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蒿
拼音hāo
人口約 1 萬〔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732 位。
位於奧姓 之後,淦姓 之前。
蒿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73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蒿姓 起源
蒿姓蒿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蒿京”就是“鎬京”,鎬京,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在西周時期,蒿視同“鎬”。蒿氏,即居住於王城的住民以居地名稱爲姓氏,稱蒿氏,皆爲周之宗室成員,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舉兵討伐,滅了商朝。滅商紂後,周武王姬發要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夏、商之國祚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沉重無比,既難搬又難運。周武王組織了大批人馬,據說一尊鼎就動用了上萬人,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週人準備再向西拉時,不管用什麼辦法,那九尊大鼎就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裏巍然不動了。周武王聞知此事後,感嘆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因夏朝國都在洛陽啊。”鎬京,是成周時期以後的文獻記記錄用語,不是鼎刻金文的用語。鼎刻金文爲“蒿京”。“京”字,在周人眼裏是“高大建築”或“高臺建築”的意思,這從“京”字的金文就可以直觀的體會到。當“京室”(何尊)或“京宮”(矢令彝)聯用時,“京”字是修飾詞,表示“高大的房屋和宮殿”。當“蒿京”聯用時,“京”字是被修飾詞,表示有草、木、水、沼的,在主建築羣(宗周)周圍的高大輔助建築物,類似於現在所說的“皇家園林建築羣”。
德方鼎,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早期所鑄造的方形青銅鼎,其鼎銘有史文:“唯三月王在成周,行武王(福),自蒿、鹹,王賜德貝二十朋,用作寶尊彝。”“德”是周臣,此鼎文記錄了“德”跟隨着周成王,自蒿地前往成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爲周武王進行一場規模宏大的祭祀活動;祭祀結束之後,周成王賞賜給“德”二十朋貝,即四十串貝幣。貝幣,就是錢。這裏的“蒿”,即“蒿京”,是有“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築”之地。而“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築”之地,在西周初期只有“鎬京”。今許多人認爲,西周之鎬京在成周,其實錯了。成周是西周晚期周平王姬宜臼時期的周之京城。蒿地不在成周,而是在宗周一帶的建築羣。
西周初期的宗周即“蒿京”,也就是“鎬京”,與豐京合稱豐鎬。豐、鎬二京都是西周初期的都城,位置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西南方二十多公里外的灃河兩岸,豐京在河西,鎬京在河東,相距很近,豐、鎬二京在史籍中通常並稱,意爲周之都城。豐京是西周先祖宗廟所在地,鎬京是周王居住和處理政事的地方。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將都城從岐邑遷至豐京,周武王又遷都於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則爲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後來,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被戎族人焚燬,周王朝的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在西周甲古文片周原鳳雛(H11:20)中記載:“惠亡眚,祠自蒿於豐?”