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卻〔 卻 〕
拼音què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050 位。
位於俊姓 之後,蟻姓 之前。
卻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05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卻姓 起源
卻姓主要源自:姬姓。
1、出自姬姓,以封地爲姓。周朝時,有姬姓虞國人,入秦後,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後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爲姓,稱百里氏。
2、以人名爲姓,是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周初,周武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在今山西平陸縣北)。春秋時,虞仲有個後人叫奚,因住在百里鄉,又稱百里奚,他在虞國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和虞君都當了晉國的俘虜,成了奴隸。這時,秦穆公向晉獻公求親,晉獻公就把女兒嫁給他,同時把百里奚也作爲陪嫁的奴僕之一送往秦國。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隸,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國的奴隸。秦穆公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一直在收羅人才,他聽說百里奚是個有才幹的人之後,決心把他追回來。他怕用重金去贖會引起楚國對百里奚的重視,就按照當時奴隸的身價,用五張羊皮把他作爲逃奴贖回來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談後,對他大加讚賞,封他爲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百里氏。
卻姓 分布
濟陰郡,現在山東省定陶縣。
卻姓 郡望
新蔡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
京兆郡:京兆,即首都直轄區,爲漢代京畿的行政區劃名,爲“三輔”之首。本來,秦朝設置內史官,掌治京師(在今陝西鹹陽一帶)。漢景帝時分置左、右內史。漢武帝時改右內史爲京兆尹,下轄十二縣。相當於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地區。晉代改稱雍州京兆郡。
卻姓 堂號
新蔡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
京兆郡:京兆,即首都直轄區,爲漢代京畿的行政區劃名,爲“三輔”之首。本來,秦朝設置內史官,掌治京師(在今陝西鹹陽一帶)。漢景帝時分置左、右內史。漢武帝時改右內史爲京兆尹,下轄十二縣。相當於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地區。晉代改稱雍州京兆郡。
卻姓 姓氏源流
壹、卻(卻)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忻州等地有分佈。《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載;《新編千家姓》亦收。
貳、卻
卻姓分布:雲南東川、浙江上虞、安徽淮南等地均有此姓。
卻姓起源:俗卻字,同卻姓。亦見《中國姓氏集》及《新編千家姓》。
郡望:河東。
三、卻(卻)
卻姓分布:臺灣宜蘭、桃園等地均有此姓。
卻姓起源:見《姓觿》。
郡望:河東。
變化:一作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