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剌
拼音là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333 位。
位於舉姓 之後,團姓 之前。
剌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3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剌姓 起源
剌姓主要源自:羋姓。
剌姓起源一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遼、金、元諸朝時期蒙古弘吉剌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蒙古弘吉剌部,在蒙古統一前爲草原遊牧民族部落,在漢朝時期曾隸屬北匈奴,北匈奴在被西漢大將軍衛青大軍擊潰向北、西遷徙時,弘吉剌部則留牧於蒙古額爾古納河、呼倫湖、貝爾湖一帶。在史籍《元史》等有關史料中記載:從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父親開始,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與弘吉剌部族之間就有了姻親關係。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弘吉剌部遂歸屬於大蒙古汗國。蒙古乞顏部與弘吉剌部世代皆有婚姻關係,成吉思汗曾與之相約:“生女爲王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絕!”因而,在後來的元朝時期,皇后多出於弘吉剌部。由於弘吉剌部族與成吉思汗部族之間有如手足般的親情關係,所以從成吉思汗裔孫元世祖忽必烈於元至元八年(宋度宗趙禥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建立大元帝國起,到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共計九十七年,歷經十一個皇帝執政。而這十一個皇帝的皇后,多爲弘吉剌氏,在《剌氏家譜》中所指的大元皇后紅甲剌氏,即指這十一個皇后,其中也包括成吉思汗的母親、妻子以及兒孫之媳等人。
按照清朝年間所撰的《介休縣誌》的記載,剌氏的高祖剌子成曾在山西介休任知縣,爲介休剌氏家族的第一代,至今已發展到第二十四代。
剌姓起源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古代中亞花剌子模國,屬於以國名漢化改姓爲氏。花剌子模國,即古撒馬爾罕國,是中亞乃至中東地區的一個古國。唐朝時期的玄奘曾在花剌子模國停留,他在所撰的《大唐西域記》中,稱其“國大都城週二十餘裏,極險固,多居人。異方寶貨,多聚此國。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鬱,花果滋茂。多出善馬。機巧之技,特工諸國。氣序和暢,風俗猛烈”。玄奘到該城時,當地人信仰拜火教,並不信佛。玄奘曾把從高昌國帶來的小僧送進寺廟,結果竟然被轟了出來。但玄奘最終還是以佛法度化了國王。
宋寧宗趙擴嘉定十二年(金興定三年,西夏光定九年,公元1219年)秋季,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因蒙古前往中東的通商使團在中亞地區被殺事件,對花剌子模國(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發動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公元1220年農曆2月,鐵木真攻克了不花剌城(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大批逃跑的兵士和平民皆被殺死,然後是蒙古軍隊是大肆洗劫和一把大火,徹底地摧毀了不花剌城。不久,察合臺、窩闊臺也攻下有兩萬人防守的訛答剌城(今錫爾河上游原西遼國屬城),他們抓到了下令殺害蒙古商隊的花剌子模將領,用極其殘酷的刑法處死了他,又在城裏大肆殺戮,替被殺的通商使團報仇。農曆10月,蒙古大軍抵達撒麻耳幹(突厥語“肥沃的都市”,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城中共有十一萬守軍,其中有六萬是突厥族康裏部人,他們以爲自己和蒙古人是同族,必會得到善待,於是有三萬人出城投降,結果,他們卻在睡覺時被蒙古人全部燒死射死,無一倖免。接下來又是一場空前的洗劫,並把全部居民驅逐出城,其中有許多人被處死,好在有國師耶律楚材的出面阻止,成吉思汗才聽從了他的建議,從平民中挑選了三萬工匠分賜給諸子、親屬,三萬壯丁隨軍作戰,其餘則在交納一定贖金後放回,這些被放回的居民還不能住滿城市的一個角落。
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四年(金興定五年,西夏光定十一年,公元1221年)初,蒙古大軍進抵巴里黑城(今阿富汗巴爾赫),早已聞風喪膽的市民出城請降並宣誓效忠,但成吉思汗認爲後方留下人口衆多的城市於已不利,遂以調查人口爲名將所有無辜市民集中起來,斬盡殺絕,並把巴里黑城化爲了灰燼。接着又圍攻塔裏寒城(今阿富汗木爾加布河上游),七個月後城破,該城居民又盡數被屠殺,城市被毀。然後又攻陷範延城(今阿富汗巴米安),由於成吉思汗寵愛的孫子察合臺之子木阿禿幹戰死,鐵木真竟下令“不赦一人,不取一物,概夷滅之”。範延城址由此而被稱爲“可詛咒的城市”。破城後,成吉思汗下令不得掠奪任何財物俘虜,將所有人畜殺光,毀城爲荒漠。浩劫過後的範延堡得名“卵危八里”意爲“歹城”,其後近百年內該地毫無生氣,據說連動物也不敢接近。另外,在攻克塞忒耳迷(今俄羅斯捷爾梅茲)後,由於攻城時受到城中軍民頑強的抵抗,成吉思汗竟然下令殺盡所有居民。宋寧宗趙擴嘉定十五年(金興定六年,西夏光定十二年,公元1222年)農曆6月,在六個月的圍攻後,也裏城(今阿富汗赫拉特)被成吉思汗再次攻破。入城後,蒙古人竟用了一週的時間進行屠殺,全城居民無餘倖免。
