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jun 即可
峻姓 峻氏 峻姓起源 峻姓名字 峻姓名人
峻姓

姓氏
拼音jù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

峻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峻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峻姓 即可

峻姓 起源

峻姓主要源自:姬姓

峻姓峻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五帝之一岌峻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史傳,遠古時代的五帝時期,分別由帝壽鴻軒轅、帝顓頊高陽、帝岌峻、帝放勳伊祁、帝重華順序執政。

在其中的帝姬姓岌峻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岌峻氏,後分衍有岌氏、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峻姓峻姓起源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王族貴裔蘭夫人峻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中國國家圖書館南北朝北魏時期藏拓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的武衛將軍元景略(拓跋景略)之妻慕容·峻將,爲昌黎(今河北昌黎)鮮卑族人,號稱蘭夫人。其祖父慕容·峻休是後燕國將領,因駐紮在山西壽陽方山(今山西晉中壽陽),受封壽陽簡公,後歸降於北魏政權。其父慕容·留光爲北魏將領,任職建平太守(今遼寧建平),後將其第二女慕容·峻將嫁予武衛將軍元景略爲妻,是北魏王朝標率的“母儀天下,禮範將來”之恭孝之女。元景略,即北魏南安惠王拓跋·楨之子樂陵密王拓跋·胡兒(拓跋·惠),爲嗣王(即繼位之王)。娶峻將時爲武衛大將軍。

慕容·峻將於北魏永安元年(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建義元年,公元528年)農曆9月去世,終年五十一歲。其後代子孫中有以其名爲漢化姓氏者,稱峻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峻姓 分布

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建平爲郡望,主要分佈在今山東省的煙臺市屬海陽市、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內蒙古自治區的興安盟等地。

峻姓 郡望

建平縣:約五千五百年前,建平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夏、商、西周時期境內有戎族活動。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戰國初期爲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西漢初期爲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東漢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207年)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屬鮮卑。三國時期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屬東部鮮卑。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爲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爲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隋朝時期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隋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龍山縣改爲柳城。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公元十九世紀末期,建平在熱河省境內,據光緒朝《東華續錄》記載,直到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公元1892年),基於當時平泉、建昌一帶邊遠混亂,有緊急情況朝廷極難管理的狀況,幾任熱河都統認爲必須添官分治,以各種方式奏請朝延,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農曆4月,熱河都統錫良向朝廷申請建立建平縣,終獲批准,析平泉之東北境喀喇沁右翼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地,取建昌、平泉這首字置建平縣,縣址新邱,隸屬朝陽府。轄建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六個區。清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全縣劃分爲十六個區。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6月,全縣劃爲六個區,即一區建平、二區四家子、三區葉柏壽、四區黑水、五區菜園子、六區下窪。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3月,縣境東北部五十個村劃歸新惠縣,另從寧城縣劃出十五個村、平泉縣劃出四個村歸建平縣轄,劃並後全縣共有八個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建平縣併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後遷至平莊(今屬赤峯市)。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6月,內蒙古地區解放,9月建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全縣劃爲九區,即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平莊、黑水、建平、朱碌科、葉柏壽、西橋(乃林)。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將縣內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三個區劃出,成立建西縣。10月,又將平莊、西橋(乃林)兩個區劃出,成立建中縣。老哈河以東的黑水、建平、葉柏壽、朱碌科四個區爲建平縣。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成立葉柏壽縣,將葉柏壽區劃歸葉柏壽縣。9月,成立喀喇沁東旗政府,縣內蒙古族集中地區成立四個蘇木公所,即王子墳、喀喇沁、那立奈、黑水。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縣,將轄波羅赤區劃歸朝陽縣,甘招、半拉燒鍋、羊角溝三個區劃歸喀喇沁左旗,其餘四個區劃歸建平縣。全縣共有十三個區:一區建平、二區馬場、三區哈拉道口、四區黑水、五區八家、六區奎德素、七區王子墳、八區沙海、九區葉柏壽、十區深井、十一區公營子、十二區朱碌科、十三區喀喇沁。1961年4月,公營子公社劃歸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峻姓 堂號

建平縣:約五千五百年前,建平境內開始了具有國定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夏、商、西周時期境內有戎族活動。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戰國初期爲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右北平郡。西漢初期爲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進出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東漢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207年)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屬鮮卑。三國時期鮮卑分成東西大部,境屬東部鮮卑。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爲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剌史高保寧未隆北周,境內仍爲高保寧管轄。西北與契丹接壤。隋朝時期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隋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惟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龍山縣改爲柳城。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境與契丹接壤。公元十九世紀末期,建平在熱河省境內,據光緒朝《東華續錄》記載,直到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公元1892年),基於當時平泉、建昌一帶邊遠混亂,有緊急情況朝廷極難管理的狀況,幾任熱河都統認爲必須添官分治,以各種方式奏請朝延,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農曆4月,熱河都統錫良向朝廷申請建立建平縣,終獲批准,析平泉之東北境喀喇沁右翼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左、右、南三旗舊牧地,取建昌、平泉這首字置建平縣,縣址新邱,隸屬朝陽府。轄建東、建西、建中、敖漢、敖東、蒙古六個區。清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全縣劃分爲十六個區。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6月,全縣劃爲六個區,即一區建平、二區四家子、三區葉柏壽、四區黑水、五區菜園子、六區下窪。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3月,縣境東北部五十個村劃歸新惠縣,另從寧城縣劃出十五個村、平泉縣劃出四個村歸建平縣轄,劃並後全縣共有八個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建平縣併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後遷至平莊(今屬赤峯市)。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6月,內蒙古地區解放,9月建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全縣劃爲九區,即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平莊、黑水、建平、朱碌科、葉柏壽、西橋(乃林)。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將縣內王爺府、公爺府、茅溝七家三個區劃出,成立建西縣。10月,又將平莊、西橋(乃林)兩個區劃出,成立建中縣。老哈河以東的黑水、建平、葉柏壽、朱碌科四個區爲建平縣。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成立葉柏壽縣,將葉柏壽區劃歸葉柏壽縣。9月,成立喀喇沁東旗政府,縣內蒙古族集中地區成立四個蘇木公所,即王子墳、喀喇沁、那立奈、黑水。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縣,將轄波羅赤區劃歸朝陽縣,甘招、半拉燒鍋、羊角溝三個區劃歸喀喇沁左旗,其餘四個區劃歸建平縣。全縣共有十三個區:一區建平、二區馬場、三區哈拉道口、四區黑水、五區八家、六區奎德素、七區王子墳、八區沙海、九區葉柏壽、十區深井、十一區公營子、十二區朱碌科、十三區喀喇沁。1961年4月,公營子公社劃歸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峻姓 姓氏源流

壹、jùn

罕見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

貳、

綜合:源出不詳。見《新編千家姓》。北京有此姓。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