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nian 即可
粘姓 粘氏 粘姓起源 粘姓名字 粘姓名人
粘姓

姓氏
拼音niánzhān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54 位。
位於潛姓 之後,儂姓 之前。

粘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5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8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粘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粘姓 即可

粘姓 起源

粘姓主要源自:完顏姓

粘氏原本是女真族,而其原姓爲完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與粘氏有親屬關係。金景祖完顏烏古迺有五個孩子,長子“劾者”,後封韓國公,二子金世祖劾裏鉢,“劾者”生下完顏撒改(曾經是國相),完顏撒改的長子完顏宗翰即爲粘氏的祖先,而“劾裏鉢”長子即爲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所以粘氏祖先之父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堂兄弟的關係,也就是說粘氏祖先完顏宗翰是完顏阿骨打的長侄。

粘姓人主要居住在福建和臺灣,據統計福建晉江市900餘人,石獅市40多人,泉州市500多人,南安市1100多人,福州、廈門、三明、漳浦等地100多人,山東萊陽約有1000人,合計3640餘人。河北邢臺的孔橋、武家莊有近千人。

粘姓演變由來

粘氏的一世祖完顏宗翰,女真名爲“粘沒喝”,漢語訛傳爲“粘罕”,爲其國家重臣、女真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完顏宗翰善於用兵,曾伐遼國(契丹)、討伐宋朝,並立第三代金熙宗完顏亶。金熙宗在位晚期時殘暴不仁、喜怒無常、侮辱大臣、屢殺宗室,宗翰之長子“真珠”與次子“割韓奴”爲了躲避災禍,以二人之父“粘沒喝”之名冠爲姓,以避禍端(其實二人目的是想表明無爭奪皇位之意)。

追本溯源話粘姓

---河北邢臺孔橋粘氏源遠

粘領印粘英豹

粘(nian)姓,一個在大漢民族傳統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姓氏,一個幾乎被社會遺忘的姓氏, 因2015年7月2日在河北邢臺孔橋社區出土了“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而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追本溯源,發現粘姓是一個源自我國北方女真民族,與大金朝皇族完顏姓氏一脈相承的姓氏。

“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落成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與之相佐的還有一幢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粘氏祠堂重修碑、和清同治二年(1863年)“源遠流長”族譜碑,記載的粘氏始祖爲粘宗翰。現存於福建晉江粘氏祠堂的“粘始祖序”上首記載粘氏始祖也是宗翰。始祖粘宗翰是九百多年前,大金國開國功臣,原姓完顏,完顏宗翰的爺爺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父親是同胞兄弟,

《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載:宗翰(1080——1137),本名粘沒喝,漢語訛(e)稱粘罕,國相撒改之子也。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王宏北發表在哈爾濱學院報的文章《論完顏宗翰》記,完顏宗翰生於1080年(遼道宗太康六年,宋神宗元豐三年),卒於1137年(金熙宗天會十五年,宋高宗紹興七年),出生於金源內地的淶流水河畔(今黑龍江省五常縣拉林河流域)。宗翰“是金初女真族完顏姓氏中最傑出的軍事統帥。無論是輔佐阿骨打滅遼建國,還是協助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滅亡北宋,而雄踞中原,以及扶持金熙宗以登大位,宗翰作爲金朝的三朝元老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大金國志》將其列爲開國功臣第一人,並盛譽爲女真建國罕功最巨”。

《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史,“贊曰:宗翰內能謀國,外能謀敵,決策制勝,有古名將之風。臨潢既捷,諸將皆有怠忽之心,而請伐不已。越千里以襲遼主,諸將皆有畏顧之心,而請期不已。觀其欲置江、淮,專事陝服,當時無有能識其意者。甫釋干戈,斂衽歸朝,以定熙宗之位,精誠之發,孰可掩哉”。

《 金史.卷四.本紀四》,記:十五年(1137年)“七月辛巳,太保,領三省事,晉國王宗翰薨”(hong,死的意思)。據學者關伯陽、李玉琦撰寫的《千萬裏我追尋着你——閩臺粘氏尋根問祖始末》(見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五版)載:“粘罕卒後,其子真珠、割韓奴,商決以父親粘沒喝之名冠粘爲姓氏,表明無爭奪帝位之意,以避猜忌生變。” 由此,完顏宗翰後人就將完顏姓變更爲了粘姓。

