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ao 即可
潮姓 潮氏 潮姓起源 潮姓名字 潮姓名人
潮姓

姓氏
拼音cháo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103 位。
位於稽姓 之後,卑姓 之前。

潮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10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潮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潮姓 即可

潮姓 起源

潮姓主要源自:姬姓

潮姓潮姓起源一

源於有巢氏,出自帝堯時期有巢父,屬於以先祖稱號避難改姓爲氏。潮氏原本爲北方巢氏一族,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南渡,纔在江南落居。目前安慶潮氏多爲同一支,先祖居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原爲巢氏。相傳,潮氏上祖爲有巢父,堯帝時期是一位隱士,久居深山老林,有大智慧。他倚樹築巢而寢,後因拒絕堯帝讓位而出名,被稱作有巢父。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號爲姓氏,稱有巢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巢氏。南宋時期,爲避戰亂紛擾,江西洪都的巢氏族人避入長江岸濱,分別改姓爲“潮”、“晁”二氏。其最初移民至安徽安慶的時間,約在明朝洪武初年,移居起始地點也同其它安慶移民一樣,由江西瓦屑壩走水路離開老家。安慶潮氏的一世祖潮善長,攜家眷橫穿鄱陽湖直入長江,順流而下,過雁汊鎮後,江面豁然開闊,木桅帆船借四月輕輕風力,漸漸駛近安慶西城外白雲繚繞的萬松山。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潮善長遠遠看見老城門巍峨壯觀,心當時就動了一下。這一動,就爲潮氏在安慶七百餘年的發展,寫下了深刻歷史的一筆。

潮姓潮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曾孫帝嚳之子棄,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黃帝軒轅氏有一曾孫名帝嚳,帝嚳的夫人姜尤(女修)外出遊玩時,因踩了野人的腳印而懷孕,十月後生下一子。姜尤曾幾次將這個孩子拋棄,但孩子都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於是姜尤又抱回家中精心撫養,取名爲“棄”,以紀念他被遺棄的經歷。棄長大成人後表現出超羣的才智,他讓部落的人結束了流動不定的遊牧生活,教他們種植莊稼,開荒種田,成爲遠古時代最著名的農業神。虞舜見棄功勳卓著,便讓他擔任稷官,主管農業,並封他於邰(今陝西武功),史稱“后稷”。后稷在邰邑積極發展農業,使自己的部落成爲一個著名的農業部落。后稷的裔孫發現了公雞叫更與時辰的關係,合理安排人們的勞動作息時間,因此叫?太王,即周太王古公亶父,後爲狄族所逼,率領族人遷到陝西岐山下的?原,從此稱爲潮族。“?”就是一種土雞,傳說其名叫“伺?”,會在河流將要漲水時提前鳴叫,令人們提前預防洪水,在上古讀音作zhōu(ㄓㄡ),即“周”,因此其族人改稱周族。由於后稷開創有功,後來便被周族人尊稱爲始祖。今位於陝西武功縣的教稼臺,就是後人爲紀念后稷而建立的。

周族後來分衍爲姬周和?周兩支,姬週一族建立了周王朝,家族顯赫,而?週一族一直默默無聞。“?”字就是“潮”的古體字,後稱潮氏,世代相傳至今。姬姓潮氏族人皆尊奉后稷爲得姓始祖。

潮姓潮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北魏皇族普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北魏皇族普氏家族、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多改漢姓爲周氏、潮氏等。

潮姓潮姓起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唐朝時期周赧王後裔,屬於以避諱改姓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有上古東週末代君王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的姬姓後裔子孫,居潮陽縣(今廣東汕頭潮陽區),爲了避唐玄宗李隆基名字的音諱,遂以居邑名稱改姓爲潮氏,其後裔子孫因襲潮氏,世代相傳至今。

