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娥
拼音é、yǐ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982 位。
位於現姓 之後,功姓 之前。
娥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982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娥姓 起源
娥姓娥姓起源一
源於西陵氏,出自遠古少昊帝之母星娥,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星娥,亦稱皇娥,是傳說中遠古少昊帝之母,姓西陵氏,叫女節,號嫘祖。少昊,是父系社會中期的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古代文獻對其記載多種多樣,就名字而言,又稱少皓、少皞、少皋,還稱朱宣、白帝、金天氏、窮桑氏等。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則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他還在《索隱》中解釋:“玄囂青陽是爲少昊,繼黃帝立者。在西晉史學家皇甫謐撰著的《帝王世紀》中記載:“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在史籍《尚書·正義》中記載:“少昊金天氏,名摯,字青陽,一曰玄囂,已姓,黃帝之子,母曰女節,以金德王,五帝之最先。”在史籍《帝王世紀》、《春秋元命苞》、《初學記》等史書中皆稱:“少昊母曰‘女節’,見大星上流華渚,感生少昊,因稱‘星娥’”。
在古典籍的記述得較爲離奇的是《拾遺記》,其中說:“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時有神童,容貌絕俗,稱爲白帝子,即太白之星,降於桑際,與皇娥嬉戲,及皇娥生少昊,號曰窮桑子。”這個傳說講的是:少昊的母親皇娥原是天上的織女,疲倦時常常輕搖木筏到銀河裏倘佯,當她來到窮桑(西海之濱,今山東曲阜)的滄茫之浦時,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的神童,自稱爲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這位太白星化身的英俊少年來到窮桑與皇娥相遇,二人彼此一見鍾情,常在一起遊戲玩耍,樂而忘歸。經過一段浪漫的戀愛後,皇娥便懷孕,後來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摯。爲了紀念二人在窮桑相遇之緣,因此又稱摯爲窮桑氏。司馬遷在編撰《史記·五帝本紀》時,並沒有將少昊列入五帝之中,但他卻在《史記·曆書》中明確指出:“少昊氏之衰也……顓頊受之……”此語引自史籍《國語·楚語》,意指顓頊是繼少昊而立的。
在文獻《兗州府志·帝跡志》中記載:“少昊金天氏,姓已名摯,黃帝之子玄囂也,母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渚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居江水,邑於窮桑,故曰窮桑氏,國於青陽,亦曰青陽氏,有聖德,以金德王天下,故曰金天氏,其立也,鳳鳥適至,故以鳥紀官。”有關少昊以鳥紀官的傳說,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說:“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昊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得也;青鳥氏,司啓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鴠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冠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爲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爲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以能遠紀,及紀於近。爲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從這段記載來看,少昊時期是史前鳥圖騰崇拜最盛的時期,鳥崇拜與東方尚日民族崇拜太陽是一致的。東方尚日民族認爲:太陽上面有一隻三足神鳥,又稱踆鳥、金烏、赤烏、陽烏、三足鳥、烏鴉、金酉、卯昂等,太陽的升起到降落,是由三足神鳥馱着太陽由東而西飛過去的。考古資料表明,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文化時期中的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在晚期轉向龍山文化,那就是少昊族羣興盛時期創造的,其間還有顓頊和帝嚳。在黃帝逐鹿中原以後,黃帝氏族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中原一帶,而原大庭氏之都的東方則由黃帝之子玄囂也就是少昊主持。