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番
拼音fān、pān、pí、pó
人口約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42 位。
位於北姓 之後,若姓 之前。
番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84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番姓 起源
番姓主要源自:姬姓。
番姓番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時期黃帝后裔番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爲氏。按史記載,番族,亦稱古番禺,是古南越國的後裔之一。其實,古番族起源於青海高原的西傾山(今青藏高東南部邊緣,屬崑崙山系東端支脈,今瑪曲縣),爲黃帝部落聯盟的東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部落,源遠流長。其後有一支順甘肅嶓冢(嶓冢山,亦稱齊壽山,今秦州區齊壽鄉)、陝西磻溪(今秦嶺西段北麓)、河南潘水遷至河北番吾(今河北平山)、潘縣(古河陽,今河南孟州)一帶。商王朝建立後,番族人因被商族人所迫,分別向東北、西、南三個方向遷移。其中有南支遷至山東蒲臺、薄姑、博山、蕃縣一帶。另有一部再南遷至藩籬、番縣、鄱陽、番禺等地,分別融入吳、揚越、南越,成爲百越族的一支。秦朝時期,百越族被秦軍將領任囂、趙佗率十三萬大軍所征服,不久秦王朝覆滅,西漢初期,趙佗攏百越民建立的偏安於番禺地區(今廣東廣州)的南越國政權。西漢高祖劉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和漢文帝劉恆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王朝,成爲西漢的“外藩”。到了漢武帝劉徹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再次叛漢,並挑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11年譴十萬大軍所滅。古南越國曆五主,共九十三年。古番族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與各民族的融合中,大多成融合於漢族,其中有以古族名爲姓氏者,稱番氏,亦有以諧音字改爲卜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番氏正確姓氏讀音作bō(ㄅㄛ),魏、晉以後有轉音爲pān(ㄆㄢ)者,如今這兩種讀音並存,讀音爲pān(ㄆㄢ)者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臺灣地區。
番姓番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後代吳芮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時吳王支庶吳芮封番君,食採於番邑(今江西波陽),子孫因以爲氏。”吳芮,公元前?~前202年待考,爲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後裔。其父吳伸,曾任楚國大夫,後以諫觸怒楚王,被貶謫居番邑。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番邑首批置縣,吳芮被任命爲第一任縣令,縣治亦遷至吳芮故鄉番邑。吳芮任縣令後,十分注意治政恤民,深得民心,被尊爲“番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衆起義反秦,全國人民紛紛響應。英布率七千人投奔吳芮。英布雖黥面刑徒,但吳芮並不藐視他,還以女妻之,命他率領一支以越族人爲主的武裝,入淮與項梁的起義軍會合,隨項羽定三秦,入鹹陽。之後,吳芮另派女婿梅率水軍隨劉邦入武關。秦王朝滅亡之後,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封吳芮爲衡山王。之後的楚漢相爭中,吳芮支持漢王劉邦,在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改封吳芮爲長沙王。吳芮功高不驕,處處謹慎,後來諸王皆被誅戮,惟有吳芮獨免,而且其子孫連續五代皆承襲長沙王位。由於吳芮曾爲世人尊爲“番君”,在其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尊號爲姓氏者,稱番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番氏正宗。
該支番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pó(ㄆㄛˊ),魏、晉以後有轉音爲bō(ㄅㄛ)、pān(ㄆㄢ)者,如今這兩種讀音並存,讀音爲pó(ㄆㄛˊ)者主要分佈在雲南、廣西地區,而讀音爲bō(ㄅㄛ)者則主要分佈在江西等地,卻皆爲同宗同源。
番姓番姓起源三
源於高麗族,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真番族,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在史籍《史記·朝鮮傳》中記載:“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其後索隱註釋:“按漢書,滿姓衛,擊破朝鮮王而自王之。”漢武帝劉徹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發動攻擊樓蘭、車師之戰後,又發動了擊滅衛氏朝鮮之戰,之後在原衛氏朝鮮的領地上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這四郡所轄居民的民族成份是不同的,由於史書對此沒有明確記載,在前人的研究中都未涉及這一問題。衛滿朝鮮取代箕氏朝鮮之後,“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爲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漢武帝出兵衛氏朝鮮的原因之一就是“真番旁衆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說明衛氏朝鮮初建時,在其周圍存在許多小國。從西漢遼東太守與衛滿約定“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來看,這些小國都是直接隸屬於西漢中央王朝的,衛滿的孫子衛右渠時,“真番旁衆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是衛氏朝鮮作爲西漢王朝的地方政權,逐漸以武力使原本隸臣服於中央王朝的衆國轉而隸屬於自己,因此漢武帝感到了一種威脅,所以才興兵討伐。這在史籍《史記·朝鮮列傳》中有記載:“真番、臨屯皆來服屬”,《索隱》注真番、臨屯爲“東夷小國”。在史籍《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也記載:“漢初,燕亡人衛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真番,爲朝鮮半島上的古著民,先秦以前屬於三韓民族。在整個西漢時期、以及後來的唐朝時期皆臣服於中央王朝,真番族人中即有大量內附者,成爲今遼西地區朝鮮族先民之一,世襲留有番氏,當爲古真番國之遺留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番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pān(ㄆㄢ),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地區。
番姓番姓起源四
番生壺記載番(國在今湖北當陽縣)菊生作媵壺,嫁長婦孟妃於周王室,則番爲己姓。
番姓 分布
番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十七位,多以鄱陽、合浦、桂林、象郡爲郡望。
番姓 郡望
鄱陽郡
