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樗
拼音chū、sh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樗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無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樗姓 起源
凌迪知《萬姓統譜》:“樗,見韻會。”
樗裏疾(?―公元前300年),嬴姓,名疾,又稱樗裏子、嚴君疾,戰國中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其母爲韓國人。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爲“樗裏先師”。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樗裏子名叫疾。因居樗裏(一說楮裏,今陝西渭南)而稱樗裏子。其後他任庶長(大良造的幕僚輔官),被稱爲庶長疾。後來他被封於蜀郡嚴道縣(今四川省滎經縣嚴道鎮),號嚴君,人稱嚴君疾。後人以采邑爲姓,故此也被視爲嚴姓其中一個根源。樗裏疾擅長外交、軍事。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裏、甘茂之策。”昭王元年,樗裏子仍任爲丞相。
秦人諺語:“力則任鄙,智則樗裏。”
司馬遷:“樗裏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稱其智,故頗採焉。”“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裏、甘茂之策。”
司馬貞:“嚴君名疾,厥號“智囊”。既親且重,稱兵外攘。”
鄭谷:“賢人骨已銷,墓樹幾榮凋。正直魂如在,齋心願一招。”
劉克莊:“石馬殘陵下,金鳧出藏中。誰雲樗裏智,卜墓近秦宮。”
樗姓 姓氏源流
壹、樗
罕見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姓考》‘秦樗裏子之後’。望出京兆。”(2)“一雲以木爲氏,如桐氏、松氏之類。”
貳、樗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收載並注此音,。其引《姓考》注云:“秦樗裏子之後。”其引《萬姓統譜》雲:“樗本直,和曲人,宣德中任合水縣學訓導。”或音chū,姑兼收以備考。
三、樗
樗姓起源:①系自嬴姓。秦秋時秦樗裏子之後。②樗,樹名,或以木爲氏,如桐氏、松氏之類。
樗姓名人:
樗本直,明時和曲人,宣德中任陝西合水縣學訓導。
郡望:京兆。
樗姓 歷史名人
樗姓古代名人
樗本直明朝,和曲人,宣德中任合水縣學訓導。
樗裏疾(?―公元前300年),嬴姓,名疾,又稱樗裏子、嚴君疾,戰國中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其母爲韓國人。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爲“樗裏先師”。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樗裏子名叫疾。因居樗裏(一說楮裏,今陝西渭南)而稱樗裏子。其後他任庶長(大良造的幕僚輔官),被稱爲庶長疾。後來他被封於蜀郡嚴道縣(今四川省滎經縣嚴道鎮),號嚴君,人稱嚴君疾。後人以采邑爲姓,故此也被視爲嚴姓其中一個根源。樗裏疾擅長外交、軍事。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裏、甘茂之策。”昭王元年,樗裏子仍任爲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