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傲
拼音ào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036 位。
位於荘姓 之後,錄姓 之前。
傲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036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傲姓 起源
傲姓主要源自:羋姓。
傲姓傲姓起源一
源於羋姓,出自古帝顓頊的老師太敖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太敖,亦稱大敖、大驁,爲黃帝裔孫,因封於敖(今河南滎陽敖山一帶)而名。另外有古文獻《廣韻》記載顓頊是大敖的後裔。太敖建有大敖國,其後人皆以國名或祖上名稱爲姓氏,稱敖氏。後添加“亻”偏旁爲傲氏,世代相傳至今。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皋陶,即爲傲氏一族,曾被舜帝任命爲執掌刑法的官員。
該支傲氏與敖氏同宗同源,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傲姓傲姓起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的稱謂,屬於以君王稱謂爲氏。春秋時期,楚國君主在稱王以前自稱爲“敖”,即“卬”、“昂”(我)的君王專稱。在周成王姬誦即位之時,熊盈族鬻熊一支的後裔首領爲熊繹,熊盈族南下闢荊山(今湖北南漳)爲根據地,到周成王執政時期,熊繹開始受封,爵同子男,姓羋氏,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至周康王時,仍保持貢納關係。整個西周時期,楚國的勢力一直在發展壯大。楚國自第三世君主熊繹受周成王所封,立國於丹陽後,傳至熊繹的第四世孫熊渠之時即周夷王姬燮執政,周王室漸已微弱,諸侯或不朝,或相伐。而熊渠在楚國政通人和,逐漸強大。他興兵伐庸(今湖北竹山)和楊粵(古揚州的越族),一直到鄂。當時隨國國君說:“我沒有得罪你呀!”熊渠卻聲稱:“我反正是蠻夷。不理睬你們中國的禮法”,並封其長子熊康爲句王(今湖北江陵),次子熊紅爲鄂王(今湖北鄂城),三子執爲越章王(今安徽間地),皆在江上楚蠻之地。熊渠將楚國勢力擴展到長江南岸和中下游,創造了燦爛的南方文化,爲以後楚國問鼎中原,雄據南方,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基礎。及至周厲王姬胡執政之時,周厲王甚爲暴虐,窮兵黷武,熊渠畏其會來伐楚國,遂去其“王”的稱號。到了熊通時期,他在當時的楚國諸公子中是一位鐵腕人物,做出事來往往驚蠻夷而動華夏,他殺了侄子自立爲楚武王,到周桓王姬林十四年(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又發兵征伐伐隨國,隨侯慌了,也說:“我無罪呀。”楚武王也說:“我反正被你們稱作蠻夷,今你們諸侯國皆爲叛相侵,或相互攻擊。我有雄兵在握,也要參與中國之政,打你,就是要你去請周王室給我個尊號。”隨侯沒辦法,就到周王朝爲楚武王請尊號,周桓王根本就不予理睬,隨侯只好跟楚武王說:“周王不同意你稱王”。熊通大怒道:“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之師,周成王也曾推舉我的先公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今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於是在周桓王十六年(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乾脆自立爲王,稱楚武王。面對兵精國強的楚國,周桓王也無可奈何。看到周王室也沒輒,隨侯也就只好奉熊通爲楚武王了。
到了周莊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周莊王召見隨侯,指責隨侯奉楚爲王。楚武王知道後大怒,以爲隨侯背叛了自己,遂舉兵伐隨,後來由於楚武王病逝于軍中而兵罷。其子楚文王熊貲立,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楚國是子爵諸侯國,熊渠及楚武王兩次自立爲王,但在史籍《左傳》中仍稱其爲“楚子”。這說明在春秋漢周史的記載中,雖然楚國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但鬻熊及子熊麗孫、熊狂曾孫熊繹都是周王朝的臣民。楚國開始被封爲子爵時,只有封地百里方圓,在諸侯國之間根本就沒什麼影響力。後來楚國逐漸強大起來了,便提請周王給其加王號,但周王不加,楚武王一怒之下便自立爲王,周王也無奈,默認既成事實。自楚武王之後,楚國國君便不再稱自己爲“敖”,而是與其他諸侯國一樣稱“王”、“公”、“孤”了。此後,其後裔子孫中有有被廢或沒有諡號的君主,皆沿用敖氏;而其他庶支子孫中則有以先祖的“君稱”爲姓氏者,加“亻”偏旁爲傲氏,世代相傳至今。
傲姓傲姓起源三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族傲雷氏部落,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傲雷氏,亦稱鄂拉氏,滿語爲Aora Hala,漢義爲“山”,世居烏拉、黑龍江多金、拉夫凱、呼倫貝爾、布特哈等地,后冠漢姓爲傲氏、敖氏、單氏、山氏、閻氏、蘇氏、鄂氏等。