潮姓潮姓起源五

源於姬姓,出自唐朝末期荊南節度使成汭,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據史籍《五代史》記載:“青州人成汭,被賜潮氏。”成汭,曾因在家鄉殺人亡命,更其姓名爲郭禹。唐僖宗李儇光啓元年(公元885年),郭禹加入割據復、嶽二州、自稱刺史的原淮南軍主將張瑰部下,爲其牙將,作戰十分慓悍。後來張瑰懼怕其過於驍勇,欲殺之絕患,成汭遂自率親兵千人離開張瑰,襲佔歸州(今湖北秭歸),之後據之自稱刺史。當年農曆4月,歸州刺史郭禹擊破荊南(今湖北荊州、秭歸、宜昌一帶),驅逐了軍閥王建肇。唐僖宗詔令以郭禹爲荊南留後,以其名“汭”之意賜姓潮氏。唐末籓鎮各務兵力相殘,莫以養民爲事,當時荊南地區兵荒之餘,止有十七家人戶。獨有荊南留後郭禹厲精爲治,撫集凋殘,通商務農,晚年殆及萬戶。另有華州(今陝西關中地區)刺史韓建二人積極招撫流散,勸課農桑,數年之間,所轄之境民富軍贍。時人謂之“北韓南郭”。後來,秦宗權的別將常厚佔據了夔州(今重慶奉節),郭禹與其將汝陽許存攻奪之。久之,朝廷以郭禹爲荊南節度使,郭禹遂上奏恢復姓名爲成汭。

在成汭的後裔子孫和族人中,有以先祖受賜姓氏爲榮者,仍稱潮氏,世代相傳至今。

潮姓潮姓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海佳氏,亦稱珂里葉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Hai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海氏、潮氏等。該支潮氏鼻祖爲海潮龍,滿洲蒙古鑲藍旗人,初隨平西王三桂入雲南,後吳三桂叛清,海潮龍以僞鶴麗將軍率先投誠,累官至貴州大定總兵。在海潮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行輩字爲姓氏者,稱潮氏,世代相傳至今。

潮姓 分布

潮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二十二位,總人口雖然很少,但郡望卻很多,多以汝南、沛國、陳留、潯陽、臨川、廬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河南、昭州、武功、皖郡爲郡望,其特點是與姬姓、周氏同郡望。潮氏族人的的最初發源地在今陝西省渭河平原一帶。

秦、漢時期,潮氏族人主要以河南、陝西爲中心地帶繁衍生息,後逐漸成爲當地的名門望族。秦朝時期,有河南臨汝的潮氏族人遷往江蘇沛縣。西漢時期,有河南葉縣潮氏族人遷往河南平輿縣,到漢朝末期,該支潮氏族人中又有遷往安徽廬江地區的,河南的潮燕在漢時遷往山東任太守。這一時期,潮氏族人已活動於陝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且以河南爲主要族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盪,大規模的南遷使得潮氏族人也捲入其中,於是湖北、江西、江蘇等地有了潮氏人活動的足跡。在晉朝時期,有潮訪出任江西潯陽梁州刺史;南朝宋有潮毅在江西臨川郡任太守之職。

隋、唐時期,潮氏族人有了大範圍的分佈與發展。唐朝初期,潮氏族人有隨着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此爲潮氏族人最初入閩者。在唐僖宗執政時期(),又有潮氏族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而後移居廣東者。這一時期,潮氏族人呢更廣泛地分佈於南方地區。

宋、元時期,潮氏族人最爲顯著的特點仍是南遷,以致於此期潮氏名人多出於南方,如哲學家潮敦頤、詞人潮邦彥、音韻學家潮德清等。

明、清時期,是潮氏族人發展過程中一個比較興盛的時期,臺灣、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也有了潮氏族人居住。據史書記載,明朝初期潮正行五兄弟從江西遷到貴州麻陽。清朝初期則有福建人潮延郡遷入臺灣島,廣東人潮朝德居於臺灣。從此以後,潮氏族人可謂遍佈祖國的山山水水。

