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he 即可
赫姓 赫氏 赫姓起源 赫姓名字 赫姓名人
赫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13 萬〔 常見姓氏 〕
排名375 位。
位於束姓 之後,貢姓 之前。

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3752018年2014年
2013年3492007年2006年408
1995年4421987年1982年38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赫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赫姓 即可

赫姓 起源

赫姓主要源自:子姓

赫姓起源一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學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鹽亭縣的天垣場盤埡村所發現的盤古王表時發現:赫胥氏,就是約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間的帝王,其世系承傳爲:渾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媧氏→伏羲氏赫胥氏→東戶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啓統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爲:倉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帝氏(共五代)→粟陸氏(共五代)→崑崙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約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爲:軒轅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陰康氏(共三代)→無懷氏(共六代)→神農氏(共八代)。到約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爲:黃帝有熊氏(共三代)→顓頊→帝嚳→堯→舜→禹。

赫胥氏,爲母系氏族社會的羣落稱謂,是傳說歷史,嚴格地講,還不是真正姓氏學意義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後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蘇氏,則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赫姓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貴族囚禁之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據典籍《荀子·議兵》記載:“紂刳比干,囚箕子,爲炮烙刑。”商朝末年紂王因羣臣力諫其政,怒而剖殺了王叔比干,還將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來,準備用炮烙酷刑之,以鎮羣臣之口。後因諸多大臣的勸諫,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貴州赫章)。周武王姬發揮軍滅商後,派人將箕子找回,並向其請教治國之策。但箕子不願意臣服於西周王朝,遂挾四千族衆向北,於公元前1122年建立了朝鮮國,史稱“箕子朝鮮”。箕子朝鮮一直到公元前194年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國祚長達九百二十八年。未與箕子同行之商族後裔子孫中,有以箕子之邑“赫邑”爲姓氏者,稱赫章氏,後輾轉遷徙於陳邑(今河南淮陽),逐漸融合於戰國時期的楚文化中,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赫氏

陳氏一族的先祖之一陳叔明之孫、陳志高之子陳才的妻子赫氏,就是箕子後裔赫氏族人。

赫姓起源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鐵弗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的首領劉勃勃(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號稱“雲赫連天”,建立了夏國,其王族便以赫連爲姓氏,史稱“胡夏”。據史籍《晉書》的記載:“赫連氏爲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在要根據禮法改變這種習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與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統的子孫,皆以鐵伐爲氏。願我的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能徵善戰。”自赫胥氏箕子劉元海起,其後代遂以諧音漢字“赫連”爲姓氏,稱赫連氏。

赫連氏一族後爲鮮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所擊破,族人四散,有取其赫連氏的省文單字爲漢姓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赫姓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渾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西晉至東晉時期,鮮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族攻破了胡夏國,俘虜了赫連氏王族。結果後來吐谷渾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連世家的驍勇,遂也以“赫連”爲姓氏。

後吐谷渾部爲鮮卑的拓跋部所破,赫連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有省文簡化改單字漢姓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赫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

⑴滿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滿語爲Heseri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爲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當時稱紇石列氏。到金國時期,稱女真族紇石烈部,以部爲姓氏。赫舍里氏始祖爲女真族紇石列部族人(紇石烈部、赫舍哩部),取部落名爲氏,世居都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輝發河上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黑龍江色欽(今黑龍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龍江塔散堡)等地區。滿清開國初期,其先祖赫舍哩·碩色巴克什率部歸附後金政權,佟·努爾哈赤大喜,將其部劃歸隸屬於正黃旗滿洲。赫舍哩·碩色巴克什本人就十分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通諸般文字,文學水平更佳,且作戰英勇,遂由頭等侍衛歷著戰功,最終受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之託,成爲顧命輔政大臣,授一等公爵,諡文忠。赫舍哩·索尼一族的祖墓在昭陵左掖,其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何氏高氏、康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滿族赫書氏,滿語爲Hesu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國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爲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赫書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書氏等。

⑶滿族赫宜氏,又作何葉、和衣、赫葉,滿語爲HeyeHala,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國時期稱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團山)、屯昂阿(今黑龍江瑪延河黑河口)、錦州等地。赫宜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何氏等。

