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芶
拼音gǒu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45 位。
位於濮陽姓 之後,鄉姓 之前。
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4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314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芶姓 起源
芶姓起源一
風姓芶
古帝伏羲氏之後,伏羲氏也稱太皋,其時代早於黃帝時代,爲風姓。其後裔中有勾疆氏族(也作“句:音 gòu”疆氏族)和鉤陳氏族,其後裔族人以氏族名分別增艸爲芶氏與苟氏。《中華苟姓源流》
演變:遠祖古帝伏羲氏,近祖勾(句)疆氏。但是,風姓勾氏後來因世系不清,大多增艸爲芶完全融合進姬 姓芶氏中了。
郡望:河內郡,河南郡,西河郡。
芶姓起源二
姬姓芶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爲苟,爲此姓之始。《國語》
演變:源於姬姓,遠祖黃帝,始祖苟荀,黃帝賜姓爲氏。此支後裔延續至晉末,於五胡亂華時期南遷定居南 方,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爲厶爲芶字,此爲苟姓宗族專用字姓之始,延續至今。
郡望:河內郡,河南郡,西河郡。
芶姓起源三
己姓芶
此支芶姓始祖源於勾(勾也作句Gōu)芒,勾芒(重)源於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屬於以官職稱 謂爲氏。有以下三個來源。《通志·氏族略》《宋版百家姓》
①、出自以官名爲氏。據《山海經》載,古有困民之國,勾姓。爲此姓之始。勾又寫作“句Gōu”。其姓最早見 於《山海經》:“困民之國,勾姓”。此外,相傳帝少昊的一個兒子名重,死後被封爲木正,爲五行神之一,掌 管天地萬物的生老病死,號稱勾芒。他的後世子孫以“勾”爲姓。勾姓延續到南宋時爲避宋高宗趙構的名諱,有增艸爲芶姓、有改爲“句”(音不變,讀勾Gōu)、有加釒旁爲鉤姓、有加木旁爲構姓。
②、出自以官名爲姓(即同上“①”說)。據《路史》載,相傳,遠古時期少皞氏的兒子重曾作爲勾芒官,爲 五行神之一,爲木正,主管樹木。重的後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爲自己的姓氏,今寫作句姓。
③、出自爲避帝諱所改。南宋時,爲避高宗趙構之諱,有勾氏增艸爲芶(Gōu)姓。有勾氏改爲句(Gōu) 氏,後加艸字,改爲苟(Gòu)姓。
演變:源於已姓,遠祖黃帝,近祖少昊,始祖重﹝勾芒﹞,以先祖名號爲氏,分別於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期 陸續南遷定居南方與南方勾姓相互融合,後於南宋朝期間避趙構諱而增艸爲芶姓延續至今。
郡望:華陽郡、建寧郡(益州郡)、平陽郡。
芶姓起源四
嬀姓芶
相傳舜之後有“句:音Gōu”(句也作勾)氏,其後裔中增艸爲部首爲苟氏。見《路史》
演變:源於嬀姓,遠祖黃帝,近祖顓頊,始祖句望、舜帝,後裔以祖名增筆艸爲苟氏。此支後裔延續至晉 末,於五胡亂華時期南遷定居南方,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爲厶是爲芶字爲專用字姓 延續至今。
郡堂:山西郡、平陽郡。
芶姓起源五
羋姓芶
春秋時楚大夫之食邑於苟邑之地,以邑名苟爲氏。見《路史》
演變:源於羋姓,遠祖黃帝,近祖顓頊、陸終,始祖熊繹,以邑名苟爲氏,後於戰國末年秦統一時,而西遷 西南諸蠻地區而居,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爲厶是爲芶字爲專用字姓延續至今。
郡堂:華陽郡、建寧郡(益州郡)。芶姓起源六
荀姓芶
春秋時晉大夫荀氏之後避難改稱苟氏。見《急就篇》
演變:源於姬姓,遠祖黃帝,近祖周文王,始祖姬葡、荀林父,以苟邑爲氏。此支後裔延續至晉末,於五胡 亂華時期南遷定居南方,後於南北朝末期開始因某些原因而區別又去口爲厶是爲芶字爲專用字姓延續至今。
郡望:山西郡
芶姓起源七
苟,草名,有此草長之處多爲豐饒之地,居者遂以苟爲氏,見《通志·氏族略》。然有人認爲此乃無據之俗 說。《姓氏辯誤》
郡堂:山西郡
芶姓起源八
漢化芶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改代北若干氏爲苟氏,此爲鮮卑族人之苟氏。見《魏書·官氏志》
演變:此支苟氏後又於苟旁加反文以敬字爲姓直至唐末。此支部分後裔南遷後又去口加厶爲芶氏。《敬 (Gou)姓家譜》
郡堂:山西郡、平陽郡。
芶姓起源九
嬀敬芶