本爲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爲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爲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接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峯、弋陽、餘幹、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爲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爲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峯、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幹、婺源、浮樑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爲浮樑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樑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爲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爲波陽縣。1958年浮樑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爲鄱陽縣。
以前,洞庭湖爲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爲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爲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峯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如今已被併入饒州市。
合浦郡
合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區”之美譽。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制,今合浦縣境屬象郡轄地。漢朝初期,今合浦縣境屬南越國轄地,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劃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海康),同時設合浦縣。合浦縣轄地爲今合浦、浦北、北海、靈山、欽洲、博白、廉江、容縣、北流以及邕寧、橫縣的一部分。東漢末期的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權派大將步騭任交州刺史,合浦屬孫吳轄地。
三國時期的孫吳黃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孫黃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稱官郡,同年劃出合浦縣南境設官縣,與合浦同屬珠官郡。孫吳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複稱合浦郡。孫吳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劃出合浦縣西北部設置昌平縣(今廣西橫縣),隸屬合浦郡。晉朝時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同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設蕩昌縣(今廣西容縣),東晉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後,又析合浦縣地置新安縣。合浦郡隸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屬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臨漳郡。屬廣州。
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劃出廣州臨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壽二郡,同時增設百粱、龍蘇、安昌、南流、永寧、富昌六郡,統稱越州。越州和臨漳郡駐地在今浦北縣泉水鄉境內。合浦郡管轄合浦、徐聞、蕩昌、朱官、朱盧、晉始、新安六縣。郡治在合浦縣城。南朝齊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遷徐聞縣。合浦郡墨守成規徐聞、合浦、朱盧、新安、晉始、蕩昌、朱豐、寧廣等九縣。南朝齊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北流郡,屬越州。合浦郡駐地由徐妝遷合浦縣城,其時越州管轄的郡增至二十個。南朝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後,撤銷臨漳郡及其屬縣,並歸合浦縣。
越州治所遷合浦縣城。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併入越州。隋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稱祿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併,稱合州。同年合州必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十一縣,其中,合浦、龍蘇、封山三縣在今合浦、浦北縣境內。郡址在合浦縣。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份轄地設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縣,與合浦縣同屬越州。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營盤鄉境內設珠池縣,劃出大都縣隸屬白州(今博白縣)。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稱廉州。
唐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銷安昌、珠當二縣並歸合浦縣。唐天寶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複稱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稱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駐地在合浦縣城。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樂圩附近設置常樂州,並劃出合浦縣部分轄地,新設博電、零綠、鹽場三縣爲其轄地,其時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治所在合浦縣。南漢大寶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門鎮(今廉州鎮)設置媚川部,專管採珠。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銷媚川都。宋開寶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將封山、蔡龍、大廉三縣併入合浦縣。同年撤銷常樂州,復設廉州,將其所屬博電、零綠、鹽場三縣合併置石康縣(縣城在今石康鎮境內),隸屬廉州,同年廉州駐地遷長沙場(今石康鎮順塔村)。宋太平興國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銷廉州,改設太平軍,駐地海門鎮。同年撤銷合浦縣,併入石康縣。
太平軍僅轄石康縣。宋鹹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銷太平軍,復設廉州,稱廉州合浦縣。廉州合浦郡和合浦縣駐地均在海門鎮。廉州合浦郡轄合浦、石康二縣。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爲廉州路安撫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爲廉州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轄合浦、石康二縣,駐地在合浦縣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爲廉州府,轄合浦、石康二縣,屬廣東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爲州,撤銷合浦縣,廉州轄石康一縣。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爲府,復置合浦縣,欽縣爲復爲州。合浦縣城爲廉州府駐地。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石康三縣。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將石康併入合浦縣。
