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liu 即可
溜姓 溜氏 溜姓起源 溜姓名字 溜姓名人
溜姓

姓氏
拼音liū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3185 位。
位於獵姓 之後,麓姓 之前。

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18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溜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溜姓 即可

溜姓 起源

溜姓起源一

源於地名,出自道教始祖老子故里安徽亳州安溜,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安溜鎮,在惠濟河和渦河兩大河流的交匯處,位於亳州譙城區的西北界、與河南省鹿邑縣僅一壟之隔。安溜鎮北首臨惠濟河,有一個古老的渡口,岸邊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名“問裏宮”。問裏宮有門額石匾一塊,現仍保存完好。據問裏宮碑刻載:孔子當年曾問禮至此,詢問老子居處何在,故曰“問裏”。“裏”即古代民戶居處。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老子爲楚苦縣賴鄉曲仁里人,說得很具體。苦縣,有學者稱即今鹿邑縣,曲仁裏即曲渦之間的禮義之鄉,仁裏猶如今之“文明小區”,今屬鹿邑,所以說老子是鹿邑太清宮人。但同時在道家古籍中有這樣的記載:老子的母親未出閣時,一次在河下洗衣,見水中有一紅色李子從上游漂來,她撈起喫了,從此身懷有孕。女兒家未婚而孕,難以見人,就離鄉出走。她沿渦河往東,走了幾天,在離家一百多里的渦河北岸落下腳來。誰知她的身孕不是“十月懷胎”,而是懷了九九八十一年,在一克李子樹下從肋下生出一子。孩子生下即皓首能言,因稱“老子”。又因喫了李子而孕,又生於李樹下,母親就賜其姓李。在典籍《周禮》中記載:“五家爲鄰,五鄰爲裏。”孔子問裏,實際上就是詢問老子的具體居處。可見,老子當年的居處就在安溜鎮上。

實際上,從渦河向東步行數日,即可到惠濟河和渦河兩大河流的交匯處,亦即安溜鎮一帶,其地古屬焦國,即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在古代,“溜”在水文現象上指匯合之水很快、很順暢地流走,不會旋淤衝擊而造成水患。惠濟河和渦河兩大河流在安溜地區交匯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其地住民以其自然現象爲姓氏,稱安溜氏,後分別省文簡改爲單姓溜氏、安氏,以傳安康順利,世代相傳至今。

溜姓起源二

源於地名,出自浙江錢塘江恩波橋溜江灘,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自古以來,錢塘大潮就一直蔚爲壯觀,其錢塘江的潮流界在恩波橋以上逐漸消隱,自古即被稱之爲“溜江灘”。

“溜江灘”地區的原著漁民,大多在其地潮頭設攔網捕魚,在春秋末期即被稱之爲“網溜者”、“罟民”,這在史籍《水經注·河水篇》中有記載,後有人以其地名爲姓氏者,稱溜氏,世代相傳至今。

溜姓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中溜縣,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秦朝時期的桂林郡在漢朝時期改爲鬱林郡,轄地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其境內有一“中溜縣”,故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武宣縣,其時就有住民以地邑名稱爲姓氏者,稱中溜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溜氏,多爲壯族同胞,隨着漢文化向嶺南地區的不斷融容,後亦有以其諧音改爲留氏、劉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溜姓起源四

源於地名,出自福建閩南地區溜澳,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福建省泉州地區的晉江金井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溜江村,古稱溜澳、溜灣,是福建省晉江市的著名僑鄉。溜澳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圍頭灣的東北隅,與臺灣隔海相望,東臨東海,西接福全,南連洋下,北通石圳,是一個海闊天空,環境優美的地方。據《晉江縣誌》附載:“溜澳,宋爲絃歌裏,明屬十五都,位於福全所城南門處,臨近海灣,現名溜江。”《閩書抄》載:“溜鄂公從效廟在郡東南留澳。”可見,在五代時期溜澳即已定名。南宋時期爲絃歌裏,明、清兩朝屬十五都,民國時期屬愛羣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溜澳曾爲愛羣鄉政府駐地。幾經體制改革,現爲溜江村。五代時期,戰亂紛起,中原地區民衆避亂有從陸路大批南下入閩,有從海路從溜澳、溜灣入閩,其時將閩越地區原著民(古越族、畲族)稱溜澳人、溜灣人。隨着漢民的大量入遷,其原著民有融入漢族者,遂以其稱爲漢姓,稱溜氏,後逐漸遷播至東南沿海各地。

