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dun 即可
囤姓 囤氏 囤姓起源 囤姓名字 囤姓名人
囤姓

姓氏
拼音dùn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1321 位。
位於翠姓 之後,拖姓 之前。

囤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132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囤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囤姓 即可

囤姓 起源

囤姓主要源自:姬姓

囤姓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囤史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囤史,到清朝時期亦稱囤史令,專職掌管王室儲積糧、修、鹽、貨物等,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是管理國家糧、貨二倉的主要官吏。

在囤史令以下,設有囤士二人,囤史二人,囤徒六人,分別負責糧食及其貨物的倉儲和徵收,其下轄各郡、州、縣附屬從員若干。該種官制,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皆有仿設。

到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囤史令官秩爲正四命(八品),俸祿六百石,相當於今國家糧食總局局長。

在囤史令、囤、囤史、囤徒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囤氏。

囤姓第二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明朝時期官吏囤戶,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囤戶,是明朝設置的官糧管理機構官員,負責倉糧的管理與徵購。

在明朝成祖朱棣執政以後,爲壓打地方糧紳的不法與貪賄行爲,控制糧價,以縣位單位設置了正、副糧長各一人,以管理和平抑糧食倉儲、徵購、價格。後明成祖發現許多縣的正、副糧長根本就沒有設置官倉,而是將糧食囤集在自己家裏,形成了新的糧紳族,不但造成新的貪賄團體,並嚴重拖欠國家的徵糧稅款,於是改變政策,下詔嚴令各縣改設縣囤。

在史籍《明史》中記載:“永樂五年九月,成祖以天下財賦多不理,而江南爲甚,蘇州一郡,積逋至八百萬石,思得才力重臣往釐之。乃用大學士楊榮薦,遷忱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諸府,總督稅糧。始至,成祖召父老問逋稅故,皆言豪戶不肯加耗,並徵之細民,民貧逃亡,而稅額益缺。忱乃創爲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請敕工部頒鐵斛,下諸縣準式,革糧長之大入小出者。舊例,糧長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戶部領勘合。既畢,復齎送部。往反資費,皆科斂充之。忱止設正副各一人,循環赴領。訖事,有司類收上之部。民大便。忱見諸縣收糧無團局,糧長即家貯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諸縣於水次置囤,囤設糧頭、囤戶各一人,名‘轄收’。至六七萬石以上,始立糧長一人總之,名‘總收’。民持貼赴囤,官爲監納,糧長但奉期會而已。”

“逋稅”,就是拖欠稅款。每縣官囤建設後,設糧頭、囤戶各一人,官秩八品,專職負責統轄徵收糧食,待徵收的糧食達到六萬石(每石六十公斤,合三千六百噸)以上時,方增設糧長一人,官秩從七品,總領縣制官倉,只負責簽收查驗官糧倉儲狀況。之後,以官倉糧食爲基礎,平易糧價,迅速平定了“靖難之役”以後明朝紛亂的市場和國家賦稅徵集的混亂狀況,控制了全國的糧食價格,穩定了國家經濟。

在糧頭、囤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囤氏。

囤姓 分布

今遼寧省的鐵嶺市,北京市,山東省的聊城市高唐縣,貴州省的貴陽市,臺灣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囤氏族人分佈。

囤姓 姓氏源流

壹、dù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香河、山西之忻州等地有此姓。漢族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

貳、

囤姓分布:山東清平(今劃歸臨清和高唐)、淄博、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囤姓起源:見《姓苑》。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