而在周原鳳雛(H11:117)上記錄:“祠自蒿於周?”上述兩例甲骨文都是預測用語,所以都使用問句。從這兩例甲古文可以看出,蒿地、豐地和周地(宗周)是三處不同的地點。甲骨文中的“周”即是宗周,在歧山腳下,鳳雛、黃堆一帶有宗周的宮殿遺址。甲骨文中的“豐”是禮,金文禮從豐從豆,是祭祀所用器物之形。歷史文獻將禮改爲豐,如在史籍《文王有聲》中記載:“既伐於崇,作邑於豐。”然而豐地在何處?今人俱說豐地在今長安縣。然“豐水東注”,應是豐地幾千年不變的地標,而今長安縣所謂的灃河卻是北流注於渭河。
在著名的大豐簋上銘有:“乙亥,王有大禮,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丁丑,王享大俎王,...”此正與上述兩片甲古文相符合。周王在舉行大禮前先行問卜,王問凡臨周、豐、蒿三方吉凶如何?看來周王進行的大禮需要在三地巡遊,“祠自蒿於周”和“祠自蒿於豐”是必要的過程。從時間上來看,從乙亥至丁丑是三天,三天遊三地,還要進行必要的禮儀過程,其三地應相距不遠。故此,豐地和蒿地都應在周地附近。宮殿區南邊有一條水系,水系上游源頭有一泉名“醴泉”,著名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就在此。水系與渭水平行,在武功縣東部注入渭河,此正應《文王有聲》:“豐水東注”;歧周遺址附近至今還有一地,名禮村,可巧著名的“大豐簋”也出土於禮村。這更證明這裏就是豐地。所以“豐地”實爲禮地,“豐水”實爲澧水,“大豐簋”也應改稱爲“大禮簋”——“澧”、“醴”、“禮”,皆是“酆”之甲骨文,即禮字。甲骨文中的“蒿”,在周成王時期德方鼎以後絕少出現,然而在周穆王時期的青銅器上卻大量出現。
在史籍《文王有聲》裏有:“鎬京辟雍”;在“麥尊”上也有:“蒿京...辟雍”。“辟雍”是澧水水系流經平地而產生的湖泊,在“靜簋”裏稱爲“大池”,其地理位置就在蒿京附近。周文王在辟雍附近還修建了靈臺,這在史籍《靈臺》中有記載:“經始靈臺……王在靈囿……王在靈沼……於樂辟雍……”可見這座靈臺的規模很大,有園林和池沼,並且還與辟雍相臨。所以,靈臺與蒿京是一體兩面,是同一實體在文獻和金文裏的不同稱呼,因爲,周文王不可能在一地造兩處同樣功能的建築。“臺”與“京”都是指人工修築的高大建築物,並且在蒿京多次進行神祕的宛禮,可見蒿京也就是“靈臺”。
在史籍《召誥》和《畢命》中,都有“王朝步自周,至於豐”的記錄,是說周王從宗周向東步行,到達豐地。可見,豐地在宗周的東面不遠處,決不會是今所謂“豐鎬遺址”的豐西鎬東的佈局,也不會是如今豐鎬相去十里的距離。王行十里,應是乘車,而非步行。這從青銅器和宮殿遺址這兩項最重要的考古情況的對比就可看出,歧周遺址比所謂的“豐鎬遺址”的文物發現要豐富的多,而且歧周遺址的青銅器文物裏可以發現大量的世襲家族,從而可以斷定歧周是從周文王開始,至少截止到抵事位君王周厲王姬胡時期,都是西周君王的住地。歧周遺址一直是宗周的所在地,宗周是包括周地、豐地和蒿京在內的周王室住地的總稱。當年秦晉交戰,秦穆公生擒晉惠公而歸,《國語》言:“至於王城,合大夫而謀”;《左傳》言:“穆姬聞晉侯將至……曰:‘……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臺。”;《史記》言:“……穆公曰:‘……今天子爲請,夫人是憂。’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三處所言“王城”、“靈臺”和“上舍”信爲一處,即故宗周。當“穆姬聞晉侯將至”,遂以死要挾秦穆公,秦穆公不得已將晉惠公“舍諸靈臺”,可見靈臺離秦國的雍城不遠。秦雍城遺址在今陝西省鳳翔縣,與宗周所在地歧山縣東西相鄰,從晉國西歸雍城,歧山是必經之地。而今所謂“豐鎬遺址”與鳳翔和晉地等距離,相信穆公當年不會將惠公置於半途。另外,雍城和晉國都在渭水以北,所謂“豐鎬遺址”獨自在渭水以南,當年秦穆公有何必要捨近求遠、二渡渭水將晉惠公置於對岸?現今,所謂“豐鎬遺址”經過了四十餘年的發掘,還是個一沒發現宮殿,二沒發現宗廟,三沒發現王陵,四沒發現大量貴族居住地的普通遺址;而“歧周遺址”一有宮殿,二有宗廟,三有王陵(周公廟地區發現),四有大量貴族墓地和窖藏,五有大量青銅器證明這裏是有連續二百多年的繁榮歷史的古王城。在這麼多的正反兩方面的證據面前,不知是何原因使當今的文史與考古界一定要認爲“豐鎬遺址”就是所謂的“周都”?莫名其妙!