據史籍《史記·帝王本紀》記載:“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在史籍《山海經·大荒東經》中也說:“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郝懿行注云:“此言少昊孺養帝顓於此,以琴瑟爲戲弄之具,而留遺於此也……少昊即顓頊之世父,顓頊是其猶子,世父就國,猶子隨侍,眷彼幼童,娛以琴瑟,蒙養攸基,此事理之平,無足異者。”另外,從史籍《被學記》的記載“顓頊二十登帝位,承少昊今官之政,以水德寶曆矣”以及史籍《呂氏春秋》中所述“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窮桑,及登爲帝”等來看,傳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按史籍《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顓頊爲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則少昊應爲顓瑞的叔父。按《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述,帝嚳高辛就是玄囂的孫子,由此可以看出黃帝→少昊→顓頊→帝嚳……的先後承襲關係。在史籍《山海經》的神話傳說中記載了少昊的後代,除孺養顓頊外,令還有三個人:①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述一人:“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②在《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述一人:“有緡淵,少昊生倍伐,倍伐降處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③在《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述一人:“少昊生般,般是始爲弓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神話中記載了句芒、蓐收、窮奇等都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設工正、農正,分別管理作坊和農業生產;正度量,觀天象,定曆法,發明樂器等等。特別是少昊將父系氏族社會推向盛世,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狀態。在少昊時期,隨着父系氏族社會的發展和興盛,大批的東方尚日民族向中原各地遷徙,促進了黃河中下游地區龍山文化的大力發展,爲華夏文明奠定了基礎。相傳,少昊在位有八十四年,壽百歲而崩,葬於雲陽(今山東曲阜)。今曲阜仍保存有比完整的少昊陵墓,其墓呈方形石砌,號稱中國的金字塔。少昊被以後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們尊爲“先祖神帝”。
如此偉大的人類始祖,其母親星娥功巨無沒,在少昊帝的後裔子孫中,上古時期即有以先祖母名字爲姓氏者,“皇”爲後諱,但以“娥”爲姓氏,當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娥姓娥姓起源二
源於尹祁,出自遠古堯帝的女兒,屬於以歷史事件信仰爲氏。據史籍《史記》記載:“娥皇,堯女舜妻。”
傳說,娥皇、女英,相傳是堯的兩個女兒,同嫁給虞舜爲妃。後舜帝出巡時死於蒼梧之野,她二人奔喪到南方,投湘水而死。世人靜養她們,有以其名字爲姓氏者,稱娥皇氏、女英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娥氏、英氏。
娥姓娥姓起源三
源於神話,出自上古羿妻嫦娥,屬於以歷史事件信仰爲氏。據史籍《後漢·天文志》記載:“嫦娥竊羿不死藥,奔月,及之,爲蟾蜍。”嫦娥,本名姮娥,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西漢時期,爲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故而被改稱爲嫦娥。“嫦娥奔月”是歷史悠久的民間神話傳說。但嫦娥是怎樣、爲何奔月的,傳說版本太多,但大致是:羿和嫦娥都是堯帝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掛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枯乾,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爲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裏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人間的災難驚動了上天,天帝常俊命令神箭手羿下到人間,協助堯帝除人民的苦難。羿持着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帶着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之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摘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爲堯帝認爲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著名的“羿射九日”的故事。