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尢
拼音yóu、wāng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307 位。
位於恰姓 之後,溪姓 之前。
尢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0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尢姓 起源
尢姓(通“尤”),中國姓氏,源於福建沈姓,後避亂改姓尢,另有一說源於尤姓。
尢姓 分布
清時江蘇南通多此姓。今山西太原、河南武陟、上海、廣東惠陽等地均有此姓。
尢姓 姓氏源流
壹、尢
罕見姓氏。《姓氏詞典》引《太平圖話姓氏綜》注云:“系尤姓分族。宋有尢袤;近代有孫中山護法軍政府顧問尢例。”一音wāng,亦爲姓。
貳、尢
《姓氏詞典》引《中國姓氏彙編》收載並注此音。一音yóu,亦姓。
三、尢
尢姓分布:清時江蘇通州有此姓。今仍有此姓。
尢姓起源:閩人沈氏爲避閩王審知諱,去水爲尢。尢爲尤的古體字,或系尤氏所改。見《萬姓統譜》。
尢姓名人:
尢列,字少紈,廣東順德縣北水鄉人,清末從孫中山革命。
尢姓 歷史名人
尢姓古代名人
尢列(1866年—1936年),字令季,別字少紈,號小園,又號吳興季子,晚號鉢華道人。1866年生於廣東順德縣北水鄉新基坊。十七歲時在上海蔘加洪門,二十二歲入廣州算學館,結識孫中山、鄭士良,常與孫中山、楊鶴齡、陳少白等暢談革命,時人稱之爲“四大寇”。1895年在香港參與組織興中會,名曰“幹亨行”。曾先後參加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的籌劃工作。1900年赴日本,被選爲中和堂會長。次年赴南洋,於各地組織中和堂分會,以聯絡華僑中工人與小商販,並在新加坡創辦《圖南日報》,宣傳革命思想。至同盟會成立,中和堂遂歸於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反對袁世凱稱帝,並組織救世軍進行討袁活動。1921年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府顧問。後脫離政界,南返香港,居香港設皇覺書院講學。以教授蒙童爲生。1936年9月扶病入京,面陳救國方略。不久病逝於南京,著有《四書章句易解》、《四書新案》等。
尢智表(1901-?),江蘇蘇州北橋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兄弟三人,智錶行三。他五歲時嫡母逝世,七歲時父親復死。以後數年間,兩個嫂嫂也相繼病故,家中接連做佛事,誦經唸咒,使他心靈蒙上生離死別的影子。 他十二歲進入蘇州第四高等小學讀書,那時是民國初年,狄楚青創辦的《佛學叢報》在上海發行,蘇州書店中也有出售。智表覺得喜歡,買了回去看,對佛教產生良好的印象。十五歲時到上海,先考取復旦大學,放棄未讀,後又考取交通部上海南洋工業專門學校。南洋工專的前身是南洋公學,後身是交通大學。那時校長是唐文治,以提倡國學著名,故那時在校學生都以國文見長。智表十七歲時,獲得全校國文競賽第一名的金牌獎。十九歲升入大學部電機科,二十三歲畢業。 他畢業時,適商務印書館招考編譯員,智表考取,擔任翻譯百科全書中有關工程及科學的文字,每天譯稿二、三千字。編譯所所長王雲五,頗欣賞智表的文筆,在智表服務月餘後,就給他加薪二十元,又介紹他擔任家庭補習教師。同時,交通部派他到吳淞無線電臺當練習工程師,而電臺中人多事少,練習工程師只是掛名領薪,所以他仍在商務印書館工作。 他在商務任職前後六年,每天除譯完公家應譯的文字外,下班回家也從事譯述,所以那幾年他曾在商務出版了《西洋科學史》、《科學叢談》、《科學與人生》、《直流電機》、《交流電機》、《電機設計》等書。 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軍中的無線電報務員需要量很大。智表在上海以數百元的資金,辦了一所無線電速成學校,辦了一半,賺了一萬多元。他以這筆錢作爲留學的學費,到美國進入哈佛大學讀無線電學科。 智表大約在民國二十一、二年(一九三二、三年)回國,到杭州的中央航空學校擔任無線電教官,同時兼任浙江大學教授。