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ing 即可
零姓 零氏 零姓起源 零姓名字 零姓名人
零姓

姓氏
拼音línglián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70 位。
位於弭姓 之後,噹姓 之前。

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7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零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零姓 即可

零姓 起源

零姓起源一

源於朱襄氏,出自遠古三皇之一的朱襄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據明朝史學家、梅源居士王圻(公元1530~1615年)在《續文獻通考·氏族典》中的考證和記述,從盤古氏至三皇之燧人氏之間衍生的姓氏,即自大騩氏至無懷氏等十九氏衍生的姓氏有:隗氏、大隗氏大嵬氏、嵬氏、饒氏、撓氏、剎氏、鬼騩氏、豗氏、傀氏、渾氏、沌氏、屯氏吉氏、倉氏、史氏、侯氏、岡氏、夷門氏、倉頡氏、柏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中央氏、中黃氏、大氏、大庭氏、慄氏、陸氏。釐氏、驪氏、赫氏赫胥氏葛氏、權氏、尊氏、尊盧氏、墫氏、祝氏、融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昊氏巢氏、朱襄氏、陰氏、零氏、懷氏、無懷氏等共五十一個氏姓。

其中就有零氏,還是後世著名的祝融氏之曾祖。其後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爲姓氏者,稱零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零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mǎo(ㄇㄡˇ)。

零姓起源二

源於羌族,出自古西羌先零昌氏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五胡戰史》記載:“西羌族,西羌傳有零昌,滇零之子,蓋以父名爲姓。”又據典籍《正字通》記載:“零混,明成化舉人。”東漢末期,西羌族首領、漢徵南將軍馬騰的母親就是先零昌氏族大酋長的女兒,後來馬騰與徵西將軍韓遂結拜爲兄弟,兩家關係一直很好。先零氏後來因此而教訓馬超:“在亂世之中,沒有仇人也沒有朋友。”多年以後,當馬超在蜀漢國都城成都他的驃騎將軍府後花園踱步時,總會想起數十年前祖母先零氏的這段話。他感嘆地對別人說:“先祖慈之訓,惑也,玉也!”

西羌族先零昌氏一族人等後來大多隨馬超依附於劉備,成爲蜀漢國的重要力量,後均融合於漢族,多取漢姓爲零氏、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零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ián(ㄌㄧㄢˊ)。

零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國將軍慕輿虎,屬於以先祖爵號爲氏。慕輿氏,即鮮卑慕容氏,在晉朝時期音訛爲慕輿氏。據史籍《前燕錄》的記載:前燕國,國祚自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前燕前燕太祖慕容·皝文明帝元年~前燕慕容·暐建熙十一年,公元337~370年),當時國內有不少慕輿氏重臣,如大將軍慕輿·虎,顓軍(獨立侍衛軍首領)慕輿·根,御史中丞墓輿·千,司徒慕輿·拔等等。其中,慕輿·虎的兒子叫慕輿·常,時任前燕國侍中,即爲丞相屬員,可以以往來殿內東廂奏事,其爵號爲零陵公,居於昌黎(今遼寧義縣)。

在慕輿·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爵號爲姓氏者,稱零陵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零氏、陵氏,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零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íng(ㄌㄧㄥˊ)。

零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零陵古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零陵,就是今湖南省的永州,它在隋朝以前稱零陵,是個十分重要的歷史地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這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爲零陵”。這裏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舜陵之地特別設立了零陵縣,以紀念舜帝。三國時期孫吳國置爲零陵郡,爲黃蓋之族所建。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中國後,在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起,按“存要去閒,並小爲大”的原則,廢除了郡制,實行州、縣制。因零陵郡西南有“永山、永水”,遂將零陵郡改置爲永州總管府。此後,“零陵”、“永州”在很長一段時期成爲一地二名之稱。

在零陵郡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零陵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零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亦作líng(ㄌㄧㄥˊ)。

零姓 分布

零氏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二十九位,以昌黎、零陵爲郡望。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零氏子孫在今天主要分佈於橫縣江南村和蒙村等地,人口約有萬餘。

另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還另有一零氏家族,該支零氏原來並不姓零。在明朝末年,零氏祖先感知朝代要大變,爲避開即將來到的戰亂,他們舉族從山東遷往廣西,之後在廣西改姓爲零氏,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其零氏始祖改姓之後在廣西生有二子,留一子於廣西,另一帶回山東,之後該支零氏一族就主要分佈於廣西和山東兩地。

還有廣西來賓市下的合山市,遷江鎮和廣西崇左市天等縣等也有分佈。

零姓 郡望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的。自三國曹魏政權於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置了遼東屬國後,將遼東之地改爲昌黎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西大淩河中下游及小淩河流域地區。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遼寧義縣)爲中心,在遼河以西設有昌黎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昌黎縣一帶。隋、唐兩朝,昌黎郡治在河北省的盧龍縣境內。遼國時期改置爲廣寧縣,昌黎爲營州治所。金國時期復改爲昌黎縣,一直沿稱至今。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爲一地二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爲零陵”。這裏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爲黃蓋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廢黜。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閒,並小爲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併爲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八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二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十二個公社和九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爲零陵地區。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爲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兩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九縣。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覆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九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零姓 堂號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的。自三國曹魏政權於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置了遼東屬國後,將遼東之地改爲昌黎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西大淩河中下游及小淩河流域地區。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遼寧義縣)爲中心,在遼河以西設有昌黎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昌黎縣一帶。隋、唐兩朝,昌黎郡治在河北省的盧龍縣境內。遼國時期改置爲廣寧縣,昌黎爲營州治所。金國時期復改爲昌黎縣,一直沿稱至今。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爲一地二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爲零陵”。這裏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爲黃蓋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廢黜。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閒,並小爲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併爲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八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二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十二個公社和九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爲零陵地區。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爲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兩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九縣。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覆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九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零姓 姓氏源流

壹、líng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湖南之益陽、廣西之田林等地有分佈。漢族、壯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初見於《姓苑》。一音lián。明代有零混、零暢、零經,成化舉人。

貳、lián

歷史上西羌之姓。《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音‘憐’。西羌姓。《西羌傳》有零昌,滇零之子,蓋以父名爲姓。”一音líng,亦姓。

三、

零姓分布:臺灣、廣西合山、大新、上思、馬山、欽州、田林、平果、橫縣、廣東惠東等地均有此姓。

零姓起源:見《姓苑》、及《正字通》。

零姓名人:

零暢,明時橫州人,宣德舉人,任廣西博白知縣。

郡望:上郡。

肆、

零姓起源:音憐,西羌人姓。《西羌傳》有零昌,爲東漢滇零之子,蓋以父名爲姓。又,先零(音憐),西羌族名,漢時爲羌族一支,在今甘肅臨夏至青海一帶。或以族名爲氏。

零姓名人:

零吾,漢時羌人。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