有陳(田)完諡號敬仲後裔於五代十國時期之後晉高祖石敬瑭,姓敬者爲避名諱,析敬爲茍、文二姓。《齊 東野語》《敬姓家譜》
演變:源於嬀姓分支敬氏,遠祖顓頊、舜帝,近祖嬀滿,始祖陳(田)[諡號:敬仲]完,以祖諡號爲氏後因避 諱改茍氏。由於茍與苟在形上相似,近代書法混淆了茍與苟的寫法(說文解字著譯),此支後又去口加厶爲 芶。
郡堂:平陽郡、渤海郡。
芶姓起源十
姜姓芶
出自遠古句龍氏(注:此支爲炎帝后裔)所改。東漢時,句龍氏族遷徒中原後逐漸單字化句,遂以句(音讀 Gōu,古寫作“勾”)爲氏,稱句姓。見部分《芶氏族譜》
演變:源於炎帝姜姓,遠祖炎帝,近祖句龍,以先祖名號爲氏,後於南宋時期避諱增艸爲芶姓延續至今。
現存的勾、句,芶、苟、鉤是同一宗族。
芶姓 分布
(1)遠古時期
芶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春秋時,不同所出的芶姓已分佈於晉、楚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衛國人大將軍芶變、吳國人大夫芶告、儒家大師趙國人芶況等見諸史冊,表明芶姓已分佈於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繁衍生居。另有大量勾芒後裔勾姓散居分佈於巴、蜀、吳、越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越國人大夫勾如、衛國人孔子門生勾井疆、楚國人(將軍)宕渠侯勾博學等見諸史冊,表明姓已分佈於越、吳、衛、楚、巴、蜀等地繁衍生居。
(2)秦漢朝時期
西漢時,芶姓已繁衍壯大於河內郡,河內郡人芶賓(西漢丞相魏相府主簿)娶了一個二婚婦女名李親,其婦帶來一女名王政君,後貴爲漢元帝之皇后,使其同母異父弟芶參飛黃騰達,極爲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芶氏聲望。東漢初,隗純降漢,其將芶宇與純徒弘農(今河南靈寶),在此之前的新莽時期,有扶風郡(今陝西興平)人芶諫見諸史冊,此兩人的出現爲芶姓西河郡聲望做了很好的開筆,表明在此際芶姓已分佈於黃河中下游諸多省份。
(3)晉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
西晉河內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權重及其弟芶純青州太守見諸史冊,他兩兄弟的出現極大的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與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鋪墊。另有其他芶姓還曾長期昌盛于山西離石、河南洛陽一代。另外還有前秦國之丞相,東海王,苻洪的芶太后、前秦宣昭帝苻堅的芶皇后及其族人前秦武衛將軍芶芪、前秦左將軍、領軍將軍芶池、前秦新平太守芶輔等人的出現,更加壯大了芶氏的聲望。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時此些地方大部分芶氏族人爲避免戰火及滅族而隨中原各姓氏而陸續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定居淮河秦嶺一線以南,史稱中原芶氏第一次南遷。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芶姓除入遷山東外,還南徒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另外,北魏時期,鮮卑族改來的苟姓大多徒居洛陽(此支苟氏有部分後裔後又於苟旁加反文爲敬姓而生居北方),同繁衍於當地的芶姓相融合,極大的昌盛了芶姓河南郡望。
(4)隋唐時期
唐末五代時,芶姓有避戰火進入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者。
(5)宋元時代時期
宋朝時,芶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宋元兩代,華中、華南、西南之地出現了更多的芶姓。
(6)明清時期
明初,山西芶姓作爲洪洞大愧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甘肅、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時,芶姓大約有1萬7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爲芶姓第一大省,佔芶姓總人口的一半。
明末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地的芶姓播遷於今重慶、四川。清朝康乾年間以後,有山東之芶姓入遷遼寧撫順以及黑吉兩省。
(7)當今分佈