公元1221年農曆4月,由窩闊臺率領的另一路蒙古軍在經過七個月的包圍後,終於攻入花剌子模國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希瓦附近的科尼亞、烏爾根奇),蒙古軍隊一入城,不僅屠殺了除婦女兒童外的所有市民,還決堤阿母河水淹了玉龍傑赤,將城中的熟十萬人口盡數淹死,一座繁華的都城從此在地球上消失。同時,另一支由哲別和速不臺所率領的追擊花剌子模國國王摩訶丁的蒙古軍隊,在攻克哈馬丹(今伊朗哈馬丹)、拜勒寒、木剌夷(今伊朗北部)、贊詹(今伊朗贊詹)、可疾雲(今阿富汗加茲尼)、谷兒只(今格魯吉亞共和國)、篾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馬臘格)、沙馬哈(今伊朗阿塞拜疆舍馬合)後,同樣也是殘酷的屠城和焚城。當時失吉忽禿忽曾被花剌子模國王子札蘭丁在八魯灣打敗,死傷蒙軍三萬餘,成吉思汗隨即又包圍了札蘭丁,爲報失吉忽禿忽失敗之仇,他親率蒙古達軍在印度恆河岸邊追上了這位王子並將其擊敗,札蘭丁隻身最後跳入河水得以逃跑,而他家族中的所有男人皆被無情地殺光。內薩城(今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被陷時,蒙古兵將居民趕到一塊空地上,命令他們互相將手捆在背後。內薩的穆罕默德寫道:“他們服從了,如果他們散開來逃往附近的山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會得救。一旦他們互相將手捆綁上,蒙古人圍住他們,用箭射他們,男女老幼無一倖免。”成吉思汗習慣用屠殺、全面驅逐或在白旗之下整編入冊的方法處置對手。他所採用的進攻方式,也通常是強迫俘虜率先衝城,如果退縮或不前進就殺掉;城陷後屠殺居民,然後佯裝撤走,等逃脫了的人回來後,後續部隊又旋風似地返回來砍掉他們的腦袋。經過蒙古人的洗劫、虐待、威逼、蹂躪,東伊朗從此再也沒有完全恢復過來。即使是在後來公元十五世紀帖木兒大力支持文藝復興運動,也未能使它們完全恢復。在這次對花剌子模國的戰爭中,成吉思汗率領他的蒙古大軍夷平了一座座美麗的城市,殺害了難以計數的百姓。僅是拖雷攻入馬魯(今印度馬魯勒斯)的一次,平民被殺就達七十多萬,而拖雷安坐在金椅上看着大屠殺。在尼沙不兒戰役中,成吉思汗的女婿脫忽察兒戰歿於城下,拖雷爲姐夫報仇,下令盡屠全城百姓。當時成吉思汗之女爲報喪夫之痛親自率衛士入城,殺死了目光所及所有活人。爲防止有人裝死逃脫,拖雷下令砍下所有人首級,按男、女、兒童壘成了三座高塔。成吉思汗在後來知道自己將死而交代後事時,還一再囑咐子侄們,要在西夏投降後盡行予以屠戮。這場戰爭之後,被工業前三世紀的馬其頓大帝稱讚爲“人世美絕無倫”的撒馬爾罕城一片敗跡,殘破不堪,數十年了無人煙。
元至正三十年(公元1370年),後來的帖木兒大帝敕令遷址重建撒馬爾罕城,新城融合了蒙古、印度、波斯、突厥等諸多文明的特色,如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帖木兒大帝生於中亞謁石城(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一蒙古貴族家庭,曾任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所建的西察合臺汗國的臣子。關於他的出身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爲他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是個突厥化的蒙古人;另一種則認爲他是突厥人,只不過自封爲成吉思汗的後裔。本書從其政治與文化傳承的歷史上判斷,認爲其還是屬於蒙古族後裔。帖木兒在公元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政局動亂時期,周旋於河中地區諸封建主之間(今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間)。他在擊敗政敵後,於公元1370年殺其同盟者侯賽因,自立爲大埃米爾(國家大元首),建都於撒馬爾罕。
明洪武五~二十一年(公元1372~1388年),帖木兒五次出征花剌子模國,征服了大月(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
明洪武二十二~二十八年(公元1389~1395年),帖木兒三次遠徵金帳汗國,同時入侵伊拉克,佔領巴格達;後北進南高加索,奪取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並侵入俄羅斯境內。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帖木兒進兵天竺(今印度),攻陷其都城德里。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帖木兒率軍西征小亞細亞(今土耳其)。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農曆7月,帖木兒在安哥拉之戰中打敗了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軍隊。至此,建立起了東到北印度、西達幼發拉底河、南瀕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北抵裏海和鹹海的龐大帝國。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帖木兒十分嚮往大陸東方的中國,夢想恢復成吉思汗子孫的榮譽,並使中國皈依於穆斯林世界。於是,他聚集了準備東徵的二十萬大軍,但疾病使他的夢想成爲泡影,結果因病慘敗,翌年死於回軍途中。花剌子模國在帖木兒病逝後,從其陰影中掙脫出來,到公元十六世紀初,花剌子模國的南部地區出現了獨立的布哈拉汗國。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花剌子模國綠洲居民起義,擺脫了波斯王朝的統治,擁立帖木兒後裔烏茲別克汗國王族成員爲汗,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即希瓦汗國,當時有部分民衆隨帖木兒王族後裔遷徙到當時的大明成祖朱棣王朝,後又有人在滿清王朝時期再遷至蒙古、東北地區,並逐漸融回蒙古族中或融入回族、漢族之中,其間有帖木兒王族後裔族人取其原居國名的漢稱爲姓氏者,稱剌氏、花氏。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希瓦汗國被沙皇俄國吞併。
