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扁
拼音biǎn、piā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619 位。
位於梧姓 之後,莆姓 之前。
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619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扁姓 起源
扁姓主要源自:姬姓。
扁姓扁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著名中醫扁鵲,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扁鵲列傳》記載:秦越人,公元前407~前310年,號稱扁鵲,勃海郡鄚人(今河北任丘),後居於盧國(今山東長清),因而又稱爲盧醫。少年時期,秦越人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旅舍裏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秦越人與長桑君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後,長桑君終於對秦越人說:“我是一名醫師,掌握着一些祕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祕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祕密,不可外傳。”秦越人當即拜長桑君爲師,並繼承其醫術,終於成爲先秦時期醫家的傑出代表。秦越人成名後,周遊各國,爲人治病,便仿照黃帝時期的古醫師鶣號稱鶣鵲,後被簡稱爲扁鵲。扁鵲醫術高明,又常爲君主看病,他的行醫事蹟及醫學成就在先秦時期就有不少著作予以記載。由於扁鵲醫術高超,被到當時秦國的太醫令李醯所嫉妒。
周郝王五年(秦悼武烈王趙蕩元年,公元前310年),扁鵲拜見秦悼武烈王,秦悼武烈王把自己的身體不適告訴了扁鵲,扁鵲檢查後願給他治療。太醫令李醯卻跟秦悼武烈王說:“大王,您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間,即使治療也不一定能治癒,弄不好還會使耳朵聾、眼睛不明哩。”秦悼武烈王遲疑起來,把這些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大怒,把治病的石針丟在地上,說:“大王,您跟懂得醫理的人商量治病,卻又讓不懂醫的人來破壞,這怎麼能行呢?假使您用這種辦法來管理秦國,那麼只要在一次重大的舉動上遲疑不決,秦國就會滅亡的啊!”秦悼武烈王聽後感到非常羞愧,連忙呵斥了李醯,並堅持由扁鵲治療,很快就治癒了困擾自己多年的疾病。太醫令李醯因此更加恨扁鵲,派出了一名刺客,將扁鵲殺害了。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爲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扁鵲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齊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齊桓侯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爲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爲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中稱讚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牀的醫生。在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爲“屍蹶”。他認爲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衝,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厲針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綜合療法爲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
春秋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儘管在《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範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爲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遊歷到秦國時(今陝西鹹陽),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遊到邯鄲(今河北邯鄲)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今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讚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覆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爲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先秦時期,巫術有一定市場,並且已經成爲醫學科學發展的絆腳石。扁鵲對巫術深惡痛絕,認爲醫術和巫術勢不兩立。他的這些醫療道德思想,在《史記》中概括歸納爲六條戒律,稱爲“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病情嚴重到“形羸不能服藥、藏氣不定”等。這是他治病的信條,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醫療品德。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後來在漢代出現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書,有人認爲是根據扁鵲的醫術,尤其是關於脈診知識而整理成書的,並且署名扁鵲(秦越人)所著。近代還有學者認爲他的學說影響深遠,形成了扁鵲學派。