當代的芶姓大約有43萬人,爲第220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局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甘肅、湖北,這4省的芶姓大約佔芶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佈於重慶、貴州、雲南、山東等地。四川爲當代芶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芶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以川陝甘爲中心的芶姓分佈區。芶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思圖表明:在川渝黔、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雲南大部、廣西西部、山東東部、遼寧南端,芶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3%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7.6%,居住了大約68%的芶姓人羣。在廣西西部、雲南東北部、湘顎西部、河南西南部、山西西南、陝西西南、新疆西北、、江蘇北部、山東中北、河北東北、天津、遼寧大部、內蒙古西部、吉林南部,芶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1.9%,居住了大約16%的芶姓人羣。芶姓人口總的血型是:O型33.3%,A型29.4%,B型28.2%,AB型8.9%。
芶姓 名人明星
芶姓 郡望
西河郡
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作爲三國時期的地名,魏時,北部爲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山西郡
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爲山西。一說太行山以西稱山西。
河南郡
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東漢光武帝十五年改爲河南尹。隋朝初年被廢,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河內郡
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建寧(益州)郡
是中國古代地名,又稱益州郡,範圍在今天的雲南省。這裏以前是“南蠻”古王國滇國的領地,漢武帝時設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三年將其改名建寧郡,遷郡治到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內)。西晉初年,設立寧州,味縣成爲州治,而建寧郡也成爲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齊移治同樂縣(今雲南陸良境)。梁廢。
華陽郡
華陽一詞源於東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古代華陽區域大小不一。華陽因在華山之陽得名。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四川和雲南、貴州一帶。華陽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僑置,治華陽縣(今陝西勉縣西老沔縣)。屬梁州。入魏後改爲實土,轄境約當今陝西省勉縣、寧強等縣地。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廣元市境。轄境約當今四川省廣元市,屬益州,西魏廢。
平陽郡
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
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
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
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芶姓 堂號
西河郡
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爲準,西岸爲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作爲三國時期的地名,魏時,北部爲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山西郡