這時他已信佛多年,曾到杭州功德林參謁途經杭州的圓瑛法師。圓瑛法師給他講解「楞嚴要旨」,和《金剛經》中三諦三觀的道理,前後爲他講了數小時之久。 在浙大兼課一年,因航校工作太忙而辭職。他在航校,專事設計飛機與飛機間、飛機與地面間、地面與地面間的無線電通訊。後來,他改任通訊所所長,除研究工作外,又訓練各種無線電人才。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春天,調任南昌空軍第三軍區司令部的第四科長,未幾中日戰爭爆發,智表一家人也開始了戰時的流浪生活,隨機關撤退到成都,這時他又調任中央機械學校高級教官。 他在成都住了兩年,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改就交通部訓練所任職。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年),辭去公職,自己經營工業,到抗日勝利爲止,數年之間,業務十分發達,收益很是豐厚。最後因用人不當,遭受不少損失。 抗戰勝利後,他應友人之請,到湖北省政府擔任專門委員。後來,又兼任開發神農架森林籌備處主任。籌備處成立後,他的工作日漸忙碌。曾兩次坐軍用機到巴東縣屬的神農架山上空,偵察森林分佈的狀況;後來又帶了一個測量隊 江而上,實地勘測神農架森林實際情形。回到武漢後,根據勘測結果,做了一分周密詳盡的計畫書。湖北省政府和省議會都很支持這個計畫,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初就撥下開發經費。他立即以最迅速的方法,招募人員,購置器材,到巴東神農架山進行各種工程。工程進行得很順利,八月間湖北省主席萬耀煌特地電令嘉獎。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他在工作上遭遇到很多困擾。首先是工程處的一個職員押解公款進山,帶有手槍,誤把另一個職員打死。不到一個月,復有一職員在巴東暴斃,因此流言蜚語傳到省裏,甚至說他主使殺人。接著工程處有一個木排由巴東放漢口,途遇劫匪,木排擱淺在灘上,因而到不了漢口,省中某大員竟懷疑根本沒有木排放下來,一切都是騙局。這使智表啼笑皆非,心中沮喪。他惟有在佛前拈香默禱,虔誠懺悔,終日唸誦觀世音菩薩,以期默佑。未幾,木排到達漢口,使他在公事上有了交待,而犯誤殺人罪的那個職員也被判刑六個月,易科罰款。關於智表主使之說,根本不能成立。那個暴卒的職員,家屬也認爲並無其他枝節,這才解除智表的諸種困擾。 這一年,大局繼續惡化,未幾湖北省政府改組,開發神農架山森林的計畫完全推翻,森林開發處也奉命結束。因爲在大局紛亂期間,開發處結束,既不發員工資遣費用,也不派員接收,他在萬分困難之下,一一辦清了公文手續,然後返回蘇州故鄉。 回到蘇州鄉下,父老故舊,死的死,離的離,可說是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他乃在城內租屋而居,在家中佈置起佛堂,誦經唸佛。可惜對他十分賞識與投契的王季同小徐居士,已在他返回故鄉前幾個月逝世了。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初,他曾因事到上海。在上海他拜訪了範古農和陳海量居士,並參觀佛教青年會,應青年會諸居士之請,在會中作了一次演講。接著,青年會理事長方子藩居士,又堅約他到廣播電臺播講「佛法與科學」。播講數次,講完又回到蘇州。 一九五零年以後,他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尢敦立(1937-),原鎮江民革前主委、鎮江市政協副主席。1937年出生在上海。祖父在清朝做官,國學功底深厚;父親尢志邁是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之一,從康乃爾大學學成歸國後,致力於實業救國,成爲成功的實業家,與黃炎培、沙千里等人過從甚密;姨父是民盟中央主席沈鈞儒先生,新中國首任最高法院院長,是政學兩棲的傑出人物。尢敦立擁有結構設計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併成爲鎮江市第一批國務院津貼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