在扁鵲的後裔子孫中,很早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鶣鵲氏,後簡稱扁鵲氏,再後省文簡改爲單姓扁氏、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扁氏族人大多尊奉扁鵲爲得姓始祖。
扁姓扁姓起源二
源於羌族,出自明朝時期大理傈僳族扁氏部落,屬於以植物名稱爲氏。傈僳族爲古羌族的一支後裔,屬藏緬語系的一支。
公元一~三世紀,傈僳族與彝族先民,居住在當時的越嶲、犍爲、臺登、邛都、定窄一帶,即現在的西昌、冕寧一帶。公元八世紀,其先民遷居至雅礱江、金沙江兩岸的廣闊地帶,公元十五~十九世紀,逐漸遷移到瀾滄江和怒江流域。雲南大理怒江僳族主要分佈在福貢、瀘水和蘭坪縣的一些鄉鎮,狩獵在傈僳族的傳統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都有高超的射弩技術。關於傈僳族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朝時期安南經略使(今越南河內)蔡襲幕僚樊綽撰著的《蠻書》:“慄粟兩姓蠻,雷蠻、夢蠻皆在茫部,臺登城東西散居,皆烏蠻、白蠻之族種”。慄粟兩姓蠻,即當時還未形成統一的部落組織,尚以狩獵採集生活爲主,還未進入農業社會。
公元十六世紀中葉,由於麗江木土司與藏族統治集團發生戰爭,大批傈僳族人在蕎氏族(括扒)首領木必帕的率領下,渡過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進入努江地區。木必(帕):生卒年待考,是公元十六世紀雲南傈僳族著名的頭人和軍隊首領,曾率領麗江、維西傈僳族人抵抗西藏軍隊對維西的進攻,反抗麗江土司的壓迫和歧視,後率部由金沙江兩岸向瀾滄江及怒江地區遷徙,是今天居住在怒江區域傈僳族的祖先之一。木必(帕)屬於蕎氏族(括扒)中的一個家族頭人,傈僳族尊稱他爲“括木必扒”,即蕎氏族的木必。
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與西藏封建統治集團爲爭奪中甸、臨西(今維西)、阿敦子(今德欽)、寧蒗的統治權而矛盾日益加劇,最後終於爆發了戰爭。當西藏宗教政權派重兵進攻維西時,麗江木土司屬下的一支傈僳族軍隊頑強抵抗,多次擊敗了藏軍的進攻,這支傈僳族軍隊的首領就是木必。後來由於藏族騎兵大量增援,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木土司眼看形勢危急,便不顧傈僳族軍隊的死活而撒手不管。由於寡不敵衆,木必只好帶領傈僳族人邊戰邊退,一直到天晚時撤退到瀾滄江並乘暮色渡江,順利擺脫了藏軍的追擊。傈僳族人由於不堪木土司的殘酷壓榨和統治,決心遠走他鄉,另外尋找適於生存的地方。他們翻過碧羅雪山,到達怒江兩岸,依靠武力,逐步佔據了怒江流域的知子羅(今碧江)、上帕(今福貢)等地,木必(帕)也成爲統治怒江地區的大首領,而原來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和獨龍族也受制於木必,傈僳族於是成爲怒江區域統治民族,通過遷徙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木必(帕)進入怒江地區時,隨隊的傈僳族人口不超過三百人,爲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鼓勵傈僳族與當地土著婦女通婚,還大肆搶佔土地,搶掠怒族和獨龍族爲家庭奴隸,這種家庭奴隸被稱爲“搓巴”,傈僳族社會內部也相應出現了最初的階級分化,以木必(帕)爲首的家庭成爲官家,被稱爲“司扒”,另一些佔有土地和奴隸較多的則稱“初波扒”(即富裕戶)。木必(帕)帶領傈僳族軍隊進入怒江地區,當時主要爲躲避戰亂逃避麗江木土司的殘酷統治,但在客觀上卻帶動了傈僳族歷史上第一次大遷徙。傈僳族在這遷徙和流散中,原來的氏族組織逐漸瓦解,變成以家庭或村落爲單位的社會組織。土地和牲畜等生產資料變家族公有,實行集體耕作,集體放牧,按戶平均分配生活資料。從此,傈僳族和怒族、獨龍族等人民雜居在怒江地區,客觀上促進了該地區民族文化、經濟、政治的融合,促進了怒江流域的開發和發展。木必作爲首批帶領傈僳族進入怒江地區的首領,受到後人的推崇和尊敬。
此後從公元十七~十九世紀的二百多年中,傈僳族又有幾次大的遷徙行動,有成批的傈僳族越過高黎貢山進入緬甸境內,另有幾批向南沿着瀾滄江、怒江,經由鎮康、耿馬、滄源、孟連,抵達老撾、泰國等國,這就形成了傈僳族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佈狀況。繼蕎氏族爲“括木必”家族之後,相繼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有虎氏、熊氏、猴氏、蛇氏、羊氏、雞氏、鳥氏、魚氏、鼠氏、蜂氏、蕎氏、竹氏、菜氏、麻氏、柚木氏、犁氏、霜氏、火氏等十八個氏族,併成爲怒江地區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公元十九世紀以來,傈僳族又進行了幾次由東到西的大遷徙,第一次是在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03年)傈僳族恆乍繃起義後的大遷徙;第二次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永北傈僳族唐貴起義後的大遷徙;第三次是在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貴、谷志四起義後的遷徙。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傈僳族社會還保存着明顯的氏族社會殘餘。同一祖先後代所組成的集團稱爲“初俄”,即氏族。這些氏族名稱同時又是各個氏族的圖騰。同一氏族之下,由父親的二代~四代人所組成的親族集團稱爲“體俄”,即家族之意。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族所共同組成的村寨稱爲“亢”。村寨頭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互相推舉,稱爲“搓吾”,由官府委派的頭人則稱爲“實帕”。頭人不得世襲,其職責是:對內領導生產,調解糾紛,主持祭祀,對外承頭納貢,攤派伕役,領導血族復仇,締結盟約等。