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三縣。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城,隸屬廣東行省。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欽州升爲直隸州。廉州府轄合浦、靈山二縣。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後,劃出逐溪縣的潿洲島隸屬合浦縣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隸屬廉欽道。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農曆8月,將廉欽道改稱欽廉軍政府。廉州府屬欽廉軍政府,仍轄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縣城。
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銷廉州府。合浦縣直屬欽廉軍政府轄。同軍欽廉軍政府改稱欽廉綏靖處(今廣西欽州)。合浦縣隸屬欽廉綏靖處,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銷欽廉綏靖處,改設欽廉道。合浦縣隸屬欽廉道。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銷欽廉道,合浦縣直屬廣東省。
民國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區綏靖公屬(今廣東茂名)。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在合浦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合浦縣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10日將合浦縣轄的北海東鎮、西鎮、高德鄉、潿洲鄉設北海市。1952年合浦縣隸屬廣西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31日將合浦縣北部析置浦北縣。1953年欽州專署遷合浦縣廉州鎮。1955年欽州專區劃歸廣東省,改稱合浦專區,合浦縣屬合浦專區。1958年撤合浦專區,將所屬縣市併入廣東省湛江專區。合浦縣屬湛江專區。同時將北海市和浦北縣並歸合浦縣。1959年6月份設北海鎮(縣級),1965年復設浦北縣,同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70年欽州專區改稱欽州地區,合浦縣屬欽州地區。1987年7月合浦改隸北海市轄。1988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爲治海開放縣。
番姓 堂號
鄱陽郡
本爲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爲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爲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接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峯、弋陽、餘幹、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爲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爲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峯、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幹、婺源、浮樑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爲浮樑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樑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爲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爲波陽縣。1958年浮樑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爲鄱陽縣。
以前,洞庭湖爲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爲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爲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峯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如今已被併入饒州市。
合浦郡
合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區”之美譽。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制,今合浦縣境屬象郡轄地。漢朝初期,今合浦縣境屬南越國轄地,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劃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海康),同時設合浦縣。合浦縣轄地爲今合浦、浦北、北海、靈山、欽洲、博白、廉江、容縣、北流以及邕寧、橫縣的一部分。東漢末期的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權派大將步騭任交州刺史,合浦屬孫吳轄地。
三國時期的孫吳黃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孫黃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稱官郡,同年劃出合浦縣南境設官縣,與合浦同屬珠官郡。孫吳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複稱合浦郡。孫吳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劃出合浦縣西北部設置昌平縣(今廣西橫縣),隸屬合浦郡。晉朝時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同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設蕩昌縣(今廣西容縣),東晉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後,又析合浦縣地置新安縣。合浦郡隸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屬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臨漳郡。屬廣州。
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劃出廣州臨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壽二郡,同時增設百粱、龍蘇、安昌、南流、永寧、富昌六郡,統稱越州。越州和臨漳郡駐地在今浦北縣泉水鄉境內。合浦郡管轄合浦、徐聞、蕩昌、朱官、朱盧、晉始、新安六縣。郡治在合浦縣城。南朝齊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遷徐聞縣。合浦郡墨守成規徐聞、合浦、朱盧、新安、晉始、蕩昌、朱豐、寧廣等九縣。南朝齊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北流郡,屬越州。合浦郡駐地由徐妝遷合浦縣城,其時越州管轄的郡增至二十個。南朝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後,撤銷臨漳郡及其屬縣,並歸合浦縣。
越州治所遷合浦縣城。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併入越州。隋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稱祿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併,稱合州。同年合州必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十一縣,其中,合浦、龍蘇、封山三縣在今合浦、浦北縣境內。郡址在合浦縣。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份轄地設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縣,與合浦縣同屬越州。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營盤鄉境內設珠池縣,劃出大都縣隸屬白州(今博白縣)。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稱廉州。
