰也沒有辦法把肉取下來,只能乾着急。消息傳開,有一個名叫張綰的年輕人,來到寨禮村,二話不說,把那竹竿往水井裏一豎,便把牛肉摘走了。鎖青縉說:“這叫‘垂手而得’,這小子腦子會拐彎,是個好材料。”鎖青縉有一個學生,名叫趙廷桂,聰明過人,天資豐盈,但玩心很大,學習上漫不經心,行爲上吊兒郎當。鎖青縉恨鐵不成鋼,一次很生氣地對他說:“從古到現在,凡欲有大作爲者,必是聰明加勤奮。你天資聰明,但若就此耽誤下去,一輩子也別想出人頭地!”想不到這學生的脾氣也很大,當面頂撞道:“如果我能出人頭地咋辦?你敢打賭麼!”鎖青縉說:“你若能出人頭地,我家大門朝後開!”這一晃數年過去了,有一天鎖青縉正在家裏大宴賓客,一小男孩故意來到門前拉屎,守門人上前干涉,可那小男孩梗着脖子說:“我爹說了,閣老爺的大門朝後開!這兒不是門!”守門人向閣老彙報這件事,鎖青縉一拍腦門,說快去打聽打聽這孩子的父親是誰!一打聽,才知道這小孩是新科進士趙廷桂之子。鎖青縉一擺手說:“好了,沒啥說的,把前門堵死,大門朝後開!”他這才把當初激勵趙廷桂的事講了出來。赴宴的人都過來勸阻:“當年一句玩笑話,何必當真?”可鎖青縉哈哈一笑說:“一句話激勵出一個進士,大門朝後開,值!”

鎖姓 相關姓氏

鎖南 (鎖南)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