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拓拔
拼音tuò bá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無
拓拔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無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拓拔姓 起源
拓拔姓起源一
跋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拓跋氏尋宗溯源,黃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個兒子繼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個兒子改爲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爲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爲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北土之人則謂“土”爲“拓”,謂“後”爲“跋”,故以“拓跋”爲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據史籍《魏書·序紀》記載,鮮卑拓跋部的歷史序幕是從西漢後期的拓跋毛開始的,他爲“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
聯盟中的各個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居地向南方遷徙,“南遷大澤,方千餘裏,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但因年老,遂傳位於子拓跋詰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逝世後,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書·序紀》的記載中,拓跋力微被稱爲鮮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鮮卑拓跋部的發展歷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爲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爲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爲庶姓,仍爲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氏。到了西魏政權的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於北魏廢帝元欽三年(公元554年)農曆1月即皇帝位之後,去年號,稱元年,將元氏復改回拓跋氏。
進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大地後,在強大且日趨規範化的漢文化歷史潮流推動下,鮮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終仍然改定爲漢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則漢化姓氏繁多,諸如長孫氏、李氏、王氏、鄭氏、金氏、趙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傳至今。
拓拔姓起源二
出自鮮卑拓跋部落。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着遊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公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強大起來。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孫)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爲魏,史稱“北魏”或者“後魏”(三國魏之後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遷都洛陽並改姓“元”後,也稱元魏。
拓拔姓起源三
源於改姓,出自西漢李氏之後李穆改爲拓跋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在姓氏史籍中,多記載有李氏本身有三個主源,而改爲拓跋氏的李氏,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源自嬴姓即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另一說源自回族阿跌失氏。本書認爲,若指明該支拓拔氏是在西漢時期由李氏因故所改,那就不可能是出自回族,因爲在西漢時期,回族這一民族還根本就未形成。那麼該支拓拔氏到底出自何源,在兩漢書中均無記載,但可參照史籍《周書·李穆傳》中的記載:“李穆賜姓拓跋氏。”李穆,公元?~586年待考,成紀人,著名漢將李陵的後代,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名將,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屢建奇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贇(公元559~580年,公元578~579年在位)賜姓拓跋氏。顯然,史書中所記載的“西漢李氏之後李穆”,就是指李穆是著名西漢大將李陵的後代,其李穆源出“西漢李氏之後”即如是。
北周靜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的柱國大將軍、隋國公楊堅(公元541~604年)逼迫北周靜帝“禪讓”帝位,登隋文帝之後(公元581~604年在位),曾拜李穆爲太師,位列三公。在李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之姓沿襲傳承者,稱拓拔氏,後多改回李氏。
拓拔姓起源四
源於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之後,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北魏孝明帝元詡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農曆3月,北魏以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爲北討大都督,領兵鎮壓分裂的東魏政權的大將軍葛榮。農曆8月,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討大都督源子邕、李神軌、裴衍等率軍攻東魏的鄴城。源子邕行及湯陰時,已經投靠葛榮的安樂王元鑑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裏偷襲源子邕的大營,然而源子邕早已有備,元斌之不克敗退,源子邕則乘勝進圍鄴城,很快即攻克了鄴城,斬殺安樂王元鑑,並傳首級至洛陽。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賜源子邕改姓爲拓跋氏。之後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爲冀州刺史,率兵討伐葛榮。當時裴衍上表請同行,北魏孝明帝下詔許之。源子邕則上言:“衍行,臣請留;臣行,請留衍;若逼使同行,敗在旦夕矣。”結果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堅持二人同行。到了農曆12月,源子邕、裴衍率軍行至陽平東北漳水曲,結果被葛榮率十萬軍伏擊,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戰敗而亡。
在源子邕的後裔子孫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賜之拓拔氏者,後大多回復爲源氏,但仍有人隨拓拔氏的漢化過程改爲長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拓拔姓 分布
拓跋氏複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四百五十四位門閥,得姓歷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拓跋氏望出潁川郡、雁門郡。
拓跋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爲拓,謂後爲跋,故以拓跋氏。後孝文帝改爲元氏。自是拓跋降爲庶姓。”另《北史·魏本紀》、《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爲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爲魏,史稱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後孝文帝遷都洛陽。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至遼西,南至淮河、秦嶺爲界。共歷17帝,171年。拓跋姓望居潁川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禹州一帶地區)、雁門郡(戰國時趙國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地區)。
拓拔姓 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爲潁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北魏王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爲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爲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爲潁川郡。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拓拔姓 堂號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爲潁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北魏王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潁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爲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潁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爲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爲潁川郡。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拓拔姓 姓氏源流
壹、拓拔
歷史上鮮卑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後改爲元氏。《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拔’亦作‘跋’。《南齊書》:匈奴女名託拔,妻李陵。胡俗以母爲姓。故爲李陵之後,而甚諱之,有言是陵後者,輒見殺。《魏書》: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德王,北地謂土爲拓,謂後爲拔,故以拓拔爲氏。後孝文帝改爲元氏,自是拓拔降爲庶姓。”《中文大字典》亦注:“與‘拓跋’同。”《廣韻》:“拔,虜複姓有拓拔氏。拔,亦作跋。或說自雲拓天而生,拔地而長,遂以氏焉。”今多作“拓跋”,爲現行復姓。
拓拔姓 歷史名人
拓拔姓古代名人
拓拔珪北魏(371-409),北魏道武帝(371-409)【注:拓跋珪死後,其子拓跋嗣繼位,於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諡拓跋珪爲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諡爲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爲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