公元1920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其地建立起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到1924年,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被蘇維埃社會主義人民委員會解散,其領域併入烏茲別克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即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剌姓起源三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的長子納速拉丁,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爲氏。回族中的剌氏,早期見於元朝,是由回族先祖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剌丁的名字取諧音漢字演變而來,回族稱爲剌氏正宗,同宗同源的還有喇氏、拉氏。
剌姓起源四
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中亞花剌子模國使臣滿剌哈非思,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爲氏。帖木兒大帝第一次向大明王朝納貢,是在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農曆9月,帖木兒首次派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明太祖朱元璋詔宴其使,賜白金十有八錠。滿剌·哈非思後來音羨慕明朝而留居中國,明太祖爲了與各國之間進行政治、商務活動,在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專門設置了中央外事機構,召滿剌·哈非思出任行人司侍郎,其後子孫皆在中國生息繁衍。
在滿剌·哈非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諧音漢字爲漢化姓氏者,分稱剌氏、喇氏、拉氏、滿氏、哈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本書按:
中國古代一直沒有專職外交機構,外事管理一直分隸於不同官衙,管理混亂。自明朝時期開始,在因襲唐、宋舊制的墓礎上,外事管理與分工更趨嚴密而具體,形成了禮部主管、中央其他官衙協同管理的外交事務管理格局。其中,禮部主客司全面負責外事活動,會同館爲外事接待機構,四夷館是中國最早的官辦外事翻譯機構,鴻臚寺專司外事禮儀,行人司則以奉旨出使爲要務。
剌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剌剌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有“阿剌剌氏”,元末明初遷至烏喇地區(今吉林永吉)。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簡稱阿喇氏,滿語爲Ala Hala,漢意爲“山崗、大阜”,後多冠以漢姓剌氏、阿氏等。
②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有”外剌氏”,世居精奇里江地區。元末明初舉族歸附後金政權,佟·努爾哈赤賜其姓氏爲剌氏。
剌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以部爲氏,元末明初遷至黑龍江沿岸、塔巴克努圖克哈喇、索倫地區。後有鄂溫克族、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阿爾拉氏,滿語爲Arla Hala,亦有改稱阿勒特氏者,後多冠以漢姓剌氏、何氏、金氏、阿氏等。
剌姓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豁羅剌思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元朝時期蒙古豁羅剌思部,以部爲氏,世居察哈爾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瑚拉巴斯氏,滿語爲Hulabas Hala,後多冠以漢姓剌氏、羅氏等。
剌姓起源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札只剌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札只剌氏,又稱札答蘭氏、茶赤剌氏,扎賴氏,爲成吉思汗之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扎賴氏,滿語爲Jalai Hala,後多冠以漢姓剌氏、札氏、答氏、賴氏。
剌姓起源九
源於滿族,出自古女真族諳石剌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諳石剌氏源於金國女真部,以姓爲氏,爲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扎庫木地區。在滿清王朝時期改稱烏什拉氏,滿語爲Usira Hala,後多冠以漢姓剌氏、石氏等。
剌姓起源十
源於鄂倫春族,出自古鮮卑族後裔鄂倫春魏拉依爾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倫春族魏剌伊兒氏,世居精奇里江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魏拉依爾氏,滿語爲Weilalr Hala,後多冠以漢姓剌氏、魏氏等。
剌姓起源十一
源於契丹族,出自古契丹族後裔耶律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喇氏,又稱伊拉喇氏,源於金國時期的國姓“移喇氏”。“移喇氏”即契丹國姓“耶律氏”的滿語譯音,滿語爲Ilan Hala,漢意爲“三”,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三姓地區。後多冠以漢姓剌氏、劉氏、王氏、肖氏、蕭氏、李氏、黃氏、白氏等。
