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邶
拼音bèi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3428 位。
位於抱姓 之後,庇姓 之前。
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428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邶姓 起源
單一淵源:源於古邶國,出自上古商朝大夫北伯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傳說,上古時期,有一北伯,爲商王朝時期的大夫,其封地在商都朝歌以北,因稱邶國。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伐紂滅商,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後,將今河北邯鄲至黃河以北的河南新鄉地區分別劃屬邶國、鄘國,歸於周武王的八弟霍叔(姬處)和三弟管叔(姬鮮)的封地境內。當初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以及原殷商王朝的一些舊貴族也分別居住在邶國和鄘國,由管叔、五弟蔡叔(姬度)、以及霍叔負責看管,這三人被稱爲“三監”。在周武王病逝之後,其子周成王姬誦在公元前1103年繼位,因爲年僅十二歲,便由其四叔周公姬旦、九叔召公姬奭聯合輔佐攝政。但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與周公旦、召公奭不和,又嫉妒周公旦和召公奭的攝政,於是便勾結武庚,召集殷商舊貴族們以及東夷、淮夷聯合起來發動了一場叛亂,史稱“管蔡之亂”、“武庚之亂”、“三監之亂”,當時的邶國也積極參與其中。這場叛亂歷經三年之久,最終被周公旦大力鎮壓下去,邶國的封號因此被撤消了,霍叔之國所屬邯鄲地區的殷商遺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飢氏、終葵氏)被周公旦封給了九弟康叔(姬封),使這七族商遺民成爲了康叔的屬民,康叔後來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國號衛。從此,邶國成爲衛國的一箇中心邑地,後世因此又稱衛國爲“邶衛”。
關於商王朝時期的大夫北伯之封地邶國故址的確切所在,衆說紛紜:
一說,是在今北京市房山區至河北省淶水縣一帶。考古工作者曾在淶水縣張家窪村發掘出土有十多件“北伯”青銅器,因此著名的晚清學者王國維認爲,這一地區就是《詩經》中所說的邶國之地。
二說,是在漢水流域以西的今湖北省荊州市一帶。1961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古江陵萬城故址發掘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十七件,分別有簋、鼎、戈、觚、爵、尊、觶、卣等,其中九件上有銘文,文中即有“邶子”、“邶祚”的字樣,因此一些學者認爲這些當屬邶國的遺物,因此這一地區應爲古邶國之地。
三說,是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以北一帶地區。此說是依據春秋初期霍叔的封邑範圍來推測的,這在史籍《說文》中也有記載:“邶,古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朝歌在今淇縣境內,邶國的位置當在更北,即應在今河南省安陽市至河北省邯鄲市之間一帶地區。
四說,周初的邶國有兩個:一是自商以來就存在的古國,即金文之邶,在河北淶水流域,與朝歌接壤;另一是河內之邶,系周武王分割商王畿而封予武庚落居者。後來,淶水之邶被併入了召公奭的燕國,而河內之邶則併入了衛國。近世以來,學者們關於邶國地望的爭論,或說在河北,或說在河南,皆由不知邶國有二所致等等。實在是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原商末邶國國民中,以及原霍叔之邶國所屬的邶國族人中,多有以故國之名爲姓氏者,稱邶氏,後多省筆簡改爲北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邶姓 姓氏源流
壹、邶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亦作‘鄁’,亦作‘背’,即商都也。武王伐紂,分其地爲‘三監’,自紂城而東謂之邶。漕,邶地也,封紂子武庚於此,以霍叔尹之。及三監叛,周公伐之,而並其地爲衛。邶國往往自此亡矣,子孫以國爲氏。”此當系出子姓。(按:《姓氏考略》注引《詩譜》雲:“邶,商都。武王封其弟爲三監,自紂城而東謂之邶,子孫以國爲氏。”此似指霍叔之後,當系出姬姓。不從。)
貳、邶
邶姓分布:江西弋陽有此姓。
邶姓起源:邶,原系地名,即商時鄁地,商都也,周武王滅商後,分其地爲三,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監管之。紂城以東謂之邶,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此,由霍叔監管。後三監叛,周公伐之,並其地爲衛之邶國(故城在今河南湯陰東南30裏之邶城鎮),子孫遂以國爲氏。
郡望:漕邑。
變化:一作鄁,亦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