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iu 即可
六姓 六氏 六姓起源 六姓名字 六姓名人
六姓

姓氏
拼音liù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975 位。
位於淮姓 之後,鋼姓 之前。

六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97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六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六姓 即可

六姓 起源

六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六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屬於避禍改姓爲氏。明朝初期,方氏一族因明臣大儒方孝孺拒禮燕王朱棣,而遭受一次空前劫難,燕王誅殺了方孝孺,同時滅其十族(九族加上學生),受株連而死者達八百七十餘人,被入獄充軍者幾達萬人。許多後裔族人被迫紛紛改姓,四散奔命。方孝孺的一支後人改姓爲六氏,多居今江蘇揚州江都一帶。還有人改姓爲旋氏、萬氏等,逃至鈞州(今河南禹州),後發展成大族。

該支六氏、旋氏、萬氏,均爲明初大儒方孝孺的宗族後人或門生弟子,“旋”字是“方”字的增筆,“六”字是“方”字的減筆,而“萬”字則是“方”字的變筆。

六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子御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爲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爲君,是爲宋桓公。子御說寵妃甚多,生有七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病逝,由長子茲甫繼位,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六子子六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六氏、鱗,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六姓起源三

源於滿族,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屬於避禍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寧古塔氏,出自清六祖即清景祖翼皇帝佟·覺昌安兄弟六人的世居地,後以地爲氏,滿語爲Ningguta Hala,漢義“六”。清六祖,是指清興祖直皇帝佟·福滿的六個兒子,佟·福滿當時是明朝的遼東都督,其六子分別是:長子佟·德世庫,次子佟·劉闡,三子佟·索長阿,四子佟·覺昌安,五子佟·包朗阿,六子佟·寶實。佟·福滿逝世後由佟·覺昌安承襲都督之爵,駐居於赫圖阿喇(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其他五個兄弟也各自築城,近者距赫圖阿喇五里,遠者也不過遙距二十里,環衛赫圖阿喇而居,這六個人在當時通稱寧古塔貝勒,後來被後世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尊爲“滿清六祖”。清六祖的後裔子孫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清朝中葉以後,清六祖後裔中的寧古塔氏族人多冠漢姓爲六氏、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滿族寧古塔氏大家族有一個分支,稱紐塔氏,亦稱努他氏,滿語爲Nunta mongu,爲寧古塔氏四大分支之一,自己後來也有四個分支,祖居地亦在寧古塔,後多冠漢姓爲六氏、劉氏、柳氏等。

六姓 分布

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河南、新安爲郡望。

今上海市,江蘇省的揚州市江都一帶,均有六氏族人分佈。

六姓 名人明星

六姓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新安郡:秦朝時期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爲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一直沿襲至今。

六姓 堂號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新安郡:秦朝時期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爲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一直沿襲至今。

六姓 姓氏源流

壹、li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長治、新疆之塔城、廣西之永福等地均有分佈。《中國姓氏大全》、《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一併收載並注此音。《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姓源韻譜》雲:“偃姓,皋陶之後,封於六。後以爲氏。”六,即今安徽之六安縣。

2、又,“江陰有六氏,相傳爲方孝儒之後。”孝儒,明代人,因不肯爲明成祖起草登基詔書遭殺戮,子孫避難改“方”姓爲“六”。一音lù,亦姓。

貳、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上海之松江,雲南之邱北、瀘北,山西之太原等地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詞典》亦收並注此音。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偃姓,皋陶之後。文五年楚滅之。今廬江故六城是也,子孫以國爲氏。”“六城”,當即今安徽之六安。

2、或爲方姓所改。《姓氏考略》注云:“江陰有六氏,相傳爲方孝儒之後。”或音liù,亦姓。疑與“六”(lù)氏同源,或爲分族。

三、

六姓分布:江蘇江陰、高淳、武進、四川武勝、墊江、中江、臺灣臺北、高雄、臺中、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等地均有此姓。

六姓起源:①系自偃姓。皋陶之後封於六(故城在今安徽六合北,或舒城東南60裏),後滅於楚,子孫遂以國爲氏。 ②明時方孝儒拒爲明成祖(燕王朱棣)起草登極詔書,被殺,子孫避難江蘇江陰,改姓六氏。 ③蒙古族姓。

郡望:廬江。

六姓 相關姓氏

六院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