傈僳族人自古就以動、植物名稱作爲姓氏,其中的扁氏,就是以當地特產“扁果”之名爲姓氏,稱扁氏。“扁果”,當地少數民族又稱其爲“野荔枝”,爲三葉漆樹科小喬木,生於雲南海拔600~2000米的稀樹草地或灌木叢中,其果實爲名貴藥材,皮、果皆可入藥,樹皮藥性味苦、果實性涼,皆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嘔血、惡性痢疾等重症,外敷內服皆可;蜀漢時期的武侯諸葛亮曾用其爲製作“行軍散”的主藥,後歷來皆爲當地中藥中的翹楚,也是今著名的雲南白藥中“救命神籽”內的一味主藥。
傈僳族人很早就用“扁果”來防治“瘴毒”,因以爲姓氏,稱扁氏,世代相傳至今。
扁姓扁姓起源三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徵西大將軍沐英麾下西域將領,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回族中的扁氏,以地名爲姓氏。據文獻《臨潭穆斯林及清真寺》、《臨潭清真寺碑帖》等中記載,回族扁氏先祖有兄弟三人,是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隨徵西大將軍沐英到洮州(今甘肅臨潭)的色目人,其長兄居舊城,次兄居長川鄉敏家咀村,三弟居扁都哈桑灘村。
後來,分居於舊城者的後裔改漢姓爲洮氏,後簡筆改兆氏;分居於長川鄉敏家咀村者的後裔改漢姓爲敏氏;分居於扁都哈桑灘村者的後裔改漢姓爲扁氏、哈氏,一家分五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扁姓扁姓起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蒙古族哈布其克氏,源出蒙古族人對族人長相的諧趣描述,漢義“扁頭”,後遂成姓氏。到了明朝時期,其族人中有以其漢義爲漢化姓氏者,即稱扁氏,世代相傳至今。
扁姓 分布
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多以渤海、南陽、雲龍爲郡望。
今陝西省的渭南市臨渭區南師鄉扁家村,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扁都鄉,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表村傈僳族鄉,新疆石河子市,北京市等地,均有扁氏族人分佈。
扁姓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再複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縣(今河南鄧縣)爲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雲龍縣:亦稱比蘇縣、雲龍州。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縣,名比蘇,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西部屬國都尉所領六縣,設立永昌郡,比蘇縣屬永昌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設立南中七郡,統屬於牀降都督管轄,比蘇縣仍屬永昌郡。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爲寧州”,比蘇縣屬寧州。東晉成和年間(公元326~334年)“分東河陽郡置西河郡治比蘇縣,宋齊因之”。南北朝梁末(公元557年)廢除比蘇縣。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蘇地屬尹州。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冊封皮羅閣爲雲南王,建立洱海地區蒙氏政權。南詔時期,雲龍瀾滄江以東地區屬劍川節度,以西地區屬永昌節度。宋朝時期(公元937~1253年)以“白蠻”爲主體的封建領主政權(大理)時期,雲龍屬大理,名“雲龍賧”。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雲龍甸軍民總管府,隸金齒宣慰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設五井鹽課提舉司,諾鹽井鹽課司,山井鹽井鹽課司,師井鹽課司,大井鹽井鹽課司,順蕩鹽井鹽課司。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雲龍土酋段保“從徵有功”,授雲龍土知州,屬大理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凡屬交通要道的地點,都設巡檢司,雲龍設順蕩井、上五井、師井、箭桿場、十二關等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臨元、瀾滄、金騰、曲靖四兵備道”,雲龍屬瀾滄兵備道,爲雲龍州。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段嘉鳳“自號新主”,以何天恩爲都督,喇獵爲總管,爭奪土司的繼承權,自潛澗入趕馬撒,出松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敗歸守江口”。“沫國公渝浪穹縣徐司明,率各土司徵之,遂平”。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改知州爲流官。箭桿場、師井、諾鄧井、上五井、十二關、順蕩井由浪穹縣劃歸雲龍州。明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周憲章在三七建城,“始於壬戌,落成於甲子”。城周圍長四百六十丈,城牆厚四尺,有東南北三道城門。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雲龍縣第一部方誌雍正《雲龍州志》刊刻本問世,修築了寶豐至石門、關坪、雲浪分疆之間的道路。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州牧黎民藩籌辦自治,六月設所開辦,兼設自治研究所,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維免扒、李福生、楊雙合、劉洪順等反對土司的壓迫,聚衆起義。民國以後,雲龍縣名稱沿用至今。