羿的豐功偉績成爲人間的大英雄,受到了九州人民的稱讚和敬仰,但卻因此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裏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羿打獵爲生。據民間百姓的傳說是:羿後來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西王母,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仙藥,服下此藥後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羿捨不得離開妻子嫦娥,便將仙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羿的徒弟蓬蒙看到了。幾天後,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羿率衆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利劍闖入內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在危急之時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一吞下藥,身子頓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心裏牽掛着丈夫,便一直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
據《淮南子》的記載是:因此,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裏去求來了兩顆長生不死之藥,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但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喫了本屬於二人的兩顆長生不死藥,結果身不由己地奔向月亮。
據《天問》的記載是:羿後來對嫦娥不忠,與河伯的老婆通昧,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嫦娥一怒之下吞掉本屬於二人的兩顆長生不死藥,結果身不由己地飛上月亮。不論嫦娥是怎樣飛昇奔月的,奔月以後,被天帝罰在月亮上砍桂樹的吳剛,伐了一根小樹枝給她蓋了廣寒宮,還找了一隻小白兔陪伴她。然而面對冷寂、淒涼的月亮,孤獨的嫦娥很快就後悔之極,她時時想起丈夫和人世間的溫情,但卻再也無法回到人間與丈夫羿相見了。人間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人們紀念嫦娥,有以其名字爲姓氏者,稱嫦娥氏,後演化稱嫦氏、娥氏。
注:
射下九日的是羿,而非夏王朝的羿,爲了區別兩個羿,人們將夏羿稱作后羿。因此,絕不可稱射日之神爲“后羿”。
娥姓娥姓起源四
源於神話,出自上古時期大力神誇娥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該支娥氏出自“愚公移山”。在典籍《列子·湯問篇》中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愚公移山”。相傳,誇娥氏的兩個兒子幫助愚公搬掉了太行、王屋兩座大山之後,天帝又吩咐他倆說:“你們看,民間百姓苦於乾旱,東越寶地,卻五穀不豐,朕令你倆再下凡去,把那塊寶地全部翻耕,以供人們種值。”二人不敢違犯命令,說道:“前不久仙牛私自下凡跌掉了門牙,如今傷還沒好,我們沒有牛如何耕田?”天帝說:“朕派兩匹神馬任你們使喚就是了。”於是,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聽從玉旨,戴上涼帽,趕着二匹神馬走了。兄弟倆到了人間東越之地(今江、浙一帶),揀了個高地給神馬穿了鼻子,栓上牛繩,套上一張犁就耕了起來,餓了往嘴裏塞把炒米,渴了就捧來田水喝一口,困了就靠着神馬打個瞌睡,幾日工夫就把東越的大部分田地翻了起來。正當兄弟倆趕着神馬朝舟山方向犁地而來的時候,東海龍王帶着一班隨從氣勢洶洶地攔住了馬頭說:“你們怎麼翻耕到我的境界來了?”兩兄弟一呆,各人摘下頭上的涼帽,放在地上,向海龍王拱拱手道:“老龍王,我倆奉天帝之命來這裏耕作,只知道把這一塊陸地全部翻耕一遍。再說,你說這是你的境界,不知有什麼憑證?“這個……”龍王一時爲難起來。原來龍王早想擴大水域,得知兄弟使倆要到這裏耕田的消息更急了。兄弟倆向他要憑證,他根本拿不出來,只好把臉一沉,喝道:“我堂堂龍王,怎會誑你?快住手吧!”兄弟倆說:“你如果沒有政府頒發的土地證,我倆在玉帝面前可交不了賬,還是讓我們耕吧!”龍王急了,大喝:“不許耕!”兄弟倆是倔脾氣,見龍王不講道理,就把腳一跺說:“一定要耕!”接着扶起犁,向神馬吆喝一聲,就要動步。龍王怒氣衝衝,將廣袖一拂,剎那間,山動地搖,大塊大塊的陸地坍陷了,東海大浪洶湧地漫了過來。兄弟倆一見不好,連忙躍上雲端,慌忙中遺留在地裏的二頂涼帽變成了兩個孤島——後人叫它們爲大帽山島和小帽山島;來不及拉上天的二匹神馬被大水衝得仰天倒下,這就是現在的仰島;而高高翹起的馬前蹄成了現在的沿亭(前蹄)村;露出水面的二隻馬頭成了現在的裏、外神馬島;從馬背上掉下來的牛軛深陷入地成了現今的牛軛港;曾給神馬穿鼻子、套繩索的高地成了現今的穿鼻島;連當時剛翻過的土地上低着脖子喫蚯蚓的幾隻白鴨,也來不及逃走,也被海水淹沒,直到現在退潮時,那兒有幾隻白鴨的腳蹼仍高高地翹着呢。這樣一坍,神仙們倒沒什麼要緊,卻是害苦了百姓,不知有多少的人被捲進海底喪了性命,據說,只逃出了葛孝子母子倆人。