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爲山西。一說太行山以西稱山西。
河南郡
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東漢光武帝十五年改爲河南尹。隋朝初年被廢,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河內郡
古以黃河以北爲河內,以南、以西爲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於野王爲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爲沁陽縣。
建寧(益州)郡
是中國古代地名,又稱益州郡,範圍在今天的雲南省。這裏以前是“南蠻”古王國滇國的領地,漢武帝時設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三年將其改名建寧郡,遷郡治到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內)。西晉初年,設立寧州,味縣成爲州治,而建寧郡也成爲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齊移治同樂縣(今雲南陸良境)。梁廢。
華陽郡
華陽一詞源於東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古代華陽區域大小不一。華陽因在華山之陽得名。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四川和雲南、貴州一帶。華陽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僑置,治華陽縣(今陝西勉縣西老沔縣)。屬梁州。入魏後改爲實土,轄境約當今陝西省勉縣、寧強等縣地。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廣元市境。轄境約當今四川省廣元市,屬益州,西魏廢。
平陽郡
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
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
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
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芶姓 姓氏源流
壹、芶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廣西之田林、四川之南江、湖北之武昌、山西之長治、內蒙古之烏海、甘肅之酒泉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布依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勾”雲:“勾,姓。勾字去聲,宋紹興中避高宗嫌名變音,字改易。”楊慎《希姓錄》亦載:“(勾)建炎中避高宗嫌名,……或加卿(而爲芶)芶湛是也。”是芶氏,或由勾姓所改;再,芶,或與苟通,或爲同姓之分族。參見“苟”條。
貳、芶
芶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芶姓起源:本姓勾,宋紹興年間避高宗趙構之名諱,改姓芶。
芶姓 歷史名人
芶姓古代名人
芶與齡南宋,字壽隆,南宋滁州來安人,著名孝子。
芶景蠻南北朝,芶資之子,北魏莊帝時,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芶若周南北朝,北朝北魏代郡人,芶頹弟。北魏孝文帝太和中,爲安南將軍,豫州刺史,封潁川侯。
芶壽樂南北朝,北魏代人,太和年間曾任懷州刺史,加安南將軍,賜假爵山陽公。
芶金龍南北朝,北魏梓潼太守。芶日新北魏人,戰功赫赫,將軍,後官至司空,進爵河東王。
芶寶南北朝,北梁太守。
芶延十六國,後燕常山人,官太守。
芶林十六國(?-?),後秦前將軍、南蠻校尉。
芶氏南朝,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朝宋文帝劉義隆之愛妃,生桂陽王劉休範,後貴爲桂陽郡太妃。
芶氏南朝,南北朝時期南朝,齊朝齊武帝蕭賾之才人,生南康王蕭子琳,後成昭華。
芶濟北朝,梁潁川人,與梁武有舊仕於北朝嘗雲會於楯鼻上磨墨作檄。
芶濤南宋,避帝諱改句濤。著名南宋朝大臣。進士出身,長於政務,秦檜曾多次對其進行拉攏,他辭而不就,朝臣及皇帝皆嘆其忠。
