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jiao 即可
膠姓 膠氏 膠姓起源 膠姓名字 膠姓名人
膠姓

姓氏膠〔 膠 〕
拼音jiāo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2966 位。
位於絳姓 之後,刊姓 之前。

膠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296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膠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膠姓 即可

膠姓 起源

膠姓主要源自:風姓子姓

膠姓膠姓起源一

源於風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妹女媧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女媧有許多稱謂,古有稱儻女媧者。在史籍《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鳳凰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禮,膺問曰:仁,腹文曰:義,見則天下和”。儻女媧晚年勢衰,十日部族乘勢復闢,要灸殺月母,《山海經》中的記載說明儻女媧一族確是與湯氏部族發生了大戰,因戰敗而被迫下海逃亡去了倭島,所以,在日本的古籍《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都記述了日本的開國女神是來自“高天原的天照大神”。因女媧浮海未歸,時人受地理知識所限,故而認爲女媧被海水溺死了,所以才以“精衛鳥”來比喻皇母,以寄託後人對月母的哀思。

有以“儻”爲姓氏者,稱儻姓。後女媧部族在民族分衍過程中,儻姓又分衍出許多姓氏,膠氏即爲其中之一,因居於膠邑而得姓。古膠邑在秦、漢之際爲琅琊郡,即後來的膠州半島,爲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膠姓膠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年賢人膠鬲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典籍《孟子·告子下》中記載:商朝末期有個名人叫膠鬲,周武王舉兵伐紂,天下大亂,膠鬲遂隱遁於市井之中經商。西伯侯(周文王姬昌)從魚鹽商販中找到了他,任命他爲大夫,利用他的智慧去輔佐周武王姬發最終滅了商王朝。膠鬲功大,周武王賜封其隨姜太公而往,居山東半島,其地後稱膠州。膠州在山東半島南岸沿海地區,有南膠河注入,其灣口即爲青島港。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膠州灣遂爲德國強租。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膠州地區又爲日寇強佔。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了膠州半島,即威海衛所轄之地,包括煙臺、蓬萊等地區。這在著名近代詩人聞一多的組詩《七子之歌》中有強烈的感慨之句:“再讓我看守着中華最古的海,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膠鬲的後裔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膠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膠姓 分布

膠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七百二十三位,以琅琊、朝歌爲郡望。

膠姓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朝 歌:今河南省淇縣,商朝時期紂王都城,爲周武王所廢。淇縣古稱沫邑,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沫邑建都。帝辛即紂王時改沫邑爲朝歌。後到西周成王時期曾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衛國在朝歌建都四百餘年。漢朝時期始置朝歌縣,元朝時期置淇州。明朝時期改爲淇縣。至今,淇縣仍有許多殷商和戰國名勝古蹟,如摘心臺、紂王墓、折脛河、紂王殿、鹿臺、朝歌寒、鷹犬城、荊軻墓、王禪墓等。花窩遺址、衛國古城牆遺址、青巖絕石窟、陳婆造心經浮圖等七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我國曆史的實物佐證。

膠姓 堂號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朝 歌:今河南省淇縣,商朝時期紂王都城,爲周武王所廢。淇縣古稱沫邑,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沫邑建都。帝辛即紂王時改沫邑爲朝歌。後到西周成王時期曾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衛國在朝歌建都四百餘年。漢朝時期始置朝歌縣,元朝時期置淇州。明朝時期改爲淇縣。至今,淇縣仍有許多殷商和戰國名勝古蹟,如摘心臺、紂王墓、折脛河、紂王殿、鹿臺、朝歌寒、鷹犬城、荊軻墓、王禪墓等。花窩遺址、衛國古城牆遺址、青巖絕石窟、陳婆造心經浮圖等七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我國曆史的實物佐證。

膠姓 姓氏源流

壹、(膠)jiāo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遼寧之昌圖、浙江之餘姚、雲南之瀘水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商末賢人膠鬲之後。”《中國姓氏大全》則稱:“古有膠東國、膠西國(或爲郡),居者以地爲氏。”不知其所本,錄以備考。漢代有膠蒼(《姓氏詞典》引作“膠倉”)。

貳、(膠)

膠姓分布:安徽淮南、浙江餘姚、臺灣桃園、臺北、臺中等地均有此姓。

膠姓起源:①古有膠侯國,在沛之公丘(故城在今山東滕縣西南14裏),其後以國爲氏,見《郡國志》。②商末賢人膠鬲之後。

膠姓名人:

膠蒼,漢武帝時與朱買臣、嚴助、終軍、司馬遷之論,皆辯博暢達,溢於文詞。

郡望:朝歌。

膠姓 歷史名人

膠姓古代名人

膠鬲商末周初,世有賢才之譽。避紂王暴虐,戰亂時隱遁經商,周文王從魚鹽商販中找到他,任他爲臣,官居上大夫。後協助周武王滅商。

膠蒼西漢,一作聊蒼,西漢趙人。官侍中,與朱買臣、吾丘壽王等並侍武帝左右,以博聞善辯著稱。《漢書·藝文志》著錄《待詔金馬聊蒼》三篇。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