據家譜文獻《皖懷潮氏宗譜》記載:“明初,善長公遷皖,見龍山巍之,長江浩之,南嶺之陽,大有佳氣,俗醇土沃,舍此奚適,遂率其子若孫而家焉”。潮氏東遷的真相遠不是這般詩情畫意。元朝末期,安慶周邊作爲兵家必爭之地,前後血戰了十九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該地區與陳友諒兩軍頻繁血戰,這一方肥沃土地早已是荒蕪人煙,雜草叢生。江西十餘萬移民,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以瓦屑壩爲遷徙口岸,離鄉背井來安慶尋求生路的。目前能見到的史料,在敘述此次江西移民時有兩點大致相同:其一,移民多爲單身未婚青年,偶爾弟兄結伴同行;其二,來安慶落戶之前,移民的歷史全部空白。據《皖懷潮氏宗譜》記載,潮善長外遷時曾帶有家譜,但後來毀於兵燹。憑此兩點,就足以說明移民遷徒的被強迫性。安慶潮氏一世祖也不例外,潮善長孤身一人,擠在又飢又冷的移民隊伍中,能快儘快地從浩瀚的長江水面尋到落腳點就相當不錯了,哪有閒情逸緻對未來的家園挑挑揀揀?潮善長懷着絕望與希望交融的心情,一步步地踏上安慶八卦門外那片陌生的土地。潮善長的勤勞與智慧與衆不同,他來自洪都府,而且是洪都府一名出色的玉匠,這就使潮善長不僅很快在萬松山下立足,而且小有殷實,並娶妻生子,建家立業。由於年代久遠,潮善長公“玉匠”的身份只是一種猜想,理由是他的兩個兒子一名爲琢瓊、一名爲琢工。不是玉匠,怎麼能有如此豐富的想象?

潮氏二世祖潮琢瓊、潮琢工也相當了得,長者“爲鄉進士隱居不仕”,一心一意以商爲業;幼者讀書出來爲官西蜀,從此天各一方。潮琢瓊的後代也就是潮氏三祖四祖,更是“以忠厚傳家,以耕讀服賈孝養爲業”。從此,有潮氏族人在此地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到明朝中期,圍繞二祖老宅子建造的潮氏族人房屋越來越多,漸漸就形成一條窄巷。周邊居民約定俗成地稱之爲“潮家巷”。此期間,安慶八卦門外的商業區,也因皖河口水路碼頭的繁榮,向西一直延伸至大王廟,擴展成繁華的西門外大街。潮家巷作爲地名,延續的時間大約在二百年左右。到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潮氏九世祖潮康庶動手修撰《皖懷潮氏宗譜》,序中已有“善長公由瓦屑壩遷皖,宅白雲山下(萬松山),即今太平境,舊名潮家巷。”潮家巷爲什麼會被“太平境”所替代呢?太平興國禪寺簡稱太平寺,原址在城西正觀門外的萬松山麓,相傳最早建於東晉咸和年間(公元326~334年)。潮氏一世祖潮善長遷徙安慶時,太平寺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潮善長以太平寺爲鄰,建起潮氏落戶安慶的第一間房。在潮氏家族緩緩發展並最終形成潮家巷的同時,太平寺也經歷了兩個關鍵時期:明洪武末年重增舊制,明天順年間進行大規模重修。又經二百來年,太平寺在歷代官員的重視下,先後建起萬壽閣、古鑑堂、文殊院、華藏樓等建築,初步形成大禪林氣勢。而這二百年中,潮家巷因潮氏後代不斷外遷而衰落,又因太平寺擴建需要被吞噬。一條移民老街,就這樣在老城版圖上悄無聲息消失。而太平寺,又繼續輝煌了二百年,並在寺東寺西建起白衣庵、西竺庵,成爲安慶四大寺院之一。太平寺前的那段老街,也因此被稱之爲“太平境”,其中“境”爲邊界、疆界之意,由此也可見太平寺當年的規模和氣勢。

今日潮氏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所佔比例相對高於其他地區,安徽省的合肥市、安慶市、懷寧縣、長豐縣,北京市,福建省漳州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潮氏族人分佈。