⑷滿族赫舒哩氏,滿語爲Hesuri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區。赫舒哩氏的後裔在清末民初時期,分改爲漢字單姓赫氏、何氏等。

⑸滿族赫爾濟氏,又作和和濟氏,滿語爲HerginHala,漢義爲“綱紀”,世居長白山。赫爾濟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

⑹滿族赫爾蘇氏,滿語爲HersuHala,世居烏拉地區(今黑龍江牡丹江)。赫爾蘇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

⑺滿族赫濟哩氏,滿語爲HegiriHala,世居輝發地區(今吉林輝發河上游)。赫濟哩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

⑻滿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滿語爲Hegiya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濱海雅蘭河)、訥殷(今吉林撫松)等地區。赫佳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

⑼滿族赫錫赫理氏,滿語爲HehiheriHala,世居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等地區。赫錫赫理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末民初時期多改爲漢姓赫氏。

⑽滿族赫葉勒氏,滿語爲HeyelHala,又作何雅禮,世居瀋陽。赫葉勒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賀氏、何氏等。

⑾滿族赫哲氏,滿語爲HejeHala,世居今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一帶。赫哲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

⑿滿族黑赫穆氏,滿語爲HeihemuHala,世居黑龍江地區。黑赫穆氏家的後裔子孫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爲漢姓赫氏、黑氏等。

⒀滿族亨奇勒氏,爲庫雅拉女真,滿語爲HengkileHala,漢義爲“叩首”,世居庫雅拉(今俄羅斯濱海渾春河)等地。亨奇勒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末民初多改爲漢姓赫氏。

⒁滿族赫爾諾絡雅蘇氏,滿語爲HernuoloyasuHala,世居烏裏雅蘇臺(今蒙古烏蘭巴託)。赫爾諾絡雅蘇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

⒂滿族赫齊拉氏,滿語爲Hecila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濱海雅蘭河)。赫齊拉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爲赫氏、黑氏等。

赫姓起源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姓氏通譜》、《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蒙古族赫舍里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爲Heseri Hala,世居庫昆地方(北大河,今遼寧阜新)。

⑵蒙古族赫魯克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爲Heruk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赫魯克氏的滿族後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爲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魯克氏的漢姓,亦有爲赫氏、魯氏者。

⑶蒙古族赫勒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爲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羅斯伯力)。赫勒氏的滿族後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爲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漢姓,亦有爲赫氏者。

⑷蒙古族赫錫特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爲Hehite Hala,世居克魯倫(今蒙古肯特山)。赫錫特氏的滿族後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爲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錫特氏的漢姓,亦有爲赫氏、錫氏者。

⑸蒙古族赫爾氏,後金政權建立後,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滿語爲Heru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赫爾氏的滿族後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爲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爾氏的漢姓,亦有爲赫氏者。

赫姓起源七

源於外夷,出自古猶太族人,屬於漢化改姓爲氏。猶太族人在史籍《元史·帝紀》中被稱作“術忽”;清乾隆年間著作的《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一書中,則稱其爲“珠赫”;而在穆斯林的典籍《漢譯塔布》中,則稱之爲“朱乎得”。在清朝時期,滿族人以諧音稱猶太族人爲“珠赫人”,後以“赫氏胡夷”簡稱之。之後,有猶太族人便以“赫”爲姓氏,稱赫氏,目前多爲回族。

融於回族中的猶太族人後裔,對外都一致稱自己爲回回,絕不說自己是猶太族人。

得姓始祖

赫胥氏、箕子、赫連·勃勃、劉元海。

各支始祖

赫應科家族世系:

第一世:赫應科(公元1690年)

第二世:赫大選

第三世:赫天正、赫山涵、赫泗涵

第四世:赫世臣、赫世卿、赫世賢、赫世爵、赫世宰、赫世祥、赫世貴

第五世:赫皎、赫墣、赫皙、赫皋、赫昆、赫侖、赫嚴、赫皆、赫皧、赫皢、赫欽、赫崇、赫嶺、赫峭、赫香、赫琢、赫皊、赫聰、赫皎、赫墣、赫皙、赫皋、赫巖

第六世:赫守仁、赫守智、赫守忠、赫守義、赫守功、赫守倫、赫守先、赫守綱、赫守玉、赫守道、赫守正、赫守法、赫守宗、赫守經、赫守分、赫守約、赫守福、赫守祿、赫守矩、赫守學、赫守德、赫守業、赫守身、赫守章、赫守賓、赫守廉、赫守龍、赫守化、赫守志、赫守盛、赫守儉、赫守堂、赫守美、赫守安、赫守信、赫守康、赫守寧、赫守珠、赫守璞、赫守珍

