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hun 即可
渾姓 渾氏 渾姓起源 渾姓名字 渾姓名人
渾姓

姓氏渾〔 渾 〕
拼音hún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279 位。
位於奈姓 之後,隴姓 之前。

渾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27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渾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渾姓 即可

渾姓 起源

渾姓主要源自:姬姓

渾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初期鄭國大夫渾罕,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戰國初期,鄭國有大夫渾罕。在史籍《左傳·昭公四年》中記有鄭國子產實行丘賦(徵稅),國人紛紛咒罵子產,“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爲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逼而無禮。鄭先衛亡,逼而無法。政不率法,而制於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兩個大國爲了爭霸,就不斷地爭奪對鄭國的控制權,鄭國只得不斷地給兩國送禮,早已國力衰竭,不得已,子產只得提高賦稅,所以,他說他的做法是“利社稷”。渾罕,也就是子寬。子寬告訴子產:“國人都認爲丘賦太重了。”可子產不理會,他認爲對社稷有利就堅持幹。子寬認爲:“子產這樣加重民衆負擔的做法,其後代大概要先滅亡的;而鄭國如此做法,其國將會比衛國先滅亡。”之後數年,鄭國先亡國之事就確實如此發生了。正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季札評論鄭聲時所說:“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不以民爲重,而以國爲先,結果恰恰是失國之始。

渾罕的兒子名寬,他以父名爲姓氏,稱渾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渾氏正宗。

渾姓起源二

源於匈奴族,出自匈奴族分支鐵勒族之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按史籍《舊唐書·渾瑊傳》、《唐書·回鶻傳·渾部》等的記載:隋唐時期,漠北地區棲息有匈奴民族的一分支鐵勒族,其中有一個較大的部落稱“渾部”,據該部自傳爲匈奴渾邪王的後裔。鐵勒族渾部有記載的世系爲渾阿貪支→渾元慶→渾大壽→渾釋之→渾瑊……。在史籍《回鶻傳》中,渾元慶亦作渾回貴。學者姚薇元考證後指出,渾回貴乃其人原名之音譯,一如渾阿貪支,而渾元慶則是漢名,渾大壽、渾釋之等亦是;因此,渾回貴與渾元慶實乃一人。在史籍《唐書·渾氏》中記載“渾元慶爲渾回貴之子”,實誤,以致僞增了一代人。按《唐書》、《文苑英華》、《渾瑊碑》等文獻、文物的記載,該支渾氏族人皆爲匈奴渾邪王之裔,從此傳下渾氏一族。

該支渾氏族人多以渾元慶爲得姓始祖。

渾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吐谷渾部,本爲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爲遼東鮮卑慕容氏單於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七百使別部以牧。公元四世紀初,涉歸死,其嫡子奕洛環(一作若洛環)繼爲單於,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爲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爲強部,後逐漸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了準國家政權。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部族被吐蕃王朝所滅,酋首諾曷鉢奔至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於大唐王朝。唐高宗徙其部衆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鉢爲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唐貞元期間(公元785~804年)爲止。五代時期,吐谷渾族人散處在蔚州(今河北張家口蔚縣)等地,一度曾附屬於突厥的分支沙陀李氏,後又屬後晉政權的石氏。到了後晉天福初年(公元936年),燕雲地區被割屬於契丹,吐谷渾族人則入附契丹遼國,後大多融合於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

進入中原後,吐谷渾族人以部族稱謂爲漢化姓氏,後有漢化改爲渾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渾姓起源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鐵勒部酋首渾邪王,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西漢武帝劉徹元狩二年(公元121年)秋季,匈奴單於怒渾邪王居西方,由於數次爲漢朝大軍所破,部族傷亡數萬人,遂遷怒於渾邪王,欲召回渾邪王誅之。渾邪,亦稱昆邪,是匈奴的一個分支部落,其首領渾邪王得到消息後,連忙與休屠王等密謀反匈奴降漢,於是派遣使者先至邊境。當時,大將李息駐紮在成河上,得到渾邪王之使者的消息侯,連夜馳報朝廷。不久,休屠王又反悔,匈奴渾邪王就乾脆殺了休屠王,吞併了休屠王的部衆,之後親率部衆四萬餘人歸降漢朝。