潮姓 郡望

皖郡:亦稱古皖國、宜城、今安慶市。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舒州德慶軍爲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金貞祐五年(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從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760~1938年),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清光緒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安慶。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爲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沛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泗水郡改爲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爲吾符郡,東漢改爲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爲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爲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爲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爲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爲江洲。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廬江郡:秦朝時期爲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爲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爲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漢朝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曹魏政權時期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朝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朝時期爲壽州壽春郡)。唐朝時期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內;唐朝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宋朝時期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爲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爲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爲郡,或爲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爲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臨汝郡:早在一百萬年前,臨汝的張灣村一帶就有先人居住,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僅次於雲南元謀人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五千年前,市區的煤山公園一帶,崎嶺的槐樹伊、大張一帶,紙坊的閻村、中山寨一帶,安溝水庫神德宮一帶出現較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三皇五帝時,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之後把當時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爲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範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夏王朝後期,建都於在今楊樓樊古城一帶的霍國強大起來,成爲夏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湯統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爲商的宰相,爲商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汝州爲世界霍姓的發源地。商朝,“霍”做爲滅夏有功的侯國,地位得到鞏固,管轄南到伏牛山東到禹州西至嵩縣北至登封的廣大地區。公元前1129年,周武王帶大軍打敗商紂後,揮師包圍霍都。霍侯開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兒子爲新的霍侯。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平安,經濟得以長足發展。周平王遷都洛陽後,汝州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就將霍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姬唐,改霍爲梁,遷霍後人至楊樓一帶,建小霍城安置,爲梁小邑。春秋時梁國西南曼氏國興起,一度將梁和霍納入自己的版圖。曼氏國後被楚國所滅,汝州成爲楚的北部邊地。再後鄭國打敗楚國,把汝州地納入鄭國的版土。戰國時期,梁城位於洛陽東南戶的戰略地位被軍事家們所看重,梁地區成爲諸侯爭奪的中心地帶,韓國滅鄭國後,梁地歸韓國管轄,改梁爲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注人城(廟下東一帶)陽人城(梁古城)鄲狐聚(臨汝鎮一帶)赫人聚(楊樓石臺村一帶)等幾個大的城池。汝州爲梁姓的起源地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歸三川郡管轄,東部置郟縣和陽城縣,歸潁川郡管轄。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爲梁縣,公元前206年將三川郡改爲河南郡,梁縣歸屬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莊鄉榆廟村一帶置承休國,安置周的後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帶置成安國。東漢改河南郡爲河南尹,梁縣屬河南尹。三國時期仍爲梁縣,爲魏國的司州河南尹管轄。東南部的小屯一帶歸豫州的潁川郡管理轄。公元280年,司馬炎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將河南尹分爲河南郡和滎陽郡,汝州仍爲梁縣,歸河南郡管轄。東部小屯一帶歸襄城郡管轄。東晉十六國時隸屬頻繁。公元317年,屬東晉,後歸前趙;公元365年屬前燕,隸河南郡;公元369年屬前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後燕,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後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東晉。公元420年曆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爲擴大自己的虛名濫設州縣。汝州的建制隨北朝的變遷而變動。北魏時汝州屬司州歸中央直轄,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設南汝原縣,公元527年在今楊樓梁故城置汝北郡,後在今廟下東注人城置治城縣,在霍城置石臺縣,在今小屯成安城置東汝原縣,汝北郡從西到東共領石臺、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五個縣。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爲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爲汝原縣。公元539年恢復汝北郡,在承休國舊地置承休縣,移郡治至承休縣;公元543年改汝北郡爲汝陰郡,廢治城縣入梁縣。公元577年改汝陰郡爲和州。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爲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爲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等縣。唐汝朝時期州建制多變: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爲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於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爲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爲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縣(後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爲臨汝郡,屬都(指東都洛陽)畿道,領葉、襄城、郟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改臨汝郡爲汝州。唐時汝州爲東都洛陽東南門戶,設東都畿都防禦使,駐有重兵防守。五代時汝州先後歸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建制隨唐制,仍爲軍事要地。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臨汝縣爲臨汝鎮,入梁縣,汝州領六縣。宋朝時期汝州建制仍襲唐制,公元1105年劃郟縣歸穎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爲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縣、襄城、葉縣、龍興、魯山五縣。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國佔領。汝州屬南京路,由金國中央直轄,領梁(含今汝陽)、郟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縣。公元1207年劃襄縣屬許州;公元1208年劃葉屬裕州。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軍政合一的省一級地方建制。汝州屬河南江北省南陽府管轄,領梁、郟縣、魯山三縣,寶豐廢縣爲鎮,歸梁縣管轄。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爲“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們習慣上仍叫行省,簡爲省,省下設郡(州)、縣。汝州仍爲南陽府管轄,將梁縣省入汝州,領郟縣、魯山兩縣。公元1475年農曆4月在汝州東南設寶豐縣,汝州領三縣。公元1476年農曆9月,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陽太遠給羣衆生活帶來不便爲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傑聯明奏請憲宗皇帝朱見深,將汝州從南陽分出由省直轄,汝州成爲河南唯一一個由省直轄的直隸州,由縣級州升格爲府級。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陽縣城附近置伊陽縣,劃原嵩縣、魯山、汝州的部分地區爲伊陽地,汝州領魯寶郟伊四縣。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設立四十一個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別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駐汝州。清朝沿襲明制,汝州直隸州的地位沒有改變,領魯山、寶豐、郟縣、伊陽四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隸河洛道,仍領四縣。公元1913年實行省、專區、縣三級管轄,改直隸汝州爲臨汝縣,歸許昌專區管轄。公元1947年屬豫西五專區。1949年仍歸許昌專區,1951年將大小張莊和磨冢營村劃歸寶豐縣管理轄。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1986年,撤專區建制,實行市(地)管縣,改隸平項山市。1988年8月改臨汝縣爲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爲春秋時爲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爲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爲衛國之邑,後爲齊國所佔,成爲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爲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爲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爲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爲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爲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