誇娥氏兩個兒子看到人間這副慘景,又氣又恨,也管不了耕田,闖進南天門向玉帝告狀。玉帝召來龍王問:“你坍地淹田,是什麼用心?”龍王回答道:“這不是臣故意坑害百姓,實因東部一帶人心不正,風氣敗壞,去年蟠桃會上,臣已向萬歲奏了一本,要聖上嚴加懲罰。當時聖意叫臣見機行事,還派呂純陽下凡察訪,現今,限時己到,臣才坍地淹水,望聖上開恩。”玉帝聽這麼一說,也記起有這麼回事,回頭看看誇娥代這兩個兒子都氣鼓鼓的樣子,就順水推舟地吩咐龍王道:“既然如此,也就罷了。但你回東海之後,要做兩件事:一是多繁衍水族,讓百姓捕撈以食,贖你傷害許多生靈之過,二是處處水面都要象犁過的土地一樣,起起伏伏,以了誇娥氏二子未完之業。你可辦得到?”“好辦好辦!”龍王笑呵呵地答應了。據說,從此海中的水族捉不完、打不光,海面波濤象剛犁過的田一樣,就是這麼留下來的。而被兄弟倆翻耕過的土地,成爲今天的寧紹平原,富賈天下至今。
在誇娥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誇娥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誇氏、娥氏者,其後立志要追趕太陽,但趕上太陽後卻熱得焦渴難耐,於是飲盡黃河、渭河之水仍被渴死的夸父,就是他們的後裔。
娥姓娥姓起源五
源於嬴姓,出自秦穆公之女弄玉,屬於以先祖稱號爲氏。秦娥,就是秦國女子嬴弄玉。傳說秦娥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兒,喜愛吹蕭,後來嫁給仙人蕭史。蕭史,說中春秋時期人物。漢朝學者劉向在《列仙傳·蕭史》中記載:“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
後人爲紀念秦娥,遂以其稱號爲姓氏,稱娥氏,以鹹陽郡爲望。
娥姓娥姓起源六
源於婉姓,出自商末周初古琊國,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婉姓,是姒姓的一個分支,與大禹同宗同源,建有婉姓部落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的商部落契之孫相土(商湯第十一世祖)率領商部落定居於相山腳下,組成氏族方國,並聚落城邑,古名相國,國都相邑(今安徽淮北),邑之主山名曰相山。當時在古徐州(今山東臨沂)一帶有個古琊國,爲上古婉姓國,首君名叫婉娥。古婉國世代與古相國聯姻。古相國傳到商湯,滅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古婉國受封爲侯,建古姑幕侯國。殷商王朝後被周武王所滅,周武王滅商後,在古姑幕侯國故地建姬姓郯國,郯國很小,後被莒國吞併。
商王朝滅亡後,在婉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世稱娥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望出琅琊郡。
娥姓娥姓起源七
源於傳說,出自戰國時期韓國歌女韓娥,屬於以歷史事件爲氏。據史籍《博物志》記載:“韓娥之齊,粥歌假食,既去,餘響繞梁三日。”
戰國時期,韓國有位歌伎韓娥,要到位於東方的齊國去,不想後來斷了錢糧,生活艱難。爲了度過這一難關,她在齊國都城(今山東淄博臨淄)西邊的雍門口賣唱,以換取食物。韓娥的歌聲圓潤婉轉,神態悽美動人,以至於在她離開了雍門以後,那美妙絕倫的餘音還彷彿在城門的樑柱之間繚繞,竟至三日不絕於耳,感動了無數路人。凡是聆聽過韓娥歌唱的人,都沉浸在她的歌聲之中,好像她並沒有離開一樣。人們不知道她姓什麼,只知道她是從韓國來的,因此稱呼她爲“韓娥”。傳說,當時韓娥傷心至極,禁不住痛哭不已。她那哭聲瀰漫開去,竟使得方圓一里之內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爲之動容,大家淚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難過得三天喫不下飯。韓娥離開後,人們急忙分頭去追趕她,將她請回來再爲大家縱情高歌一曲。韓娥應大家的要求,便高歌一首,又引得方圓一里之內的老人和小孩個個歡呼雀躍,鼓掌助興,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歡樂之中,將以往的許多悲苦都一掃而光。爲了感謝韓娥給大家帶來的感人歌聲,大家紛紛送給韓娥許多財物和禮品,使她滿載而歸。此事在典籍《列子·湯問》中有記載,千古成語“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即出於此。
爲紀念這位韓蛾,齊國人中有以她的稱號位姓氏者,稱娥氏,望出琅琊郡。
娥姓娥姓起源八
源於姬姓,出自東漢時期孝女曹娥,屬於以精神信仰爲氏。曹娥,公元130~143年,浙江紹興上虞皁湖鄉曹家堡人。其父曹盱,爲東漢時期當地巫祝,據傳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順帝劉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農曆4月18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爲水所淹,不得其屍。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農曆5月5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着父親的屍體一起漂出江面。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漢桓帝劉志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令度尚改葬曹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一說曹娥碑爲晉朝時期長沙王義所書)。