匈奴渾邪王入中原後,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部落名稱之諧音漢字“渾”爲姓氏者,稱渾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渾姓 分布

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河南爲郡望。渾邪王到長安後,被漢武帝封爲渾邪王萬戶,賜爲漯陰侯。漢武帝在原居故地設置了武威、酒泉二郡。之後,漢武帝大犒賞功臣將士,當年漢王朝的軍費總額高打百餘鉅萬。

據史籍《漢書·汲黯傳》記載:“渾邪王來降。賈人與市,坐當死者百餘人。黯曰: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竟繩以闌出財物於邊關乎?”本書按:無符出入邊關者爲“闌”,而“繩”,即商人與渾邪降部私相交易者,皆定爲走私罪而殺頭也。漢武帝爲了征伐匈奴,大力飼養戰馬,當時馬之往來食(飼)長安者數萬匹,關中地區供給不足,乃調旁近郡縣的飼料。漢武帝對降者數萬人皆予以厚賞,其衣食仰給縣官,縣官給不出來,漢武帝就降低自己的膳食費用、縮減宮廷用度以補之。後來,漢武帝還從匈奴的俘虜中發現了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並起用之。經過數次對匈奴的大戰役,漢王朝得到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故地,陸續列置郡縣;又用軍事手段逼迫匈奴北徙,使漠南地區不再有匈奴王庭。漢元狩二年之後,漢王朝“築令居以西”,即從令居(今甘肅永登)向西修築亭障。據《漢書·張騫傳》注引臣瓚曰,“令居亭障西迄酒泉爲止。”大漢王朝得到河西走廊,列亭障至酒泉,才使漢朝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成爲可能。接着,張騫向漢武帝陳述了經營西域的方略,進一步提出招烏孫東歸敦煌、祁連故地,並主張與烏孫結和親以“繼匈奴右臂”。在史籍《漢書·張騫傳》中記載張騫謂:“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爲外臣。天子以爲然。”於是,在漢武帝的支持下,有了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吐谷渾部族:

吐谷渾,是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吐谷渾部本爲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爲遼東鮮卑慕容氏單於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七百使別部以牧。公元四世紀初,涉歸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環繼爲單於,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爲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爲強部,後逐漸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吐谷渾死後,長子吐延繼位。昂城(今阿壩)羌酋姜聰刺吐延,傷致命,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今青海貴南穆克灘)建立慕克川總部,設置司馬、長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渾爲其族名,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爲姓氏和族名。南朝時期稱吐谷渾爲河南國;鄰族稱之爲阿柴虜或野虜;唐朝後期稱之爲退渾、吐渾。葉延傳子闢奚。闢奚傳子視連,通聘於西秦,被封爲白蘭王。視連傳弟視羆,西秦封他爲沙州牧、白蘭王。視羆傳弟烏紇提,曾敗於西秦,求保持於南涼。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幹,勢力復振,率部落數千家奔慕賀川,自稱大單於、吐谷渾王。曾敗於西秦,被西秦封爲平狄將軍、赤水都護。自吐谷渾至樹洛幹,經六世八傳,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時正當十六國割據混亂,吐谷渾部得據甘、青間,實控東至洮河、龍固(今四川松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爲西秦。

公元420年左右,樹洛幹傳弟阿才,兼併氐羌數千裏,居澆河(今青海貴德),處諸羌中,號爲強部。曾登上西傾山,尋找江源,以求至長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貢於劉宋,被劉宋封爲沙州刺史、澆河公。阿才傳弟慕瞶,宋封爲隴西公、隴西王。慕瞶曾擒獲與北魏爲敵的赫連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爲西秦王,佔有金城、隴西等郡。慕瞶傳弟慕利延。吐谷渾部族主要從事畜牧,產良馬,兼營農業,後居廬帳,後漸有城居。使用漢文。吐谷渾部族與北魏政權及南朝諸政權均有密切交往。這一時期的吐谷渾部族土地廣袤,除總部在沙州外,還有四座大城,分別在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傳位於樹洛乾子拾寅,始邑於伏羅川,總部西移。拾寅受南朝宋過封爲河南王,又受北魏王朝封爲西平王。拾寅傳子度易侯。度易侯傳子伏連籌。伏連籌傳子誇呂,居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十五里,即今共和石及亥鐵卜加古城),始稱可汗。後來隋王朝曾兩次徵戰吐谷渾部族,在吐谷渾部族所居地區設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隋朝末期,吐谷渾部族漸復故地。誇呂傳子世伏,曾娶隋朝光化公主爲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風俗,仍以公主爲妻。