扁姓 堂號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再複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爲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爲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縣(今河南鄧縣)爲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雲龍縣:亦稱比蘇縣、雲龍州。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縣,名比蘇,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西部屬國都尉所領六縣,設立永昌郡,比蘇縣屬永昌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設立南中七郡,統屬於牀降都督管轄,比蘇縣仍屬永昌郡。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爲寧州”,比蘇縣屬寧州。東晉成和年間(公元326~334年)“分東河陽郡置西河郡治比蘇縣,宋齊因之”。南北朝梁末(公元557年)廢除比蘇縣。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蘇地屬尹州。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冊封皮羅閣爲雲南王,建立洱海地區蒙氏政權。南詔時期,雲龍瀾滄江以東地區屬劍川節度,以西地區屬永昌節度。宋朝時期(公元937~1253年)以“白蠻”爲主體的封建領主政權(大理)時期,雲龍屬大理,名“雲龍賧”。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雲龍甸軍民總管府,隸金齒宣慰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設五井鹽課提舉司,諾鹽井鹽課司,山井鹽井鹽課司,師井鹽課司,大井鹽井鹽課司,順蕩鹽井鹽課司。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雲龍土酋段保“從徵有功”,授雲龍土知州,屬大理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凡屬交通要道的地點,都設巡檢司,雲龍設順蕩井、上五井、師井、箭桿場、十二關等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臨元、瀾滄、金騰、曲靖四兵備道”,雲龍屬瀾滄兵備道,爲雲龍州。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段嘉鳳“自號新主”,以何天恩爲都督,喇獵爲總管,爭奪土司的繼承權,自潛澗入趕馬撒,出松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敗歸守江口”。“沫國公渝浪穹縣徐司明,率各土司徵之,遂平”。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改知州爲流官。箭桿場、師井、諾鄧井、上五井、十二關、順蕩井由浪穹縣劃歸雲龍州。明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周憲章在三七建城,“始於壬戌,落成於甲子”。城周圍長四百六十丈,城牆厚四尺,有東南北三道城門。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雲龍縣第一部方誌雍正《雲龍州志》刊刻本問世,修築了寶豐至石門、關坪、雲浪分疆之間的道路。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州牧黎民藩籌辦自治,六月設所開辦,兼設自治研究所,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維免扒、李福生、楊雙合、劉洪順等反對土司的壓迫,聚衆起義。民國以後,雲龍縣名稱沿用至今。
扁姓 姓氏源流
壹、扁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湖北之老河口、雲南之瀘水等地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云:“扁鵲之後。望出渤海、南陽。”扁鵲,相傳爲黃帝時醫家;戰國時有著名良醫秦越人,時人亦以“扁鵲”尊稱之,其後或以扁爲氏。
貳、扁
《姓氏詞典》引《集韻》收載並注此音。一音biǎn,爲現行姓氏。
三、扁
扁姓分布:陝西城固、浙江餘姚、甘肅永昌等地均有此姓。
扁姓起源:相傳爲黃帝時名醫扁鵲之後。春秋時良醫扁鵲,姓秦名越人,渤海人,其醫術與黃帝時扁鵲相類,故稱扁鵲。
扁姓名人:
扁慶子。一曰子扁慶子,爲孫休之師。其曰子扁子,正如子列子之類。古者以子爲男通稱,故弟子稱師名,加子于姓氏之上。非以〔子扁〕爲姓,見《古今姓氏辨證》。
郡望:渤海、南陽。
扁姓 歷史名人
扁姓古代名人
扁蔑弟明朝(生卒年待考),傈僳族;扁村山寨下場人(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表村傈僳族鄉)。著名明朝時期傈僳族扁氏鼻祖之一。扁蔑弟是明朝嘉靖年間人,居住在扁村山寨,以山地耕作及守獵爲生。,據傳說,扁蔑弟的額頭上有一粒痣,因此民間說他有三隻眼。他身材魁梧,臂力過人,善弩射且智勇雙全,他快步如飛,有時在狩獵過程中憑跑步就能擒獲野獸。扁蔑弟性情耿直,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熱心公益,曾帶領傈僳族民衆探索和修築了通往瀘水地區各寨的道路,正因爲如此,他受到全族人的尊敬和愛戴,被擁爲傈僳族扁氏家族的統領。當地傳說,傈僳族原居於山寨,其中的扁氏是傈僳族中一個龐大的主體家族,主要進行以水稻種植爲主的農業生產。當時爲爭奪土地,經常扁氏家族與外族爭執,扁蔑弟便用巧計即將外族人驅走,又不傷人命,爲傈僳族人搶得了沿江的一快生息之地,時稱“扁村”。後扁蔑弟又率領族人遷回上場、下場、松坪等地。本書考證後認爲,實際上,傈僳族原居於雲龍縣中山區的山寨,主要分佈在上場、下場、松坪等地。在明朝政府首開先河的改土歸流運動中,由明朝的鹽課提舉司和雲龍段氏土知州強行遷徙其族至沘江邊,進行農業生產。由於江邊氣候炎熱、病疫流行,不適合習慣於高寒山區生活的傈僳族人生存,同時隨着明朝政府改土歸流運動的失敗,扁蔑弟毅然率族人返回山寨。此舉被當地土司默認,因此未加干涉,因而扁蔑弟成爲傈僳族人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扁蔑弟勞心勞力,率族人返回山寨後不久病逝,終年四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