第七世:赫鈞、赫誠、赫純、赫鐸、赫魁、赫偉、赫棟、赫述、赫強、赫銓、赫文、赫章、赫勲、赫禎、赫祥、赫本、赫善、赫勤、赫儉、赫官、赫宦、赫檀、赫榮、赫清、赫傑、赫俊、赫振、赫俌、赫倉、赫保、赫佩、赫修、赫全、赫儐、赫侃、赫泰、赫昶、赫瑄、赫隆、赫瑛、赫璉、赫價、赫倝、赫薡、赫倜、赫儻、赫松、赫槐、赫桐、赫桂、赫偦、赫鼎、赫鼐、赫偲、赫伋、赫友、赫仲、赫恭、赫芳、赫倬、赫寧、赫義、赫前、赫健、赫春、赫廷、赫亮、赫明、赫照、赫順、赫清、赫法、赫均、赫舉、赫溫、赫傳、赫愷、赫良、赫祿、赫財、赫富

第八世:赫連湖

第九世:赫振雲、赫喜雲、赫朱雲

第十世:赫永文、赫永金、赫永富

第十一世:赫長春(公元1910年)

赫姓 分布

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五位,以盛樂、渤海、太原、京兆爲郡望。

今河南省的濮陽市南樂縣、鄭州市中牟縣、開封市杞縣、平頂山市、周口市鄲城縣、扶溝縣、淮陽縣、商丘市夏邑縣、南陽市、漯河市臨穎縣,陝西省的鹹陽市、西安市藍田縣,安徽省的淮北市碭山縣、阜陽市太和縣、阜南縣、亳州市蒙城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裕華區、欒城縣、正定縣、滄州市、衡水市棗強縣、邢臺市清河縣、邢臺市任縣,張家口市,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山東省的德州市齊河縣、菏澤市、濰坊市濰縣、威海市文登縣、聊城市茌平縣、棗莊滕州市,江蘇省的徐州市沛縣,吉林省的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的丹東市鳳城、朝陽市北票縣、海城市、撫順市、瓦房店市、本溪市、鞍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黑龍江省的大慶市、牡丹江市、哈爾濱市雙城縣、訥河市、七臺河市、雞西市虎林縣、雞西市雞東縣、綏化市青岡縣、佳木斯市、齊齊哈爾市,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陽區、枝江市百里洲,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山西省陽高縣,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臺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墨西哥等地。均有赫氏族人分佈。

赫姓 名人明星

赫姓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盛樂郡:西漢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東部一帶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縣、平遙縣、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赫姓 堂號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盛樂郡:西漢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東部一帶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裏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縣、平遙縣、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改爲市,成爲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赫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義、景縣、阜平,山東之平度、昌樂,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甘肅之永登,河南之盧氏,雲南之隴川等地均有分佈。漢、滿、回、彝、傣、錫伯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入聲”部。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雲:“赫胥氏之後也。”赫胥氏,相傳爲遠古帝王,其後或以名號爲氏。

2、鄭樵將“赫”歸入“夷狄大姓”之列,則“赫”亦當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惟不得其詳耳。

3、清代滿族之赫舍里氏、赫葉勒氏、赫佳氏等,或改爲單字姓“赫”。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錫伯族亦有赫舍里氏,或亦改單姓“赫”,蓋取其首音諧“赫”而得。

貳、

赫姓分布:分佈較廣,人數不多。

赫姓起源:①古天子赫胥氏之後,有赫氏、赫胥氏,見《風俗通》。②清滿洲八旗姓赫舍里氏、赫佳氏、赫葉勒氏等後均有改爲赫氏者。③錫伯族何葉爾氏漢姓爲赫。④彝族俄母氏漢姓爲赫。

赫姓名人:

赫兟,金時安陽人,進士,累官至刺史。

郡望:朔方。

變化:一作〔焃〕。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