唐朝初期,吐谷渾部族累爲邊患,到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伏允兵敗,奔走至鄯善,在唐朝大軍的威逼下自殺。從此吐谷渾部族分成東西二部。西部族由伏允子達延芒結波率領,居鄯善,後來降伏於吐蕃族,吐蕃族人稱其作“阿柴”或“阿轄”。東部族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居伏俟城,唐王朝封爲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順死,子諾曷鉢繼位,唐王朝封爲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國王。他的兩個兒子又娶唐朝的金城縣主和金明縣主爲妻。吐谷渾部族最盛時有王、公等號及僕射、尚書、將軍、郎中等官職。伏俟城中有小城、宮殿,佈局受漢地影響較多。王公服式略同於漢族。使用漢文。主要從事畜牧業,馬、牛、羊、駝數量很多。有良馬號爲“青海驄”。所產牲畜曾大量輸往內地。喜射獵。以肉酪爲糧,兼營農業,農作物有青稞、麥、豆。北界祁連山一帶,氣候較冷,產蔓菁、青稞。出產銅、鐵、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渾部族的商隊很活躍,遠至長江和黃河下游,西至波斯。國無常賦,需要時向富室、商人收稅以充國用。刑罰簡略,殺人及盜馬者處死,其餘則徵物以贖罪。吐谷渾部族原信奉薩滿教,西遷後,逐步信仰佛教。吐蕃族興起以後,向甘青地區擴張。吐蕃族佔據靈州後,吐谷渾部族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

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部族被吐蕃所滅,諾曷鉢奔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唐。唐朝政府徙其部衆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鉢爲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唐貞元期間(公元785~804年)爲止。

五代時期,吐谷渾族人散處蔚州等地,一度曾附屬於沙陀李氏,後又屬後晉石氏。後晉天福初期(公元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吐谷渾族人入附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吐蕃族滅吐谷渾後,仍有一部分吐谷渾族人留居故地,附落猶存,達延芒結波與素和貴等仍擁重兵。公元九世紀中葉吐蕃族崩潰後,吐谷渾族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

渾姓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渾姓 堂號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渾姓 姓氏源流

壹、(渾)hún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同、臨汾、晉城、運城,湖南之冷水江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渾沌”引《路史》雲:“渾沌氏,是爲渾敦,後有渾氏、沌氏、屯氏。”(2)又引《古今姓氏書辨證》雲:“戰國鄭大夫渾罕之子寬,別爲渾氏。”(按:鄭樵注:《左傳》“鄭大夫渾罕。”既爲《左傳》所載,當在春秋之際。《辨證》所謂“戰國鄭大夫渾寬”云云,不確。《姓氏詞典》既稱“源於遊姓”,又謂“出自姬姓。”自相矛盾。蓋春秋時鄭穆公子偃,字子游,其後以王父字爲氏,稱遊氏;遊氏之孫渾罕,生子寬,別爲渾氏,此當以名爲氏,系出姬姓。)(3)鄭樵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吐谷渾氏改爲渾氏。”(4)又據《唐書·世系表》雲:“出自匈奴渾邪王,隨拓跋氏徙河南,因以爲氏。”(5)西夏党項人姓氏。《續通志·氏族略·遼·屬國之姓》載:“夏武功大夫渾進忠;武節大夫渾光中。”

貳、(渾)