剌姓起源十二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古契丹族後裔扎剌赤兒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扎剌赤兒氏,又稱扎喇亦爾氏,源於元朝時期的扎剌赤兒部,以部爲氏,乃元朝太師木華黎的後裔,世居烏魯特、察哈爾地區。後有滿族亦引以爲姓氏,改稱扎拉爾氏,滿語爲Jalar Hala,後多冠以漢姓剌氏、趙氏、季氏等。
剌姓起源十三
源於滿族,出自古女真族扎剌兒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扎剌兒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扎剌兒部,又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以部爲氏,爲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瓦爾喀、烏拉、扎庫木等地區。滿清時期改稱扎拉哩氏,滿語爲Jalari Hala,後多冠以漢姓剌氏、張氏、詹氏、年氏、白氏等等。
剌姓起源十四
源於羋姓,出自漢朝時期燕剌王劉旦,屬於以先祖諡號爲氏。劉旦,西漢時期的燕王,是漢武帝第三個兒子,其母爲李姬。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是西漢王朝空前強盛的時期,漢武帝在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冊封劉旦爲燕王時,曾對他寄予了北御匈奴、屏藩漢室的厚望。燕王劉旦“爲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說,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招致遊士”,但是他在兩位長兄戾太子劉據、齊懷王劉閎先後去逝之後,就向父親要求立自己爲太子,卻反而招致漢武帝的極大不滿,認爲他不哀兄長之逝,反而藉機謀位,結果劉旦因此被削去三縣之邑。
西漢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逝世之後,第六子劉弗陵繼位,是爲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四處造謠說卻劉弗陵不是漢武帝的親生兒子,還聯絡宗室淮南厲王劉長、齊孝王劉澤及太僕上官桀、大農丞桑弘羊等重臣謀奪取帝位,這些陰謀被漢昭帝及時發覺兵斷然鎮壓。之後,漢昭帝念在劉旦是存世的長兄,遂賜璽書一封,斥其“昔高皇帝王天下,建立子弟以籓屏社稷。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若發,賴絳侯等誅討賊亂,尊立漢孝文,以安宗廟,非以中外有人,表裏相應故邪?樊、酈、曹、灌,攜劍推鋒,從高皇帝墾災除害,耘鋤海內,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勤苦至矣,然其賞不過封侯。今宗室子孫曾無暴衣露冠之勞,裂地而王之,分財而賜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今王骨肉至親,敵吾一體,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親其所疏,疏其所親,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如使古人有知,當何面目復奉齊酎見漢高祖之廟乎?”言外之意,是勸燕王劉旦自裁,免得漢昭帝下詔誅戮,蒙殺兄之惡名。燕王劉旦見陰謀泄露,大事已去,得書會意,即召集賓客羣臣妃妾,擺酒設宴;席間,燕王妃華容夫人起舞悲歌:“發紛紛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徘迴兩渠間兮,君子將安居?”歌畢,燕王劉旦自縊身亡,華容夫人亦從之而死,隨之又有二十多人自殺。華容夫人所唱的歌被後人稱爲《起舞歌》。歌中唱的“兩渠”,指的就是今天戾陵墓南面的永定河與北面的高梁河,其“安居”之所,就是戾陵。史書記載,後“天子加恩,赦王太子建爲庶人,賜旦諡曰刺王。旦立三十八年而誅,國除。”因此後世稱劉旦爲“燕剌王”,這在史籍《漢書·武五子傳》中有記載:“李姬生燕剌王旦。注:師古曰:諡法,暴戾無親曰剌。”就是說,劉旦爲了反叛而暴戾無端、衆叛親離,因此死後諡號爲“剌”。六年以後,漢宣帝劉詢即位,念及燕剌王,賜封劉旦還在世的兩個嫡子:二子劉慶爲新昌侯,三子劉賢爲安定侯。又立其長子劉建爲廣陽頃王,二十九年薨,其子穆王劉舜繼承廣陽頃王位,二十一年薨;其子思王劉璜繼承廣陽頃王位,二十年薨;其子劉嘉繼承廣陽頃王位。到了王莽篡漢之後,劉氏宗親皆廢爲家人,而廣陽頃王劉嘉獨以獻符命被封爲扶美侯,還賜予姓王氏。
在燕剌王劉旦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爲姓氏者,稱剌氏,以念先王父,世代相傳至今。
剌姓起源十五
源於維吾爾族奧都氏,出自蒙古汗國初期維吾爾鉅商奧都·喇合蠻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爲氏。據方誌文獻《陝西通志》中記載,“元朝初,奧都喇合蠻之後裔姓喇”。據方誌文獻《陝西通志》中記載,“元朝初,奧都喇合蠻之後裔姓喇”。奧都·喇合蠻,亦稱諤多·拉哈瑪爾,古突厥語爲“Abder-Rahmacn”,原爲中亞畏兀兒籍鉅商,後爲大蒙古汗國第二任可汗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執政時期(公元1229~1242年)的嬖臣(寵臣)。大蒙古汗國初期,蒙古族官員的貪污腐敗與其武力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厲害的。當時蒙古汗國的繁重賦稅,是促成貪污腐敗的要素之一。蒙古汗廷最初採取包商制來攫取賦稅,第二任大汗窩闊臺執政時期,曾打算把蒙古汗國的賦稅以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包給漢族鉅商劉廷玉,受到相國耶律·楚材的極力反對,纔算作罷。可是不久,中亞畏兀兒籍鉅商奧都·喇合蠻提請出價二百二十萬兩白銀包攬全國稅收時,木亦堅汗又怦然心動,終於包稅於他。自此以後,每一位蒙古大汗除了四處擴張征伐外,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財稅的攫取上,諸汗不知道鼓勵生產,只知道無節制地剝削。
