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ji 即可
幾姓 幾氏 幾姓起源 幾姓名字 幾姓名人
幾姓

姓氏幾〔 幾 〕
拼音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1643 位。
位於因姓 之後,構姓 之前。

幾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64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幾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幾姓 即可

幾姓 起源

幾姓主要源自:子姓

幾姓幾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仲幾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史籍《左傳》中記載:魯襄公姬午四年(公元前569年),魯君“請屬部”,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齊人請鄰,宋人請膝”,均是請盟主確認部、邪、膝這些舊日諸侯成爲依從於某國的附庸。在周敬王姬匄十一年(宋景公子頭曼八年,晉定公姬午三年,公元前509年),宋國承擔了修築成周工程的任務,宋君讓大夫仲幾負責,仲幾便要讓膝國、薛國、鄖國等附屬於宋國的小國代替本國承擔修築勞作,薛國宰相對仲幾爭辯說:“宋爲無道,絕我小國於周,以我適楚,故我常從宋……若復舊職,將承王官,何故以役諸侯?”表達了那些附庸小國、弱國憤怒而無奈的心態。由於大家都磨洋工,拖延了成周的建設工程,負責監督工程實施的晉定公便鐵面無私,不顧仲幾的大夫地位,將其抓了起來,押送到周朝京師去面見周敬王議罪。在史籍《穀梁書》中記載:周敬王十一年三月,“晉人執宋仲幾於京師。晉執人於尊者之側,而不以歸京師,故但言其執,不書所歸。徐邈曰:案傳定元年不書正月,言‘定無正也’。然則改元即位在於此年,故不可以不書王。書王,必有月以承之,故因其執月以表年首爾,不以謹仲幾也。”讚揚了晉定公在處置此事方面所表現出的大義。

在仲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者,稱幾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幾氏正宗。幾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幾爲得姓始祖。

幾姓幾姓起源二

源於焦僥國,出自《山海經》傳記焦僥之國,屬於以國人體態爲姓。據史籍《山海經》的記載:在崑崙山的東面,有個焦僥國,此國與傳說中的周饒國一樣,國人都身材矮小,只有三尺高,但其國人非常講究禮節,戴帽子、繫腰帶都整齊考究。實際上,“焦僥”、“周饒”,都是“侏儒”之音轉,侏儒,就是身材短小的人,則焦僥國即周饒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小人國”。

在古漢語中,“幾”就有“微”、“殆”之意,稱焦僥國人爲幾姓,即是說其人身材微小。

幾姓幾姓起源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俟幾氏部族,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爲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以後,即開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遷者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還在改姓令詔中說:“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爲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俟幾氏改爲幾氏。

幾姓幾姓起源四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岡志》,是北京牛街志書。因牛街地區舊稱“岡兒上”,故名。《岡志》約成書於清乾隆初年。作者爲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侍值乾清宮”的佚名穆斯林,一說即書中所提到的“趙公士英”,全一冊。記述了康熙時期(公元1662~1722年)人物、事件詳盡具體,是此書的主要特色。內容豐富翔實,文字樸實生動。目錄:圖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勝、風俗、寺宇、街巷、人物、儒林、隱逸、名師、靈徵、武勇、技巧、烈女、教禮儀、災異、食物、雜誌。作爲北京牛街回民聚居區形成與發展史的首次記錄,《岡志》開編撰北京街道志及地區回族志之先河,對瞭解明清之際回族穆斯林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宗教禮儀與習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風俗”、“名師”、“教禮議”、“馬永和摘誤”、“舍公談性理”及康熙三十三年奸細案等節,對研究當時北京伊斯蘭教的歷史、教派、經堂教育及牛街禮拜寺的掌教、建築等情況,具有重要資料價值,填補了正史之空白。《岡志》原本已佚,今存兩種內容均不完整的手抄本:一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農曆2月5日燕山沈風儀抄錄本,五十七頁,毛筆工楷,有硃筆圈讀痕跡和批註,原藏張次溪、張叔文家。二是1955年7月8日,哈吉·易卜拉欣·劉仲泉依據古紹宸家藏殘本抄錄並補志,名曰《北京牛街岡上禮拜寺志(草稿)》,簡稱《岡上志》,有劉氏序言、眉批、補充續寫的部分人物誌及尹伯清的某些批註意見。原件亦佚,其轉錄本現存北京圖書館地方文獻部。1990年4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上述兩種手抄本的合編註釋本《北京牛街街志書——岡志》,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劉東聲、劉盛林註釋。

回族幾氏是一個稀少的姓氏,該姓氏只見於清朝乾隆初年編寫的《岡志》中。

幾姓幾姓起源五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關防機構官吏譏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譏人,就是伺察,是兩週時期王室京畿關防、以及各諸侯國城池、軍鎮要塞的關執,是一種檢查出入境人員的稽查式官吏,在周王室稱“伺察”,在各姬姓諸侯國稱“呵察”,在其他諸侯國則稱“譏人”,兼管抽取入境賦稅,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王制》中記載:“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注:譏,呵察也,通作幾。”在《周禮·地官·司關》中還記載:“國兇札,則無關門之徵,猶幾。注:猶幾,謂無租稅,猶苛察,不令奸人出入。”

在譏人、伺察、呵察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譏人氏、幾人氏、伺察氏、呵察氏,後有省文簡改爲單姓幾氏、譏氏、伺氏、察氏、呵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幾姓 分布

幾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睢陽、洛陽爲郡望。

幾姓 郡望

睢陽郡:本爲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爲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爲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爲梁郡。唐朝時期改爲睢陽郡。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爲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爲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爲東都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爲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裏,“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爲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爲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爲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爲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爲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爲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爲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爲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爲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爲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爲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爲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爲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爲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幾姓 堂號

睢陽郡:本爲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爲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爲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爲梁郡。唐朝時期改爲睢陽郡。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爲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爲“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爲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爲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爲東都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爲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裏,“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爲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爲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爲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爲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爲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爲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爲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爲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爲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爲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爲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爲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爲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爲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爲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爲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幾姓 姓氏源流

壹、(幾)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湖北之武漢、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雲:“宋大夫仲幾之後,以王父字爲氏。”(2)《姓氏考略》據《山海經·大荒南經》雲:“有小人名曰焦饒之國,幾姓。”(3)其據《魏書·官氏志》注云:“後魏俟幾氏改爲幾氏。”

貳、(幾)

《姓氏詞典》、《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俱予收載並注此音。或音jī。詳見“幾(幾)”(jī)條。

三、

幾姓起源:見《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肆、(幾)

幾姓分布:四川成都、湖北武漢等地均有此姓。

幾姓起源:①系自子姓。宋大夫仲幾,字子然,其後以名爲氏,見《風俗通》。②北魏改俟幾氏爲幾氏。

幾姓名人:

幾瑟、戰國時韓大夫。

郡望:睢陽。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