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biao 即可
不姓 不氏 不姓起源 不姓名字 不姓名人
不姓

姓氏
拼音biāofōu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091 位。
位於乞姓 之後,牡姓 之前。

不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09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不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不姓 即可

不姓 起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時宋微子之後有不更氏(或作不苐不夷不茅,不讀作fōu或biāo,更讀láng)。後簡稱不氏。

②、系自嬴姓不羹(fōu,láng),春秋時小國,嬴姓,其後以國名爲氏。分爲東不羹以及西不羹。東不羹在今河南舞陽西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東南。後簡稱不氏。

③、系自姬姓。春秋時魏侯之裔有不雨氏。後簡稱不氏。

④、源於羌族。羌姓不蒙(不夢、夫蒙)氏,後簡稱不氏。

不姓 分布

浙江安吉、河北邱縣、廣東茂名、河南西平、上海、甘肅玉門、臺灣花蓮、新疆塔城等地均有此姓。

不姓 郡望

汲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西南),屬司州。

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遷郡治於枋頭(今河南浚縣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復遷汲縣。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廢汲郡。

隋朝初年廢。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衛州爲汲郡,郡治衛縣(今河南浚縣衛賢),唐天寶、至德時曾改衛州爲汲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地屬爲義州、衛州分領。

殷末,王子比干,爲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

轄境相當今河南省衛輝、新鄉、輝縣、獲嘉、修武等市縣地。其後治所、轄境屢有變遷。隋朝初年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衛州爲汲郡。

不姓 堂號

汲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西南),屬司州。

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遷郡治於枋頭(今河南浚縣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復遷汲縣。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廢汲郡。

隋朝初年廢。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衛州爲汲郡,郡治衛縣(今河南浚縣衛賢),唐天寶、至德時曾改衛州爲汲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地屬爲義州、衛州分領。

殷末,王子比干,爲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

轄境相當今河南省衛輝、新鄉、輝縣、獲嘉、修武等市縣地。其後治所、轄境屢有變遷。隋朝初年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衛州爲汲郡。

不姓 姓氏源流

壹、biāo

現行罕見姓氏。今新疆之塔城有分佈。《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晉代有不準;十六國時後秦有不蒙世。

貳、fōu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歸“平聲”部。其注云:“甫鳩切。晉時有汲郡人不準,發魏襄王冢得竹書科斗文者。”《中國古今姓氏辭典》音bù;《中國姓氏大全》音fǒu;“又音biāo”;“古音讀‘彪’。”

三、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收載並注此音。其注引《鄭通志·氏族略》雲:“晉有汲郡人不準;姚興時有安遠將軍不蒙世。”不,又音fōu。(按:所引與《鄭志》有出入。不,“甫鳩切”;不準,發魏襄王冢得竹書蝌蚪文者。)

肆、

不姓分布:大陸、臺灣花蓮等地均有此姓。

不姓起源:見《通志·氏族略》。

不姓名人:

不準,晉時汲郡人,盜掘戰國時魏襄王冢,得古文竹書一車,謂之汲冢書。不雄,唐時徐州人,任防禦使兼朔方刺史,佐劉沔屯雲州。

郡望:汲郡。

不姓 歷史名人

不姓古代名人

不準晉朝,晉時汲郡人,盜掘戰國魏襄王冢,得古文竹書一車,謂之汲冢書。

不雄唐朝,唐時徐州人,任防禦使兼朔方刺史,佐劉沔屯雲州。

不蒙世十六國,後秦安遠將軍。

不蒙令卿唐朝,唐武后末年河源軍大使。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