渾姓分布:北京、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

渾姓起源:①太昊(即伏羲)之良佐渾沌之後有渾氏、沌氏、屯氏。②系自姬姓。春秋時鄭穆公之子偃,其孫爲遊氏。遊氏之孫罕爲鄭大夫,其子寬,又別爲渾氏。③北魏時鮮卑族吐谷渾氏、谷渾氏後均改爲渾氏。④唐時回紇人有渾氏,系出鐵勒部九姓中之渾部。一說,出自漢武帝時匈奴渾邪王(溼陰定侯)之裔,隨魏南遷河南,因氏。⑤裕固族姓。亦稱克孜勒氏,清末明初始改爲渾氏。⑥西夏人姓。

渾姓名人:

渾軒,春秋時晉大夫。渾釋之,唐時蘭州人,世爲本州都督,累遷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封寧朔郡王。

郡望:河南。

渾姓 歷史名人

渾姓古代名人

渾瑊唐朝(736-800),名將。本名日進。皋蘭州(今寧夏青銅峽西南)人。鐵勒族渾部。世爲唐將。善騎射。十餘歲入朔方軍,隨父釋之徵戰,勇冠諸軍,授折衝果毅。唐天寶十二載(753年),率部入磧西,破突厥阿布思,遷中郎將。在唐平安史之亂中,從河北節度使李光弼征戰河北,射殺安祿山驍將李立節,遷右驍衛將軍。從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收復兩京(今西安、洛陽),破安慶緒於新鄉(今屬河南),擢武鋒軍使。從副元帥僕固懷恩討史朝義,大小數十戰,功最多,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僕固懷恩反唐時,率部歸郭子儀,爲朔方行營兵馬使,從子儀抵禦吐蕃於邠州(治今陝西彬縣)。永泰元年(765年),與討擊使白元光拒吐蕃軍10萬於奉天(今乾縣),率驍騎200衝入吐蕃軍中,擒其將,又引兵夜襲其營,經多次激戰,斬5000餘人。大曆二年(767年),從郭子儀討平華州叛將周智光,攻取同州(治今大荔)。八年,率步騎5000與吐蕃戰於宜祿(今長武),初戰失利,旋引軍趨秦原(今甘肅清水東)截擊吐蕃,盡奪其所掠而還。後戍長武城(今陝西長武西北)防秋。十一年,領邠州刺史,擊退吐蕃於方渠(今甘肅懷縣)、懷安(今華池西北)。十三年,回紇侵太原(今太原西南),任都知兵馬使,率諸軍自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以南佈防以拒之,回紇引去。十四年,任單于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不久,召爲左金吾衛大將軍。建中四年(783年),涇原軍士譁變,隨唐德宗出奔奉天,任京畿、渭北節度使,領兵數千抗擊朱泚數萬叛軍的圍攻。在近月無援、城中糧盡的情況下,激勵士卒,浴血奮戰,挖地道、燒雲橋,隨機應敵;身中流矢,猶奮戰不退,終保奉天。興元元年(784年)正月,任行在都知兵馬使。二月,李懷光叛變,與朱泚連兵,渾瑊護衛德宗由奉天逃往梁州(治今陝西漢中東)。三月,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行營兵馬副元帥。四月,率諸軍出斜谷(今眉縣西南)向京畿,大破朱泚軍於武亭川(今武功西北漆水河),斬萬餘人,進屯奉天,與屯兵東渭橋的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李晟東西相應,進逼長安。五月,在李晟克復長安同日,攻取咸陽(今咸陽東北)。以功加侍中,封咸寧郡王。九月,任朔方行營兵馬副元帥,與晉、慈、隰行營兵馬副元帥馬燧等合兵進討李懷光。貞元元年(785年)四月,敗李懷光軍於長春宮(今大荔朝邑鎮西北)南。八月,平定河中(治今山西永濟西南)。因功加檢校司空。出鎮河中。三年,奉命與吐蕃相尚結贊會盟於平涼(今屬甘肅),被吐蕃劫持副使以下60餘人,渾瑊隻身逃脫,入朝待罪。德宗不究,令還河中。四年,加邠、寧、慶副元帥。十二年,進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十五年十二月初二卒。

渾釋之唐朝,將領,名將渾瑊的父親。世代爲蘭州都督,有將才。後從朔方軍,多立戰功,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封寧朔郡王。廣德(約763-764)時代抵禦吐蕃入侵,陣亡於靈武。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