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王宏北發表在哈爾濱學院報的文章《論完顏宗翰》載:宗翰的本名,即女真名字爲“粘罕”,又寫成“粘沒喝。由於漢人對其名字的標音有時不夠準確,故出現“粘罕”、“粘沒喝”或“粘漢”等不同的漢字寫法,就漢字本身來說實爲表音文字而沒有實際意義。有趣的在《三朝北盟彙編》中清人爲粘罕的名下皆批註爲”尼堪”而宋人筆記小說《林泉野記》中則記爲“尼瑪”《遼史》記“尼雅滿”或”粘哥”等。據此,用漢字表述女真人姓名,不同於漢人名字字義內涵,漢字用在女真人的名字上,只代表讀音,沒有字義,粘合氏粘割氏,又作粘葛氏粘哥氏

金史對宗翰世系的記載不像對完顏阿骨打家系記載那樣詳細,儘管是皇姓,與皇室同宗,但畢竟不是大金皇太祖的嫡系,且史書乃後朝史學家撰寫,主要用於記載皇室及國家大事,對於朝臣,也僅限於有影響的人有列傳記載。故金史不是宗翰的家譜,對宗翰的家系脈絡沒有系統的記載,通過史記可以找到宗翰孫子爲秉德、斜哥。《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記(宗翰)孫秉德、斜哥。

《金史.卷四.本紀第四》載:皇統七年“十二月戊午,參知政事韓昉罷,兵部尚書秉德爲參政知事”。皇統八年“十一月辛丑,秉德爲平章政事”。皇統九年“六月戊戌,平章政事秉德爲尚書左丞相兼中書令”。《金史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完顏斜哥傳》“斜哥,累官同知曷蘇館節度使事”。政治鬥爭殘酷無情,尤其權貴之間的爭鬥腥風血雨。《金史.卷五.本紀第五》,載:天德二年(1150年)秉德與烏帶以口語致怨,“四月戊午,殺太傅,領三省事宗本,尚書左丞相唐括辯,判大宗正府事宗美。遣史殺領行臺尚書省事秉德(宗翰之孫),東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及太宗子孫七十餘人,周宋國王宗翰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粘姓蒙難,宗翰之孫秉德被“廢帝”完顏亮殺害,並累及宗翰子孫三十餘人。但畢竟宗翰家族非等閒之輩,秉德被殺並未株連九族,史料對此有翔實記載。

《金史.卷六.本紀第六》,世宗(上):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都統斜哥(宗翰之孫),副都統完顏布輝坐擅易置中都官吏,斜哥除名,布輝削兩級,罷之。”秉德被害後,直到1162年十二年間,其弟斜哥仍在朝廷做事。《金史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完顏斜哥傳》斜哥,累官同知曷蘇館節度使事。大定初(1161年),除刑部侍郎,充都統,與副統完顏布輝自東京先赴中都,輒署置官吏,私用官中財物。世宗至中都,事覺,斜哥當死,布輝當除名。詔寬減,斜哥除名,布輝削兩階,解職。二年(1162年),起爲大宗正丞,除祁州(今河北安國)刺史。坐贓枉法,當死,詔杖一百五十,除名。遣左衛將軍夾谷查刺諭斜哥曰:“卿何面目至鄉中與宗族相見。今徙鄜州(今陝西富縣),以家人自隨,俟汝身死,聽家人從便。”久之,起同知興中(興中府今遼寧朝陽)尹,遷唐括部(分佈在黑龍江五嶽河附近)族節度使,歷開遠、順義軍(今山西朔州)。斜哥前在雲內(雲內州轄境約相當於今內蒙固陽縣、土右旗、土左旗一帶)受贓,御史臺劾奏,上謂宰臣曰:“斜哥今三犯矣,蓋其資質鄙惡如此。”令強幹吏鞫之。獄成,法當死。上曰:“斜哥祖父秦王宗翰有大功,特免死,杖一百五十,除名。”久之,復起爲勸農副使。顯然宗翰之孫斜哥,也是秉德之弟的斜哥,沒有在宗翰及秉德事件上受株連,儘管犯錯曾被革職、詔杖,但最終還是被提攜爲勸農副使。《金史.卷六.本紀第六》大定“十五年(1175年)七月丙午,粘拔恩與所部康裏孛古等內附。”