唐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銷安昌、珠當二縣並歸合浦縣。唐天寶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複稱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稱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駐地在合浦縣城。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樂圩附近設置常樂州,並劃出合浦縣部分轄地,新設博電、零綠、鹽場三縣爲其轄地,其時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治所在合浦縣。南漢大寶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門鎮(今廉州鎮)設置媚川部,專管採珠。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銷媚川都。宋開寶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將封山、蔡龍、大廉三縣併入合浦縣。同年撤銷常樂州,復設廉州,將其所屬博電、零綠、鹽場三縣合併置石康縣(縣城在今石康鎮境內),隸屬廉州,同年廉州駐地遷長沙場(今石康鎮順塔村)。宋太平興國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銷廉州,改設太平軍,駐地海門鎮。同年撤銷合浦縣,併入石康縣。
太平軍僅轄石康縣。宋鹹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銷太平軍,復設廉州,稱廉州合浦縣。廉州合浦郡和合浦縣駐地均在海門鎮。廉州合浦郡轄合浦、石康二縣。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爲廉州路安撫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爲廉州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轄合浦、石康二縣,駐地在合浦縣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爲廉州府,轄合浦、石康二縣,屬廣東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爲州,撤銷合浦縣,廉州轄石康一縣。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爲府,復置合浦縣,欽縣爲復爲州。合浦縣城爲廉州府駐地。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石康三縣。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將石康併入合浦縣。
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三縣。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城,隸屬廣東行省。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欽州升爲直隸州。廉州府轄合浦、靈山二縣。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後,劃出逐溪縣的潿洲島隸屬合浦縣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隸屬廉欽道。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農曆8月,將廉欽道改稱欽廉軍政府。廉州府屬欽廉軍政府,仍轄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縣城。
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銷廉州府。合浦縣直屬欽廉軍政府轄。同軍欽廉軍政府改稱欽廉綏靖處(今廣西欽州)。合浦縣隸屬欽廉綏靖處,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銷欽廉綏靖處,改設欽廉道。合浦縣隸屬欽廉道。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銷欽廉道,合浦縣直屬廣東省。
民國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區綏靖公屬(今廣東茂名)。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在合浦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合浦縣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10日將合浦縣轄的北海東鎮、西鎮、高德鄉、潿洲鄉設北海市。1952年合浦縣隸屬廣西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31日將合浦縣北部析置浦北縣。1953年欽州專署遷合浦縣廉州鎮。1955年欽州專區劃歸廣東省,改稱合浦專區,合浦縣屬合浦專區。1958年撤合浦專區,將所屬縣市併入廣東省湛江專區。合浦縣屬湛江專區。同時將北海市和浦北縣並歸合浦縣。1959年6月份設北海鎮(縣級),1965年復設浦北縣,同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70年欽州專區改稱欽州地區,合浦縣屬欽州地區。1987年7月合浦改隸北海市轄。1988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爲治海開放縣。
番姓 姓氏源流
壹、番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廣東之吳川,雲南之隴川,貴州之紫雲,山西之太原、大同、長治及呂梁地區有分佈。漢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詩·小雅》‘番維司徒’(箋):‘周幽王後族黨。’番姓始此。”
貳、番
現行罕見姓氏。今廣東之吳川、浙江之嵊縣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詩·小雅》‘番維司徒’[箋]:‘周幽王後族黨’,番姓始此。”(2)《古今姓氏書辨證》則雲:“潘,出自姬姓,一作‘番’。《漢書·食貨志》‘河東守番系欲’,師古[注]曰:‘番,音普安切’。”(3)《姓氏詞典》注引《姓觿》雲:“吳王支庶,食採幹蕃,因氏。”此以邑爲氏,系出姬姓。一音fān,又音pō,皆姓。漢代有番辰。
三、番
罕見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詩·小雅》‘番維司徒’,(箋):‘周幽王後族黨。’番姓始此。”又,《姓氏急就篇·注》注“蕃”雲:“蕃氏,《詩》番維司徒,《漢書》作‘蕃’。《後漢書·黨固傳》‘蕃嚮(向)’(注):蕃,姓也,音‘皮’。”“番”(蕃),音pí,古地名,在今山東滕縣境。番之爲姓,古今讀音有pí、pó、pān、fān,姑兼收幷蓄。
肆、番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番,音‘婆’,見《姓苑》。吳芮封番君,支孫氏焉。”此以郡國爲氏,系出吳氏。吳芮,秦時爲番陽令,頗得民心,號稱番君。一音pān,又音fān、pí,皆姓。漢代有番系。
伍、番
番姓起源:①系自己姓。殷湯支庶封於番(故城在今江西波陽),因氏。②吳王夫差取番(故址同上),封支庶於番,因氏。
郡望:九江。
陸、番
番姓起源:見《姓觿》。系西部少數民族姓。
番姓名人:
番辰,東漢時疏勒都尉。
柒、番
番姓分布:湖南攸縣、河北隆化、廣東順德、山西汾陽、江西寧都、甘肅永昌、雲南潞西、臺灣、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番姓起源:①漢時番陽令吳芮封番君,子孫因氏。②番維司徒,見《詩·小雅》。周幽王後族黨,見《毛詩傳箋》。番姓始此。③滿族姓。
番姓名人:
番系,漢武帝時河東太守。
郡望:桂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