宋理宗趙昀淳祐元年(大蒙古汗國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十二年,公元1242年),孛兒只斤·窩闊臺去世,繼承者庫裕克汗(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年幼,由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的哈敦(皇后)乃馬真·脫烈哥那臨朝聽政,奧都·剌合蠻用重金賄賂乃馬真·脫烈哥那,乃馬真貪財,遂擢升奧都·剌合蠻爲蒙古汗國相國,無論大小政務,悉聽裁決。奧都·喇合蠻得到極大的權柄後,整個蒙古汗國的滿朝文武官員都奉迎獻媚於他,只有三朝老臣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有一次,乃馬真·脫烈哥那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時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啓奏她。耶律·楚材認爲不妥當,立刻上奏乃馬真·脫烈哥那,說:“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憲章規矩,現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乃馬真·脫烈哥那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不料過了不久,乃馬真·脫烈哥那又降懿旨,說:“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官吏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耶律·楚材接到乃馬真·脫烈哥那的旨意後,再一次上殿抗爭。他對乃馬真·脫烈哥那說:“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官吏沒關係。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乃馬真·脫烈哥那聽後很不高興,拒絕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爲此耶律·楚材當即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後大聲說:“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餘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以無罪殺害老臣嗎?”乃馬真·脫烈哥那雖然很生氣,但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只得宣佈所降懿旨作廢。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是一定的,極個別人的多貪多佔財富,自然別人就貪佔不到了,於是就造成其他官吏的極大不滿甚至反叛。由於這種不滿已經嚴重影響到蒙古汗國內部的穩定,於是在南宋淳祐六年(大蒙古汗國庫裕克汗孛兒只斤·貴由元年,公元1246年),庫裕克汗(元定宗)爲了平定朝廷內外諸方面的不滿,遂以“貪污過巨”的理由,將管理大蒙古汗國中國行省的財政大臣奧都·刺合蠻處死,改以馬合謀·牙刺連赤取代之。直到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元成宗一度發起了整頓吏治的努力,結果一傢伙就有一萬八千四百七十三個貪官被撤職。然而,躊躇滿志的元成宗在滿朝皆貪的局勢下,根本就不能將整頓工作堅持下去,最後被只得迫放棄.而在他之後繼任的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在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即位後,復行放任,以致於此後幾乎每個蒙古族官員都是百萬富翁,也幾乎都是貪官污吏,從此大元帝國開始風雨飄搖——貪官之治,就是亡國之始。
在奧都·喇合蠻被斬之後,其衆多的後裔子孫四散遷逃,多改爲漢姓剌氏、拉氏、喇氏、諤氏、哈氏、瑪氏等,其剌氏、拉氏讀音皆作lá(ㄌㄚˊ),而喇氏讀音則作yáo(ㄧㄠˊ)。
剌姓 分布
剌氏與拉氏、喇氏一樣,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不僅僅在回族中有剌氏、拉氏、喇氏,在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中也均有剌氏、拉氏、喇氏,但尤以回族居多;不過,其中的剌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京兆、高昌、介休爲郡望。
在文獻《回教民族說》中註釋,剌氏回族主要分佈在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陝西省的剌家村、四川省的廣元縣、彭縣,河北省的唐山市,實際上在上述地區以及北京市,雲南省,重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河南省的開封市等地,也有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剌氏族人分佈。