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爲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平樂縣一帶。平樂縣歷史悠久,始於三國時期設縣,爲以後歷代州府之地。唐朝時期置爲樂州,尋改昭州,又改曰平樂郡,後復曰昭州。宋朝時期改昭州爲平樂郡,元朝時期改爲平樂府,明、清亦然。民國時期改爲平樂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設平樂專署。1958年專署撤至梧州,平樂縣劃歸桂林地區管轄。

武功郡:亦稱邰國郡、眉邑、郿城、眉縣,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部一帶地區。眉縣最早爲西周部落發祥地之一,與緊鄰扶風縣共稱“邰國”。周宣王三十四年(丁未,公元前794年),秦莊公在此築邑,因地形似眉而取名“眉邑”。眉縣正式建置始於戰國時期,境內有白起城,周顯王二十年(秦孝公十二年,壬申,公元前349年)設爲武功縣。秦始皇滅六國侯實行郡縣制,於今眉縣渭北設郿,渭水南仍爲武功縣,故舊志雲“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西漢因之,故城在今陝西郿縣東四十里。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撤武功縣徙至渭北故斄城(今楊凌地),故治在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西晉太康八年(丁未,公元287年)今眉地稱秦國,後復爲郿縣。西晉亡於漢(前趙)後,其地號曰郿城。北魏時期省美陽縣置武功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公元445年)改郿城縣爲平陽縣,西魏大統四年(戊午,公元538年)復改爲郿城縣;北周時期郡廢,改美陽置武功縣,北周保定元年(辛巳,公元561年)於境內東南設溫湯縣,北周天和元年(丙戌,公元566年)於縣境西南之斜城置雲州,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撤消郿城縣、溫湯縣,併入周城縣。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周城縣爲渭濱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改渭濱曰郿縣;隋義寧二年(戊寅,公元618年),於郿縣東部設鳳泉縣,並在今眉縣境內設郿城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郿城郡爲郇州,旋廢,並將郿縣城遷於今縣城址;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撤鳳泉縣,其地併入郿縣。金國時期改曰牙亭。元朝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升郿縣爲郿州,同時廢柿林縣歸併到郿縣,此後七百年間一直稱爲郿縣。清朝時期,屬陝西乾州(今陝西關中地區),郿縣屬鳳翔府轄地。民國初期屬關中道,不久重新劃定全國區劃,取消道治,郿縣爲省轄九十二縣之一,1938年,改隸陝西省第九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1958年12月1日,根據國務院調整市縣規模的通知,郿縣被撤銷建置併入周至縣,1961年9月,依據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通知精神,將“郿”字改爲“眉”字,至今稱眉縣,先後隸屬於寶雞分區、寶雞專員公署、寶雞地區、寶雞市管轄。2003年1月19日,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出土了二十七件西周國寶重器,被譽爲中國二十一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王寧賢、王拉乾、王明鎖、王勤寧、張勤輝五位農民因發現保護二十七件西周國寶重器有功而與巴金、王蒙、張藝謀等人被評爲2003年度全國傑出文化人物。

