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wu 即可
兀姓 兀氏 兀姓起源 兀姓名字 兀姓名人
兀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115 位。
位於俱姓 之後,公孫姓 之前。

兀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11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兀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兀姓 即可

兀姓 起源

在距三門峽市區西15公里的金水河畔,有兩個相距不遠的村子———陝縣原店鎮原店村和大營鎮兀家窪村,兩村的大部分村民有一個共同的姓氏———“兀”。據傳兀姓屬陝縣獨有,在我國其他地區鮮有發現《百家姓》中沒有兀姓,20世紀80年代匯載了全國5600多個姓氏的《貴姓何來》一書也沒有兀姓,《辭海》、《辭源》、《新華字典》中,也沒有“兀”作爲姓氏的詞條。那麼“兀”姓究竟來源何處? 1936年版《陝州志》卷五《族姓》裏有這樣的記載:“原店村兀氏爲北魏安樂王元鑑之後。” 元鑑何許人也?他與陝縣之“兀”姓到底有沒有關係?其後人爲何會姓“兀”呢? 要揭開這一謎底,還得從北魏說起。北魏又稱拓跋魏、元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中央王朝,其創立者是鮮卑拓跋部的拓跋。鮮卑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鮮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東北部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爲業”,靠遊牧爲生。公元4世紀初,拓跋 的先人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爲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 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改國號爲魏,史稱北魏,拓跋 即道武帝。公元398年,拓跋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經過拓跋 的“艱苦創業、進兵中原”,明元帝拓跋嗣的“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和太武帝拓跋燾的“雄才大略、連年徵戰”,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統一了黃河流域。公元471年,北魏獻文帝長子拓跋宏即位,是爲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歷史上最有作爲的一位皇帝,被史學家稱爲“中國歷史上向着進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孝文帝在位29年,他建設平城,倡明禮樂,督課農桑,修治大道,整治政風,廣開言路。公元493年,爲鞏固對中原的統治,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6年,孝文帝提出:“北人謂土爲拓,後爲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爲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遂下詔北魏皇族改姓元氏,其餘所有鮮卑人也都改了姓氏。“遷都”、“改姓”兩項重要改革措施不僅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元鑑,字長文。其祖父拓跋長樂爲文成帝次子,孝文帝時被封爲安樂王,孝明帝時元鑑襲安樂王爵位,初爲祕書監(掌圖書經籍,從二品)。元鑑文韜武略,驍勇善戰,曾爲北魏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由於其對當政者心存不滿,最終成爲朝廷的叛臣。《資治通鑑》第一百五十一卷記載,公元526年9月,北魏宗室廣陰王元深、章武王元融被河北起義軍葛榮俘斬。公元527年7月,孝明帝元詡詔令元鑑任相州(治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刺史、北討大都督,兼尚書左僕射和北道行臺尚書令,與北道都督裴衍共赴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討葛榮。元鑑“幸魏多故,陰有異志”,“潛圖叛逆”,裴衍“覺其有異”,遂密表上奏朝廷。8月,元鑑部下別將嵇宗“馳驛告變”,元鑑“據鄴反”。孝明帝即詔令裴衍與都督源子邕、李神軌等合圍鄴城。8月17日鄴城破,元鑑被斬,首級被傳送至洛陽。元鑑死後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爲東魏、西魏,後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統治中國北方達一個半世紀的北魏王朝徹底走出了歷史舞臺。二 唐《元和姓纂》載:“兀,後魏改安樂王爲兀氏。” 宋鄭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載:“十三曰以凶德爲氏,十四曰以吉德爲氏。此不論官爵,唯以善惡顯著者爲之。後魏安樂王元鑑爲同姓,故改元爲兀。” 這是史籍中有關改元姓爲兀姓的確切記載。可見兀姓確實由元而來,而且是因爲安樂王元鑑之故而改的。北魏立國以來,刑法嚴峻,被處以死刑者極多,特別是對於謀反者要實行族誅,甚至其子孫雖養於外族人家中,也要“追還就戳”。公元452年(北魏興安元年),文成帝準大臣源賀上奏,“寬宥死囚”,改死刑爲戍邊,並不再誅殺族人。因此,元鑑被斬首,而其族人未被誅殺。但孝明帝元詡以爲元爲國姓,元鑑以謀反絕其藉,不得姓元,乃“詔改其元氏”。於是,元鑑的家人只有從京城洛陽遷往附近州縣避難,並改了元姓。據傳元鑑被殺前囑其長子元覽:“吾死後汝即改姓兀氏,永不得複姓。”竊以爲,元鑑之所以讓其後人改元爲兀,一方面是暗示元去頭爲兀,讓後代銘記祖先殺頭之恨;另一方面也在激勵後人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以求東山再起。《辭海》中“兀”字有“兀魯思”的詞條,是蒙古語“領地”、“國家”的意思。作爲北魏王朝掌管圖書經籍的祕書監,元鑑選擇“兀”字作爲其後人的姓氏可謂煞費苦心。元覽最終改名兀覽,在金水河畔安家置業,幾代人後遂爲村落。因兀覽後人在村中經商開店,同時也是爲了紀念元氏祖宗,村名就取元之諧音“袁”,稱爲袁店村。宋代石佛龕“大宋國陝州陝縣曲泉鄉大成保袁店村”石刻,較爲完好地保存在陝縣文化館內,證明原店村原來名爲袁店村。

兀姓 分布

河南三門峽市陝縣原店6000多人,兀家窪幾百口人,陝西藍田縣兀家巖1000多人,山西太原小店區小店西橋村1000多人。

上海也有此姓。

兀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江西之新會,陝西之韓城,山西之太原、運城以及呂梁、晉中等地區均有分佈。《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後魏改安樂王元鑑曰兀氏。”此以凶德爲氏,爲元姓所改,出自鮮卑族拓跋氏。

2、《姓氏考略》據《範文正集》注云:“環州屬羌有如、兀二族。”宋代環州,當即今甘肅環縣。

3、《姓氏詞典》注云:“今河南峽縣、靈寶兀姓,相傳在元末改朝換代之際,當地姓元的蒙古族人,自行改爲兀姓,以示‘元’已無頭。”五代時有兀欲;宋代有兀室;元代有兀邇篤。

貳、

兀姓分布:臺灣臺北、河南洛寧、靈寶兀家窪、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兀姓起源:北魏時改樂安王元鑑爲兀氏。北周時環州(故治在今甘肅環縣)羌族有如、兀二族,見《範文正集》。以族爲氏。

郡望:樂安。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