後來左中郎將蔡邕尋訪到此,已值暮夜,他手摸其文而讀,之後題八字於墓碑背面:“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意即“絕妙好辭”)曹娥廟建於東漢年間,此後幾度毀壞,幾度重建。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1985年重修開放,被譽爲“江南第一廟”。東漢時期著名的曹娥碑早已失毀,今存宋碑,是宋朝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書法大家蔡卞摹拓本重書。時人尊敬孝道,有將農曆5月5日“端午節”出生的孩子以曹娥名字爲姓氏者,稱娥氏。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的娥氏,據說其先祖姓氏即如此而得,原也姓曹,今已傳九十餘代。
注:
今許多人認爲娥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人娥清,非也,“娥清”乃是魏收之筆誤,應爲“蛾清”。北魏平東將軍蛾清是代北羌人,源出隴西古羌族蛾遮塞部。自漢至唐,中國西北地區以“蛾”爲稱的民族僅西羌蛾遮塞部一個,而並無以“娥”爲稱之民族或個人。
另外,在娥氏的諸多傳說淵源中,僅上舉第六、第七、第八個淵源有所實證,其他的均有待進一步考證。
娥姓 郡望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代,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末,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市)。三國魏時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庚寅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辛丑復置,1968年戊申改爲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娥姓 堂號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裏作爲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爲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爲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爲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爲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着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代,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爲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末,被項羽分爲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裏(今陝西興平市)。三國魏時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裏)、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庚寅合併爲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辛丑復置,1968年戊申改爲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爲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爲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娥姓 姓氏源流
壹、娥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圍場,山西之太原、呂梁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帝系譜》雲:“娥陵氏,女媧臣,制都良管,娥姓當爲其後。”(2)又云:“舜妃娥皇后有此(娥)姓。”(3)又云:“後魏代郡有娥氏,以侯莫陳部有太娥谷,以地爲氏。”代郡,當在山西外長城以南之大同、左雲一帶。
貳、娥
罕見姓氏。《中文大字典》有載,其注“娥”之É條引《萬姓統譜》雲:“娥,見《姓苑》,又音‘螘’(按:螘,即‘蟻’之異體字,音yǐ),堯妻舜以娥皇,後有此姓。”詳見“娥”(é)條。
三、娥
娥姓分布:浙江開化、蕭山、江山、河南林縣、江西廣豐等地均有此姓。
娥姓起源:①娥陵氏,女媧之臣,制都良管(樂器名),見《帝系譜》。娥姓當爲其後。②古誇娥氏之後。③舜妃皇娥,其後有娥氏。④源自鮮卑,分自拓跋氏,因事被黜,以名爲氏。一說,北魏代郡娥氏,當出侯莫陳部之太娥谷,以地名爲氏。
娥姓名人:
娥清,北魏時代北人,平東將軍。娥喬,明時福建閩清人,永樂貢士,任知縣。
郡望:東平。
變化:一作鵝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