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fei 即可
奜姓 奜氏 奜姓起源 奜姓名字 奜姓名人
奜姓

姓氏
拼音fēi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3467 位。
位於璠姓 之後,棼姓 之前。

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46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奜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奜姓 即可

奜姓 起源

奜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

奜姓奜姓起源一

源於嬴姓,出自古帝少典氏之後裔,屬於以爲居邑名稱氏。西周中期,有位叫非子的功臣,被周孝王姬闢方(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待考)封於秦地,史稱“秦非子”,是秦國的始祖。在秦非子的後代中,有一個人又被封爲小諸侯的侯爵,並同時受賜在斐鄉(今山西聞喜裴城),史稱裴鄉侯。古代春秋時期,“斐”、“奜”、“裴”三字通義通用,是有文采、在文學造詣上形象非常高大的意思,是古人廣泛尊敬的形象;例如在典籍《易·革》中記載:“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其文斐也。”指象幼豹長大後退換毛皮後豹紋發生顯著的變化,描寫其然後疏朗煥散,其毛光澤有文采,是爲君子樣。但“奜”字還獨指一種傳說中的古獸,亦僞稱“猆”,似獒,有角,體形巨大,擅長搏擊,後世人將兇猛的將士稱作“奜將”。

裴鄉侯的子孫後代大多爲裴氏,但也分衍有斐氏,亦稱奜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奜姓奜姓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後,屬於以爲居邑名稱氏。據史書記載:少典氏第五十二代、黃帝軒轅氏第四十一代:泰仲既封於襄,少子康於夏陽,爲梁伯,其後第六世陵遷於解邑(臨晉,今山西大荔解城),史稱“解君”。在解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一個王室貴族,到了春秋時期,被晉國君主再次分封到裴中(今陝西岐縣)做官,這位貴族後被世人稱爲“裴君”,衍生了一支姬姓裴氏。在裴君的後代中有一個人叫奜豹。關於奜豹早年的身世,史籍無載,只知道他是個“著于丹書”的奴隸,是因爲曾因犯了罪而被罰作身份低賤的奴隸,並把罪案與奴隸身份用紅顏色寫於官府的簡牘上,成爲世代奴隸的身籍。但他驍勇善戰,作戰時十分兇猛,而且還很詭詐,就如同古書上傳說的一種神獸“奜”那樣,因此時人稱其爲“奜將”,史稱其爲奜豹,亦稱斐豹。

周靈王姬泄心二十二年(晉平公姬彪八年,公元前550年),晉國內部貴族互相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終於刀兵相向,爆發了一場戰爭。當時被驅逐出境的大夫欒盈及其家族聯結了魏氏和七輿大夫,與韓氏、趙氏、智氏、範氏、中行氏五家貴族爲敵,欒盈率曲沃之甲襲擊晉國絳都(新田,今山西侯馬),打了五家一個措手不及。當時,執政上卿範宣子擁着晉平公退守固宮(諸侯國王室建有臺觀、守備牢固的宮殿),形勢十分危急。特別是欒盈的手下還有一個力大無窮的勇士叫督戎,此人衝鋒陷陣時無人能夠抵擋,包括晉軍在內的五家聯軍人人害怕,更使範宣子一籌莫展。這時,已經身爲奴隸的奜豹挺身而出,他對範宣子說:“苟焚丹書,我殺督戎。”範宣子大喜,說:“而殺之,所不請於君焚丹書者,有如日!”不但答允,還立誓保證。奜豹得到範宣子的承諾後,隻身出到固宮外與督戎對陣,殺死了督戎。失去督戎的欒盈手下們一見最勇猛的核心將領死了,登時大亂,範宣子趁勢反擊成功,平定了由欒盈操縱指揮的叛亂。奜豹立下大功,就此擺脫了奴隸的身份。在史籍《左傳·襄二十三年》中記載:“初斐豹隸也。”史籍《春秋傳》中也記載:“晉有奜豹。”在奜豹的後裔子孫中,就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稱奜氏、或斐氏,世代相傳,以後“奜”字就專用於姓氏,偶爾被用於形容“特別巨大”。

該支奜氏、或斐氏與姬姓裴氏同宗同源。

奜姓 分布

奜氏、或斐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七十六位,以河東、馮翊爲郡望。

奜姓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奜姓 堂號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奜姓 姓氏源流

壹、fēi

罕見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音‘非’。鄭地,以地爲氏。《左傳》作‘斐’。”是奜、斐或通。

貳、

奜姓起源:見《姓解》、《中華著者號碼編製法》。或系斐姓之訛。

奜姓名人:

奜豹,春秋時晉大夫。

郡望:東魯。

奜姓 歷史名人

奜姓古代名人

奜豹晉朝,(生卒年待考),亦稱斐豹;著名晉朝將領。

奜禹漢朝,(生卒年待考),亦稱斐禹;著名漢朝騎軍將領。

裴松之南北朝(372—451),字世期,漢族,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東晉史學家,爲《三國志注》作者。

裴昭明南北朝,北齊時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宋南中郎參軍駰子。泰始中太學博士,元徽中出爲長沙郡丞。入齊,歷祠部通直郎,永明中爲始安內史,建武初爲安北長史、廣陵太守,有集九卷。

裴仁基唐朝,字德本。生年不詳,卒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隋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是隋末的一名戰將.

裴寂唐朝(570—632),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位運城縣西北)人。字玄真。爲唐初大臣。隋末任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宮副監。與李淵交誼深厚,爲李淵太原起兵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枚支援出兵。後李淵進兵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淵稱帝,唐建國後,他任尚書僕射,最爲李淵所寵信。

裴炎字子隆,生年不詳,卒於光宅元年(684年)。絳州聞喜人(山西省聞喜縣),是唐周鼎革之際的著名宰相。

裴耀卿唐朝(681~743),字煥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中唐時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八歲神童擢第。弱冠授祕書省正字,俄補相王府典韱。睿宗立,轉國子主簿,檢校詹事府丞。歷河南府士曹參軍,進考功員外郎,除右司、兵部二郎中。開元初,爲長安令。十三年,出爲濟州刺史,轉宣州、冀州刺史,人爲戶部侍郎。二十年,副信安王禕討契丹,冬遷京兆尹。二十一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史。二十二年,遷侍中。二十四年改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封趙城侯。天寶元年,改爲尚書右僕射,轉左僕射(一作自左僕射轉右僕射)。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