《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五十九》,記:是歲(1175年),粘拔恩君長撒裏雅寅特斯率康裏部長孛古及戶三萬餘求內附,乞納前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牌印。詔西南招討司遣人慰問,且觀其意。禿裏餘睹、通事阿魯帶至其國見撒裏雅,具言願歸朝廷,乞降牌印,無他意也。因曰:“往年大國嘗遣粘割韓奴自和州往使大石,既入其境,大石方適野,與韓奴相遇,問韓奴何人敢不下馬,韓奴曰:‘我上國使也,奉天子之命來招汝降,汝當下馬聽詔。’大石曰:‘汝單使來,欲事口舌耶?’使人捽下,使韓奴跪,韓奴罵曰:‘反賊,天子不忍於爾加兵,遣招汝。爾縱不能面縛請罪闕下,亦當盡敬天子之使,乃敢反加辱乎!’大石怒,乃殺之。此時大石林牙已死,子孫相繼,西方諸部仍以大石呼之。’”餘睹、阿魯帶還奏,並奏韓奴事。世宗嘉韓奴忠節,贈昭毅大將軍,召其子永和縣商酒都監詳古、汝州巡檢婁室諭之曰:“汝父奉使萬裏,不辱君命,能盡死節,朕甚閔之。”詳古爲尚輦局直長,遷武義將軍,婁室爲武器署直長。

粘割韓奴1146年受朝廷派遣(去)招(降)耶律大石,因被耶律大石害死,消息未傳至大金朝廷,時韓奴杳無音訊。時隔二十九年,到1175年粘拔恩與所部康裏孛古來投靠大金朝廷,向朝廷講述了粘割韓奴1146年奉命招降耶律大石被害的事,皇上聽後,嘉獎粘割韓奴忠節,贈昭毅大將軍。粘割韓奴的後人未受秉德事件牽連,其子詳古和婁室因韓奴的事蹟受到皇上重用(時間1175年)。有限的史料,無法查明始祖宗翰有多少兒孫,但宗翰作爲貴族大家庭,子孫絕非三十餘人,秉德妻、子及其追隨秉德較親近的粘氏族人受株連的可能性較大,但畢竟秉德親弟弟斜哥、親侄子詳古及婁室未被株連,這是事實,而《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列傳七十》記載“秉德與烏帶以口語致怨,既死遂並殺其弟特里、颭裏,及宗翰子孫,死者三十餘人,宗翰之後遂絕。世宗即位,追復秉德官爵,贈儀同三司。初,撒改薨,宗翰襲其猛安親管謀克。秉德死,海陵以賞烏帶,傳其子兀答補,大定六年,世宗憫宗翰無後,詔以猛安謀克還撒改曾孫盆買,遣使改葬撒改、宗翰於山陵西南二十里,百官致奠,其家產給近親以奉祭祀。”這其中“宗翰之後遂絕”,“世宗憫宗翰無後”的記載與事實是不吻合的。秉德事件後,斜哥不僅未被株連,十幾年後被委任勸農副使,割韓奴兒子詳古及婁室,被世宗委任爲尚輦局直長,遷武義將軍,婁室爲武器署直長。更何況世宗還詔以猛安謀克還撒改曾孫盆買。也正是因爲宗翰一族血脈未斷,故而始祖宗翰一脈的族人得以延續傳承至 今。

粘合達,金史稱完顏合達,被粘氏後人尊爲五世祖,在河北邢臺孔橋粘氏祠堂族譜碑記,和南方晉江一代《粘姓祖序》有記載。五世合打是金朝末年大將,善治軍能與下同甘苦,遇敵則身先士卒,多得人心,有良將之稱。金史對五世合打記載:金史《卷一百十二 列傳第五十》:完顏合達,名瞻,字景山。少長兵間,習弓馬,能得人死力。合達熟知敵情,習於行陣,且重義輕財,與下同甘苦,有俘獲即分給,遇敵則身先之而不避,衆亦樂爲之用,其爲人亦可知矣。左丞張行信嘗薦之曰:“完顏合達,今之良將也。”白話金史.《完顏合打傳》載:貞祐初(1213年),充護衛。轉臨潢府推官,權元帥右監軍,固守平州。元軍圍平州,合達因孤立無援降元。貞祐四年(1216),率部內遷歸金,授鎮南軍節度使,駐益都。興定間,轉知延安府,連敗宋軍於梅林關、馬嶺堡、麻城,又擊敗夏人於安塞堡,隆州。元光初,授參知政事,行省於京兆,世襲謀克。平定鄜州張子政叛亂,全鳳翔,克復河中。正大四年(1227),進平章政事,封芮國公。不久奉詔援衛州,解元軍圍衛州;轉行省事於閺鄉,防禦潼關。八年(1231年),棄關中退入河南。九年(1232年),與元軍戰三峯山,敗走鈞州。同年戰死鈞州。

