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ai 即可
菜姓 菜氏 菜姓起源 菜姓名字 菜姓名人
菜姓

姓氏
拼音cài
人口約 2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133 位。
位於庭姓 之後,矢姓 之前。

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13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471
1995年1987年1982年49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菜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菜姓 即可

菜姓 起源

菜姓主要源自:子姓

菜姓菜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終菜氏部族,屬於以國名爲氏。商王朝時期,有一子姓終菜氏部族。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初期,在周公旦平定了武庚祿父發動的叛亂以後,把周武王的弟弟姬封分封到原來商朝的國都所在地,並把商朝的七個部族遺民劃歸他管理,史稱其爲“康叔”。因爲康叔剛勇志烈,適於管理那些很可能心懷不滿的商朝遺民,所以周公旦將其封於斯地以管轄商遺。康叔後來建立了衛國,其轄下的商朝七部遺民主要就是:終菜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

終菜氏一族的後裔子孫後來都成爲周王朝的子民,多以“終菜”爲複姓,再後逐漸省文簡改爲單姓菜氏、終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菜姓菜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期箕子朝鮮,屬於以職業名稱爲氏。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商王朝遺臣子胥餘,即箕子,率五千商族遺民東遷至遼東以及朝鮮半島,聯合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的居列城(今韓國晉州)有一支箕子的後裔,他們以蔬菜種植爲生,時人稱其爲菜氏,後世的高麗文爲야채或채씨。箕子朝鮮在西漢惠帝劉盈元年(公元前194年)被衛滿朝鮮滅亡之後,該支菜氏族人一部分內遷回祖國遼東、遼西地區,在宋朝初期再遷中原穎川之穎陽(今河南許昌長葛,非河南登封的穎陽鎮)一帶;另一部分仍舊留在朝鮮半島仁川一帶,今發展到一千一百二十來戶、約四千三百九十餘人。著名的北宋文學家、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的秦觀在《淮海集》中記述:穎陽有一位菜氏女子,十四歲結婚,結婚後才十六天丈夫就得病死了。菜女本想專心守寡,但她孃家人心疼她,要她再嫁,她沒辦法,只好又結了婚。但婚後不久,新丈夫又死了。菜女認爲這都是自己不貞的報應,便哭着對大家說:“身踐二庭,女子之辱也!”於是,她在第二個丈夫死後的第三天吞砒霜自盡了。

這位穎陽菜氏女子,大概就是箕子的後裔。有意思的是:這兩支菜氏同宗同源,卻一爲漢族,一爲韓族,世代相傳至今。

菜姓 分布

菜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在一千六百九十二位,以昌黎、潁川爲郡望。

今廣東省的清遠市、潮訕地區,山東省的煙臺市萊州市、青島市膠南市,四川省的遂寧市,天津市,臺灣省、韓國、日本等地,均有菜氏族人分佈。

菜姓 郡望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的。自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置遼東屬國,後改爲昌黎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西大淩河中下游及小淩河流域地區。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遼寧義縣)爲中心,在遼河以西設有昌黎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昌黎縣一帶。隋、唐兩朝在盧龍縣境內。大遼國時期置廣寧縣,爲營州治所。大金國時期爲昌黎縣。

穎川郡: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啓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今河南禹州三峯山東麓)。殷商時期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長葛),昆吾(今河南許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爲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戰國末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爲穎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西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河南許昌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今河南長葛老城)、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曹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爲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爲許昌縣。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許昌郡(今河南許昌張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爲平地,其地爲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河南長葛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河南長葛老城)。東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爲潁州。東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潁州爲鄭州,治移潁陰(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爲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鄭州爲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隋晁時期改許州爲潁川郡,轄十四縣,潁川(今河南禹州)、長葛、許昌、隱強(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潁川郡爲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許州爲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時期,許昌仍爲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明萬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鈞州改爲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爲均平府。清朝初期,許州、禹州屬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許州升爲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許州升爲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河南新密)、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爲許昌縣,改禹州爲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爲區,許昌爲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所鄭縣(今河南鄭州),鄢陵則直屬河南省。

菜姓 堂號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的。自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置遼東屬國,後改爲昌黎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西大淩河中下游及小淩河流域地區。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遼寧義縣)爲中心,在遼河以西設有昌黎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昌黎縣一帶。隋、唐兩朝在盧龍縣境內。大遼國時期置廣寧縣,爲營州治所。大金國時期爲昌黎縣。

穎川郡: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啓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今河南禹州三峯山東麓)。殷商時期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長葛),昆吾(今河南許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爲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戰國末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爲穎川郡,是因爲有一條河,名爲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西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河南許昌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今河南長葛老城)、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曹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爲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爲許昌縣。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許昌郡(今河南許昌張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爲平地,其地爲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河南長葛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河南長葛老城)。東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爲潁州。東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潁州爲鄭州,治移潁陰(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爲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鄭州爲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隋晁時期改許州爲潁川郡,轄十四縣,潁川(今河南禹州)、長葛、許昌、隱強(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潁川郡爲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許州爲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時期,許昌仍爲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明萬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鈞州改爲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爲均平府。清朝初期,許州、禹州屬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許州升爲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許州升爲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河南新密)、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爲許昌縣,改禹州爲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爲區,許昌爲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所鄭縣(今河南鄭州),鄢陵則直屬河南省。

菜姓 姓氏源流

壹、cài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尚義、圍場,天津之武清,山東之東平、平邑,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湖北之利川,河南之盧氏,安徽之貴池,雲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亦收載。

貳、

菜姓分布: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菜姓起源:①或以取義蔬菜爲氏。隋唐時敦煌地區已有此姓。亦見《內閣大庫現存清代漢文黃冊》、《新編千家姓》、《中國姓氏大全》。②回族姓。③或衍自蔡姓、蔡菜音同形似,但萊較蔡易寫,且更常見,於是人們以菜代蔡,遂成一姓。清以前姓氏書籍中均無此姓,而今分佈較廣,說明菜爲近代出現之新姓氏。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