剌姓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後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後,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於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於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裏,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裏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佔領高昌郡,並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後,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麴嘉建立麴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麴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爲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併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麴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並不是直接隸屬關係。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後,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爲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後,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爲刺史。唐武德以後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後曾改爲交河郡。
介休郡:即山西省介休縣。介休縣歷史悠久,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爲春秋時期周桓王姬林二年(魯隱公姬息姑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曲沃莊伯伐翼州,晉國的翼侯姬湣逃奔隨邑,隨邑即在今介休城東,時爲晉國大夫士會的食邑。周襄王姬鄭十六年(晉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姬重耳返國賞隨臣,忠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來的“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周敬王姬匄六年(公元前514年)起,介休縣歷史上先後在東部建置鄔縣,在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嬴政時期始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爲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期,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兩朝時期皆設介休郡,後稱介州,鄰縣靈石在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爲介休屬地。隋、唐兩朝在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縣在歷史上也曾數度併入介休縣。宋、元、明、清諸朝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係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介休市總面積七百四十餘平方公里,下轄七鎮、三鄉、二百三十二個行政村、五個街道辦事處。
剌姓 堂號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後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後,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於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於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裏,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裏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佔領高昌郡,並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後,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麴嘉建立麴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麴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爲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併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麴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並不是直接隸屬關係。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後,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爲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後,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爲刺史。唐武德以後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後曾改爲交河郡。
