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活
拼音huó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630 位。
位於樺姓 之後,鞫姓 之前。
活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630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活姓 起源
活姓主要源自:子姓。
活姓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貴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出自商王朝子姓的貴胄後裔,在歷史上分衍有許多姓氏,諸如褚氏、孔氏、華氏、湯氏、殷氏、樂氏、時氏、穆氏、蕭氏、戴氏、宋氏、梅氏、林氏、鄧氏、子氏、索氏、屠氏、牛氏、邊氏、瞿氏、魚氏、向氏、匡氏、祿氏、活氏、那氏、相氏、桓氏、皇甫氏等,其中即有活氏。
該活氏一族,源出古活水兩岸,以地名爲氏。
在典籍《水經注》中記載:“活水,出壷關縣東玷臺下。”
活水,今稱溝河,是發源並流經今山西省長冶市壺關縣東部的太行山大峽谷,與河南省的林縣隔河相鄰,是著名的林縣《紅旗渠》水源之一。
商、周時期,活水流域屬黎侯國,爲冀州域。春秋時期,該地區屬於晉國,“三家分晉”之後隸屬於韓國的上黨郡,後爲趙國所奪。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黜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活水流域的壺關縣以及林縣歸屬於上黨郡。
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活水以北壺關縣屬幷州上黨郡,活水以南林縣屬汲郡。
隋、唐時期,活水以北屬上黨郡潞州,活水以南屬魏郡相州。
宋、元時期,活水以北先後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晉寧路潞州,活水以南屬中書省彰德路。
明、清時期,活水以北先後屬於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山西省安府,活水以南則屬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起,活水以北屬山西省冀寧道,活水以南屬河南省河北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活水以北的壺關縣歸屬陝西省長治市管轄,活水以南的林州歸屬河南省安陽市管轄。
早在商王朝時期,活水兩岸生息繁衍的住民中即有以地名爲姓氏者,即稱活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活氏正宗。
子姓活氏族人大多尊奉子履(商湯、成湯)爲得姓始祖。
活姓第二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古女真族託活絡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爲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滿族託活絡氏,亦稱託和囉氏、託科羅氏、脫闊羅氏、託忒克氏,滿語爲TohoroHala,漢義“套馬、把袋子馱在馬背上”,世居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葉赫(今吉林梨樹)、喀穆(內興安嶺,今吉林小興安嶺喀穆尼峯)、奧裏迷(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畢歆(碧新,今俄羅斯比金西比金河口一帶)、松花江、黑龍江沿岸諸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託活絡氏大多改爲漢字單姓陶氏、託氏、妥氏等,亦有改漢字複姓爲活絡氏者,後又省文簡改爲單姓活氏、絡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活姓第三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錫伯族博活羅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爲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博活羅氏,亦稱博霍羅氏,漢義“套馬”,世居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奧裏迷(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畢歆(碧新,今俄羅斯比金西比金河口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ohoro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博活羅氏後多改爲漢字單姓活氏、博氏、霍氏、羅氏、陶氏、託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活姓 郡望
壺關縣:壺關縣因以壺口爲關而名,在今山西省長冶市東部太行山大峽谷旁,與河南省的林縣相鄰。商、周時期,壺關縣屬黎侯國,爲冀州域。春秋時期屬於晉國。三家分晉之後,壺關縣屬於韓國的上黨郡,後爲趙國所奪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壺關屬上黨郡。漢朝時期始建縣稱壺關縣。壺關縣雖老,但北魏以前多不在今縣境內。魏、晉、十六國時期,屬幷州上黨郡。北周建德七年(乙未,公元575年)屬潞州。隋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更名上黨縣,仍屬上黨郡。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併入上黨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置壺關縣,屬河東道上黨郡潞州。北宋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元大德九年(乙巳,公元1305年)爲晉寧路潞州所轄。明朝初期,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時期屬山西省安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屬山西省冀寧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壺關縣屬長治專區。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開始屬長治市管轄。
壺關縣地處太行山之巔,山嶺巍峨連綿,地勢險要,尤以東部橋上、鵝屋一帶爲著。該地陡山惡石,絕壁千丈,唯有東玷臺下有一路通往河南,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爲軍事戰略要地。全縣地勢由中部分別向西北、東南傾斜,山勢東部陡峻,西北緩和,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普遍植差,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向有“幹壺”之稱。風景獨特的紫團山位於壺關縣東南樹掌鎮一帶,蒼翠蓊鬱,景點衆多。西南有真澤宮,始建於唐昭宗乾寧元年,現存望河樓、當尖樓、鐘鼓樓、子孫殿、後宮殿等一百多間,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做工精細,殿堂氣勢宏偉。壺關縣生產的陶器——缸,因其形正、質光、並有抗腐蝕性能而馳名,歷史悠久,被譽爲“壺缸”,是貯藏、釀造之佳品。
活姓 堂號
壺關縣:壺關縣因以壺口爲關而名,在今山西省長冶市東部太行山大峽谷旁,與河南省的林縣相鄰。商、周時期,壺關縣屬黎侯國,爲冀州域。春秋時期屬於晉國。三家分晉之後,壺關縣屬於韓國的上黨郡,後爲趙國所奪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壺關屬上黨郡。漢朝時期始建縣稱壺關縣。壺關縣雖老,但北魏以前多不在今縣境內。魏、晉、十六國時期,屬幷州上黨郡。北周建德七年(乙未,公元575年)屬潞州。隋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更名上黨縣,仍屬上黨郡。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併入上黨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置壺關縣,屬河東道上黨郡潞州。北宋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公元976年),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元大德九年(乙巳,公元1305年)爲晉寧路潞州所轄。明朝初期,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時期屬山西省安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屬山西省冀寧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壺關縣屬長治專區。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開始屬長治市管轄。
壺關縣地處太行山之巔,山嶺巍峨連綿,地勢險要,尤以東部橋上、鵝屋一帶爲著。該地陡山惡石,絕壁千丈,唯有東玷臺下有一路通往河南,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爲軍事戰略要地。全縣地勢由中部分別向西北、東南傾斜,山勢東部陡峻,西北緩和,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普遍植差,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向有“幹壺”之稱。風景獨特的紫團山位於壺關縣東南樹掌鎮一帶,蒼翠蓊鬱,景點衆多。西南有真澤宮,始建於唐昭宗乾寧元年,現存望河樓、當尖樓、鐘鼓樓、子孫殿、後宮殿等一百多間,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做工精細,殿堂氣勢宏偉。壺關縣生產的陶器——缸,因其形正、質光、並有抗腐蝕性能而馳名,歷史悠久,被譽爲“壺缸”,是貯藏、釀造之佳品。
活姓 姓氏源流
壹、活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佈。《新編千家姓》亦收載;《姓氏詞典》引《金史》亦收,其注稱:“金有活羅”。
貳、活
綜合:源出不詳。現代罕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