至少在《尚書》以前的文獻裏沒有所謂“豐京”的提法,豐在歧周遺址之內。從對歧周遺址的佈局來看,鳳雛宮殿遺址當是周地,召陳宮殿遺址當是豐地;祁家溝水庫和官務水庫一帶當是“辟雍大池”,而蒿京或靈臺也當在附近。
蒿姓蒿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蒿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蒿氏源自春秋時期齊國地名,後以地爲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山西大同有蒿姓。”在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也中記載:“明時有進士蒿賓。”春秋時期齊國的蒿地或蒿邑,故址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下轄之蒿城市,在史籍《春秋穀梁傳·桓十五年》中記載:“公會齊侯於蒿。”
在蒿邑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蒿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蒿姓蒿姓起源三
源於滿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爲滿族老姓。不過,一直未在任何史料中尋到其源流,但在今河南省清原滿族自治縣有大量滿族蒿氏族人分佈。
蒿姓 分布
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九十一位,以京兆、滕州爲郡望。
今河南省的開封市尉氏縣、新鄉市封丘縣、葉縣、清原滿族自治縣、南陽市淅川縣、鄧州市、方城市、商丘市永城市、社旗縣,山東省的滕州市、濟寧市魚臺市、臨沂市羅莊區、兗州市、菏澤市、陽穀縣、臨清縣、泗水縣、微山縣,陝西省的西安市長安區,四川省的廣元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太和縣、亳州市渦陽縣、阜南市、濉溪縣,江蘇省的徐州市銅山縣、沭陽縣、無錫市江陰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牡丹江市、五常市、富錦市、綏棱縣,山西省的大同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瓦提縣,河北省的邯鄲市魏縣、臨西縣,天津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陂區、荊州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遼寧省的大連市,甘肅省的蘭州市、武威市民勤縣,重慶市,北京市,臺灣省等地,均有蒿氏族人分佈。
要注意的是,蒿氏族人中多有改爲高氏者,例如,江蘇省無錫市江陰縣的蒿氏族人,大多改稱高氏。
蒿姓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滕 州:滕州歷史悠久,古爲“三國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國”之稱。滕始於黃帝,因境內泉水“騰湧”而得名。據《說文解字》解釋:“滕,水超湧也,蓋以地近水所匯聚故也。”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其異母弟叔繡於滕,乃稱“滕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於今滕境置滕縣、薛縣。漢朝初期,高祖析小邾置蕃縣,西晉時期仍襲漢制。金國時期設滕陽州,後改稱滕州,轄滕、沛、鄒縣和陶陽鎮。明朝初期廢除滕州,北置滕縣,南置嶧州,後降嶧州爲縣。清朝時期循明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曾爲滕縣專署[駐地。1953年撤銷滕縣專署。1978年劃歸棗莊市管轄至今。1988年3月7日,撤銷滕縣,建立縣級滕州市。2003年,滕州全市轄二十一個鎮(辦事處),一千二百二十六個行政村(居委會)。
蒿姓 堂號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滕 州:滕州歷史悠久,古爲“三國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國”之稱。滕始於黃帝,因境內泉水“騰湧”而得名。據《說文解字》解釋:“滕,水超湧也,蓋以地近水所匯聚故也。”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其異母弟叔繡於滕,乃稱“滕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於今滕境置滕縣、薛縣。漢朝初期,高祖析小邾置蕃縣,西晉時期仍襲漢制。金國時期設滕陽州,後改稱滕州,轄滕、沛、鄒縣和陶陽鎮。明朝初期廢除滕州,北置滕縣,南置嶧州,後降嶧州爲縣。清朝時期循明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曾爲滕縣專署[駐地。1953年撤銷滕縣專署。1978年劃歸棗莊市管轄至今。1988年3月7日,撤銷滕縣,建立縣級滕州市。2003年,滕州全市轄二十一個鎮(辦事處),一千二百二十六個行政村(居委會)。
蒿姓 姓氏源流
壹、蒿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南之鄭州、漯河,山東之魚臺,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大同、運城、長治,湖北之武昌,江西之宜豐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姓氏考略》注云:“(蒿),春秋時齊地,以地爲氏。”
貳、蒿
蒿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北三河、河南內黃、衛輝、江西寧都、甘肅永昌、臺灣高雄、臺北、山東新泰、臨清、浙江嘉興、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蒿姓起源:蒿,春秋時齊地(故城在今山東泰安南蒿里山麓),以地爲氏。亦見《姓苑》。
蒿姓名人:
蒿賓,明嘉靖進士,仕淮安府通判。
郡望:渤海。
蒿姓 歷史名人
蒿姓古代名人
蒿賓明朝,(生卒年待考),山東膝縣人。著名明朝榜花。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登進士榜。榜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應試製度,自唐朝宣宗李忱下詔形成,歷代因之。自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以來,凡歷代封建王朝舉行會考後,禮部在放榜時,每年皆取二、三姓氏稀僻的應考者爲進士,謂之榜花,是點綴和渲染應試製度的一種舉措,鼓勵士子們爲朝廷服務。蒿賓,即爲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的榜花,倒並不是因爲考試成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