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稱〔 稱 〕
拼音chē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507 位。
位於津姓 之後,昆姓 之前。
稱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50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稱姓 起源
稱姓主要源自:姬姓。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子稱,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稱,又叫伯稱,爲黃帝第四代裔孫,是顓頊帝的長子。傳說,顓頊的後史中稱天帝,在五帝中排在第二位。他有子二人,即伯稱、季禺。顓頊之後由伯稱即位,伯稱之後由長子卷章(老童)即位,卷章之後由長子重黎(即著名的祝融氏)即位。據史籍《世本》記載:“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生二子曰黎曰回。黎爲祝融,生二子曰長琴、曰噎。噎處西極,長琴居搖山樂風。黎卒,帝嚳以回代之,封於吳,是爲吳回。吳回生陸終,其支庶爲陸終氏。陸終娶鬼方氏,生子六人:曰樊、曰惠連、曰籛、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
在伯稱的一些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稱氏,後有壯族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過程中引爲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稱氏族人皆尊奉伯稱爲得姓始祖。
稱姓 分布
稱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賓州爲郡望。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賓陽縣一帶,有少量稱氏族人分佈。
稱姓 郡望
賓 州: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賓陽縣位於廣西中部偏南,古爲百越之地。夏至周爲荊州屬地,秦朝時期屬桂林邵所轄。漢武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建領方縣,爲本縣立行政建置之始。三國時期爲孫吳國屬地,孫吳元興元年(甲申,公元264年)改領方縣爲臨浦縣。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臨浦縣疆域劃分爲二恢復領方縣,又予漢廣鬱地設等寧縣。唐朝貞觀五年(辛卯,公元631年)改置賓州。清朝康熙以前一直仍沿明制,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改賓州爲賓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將賓縣改稱賓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置賓陽縣,賓陽縣專區(後改邕寧縣專區)從1953年3月起爲桂西壯族自治區(後又稱州)所轄,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後,劃歸南寧專員公署所轄(後改稱地區),2003年6月27日正式移交南寧市,爲市轄縣,轄十六個鎮(鄉),縣城蘆圩鎮爲廣西四大古鎮之一。
稱姓 堂號
賓 州: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賓陽縣位於廣西中部偏南,古爲百越之地。夏至周爲荊州屬地,秦朝時期屬桂林邵所轄。漢武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建領方縣,爲本縣立行政建置之始。三國時期爲孫吳國屬地,孫吳元興元年(甲申,公元264年)改領方縣爲臨浦縣。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臨浦縣疆域劃分爲二恢復領方縣,又予漢廣鬱地設等寧縣。唐朝貞觀五年(辛卯,公元631年)改置賓州。清朝康熙以前一直仍沿明制,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改賓州爲賓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將賓縣改稱賓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置賓陽縣,賓陽縣專區(後改邕寧縣專區)從1953年3月起爲桂西壯族自治區(後又稱州)所轄,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後,劃歸南寧專員公署所轄(後改稱地區),2003年6月27日正式移交南寧市,爲市轄縣,轄十六個鎮(鄉),縣城蘆圩鎮爲廣西四大古鎮之一。
稱姓 姓氏源流
壹、稱(稱)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浙江之椒江,山西之榆次、平遙、運城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中國古今姓氏辭典》注引《路史》雲:“魯公族之後”,則稱氏當系出姬姓。
貳、稱(稱)
稱姓分布:四川德昌、山東新泰等地均有此姓。
稱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時魯公族之後。
稱姓名人:
稱忠、漢時新山侯,以捕得反者有功。
郡望: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