據晉江粘氏祠堂存“粘氏祖序”記,合達之子爲粘合重山。關於粘合重山《元史.本紀第二》有記載,太宗三年(1231年)粘合重山爲左丞相,鎮海爲右丞相。《元史.列傳第三十三》,《新元史.列傳第三十》:粘合重山,一名鈞,金女奚烈氏。初爲質子,知金亡,遂委質於太祖。受必闍赤,直宿衛,賜馬四百匹。從攻西夏,執大旗指麾將士,手中流矢不動。太宗即位,數侍內宴,因諫曰:“臣聞天子以天下爲憂,憂之則治,忘優則亂。今置酒爲樂,此忘優之術也。”帝深納之,以重山與史大澤、劉黑馬爲三萬戶,統漢軍。三年(1231年),立中書省,拜重山爲左丞相。時耶律楚材爲中書令,帝委以國事,而以重山佐之。七年(1235年),從皇子闊出伐宋,詔軍前行中書省事,許便宜從事。重山收降民三十餘萬。師還,復入中書視事,賜中廄馬十匹、貫珠袍一襲。卒(記年不詳),贈太尉,追封巍目公。諡忠武。子南合。

南合,初爲江淮安撫使。十年,詔嗣其父行軍前中書省事。時大將察罕圍壽春,七日城始下,欲屠其域。南合曰:“不降者,獨守將耳,其民可罪?”由是城人獲免。

初,世祖伐宋,南合進曰:“李璮受國厚恩,專制一方,然其人多詐,叛無曰矣。”帝然之。中統元年(1260年),遷西京等處安撫使。己而,立宣撫司,改西京路宣撫使。明 年,拜中書左丞、中興等路行中書省事。三年,遷秦蜀五路行中書省事。是年,李璮反,帝使諭甫合曰:“卿言猶在吾耳,璮果反矣。卿宜嚴防西邊。“南合奏曰:“臣謹受詔,不敢以西事累陛下。”至元元年,進中書平章政事。五年,卒。追封魏國公,諡宣昭。

元史本紀第四:中統元年(1260年),“任粘合南合、張啓元爲西京(大同)等地方的宣使。”“五月二十八,任命粘合南合爲西京路(西京爲山西大同)宣撫使。”《元史.本紀六》:“二年(1261年)九月詔以粘合南合行中興府(現銀川)中書省。左丞。” 新元史卷一百三十三.列傳三十“子博溫察兒,河中(河中府即現 在山西永濟蒲州鎮)知府。孫世臣,同知京畿(國都和國都周圍的地方)都漕(利用水道(河道、運河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和貨物的一種專業運輸)運使。”粘合南合孫名世臣,而《潯江粘氏族譜》《粘氏祖序》記,粘合南合孫,博溫察爾子分別爲,長子子壽、次子子祿、三子子正。那麼世臣也許是粘博溫察爾之子,也許是粘博溫察爾侄子。粘合南合爲粘氏第七世祖,粘博溫察爾則爲粘氏第八世祖,世臣則與子壽、子祿、子正以及河北邢臺孔橋粘氏祠堂族譜碑記上世威、世利、世?、世臣爲第九世祖。元末明初,八世博溫察爾任河中知府,隨着元王朝崩潰,元朝王親貴胄(zhou)也都隱姓埋名流落各地,博溫察爾先遷居陝西,後又從陝西遷徙至晉江的永寧、衙口一帶,繁衍了閩南晉江一帶的粘氏。九世世臣未隨博溫察爾南遷晉江,元史記載世臣在明初任同知京畿都漕,在北京附近任職。由此確認河北邢臺粘姓與南方粘姓同祖,並分支延續。

