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真
拼音zhēn
人口約 5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92 位。
位於群姓 之後,爾姓 之前。
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9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真姓 起源
真姓主要源自:羋姓。
真姓起源一
出自夏朝時大禹有五佐臣之一真窺之後,以祖名爲氏。據《呂氏春秋·慎行論·壹行》載:“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夏朝初大禹治水時,有一個得力助手名真窺,其後代有的以其祖名真爲姓,稱爲真氏。
真姓起源二
出自古代東北百濟族的八姓中有真姓。據《唐書·突厥傳》、《姓解·一二一·口部》等載,百濟族八姓是沙、刕、燕、解、真(又稱貞)、國、木、苗。
真姓起源三
出自羋姓,爲南宋大臣慎德秀爲避孝宗趙昚名諱,由慎氏改爲真氏。春秋時期的楚國太子白公勝的後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孫便以邑名作爲姓氏,稱爲慎姓。據《宋史》載,至南宋時,宋孝宗諱昚,大臣慎德秀爲避孝宗趙昚(“慎”的古字)名諱,改慎氏改爲真氏,其後代遂相傳姓真。
真姓 分布
真姓望居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天水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天水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真姓 郡望
上谷郡:古郡名。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爲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真姓 堂號
上谷郡:古郡名。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天水郡: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爲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真姓 姓氏源流
壹、真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佈很廣:今天津之武清、吉林之乾安、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陝西之韓城、湖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呂氏春秋》稱:“真窺,禹之佐。”禹臣真窺當爲真姓之始。
2、或爲慎姓所改。《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宋真德秀,本姓慎氏,避孝宗諱(按:南宋孝宗名趙昚。昚,古慎字)改爲真氏。”(3)鄭樵注云:“百濟八姓,其一曰真。”漢代有真祐,太尉長史;《西京雜記》有真元莬,善算;明代有真憲時,松溪人,河南按察史;又有真節,開封府通判。
貳、真
真姓分布:江蘇啓東、山西交城、汾陽、安徽淮南、上海、嘉定、臺灣桃園、臺北、內蒙古呼和浩特、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真姓起源:①夏禹之臣有真窺,見《呂氏春秋》,當系真氏之始,。②古��國之後,去邑爲真氏,見《姓考》。③宋時翰林學士真德秀,福建蒲城人,本姓慎,避孝宗趙眘諱(慎之古文爲眘)改爲真氏,見《宋史》。④百濟八姓中有真氏,見《北史》。
真姓名人:
真祐,漢時太尉長史。
郡望:天水,上谷。
真姓 歷史名人
真姓古代名人
真娘唐朝,唐朝前期最著名的妓女。她是江浙人,天生麗質,長歌善舞。一時令江南名士傾倒,無不拜於她的石榴裙下。真娘情濃色豔,風流瀟灑,無論是詩賦辭章,還是琴吟舞唱都數江南花魁。才子文士把她比作南齊的錢塘蘇小小,誰能一睹其芳顏,一觀其歌舞,或能得幸與她聯詩酬唱,雖日費千金萬金,也視爲三生有幸。因而,真孃的妓名不但在唐朝傳遍四方,而且爲後來歷代文人所念念不忘。像《云溪友議》、《琅琊代醉編》、《平江記事》等書都有專門的篇章記敘、歌詠她的軼事和倩影。真娘與蘇小小一樣,雖身爲下賤,卻心潔氣高。不爲榮華富貴的屈服,潔身自好,醉心詩文藝術,放情吳中山水,身爲妓女,卻贏得千古芳雅之名。真娘痛恨以女子爲淫樂工具的社會,憤世嫉俗,憂憤成疾,芳年便逝去了。她死後,埋豔骨於蘇州的虎丘劍池西側,與絕代佳人西施同傳芳名。江南江北的名士來到虎丘,吊過西施之後,必然對墓憑弔真娘。自唐以來,許多騷人墨客在她墓旁的樹上題詩相吊,代代相傳,滿坡都是悼真娘之詩。她的墓至今完好,與館娃宮、劍池等列於虎丘,供後人憑弔。
真氏元朝,元代女藝人,名真真。建寧人,約元前期人。宋代理學名儒真德秀的後代。其父官朔方時,因挪用庫金無力償還,將她賣入娼家。後流落大都。時姚燧爲承旨,一日宴集翰林院,歌曲所操閩音。姚詢之,知其身世後,遂告丞相三寶奴,請爲落籍,並助奩房,使之與翰林屬官王棣結爲夫妻。京師傳爲一時盛事。元代名士,多有歌詩詠之。今存者有貝瓊《真真曲》、王逢《真氏女》二首、高啓《貞氏女》(見《高太史大全集》卷七)。
真節明朝,字士和,明代福建浦城人,正德年間以貢人太學,官開封府通判。爲官清廉,當時人譽稱爲“清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