潮姓 堂號

皖郡:亦稱古皖國、宜城、今安慶市。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舒州德慶軍爲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金貞祐五年(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從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760~1938年),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清光緒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安慶。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爲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爲汝寧府,成爲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爲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爲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爲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沛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泗水郡改爲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爲吾符郡,東漢改爲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爲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爲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爲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爲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爲江洲。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廬江郡:秦朝時期爲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爲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爲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漢朝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曹魏政權時期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朝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朝時期爲壽州壽春郡)。唐朝時期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內;唐朝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宋朝時期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爲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爲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爲郡,或爲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爲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臨汝郡:早在一百萬年前,臨汝的張灣村一帶就有先人居住,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僅次於雲南元謀人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五千年前,市區的煤山公園一帶,崎嶺的槐樹伊、大張一帶,紙坊的閻村、中山寨一帶,安溝水庫神德宮一帶出現較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三皇五帝時,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之後把當時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爲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範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夏王朝後期,建都於在今楊樓樊古城一帶的霍國強大起來,成爲夏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湯統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爲商的宰相,爲商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汝州爲世界霍姓的發源地。商朝,“霍”做爲滅夏有功的侯國,地位得到鞏固,管轄南到伏牛山東到禹州西至嵩縣北至登封的廣大地區。公元前1129年,周武王帶大軍打敗商紂後,揮師包圍霍都。霍侯開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兒子爲新的霍侯。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平安,經濟得以長足發展。周平王遷都洛陽後,汝州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就將霍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姬唐,改霍爲梁,遷霍後人至楊樓一帶,建小霍城安置,爲梁小邑。春秋時梁國西南曼氏國興起,一度將梁和霍納入自己的版圖。曼氏國後被楚國所滅,汝州成爲楚的北部邊地。再後鄭國打敗楚國,把汝州地納入鄭國的版土。戰國時期,梁城位於洛陽東南戶的戰略地位被軍事家們所看重,梁地區成爲諸侯爭奪的中心地帶,韓國滅鄭國後,梁地歸韓國管轄,改梁爲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注人城(廟下東一帶)陽人城(梁古城)鄲狐聚(臨汝鎮一帶)赫人聚(楊樓石臺村一帶)等幾個大的城池。汝州爲梁姓的起源地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歸三川郡管轄,東部置郟縣和陽城縣,歸潁川郡管轄。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爲梁縣,公元前206年將三川郡改爲河南郡,梁縣歸屬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莊鄉榆廟村一帶置承休國,安置周的後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帶置成安國。東漢改河南郡爲河南尹,梁縣屬河南尹。三國時期仍爲梁縣,爲魏國的司州河南尹管轄。東南部的小屯一帶歸豫州的潁川郡管理轄。公元280年,司馬炎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將河南尹分爲河南郡和滎陽郡,汝州仍爲梁縣,歸河南郡管轄。