芶中正南宋,避帝諱加艸改芶中正。著名南宋朝文字學家。與芶濤同朝的著名古文字學者,曾與徐,鉉一,起校訂《說文》。
芶希古南宋,益州華陽人。芶中正之長子。景德六年進士。
芶希仲南宋,字哀臣,益州華陽人。芶中正之次子。景德六年進,士,官中書,分司西京,太常博士。
芶夢玉南宋,南宋朝外交家,官計議官、鴻臚寺少卿。
芶荀黃帝之子其一,元封12姓之一。
芶太夫人元朝,元朝徵南大將軍雲從龍之母親,後被朝廷贈封爲正一品太夫人。
芶師顏元朝,元朝官吏,任德清尹。
芶日新元朝,開封人,元代良吏。安嶽縣始立,任主簿。
芶文甫明朝,明朝洪武十五年以儒士官御史
芶俊明朝,明朝彰武人,明朝弘治年間任中江縣主簿。
芶沔明朝,明朝通州人,明朝正德年間汝寧府同知。
芶璋明朝,四川省通江縣長灘人,生於明朝成化元年,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親自點將芶璋任明朝南京司馬,統領南京諸軍,衛戍南京。
芶汝安明朝,山西蒲州人,字省夫,號小川子。初任浚縣教諭,嘉靖十年任靈寶知縣。對縣政頗有振,舉,後擢監察御史,任四川僉事。
芶延庚明朝,四川峨眉人,字季壽。明朝嘉靖十年辛卯科進士。鳳嶺鎮縣南四十五里。有巡司戍,守。又縣東二十里有芙蓉寨,又東十里爲鐵釘寨,縣西六十里有香爐寨,皆居民保聚處。《志》雲
芶頹明朝,四川閬中人、字希顏,明朝嘉靖庚戌進士,任御史、歷太僕寺卿。
芶繩武明朝,四川營山縣、儀隴縣人,明朝隆慶年間中舉人,授涇陽縣訓導。
芶好善明朝,明朝西安府醴泉縣人,進士,歷任潞安府長治縣令,後拜,濟南知府。
苟華南清朝,又名苟蓮峯,四川南部縣人。清朝乾隆年間紹興中進士,加反文改爲敬氏。
芶文明清朝,清嘉慶元年至九年白蓮教起義又稱“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
芶文潤清朝,清嘉慶元年至九年白蓮教起義又稱“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
芶資南北朝,芶頹之子,北魏武衛將軍,後將軍。
勾芒太昊氏的佐官木官。
句望帝舜之曾祖父。
勾踐春秋,古越國君主。
勾如春秋,官越國大夫
芶告春秋,春秋時官吳國大夫。
芶況先秦(約公元前313—前238),晉語又名荀況。先秦政治學家,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名況,世稱“苟,子”。曾被當時的人尊稱爲“苟卿”,西漢時避宣帝劉詢名諱,改稱“孫卿”。原籍趙國。
勾博學戰國,楚國人,數有戰功,官至左將軍,後被封爲宕渠侯。
芶變春秋,春秋末戰國初衛國人官大將軍。
芶賓西漢,西漢朝芶參之父,官西漢著名丞相魏相府之主簿。王政君之繼父。
芶參西漢,西漢朝河內郡人官水衡都尉。
芶諫新朝,新莽時扶風郡人官上黨太守。
芶宇東漢,東漢初軍閥隗囂部將。善戰,拘溫序,使溫序自殺,後輔幼主隗純,並與純一起降漢。
芶悅東漢(148—209),字仲豫,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史學家、政論家。
勾扶三國,字孝興,益州巴西郡漢昌人也,三國時期蜀國官左將軍、宕渠侯。
勾安三國,三國時期官蜀國將軍,後降魏國封爲將軍,後隨鍾會滅蜀,因功封列侯。
芶純西晉,西晉河內山陽人青州太守。
芶養南北朝,芶頹之子,北魏步兵校尉。
芶愷南北朝,芶頹之子,北魏武川鎮都大將,襲降封河東公。
芶頹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歷任散騎常侍、殿中尚書,進爵成德侯,加後將軍。太和元年,加散騎常侍,尋遷侍,中、安東將軍、都曹尚書,進爵河南公。
芶日新南北朝,芶孤從侄,北魏將領。戰功赫赫,官至司空,進爵河東王。
芶孤南北朝,芶頹的從叔,北魏代人,鮮卑族。北魏明元帝時屢拜爲幷州刺史,封博陵公。
芶洛跋南北朝,芶頹之父,曾擔任內行長。
芶烏提南北朝,道武帝時期有功績,封吳寧子。
芶輔十六國,十六國時前秦人,仕苻堅爲新平太守。
芶池十六國(?-385),十六國時前秦左將軍、領軍將軍。
芶萇十六國,十六國時前秦將,武衛將軍。武都人。
芶奭官侍中。
芶氏前秦,前秦宣昭帝苻堅的皇后。
芶夫人前秦,前秦國苻雄的王妃後被其子苻堅尊爲皇太后。
芶晞西晉,西晉時河內山陽人,官陽平太守,大將軍,大都督,太子太傅、錄尚書事,封東平郡公。
芶姓近代名人
芶揚威(1809—1871),字翼亭,四川達縣河市鎮人。青年時棄文習武,遂以弓馬入縣庠,結業後從軍。歷任把,總、千總、貴州都司、貴州撫標中軍參將、副將、貴州上江協鎮、保記名總鎮、保記名提督。
芶炳文貴州人,1864年清軍綠營團首。
芶光珍貴州人,1865年迎水棧寨寨首兼通平團團首。
勾昌泰貴州湄潭縣清軍一心團團首。
勾進武貴州務川縣清軍團首。
芶春培四川灌縣人,光緒十六年三甲一百八十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