介休郡:即山西省介休縣。介休縣歷史悠久,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爲春秋時期周桓王姬林二年(魯隱公姬息姑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曲沃莊伯伐翼州,晉國的翼侯姬湣逃奔隨邑,隨邑即在今介休城東,時爲晉國大夫士會的食邑。周襄王姬鄭十六年(晉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姬重耳返國賞隨臣,忠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來的“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周敬王姬匄六年(公元前514年)起,介休縣歷史上先後在東部建置鄔縣,在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嬴政時期始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爲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期,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兩朝時期皆設介休郡,後稱介州,鄰縣靈石在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爲介休屬地。隋、唐兩朝在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縣在歷史上也曾數度併入介休縣。宋、元、明、清諸朝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係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介休市總面積七百四十餘平方公里,下轄七鎮、三鄉、二百三十二個行政村、五個街道辦事處。
剌姓 姓氏源流
壹、剌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同及晉中地區有分佈。漢族、回族、土族有此姓。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引《萬姓統譜》注云:“漢燕剌王之後。”(2)回族之剌姓,出自元代賽典赤·贍思丁之子納速喇丁之後,因其名有lǎ音,其後或諧漢字“剌”以爲姓,亦寫作“拉”、“喇”。
3、土族之剌姓亦以名爲姓。元代“諾延”哈喇反,於明洪武四年率衆歸附明朝,後升百戶。其孫剌若,以漢習視“剌”爲姓,稱剌土司。後世即以剌爲姓。《姓氏詞典》音lá,不從。唐代有剌正甫;元代有剌秋、剌真;明代有剌瓦蒙。
貳、剌
剌姓分布:山西汾陽、介休、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剌姓起源:①見《姓苑》。②土族姓。
剌姓名人:
剌穎,宋時贊善大夫。
剌姓 歷史名人
剌姓古代名人
剌馬丹元朝(公元?~1349年待考),高麗族;祖籍濠太剌利(호태자리,今澳大利亞),大都路宛平人(今河北宛平)。著名元朝官吏。元朝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進士,授溫州路錄事司達魯花赤。,據1985年7月在廣州解放北路桂花崗先賢古墓附近出土的《元廣州高麗穆斯林刺馬丹墓碑》記載,爲先賢古墓內現存年代最早的一方古碑,碑高0.64米,寬,0.42,米,上刻中文和古阿拉伯文。墓碑左右兩邊各有一豎行的中文小楷,右邊的清晰可讀:“大都路宛平縣青玄關住人剌馬丹,系高麗人士,年三十八歲,今除廣西道容州陸川縣達魯花赤”;左邊一行殘缺難辨,大致爲“於至正九年三月二十三八月十八日歿後,葬於廣州城北,流花橋桂花崗並立石”。在兩邊中文間,橫刻九行古阿拉伯字志文。廣東伊斯蘭教協會楊棠譯文如下:“這座墳塋,是阿老丁之子刺馬丹教僕歸宿處。祈求真主慈憫和寬恕他……他旅行於庫爾德(今敘利亞庫爾德)……時在七百五十一年(伊斯蘭教歷),真主的吉月”。按碑文,刺馬丹曾遊歷敘利亞。在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出任廣西陸川縣“達魯花赤”(縣令),逝世於廣州。
剌馬先幹元朝,(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著名官吏。
剌速蠻元朝,(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著名官吏。
剌哲元朝,(生卒年待考),原籍西域阿魯溫人(今維吾爾族),出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著名官吏。其二子剌溥博,後改漢姓爲浦氏,後因在嘉興任職而佔籍嘉興,爲浙江嘉興地區色目人後裔浦氏始祖。
剌利元朝,(生卒年待考),祖籍濠太剌利(今澳大利亞)。著名官吏。
刺馬丹(公元?~1349年待考),高麗族;祖籍濠太剌利(호태자리,今澳大利亞),大都路宛平人(今河北宛平)。著名元朝官吏。元朝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進士,授溫州路錄事司達魯花赤。據1985年7月在廣州解放北路桂花崗先賢古墓附近出土的《元廣州高麗穆斯林刺馬丹墓碑》記載,爲先賢古墓內現存年代最早的一方古碑,碑高064米,寬042米,上刻中文和古阿拉伯文。墓碑左右兩邊各有一豎行的中文小楷,右邊的清晰可讀:“大都路宛平縣青玄關住人剌馬丹,系高麗人士,年三十八歲,今除廣西道容州陸川縣達魯花赤”;左邊一行殘缺難辨,大致爲“於至正九年三月二十三八月十八日歿後,葬於廣州城北,流花橋桂花崗並立石”。在兩邊中文間,橫刻九行古阿拉伯字志文。廣東伊斯蘭教協會楊棠譯文如下:“這座墳塋,是阿老丁之子刺馬丹教僕歸宿處。祈求真主慈憫和寬恕他……他旅行於庫爾德(今敘利亞庫爾德)……時在七百五十一年(伊斯蘭教歷),真主的吉月”。按碑文,刺馬丹曾遊歷敘利亞。在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出任廣西陸川縣“達魯花赤”(縣令),逝世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