東部小屯一帶歸襄城郡管轄。東晉十六國時隸屬頻繁。公元317年,屬東晉,後歸前趙;公元365年屬前燕,隸河南郡;公元369年屬前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後燕,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後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東晉。公元420年曆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爲擴大自己的虛名濫設州縣。汝州的建制隨北朝的變遷而變動。北魏時汝州屬司州歸中央直轄,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設南汝原縣,公元527年在今楊樓梁故城置汝北郡,後在今廟下東注人城置治城縣,在霍城置石臺縣,在今小屯成安城置東汝原縣,汝北郡從西到東共領石臺、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五個縣。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爲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爲汝原縣。公元539年恢復汝北郡,在承休國舊地置承休縣,移郡治至承休縣;公元543年改汝北郡爲汝陰郡,廢治城縣入梁縣。公元577年改汝陰郡爲和州。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爲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爲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等縣。唐汝朝時期州建制多變: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爲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於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爲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爲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縣(後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爲臨汝郡,屬都(指東都洛陽)畿道,領葉、襄城、郟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改臨汝郡爲汝州。唐時汝州爲東都洛陽東南門戶,設東都畿都防禦使,駐有重兵防守。五代時汝州先後歸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建制隨唐制,仍爲軍事要地。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臨汝縣爲臨汝鎮,入梁縣,汝州領六縣。宋朝時期汝州建制仍襲唐制,公元1105年劃郟縣歸穎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爲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縣、襄城、葉縣、龍興、魯山五縣。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國佔領。汝州屬南京路,由金國中央直轄,領梁(含今汝陽)、郟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縣。公元1207年劃襄縣屬許州;公元1208年劃葉屬裕州。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軍政合一的省一級地方建制。汝州屬河南江北省南陽府管轄,領梁、郟縣、魯山三縣,寶豐廢縣爲鎮,歸梁縣管轄。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爲“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們習慣上仍叫行省,簡爲省,省下設郡(州)、縣。汝州仍爲南陽府管轄,將梁縣省入汝州,領郟縣、魯山兩縣。公元1475年農曆4月在汝州東南設寶豐縣,汝州領三縣。公元1476年農曆9月,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陽太遠給羣衆生活帶來不便爲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傑聯明奏請憲宗皇帝朱見深,將汝州從南陽分出由省直轄,汝州成爲河南唯一一個由省直轄的直隸州,由縣級州升格爲府級。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陽縣城附近置伊陽縣,劃原嵩縣、魯山、汝州的部分地區爲伊陽地,汝州領魯寶郟伊四縣。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設立四十一個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別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駐汝州。清朝沿襲明制,汝州直隸州的地位沒有改變,領魯山、寶豐、郟縣、伊陽四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隸河洛道,仍領四縣。公元1913年實行省、專區、縣三級管轄,改直隸汝州爲臨汝縣,歸許昌專區管轄。公元1947年屬豫西五專區。1949年仍歸許昌專區,1951年將大小張莊和磨冢營村劃歸寶豐縣管理轄。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1986年,撤專區建制,實行市(地)管縣,改隸平項山市。1988年8月改臨汝縣爲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爲春秋時爲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爲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爲衛國之邑,後爲齊國所佔,成爲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爲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爲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爲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爲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爲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

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爲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桂林平樂縣一帶。平樂縣歷史悠久,始於三國時期設縣,爲以後歷代州府之地。唐朝時期置爲樂州,尋改昭州,又改曰平樂郡,後復曰昭州。宋朝時期改昭州爲平樂郡,元朝時期改爲平樂府,明、清亦然。民國時期改爲平樂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設平樂專署。1958年專署撤至梧州,平樂縣劃歸桂林地區管轄。