粘姓源於大金皇姓完顏,自始祖粘宗翰一世,迄今八百多年了。金史史料、《潯江粘氏族譜》、《粘氏祖序》、以及粘氏始祖宗翰之墓墓碑、《建修粘氏祠堂序》、孔橋粘氏“源遠流長”族譜碑,爲粘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粘氏始祖宗翰,二世真珠、韓奴,三世秉德、斜哥、四世盆買、割斡,五世合打,六世重山,前六世南北粘氏史料一致,此後粘氏南北分佈,史料記載,南方始祖爲六世重山孫博溫察爾,博溫察爾的父親爲粘合南合。北方邢臺粘姓自六世重山之後,七世爲木達、木可,八世重義、重禮、重寬,九世世威、世利、舉、臣,十世孟春、孟夏繼道、繼先、繼友、萬庫、萬倉,十一世景玉、景山、景石、景方、守安、守城、守佩、守己、守文、守登、守魁……,迄今已發展至二十七世。歷史的日曆可以翻去,但歷史的足跡不會沒滅,不管歷史怎麼變化,我們的宗祖不能變,我們的根不能變,我們的血脈不能斷。

“嘗謂木之根深者枝茂,水之源裕者流長。物且有然,而況人可無返始報本,聿肇維之思乎?”祖籍福建晉江的粘本盛,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年舉人,累官河南推官、吏、戶、禮、兵、刑五部給事中、京堂。宦遊北直,尋得粘氏始祖之墓在河北邢臺的粘姓聚居地孔橋,“切念祖功宗德,無可酬報,遂自南向北捐銀以爲建廟之資。”收到粘本盛捐資,河北邢臺孔橋的粘氏族人“九崇、九良率族人各輸財力建修祠堂三間,不逾數月,而工程已就。又有東亮、東興,更將正是門樓,照壁牆垣洗盡煥然。”(見康熙十八年歲次己未十一月丙子之吉,奉部鬮撥與(吏)楊開和王枝甫撰《建修粘氏祠堂序》)。

在上世紀破四舊的年代,粘氏祠堂被拆毀了,粘氏始祖完顏宗翰之墓被剷平了,墓碑被當做橋石使用了。歷史應當銘記,2015年7月2日這個非凡的日子,埋藏了多年的粘氏始祖完顏宗翰之墓墓碑有幸重見天日。我們追本溯源,是爲了不忘歷史,銘記宗族先賢,再續歷史新篇章,尤其,始祖墓碑的出現,讓粘姓文化豁然陽光,粘氏族人以曾經出現偉大的完顏宗翰以及忠義將軍粘割韓奴、有良將之稱的粘合達以及被譽爲“粘清天”的明弘曆十四年舉人粘燦等 豪傑而驕傲和自豪。粘姓也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粘性族人自信不會有辱先祖,粘姓族人會在興邦強國的同時續寫和榮耀粘姓民族文化。

粘姓 姓氏源流

壹、ni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景縣,山東之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佈。漢族、滿族有此姓。《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金粘合氏之後。”此出自女真族,後當融爲滿族。

2、“或出元粘罕之後。”此當出自蒙古族。明代有粘鵬,武邑人,洪武庚午舉人,任教諭;又有粘燦,監察史;清代有粘克昇,乾隆戊戍進士。

貳、zhā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長治、黑龍江之嫩江縣等地有分佈。滿族有此姓。《新編千家姓》有載;《姓氏考略》亦收載並注其源:

1、“出金粘合氏之後。”女真族姓氏。亦作“粘割”、“粘哥”、“粘葛”。

2、“或元粘罕氏之後。”未道其詳。明代有粘鵬,四川閬中教諭;又有粘宣,爲知縣。

三、

粘姓分布:福建安溪、晉江、臺灣、北京、河北邢臺、山東萊陽等地均有此姓。

粘姓起源:①金時女真人粘合氏之後。②或爲元時粘罕之後,按,金宗室、熙宗時官太保、尚書令完顏宗翰,女真名粘沒喝,又譯粘罕。《姓氏考略》所指元粘罕當系金粘罕之誤。

粘姓名人:

粘鵬,明時河北武邑人,洪武庚午舉人,任教諭。粘克升,清乾隆戊戌進士。

粘姓 相關姓氏

粘割粘合粘哥粘罕粘葛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