今天的溜江村(溜澳、溜灣)爲外港要口,距金門島僅5.6海里(10.3712公里),是重要的僑鄉,鄉鎮居民僅五萬八千餘人,而僑居海外的僑胞卻多達十二萬三千餘人。溜江村擁有萬噸級圍頭貿易碼頭,開通國內國際集裝箱貨運,特別是東南亞和對臺貿易貨運。

溜姓起源五

源於社俗,出自湖南桃源地區古禁忌之俗,屬於以宗教信仰爲氏。在湖南桃源地區,古來就有許多獨特的民間禁忌,一直沿傳至今。在桃源縣域內,無論城鎮鄉村,民間禁忌頗多。由於在桃源地區人們對這類事物的同音字、諧音子也要避諱,因此大家都將姓龍的人改稱姓“溜”,姓佘的人也被改稱姓“溜”;就連常見的蛇也被稱爲“溜公”。

由此,許多龍氏、隆氏虺氏、厙氏、折氏畲氏常氏人等皆被改稱溜氏,年代久遠,反而將本姓忘棄了,遂乾脆以溜氏相傳至今,後有改同音字留、劉、㡻爲姓氏者。不過,近些年來,許多溜氏、留氏、劉氏、㡻氏族人紛紛認祖歸宗,復回自己的本姓,溜氏一族人口銳減。

溜姓 分布

溜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又是著名的“嶺南大姓”、“僑姓”,海外僑民中溜氏人口比中國大陸爲多,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譙郡、鬱林爲郡望。

溜姓 郡望

鬱林郡:秦朝末期,南海郡尉任囂病故,由龍川縣令趙佗代理南海郡尉。趙佗趁中原農民起義之機,在嶺南割據,未並桂林,象郡,建立半獨立性質的南越國,自稱南越王。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採用羈縻手段,仍封趙佗爲南越王。後來南越國宰相呂嘉叛亂,反對舊附漢朝,堅持地方割據,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南下,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調整郡縣設置,改秦朝時期的桂林郡爲鬱林郡。鬱林郡(治今廣西貴縣)統轄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轄地包括今南寧地區大部分,柳州地區大部分,玉林地區北部,河池地區東部和南部,百色地區大部分,即今南寧市、柳州市、扶綏縣、崇左縣、寧明縣、天等縣、龍州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忻城縣、來賓縣、象州縣、武宣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合山市、玉林縣、平南縣、貴縣、桂平縣、上思縣、河池縣、宜山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羅城縣、百色縣、田陽縣、平果縣、田東縣、德保縣、那坡縣、靖西縣、凌雲縣、樂業縣等廣大地區。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鬱林郡太守谷永招撫烏滸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三國時期孫吳國初置廣州郡時,其地頗廣,大體爲漢朝時期的鬱林郡之南部,今田東,貴縣一帶均包括在內。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溜姓 堂號

鬱林郡:秦朝末期,南海郡尉任囂病故,由龍川縣令趙佗代理南海郡尉。趙佗趁中原農民起義之機,在嶺南割據,未並桂林,象郡,建立半獨立性質的南越國,自稱南越王。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採用羈縻手段,仍封趙佗爲南越王。後來南越國宰相呂嘉叛亂,反對舊附漢朝,堅持地方割據,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南下,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調整郡縣設置,改秦朝時期的桂林郡爲鬱林郡。鬱林郡(治今廣西貴縣)統轄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等縣。轄地包括今南寧地區大部分,柳州地區大部分,玉林地區北部,河池地區東部和南部,百色地區大部分,即今南寧市、柳州市、扶綏縣、崇左縣、寧明縣、天等縣、龍州縣、柳江縣、柳城縣、鹿寨縣、忻城縣、來賓縣、象州縣、武宣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合山市、玉林縣、平南縣、貴縣、桂平縣、上思縣、河池縣、宜山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羅城縣、百色縣、田陽縣、平果縣、田東縣、德保縣、那坡縣、靖西縣、凌雲縣、樂業縣等廣大地區。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鬱林郡太守谷永招撫烏滸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三國時期孫吳國初置廣州郡時,其地頗廣,大體爲漢朝時期的鬱林郡之南部,今田東,貴縣一帶均包括在內。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溜姓 姓氏源流

壹、liū

罕見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

貳、

綜合:源出不詳。現代罕見姓。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