武功郡:亦稱邰國郡、眉邑、郿城、眉縣,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部一帶地區。眉縣最早爲西周部落發祥地之一,與緊鄰扶風縣共稱“邰國”。周宣王三十四年(丁未,公元前794年),秦莊公在此築邑,因地形似眉而取名“眉邑”。眉縣正式建置始於戰國時期,境內有白起城,周顯王二十年(秦孝公十二年,壬申,公元前349年)設爲武功縣。秦始皇滅六國侯實行郡縣制,於今眉縣渭北設郿,渭水南仍爲武功縣,故舊志雲“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西漢因之,故城在今陝西郿縣東四十里。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撤武功縣徙至渭北故斄城(今楊凌地),故治在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西晉太康八年(丁未,公元287年)今眉地稱秦國,後復爲郿縣。西晉亡於漢(前趙)後,其地號曰郿城。北魏時期省美陽縣置武功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公元445年)改郿城縣爲平陽縣,西魏大統四年(戊午,公元538年)復改爲郿城縣;北周時期郡廢,改美陽置武功縣,北周保定元年(辛巳,公元561年)於境內東南設溫湯縣,北周天和元年(丙戌,公元566年)於縣境西南之斜城置雲州,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撤消郿城縣、溫湯縣,併入周城縣。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周城縣爲渭濱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改渭濱曰郿縣;隋義寧二年(戊寅,公元618年),於郿縣東部設鳳泉縣,並在今眉縣境內設郿城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郿城郡爲郇州,旋廢,並將郿縣城遷於今縣城址;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撤鳳泉縣,其地併入郿縣。金國時期改曰牙亭。元朝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升郿縣爲郿州,同時廢柿林縣歸併到郿縣,此後七百年間一直稱爲郿縣。清朝時期,屬陝西乾州(今陝西關中地區),郿縣屬鳳翔府轄地。民國初期屬關中道,不久重新劃定全國區劃,取消道治,郿縣爲省轄九十二縣之一,1938年,改隸陝西省第九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1958年12月1日,根據國務院調整市縣規模的通知,郿縣被撤銷建置併入周至縣,1961年9月,依據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通知精神,將“郿”字改爲“眉”字,至今稱眉縣,先後隸屬於寶雞分區、寶雞專員公署、寶雞地區、寶雞市管轄。2003年1月19日,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出土了二十七件西周國寶重器,被譽爲中國二十一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王寧賢、王拉乾、王明鎖、王勤寧、張勤輝五位農民因發現保護二十七件西周國寶重器有功而與巴金、王蒙、張藝謀等人被評爲2003年度全國傑出文化人物。

潮姓 姓氏源流

壹、cháo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安徽之貴池、涇縣,浙江之嵊縣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詞典》引《元史》亦收,“元有潮海。”。

貳、

綜合:

源出不詳。見《新編千家姓》。江蘇如東潮橋、臺灣臺北、臺中、安徽淮南、安慶、徽州、懷寧、山東、上海等地均有此姓。

潮姓 歷史名人

潮姓古代名人

潮處東漢,(生卒年待考),亦稱周處;陽羨人(今江蘇宜興)。著名大臣。傳說他是一位歷史上改惡從善的典型,年輕時曾爲惡鄉里,後改惡從善,入朝爲官,直至御史中丞。

潮昉唐朝,(生卒年待考),亦稱周昉;京兆人(今陝西西安)。著名畫家。擅長於肖像、佛像畫。畫風“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爲體。”

潮興唐朝,(生卒年待考),亦稱周興;雍州長安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大臣。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有名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書左丞。

潮文五代,(生卒年待考),亦稱周文;句容人(今江蘇句容)。著名南唐畫家。擅長於人物畫,尤以仕女爲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潮彥宋朝,(生卒年待考),亦稱周彥;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詞人。平生創制了許多新詞調,並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潮德元朝,(生卒年待考),亦稱周德;江西高安人。著名音韻學家。著有《中原音韻》。

潮忱明朝,(生卒年待考),亦稱周忱;吉水人(今江西吉水)。著名大臣。官至工部尚書。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