傲姓傲姓起源四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明朝時期達斡爾族傲拉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達斡爾族傲拉氏,亦稱鄂拉氏,世居烏拉、黑龍江多金、拉夫凱、呼倫貝爾、布特哈等地。後滿族有引爲姓氏者,滿語爲Aora Hala。后冠漢姓爲傲氏、敖氏、山氏、蘇氏、鄂氏等。
②達斡爾族敖拉託欣氏,滿語爲Aoratosin Hala,爲敖拉姓氏下五謀昆之一託欣(多金)謀昆,世居黑龍江沿岸,后冠漢姓爲傲氏、敖氏、山氏。
傲姓傲姓起源五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元朝時期鄂溫克族傲拉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傲拉氏,亦稱鄂拉氏,世居黑龍江多金、呼倫貝爾等地。後滿族有引爲姓氏者,滿語爲Aora Hala。后冠漢姓爲傲氏、山氏、鄂氏等。
傲姓 分布
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譙國、襄陽爲郡望。
今福建省的福州市福清縣、漳州市、泉州市晉江市,山東省的聊城市莘縣,江西省的宜春市樟樹市,浙江省的嘉興市平湖市等地,均有傲氏族人分佈。
傲姓 名人明星
傲姓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爲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傲姓 堂號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爲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爲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朝時期改爲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爲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爲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爲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傲姓 姓氏源流
壹、傲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黑龍江之嫩江縣,山西之大同、忻州,江西之新幹,四川之合江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
貳、傲
傲姓分布:安徽淮南、浙江江山、河北萬全、江西豐城、新幹、湖北鍾祥、四川武勝、灌縣、山東東明等地均有此姓。
傲姓起源:清時蒙古人姓。今漢、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傲姓名人:
清正黃旗蒙古馬甲卓爾呼代之妻爲傲氏。
變化:亦作驁。
傲姓 歷史名人
傲姓古代名人
傲陶孫南宋,(生卒年待考),字器之,號臞庵;福清人。著名官吏。傲陶孫從小聰明好學,志向遠大。宋寧宗執政時期權臣韓侂冑當政,大儒朱熹遭貶,而傲陶孫很尊敬朱熹的學問,於是去探望了他,並且贈詩表明自己的心意。宋恭憲王(趙元佐)的第七世孫趙汝愚死在被貶的地方,傲陶孫又寫詩哭祭趙汝愚。韓侂冑知道以後大怒,要逮捕他。傲陶孫就改名換姓逃掉了。後來傲陶孫中了進士,做了溫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傲山明朝,(生卒年待考),字靜之;莘縣人。著名官吏、詩人。明朝成化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後升任山西提學副使。後因疾病辭官還鄉。傲山工詩文,詩才雄爽,文章豪放,與當時的王越齊名,人稱江北二傑。傲山在晚年的時候專心研究數學。著有《石綾傳》、《燦然稿》、《先天手冊》等。
傲英明朝,(生卒年待考),字子發;清江人。著名官吏、詩人。明朝正德年間進士,官至江西右部正使。傲英工於詩。他的詩路獨闢蹊徑,很有特點,流傳於世的有《綠學亭雜言》。
傲家熊晚清,(生卒年待考),字孟姜;浙江平湖人。著名晚清民主革命先驅。傲家熊早年在嘉興創辦稼公社及竹木小學堂,並組織祖宗教。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傲家熊入上海愛國學社學習。傲家熊曾編寫《新山歌》一書,宣傳革命。次年加入光復會,並且出資與魏蘭等人組織溫臺處會館,這是當時革命黨人的一個祕密聯繫機關。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傲家熊與秋瑾共謀在大通師範學堂起義,事情泄露後逃跑。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傲家熊在浙江嘉興被仇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