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huan 即可
環姓 環氏 環姓起源 環姓名字 環姓名人
環姓

姓氏環〔 環 〕
拼音huán
人口約 7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09 位。
位於磨姓 之後,擁姓 之前。

環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0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環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環姓 即可

環姓 起源

環姓主要源自:羋姓

環姓環姓起源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環列之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據東漢著名學者應劭在《風俗通·姓氏篇》中記載:“環氏出楚,環列之尹,後以爲氏。楚有賢者環淵,著書上下篇。”春秋時期,雄居江淮地區的楚國設置有“環列之尹”。這在《左傳·文元年》中也有記載:“且掌環列之尹。《注》宮衛之官。《周禮·夏官》環人掌致師,察軍慝,環四方之故。《注》巡察內外,若環之相循不窮。致師,謂犯敵以誘其出。軍慝,謂敵懷詐潛入我師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則環繞而巡之。”“環列之尹”即是職守宮庭禁衛之武將,多爲楚國之君的忠誠嫡系,且武藝高強。

在“環列之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環尹”爲姓氏者,稱環尹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環氏、尹氏,世代相傳。

環姓環姓起源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環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環人,是西周時期的一種武職官吏,屬於京畿侍衛之屬。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環人。繞也,週迴也。”在史籍《前漢書·高帝紀》中記載“守濮陽環水。注:環,音宦,決水以自環守爲固也。”因此,“環”,實際上就是護城河,執守、護衛護城河的侍衛就稱之爲“環人”。

環姓環姓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環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環水,是古代的一條小河流的名稱,也就是從泰山南麓流出的那條河流,今稱泰山南溪。在史籍《山海經》中記載:“泰山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水玉。”《山海經》中所指的“江”,就是汶水,環水東流注於汶水河,也就是大汶河。而“水玉”就是著名的泰山石,古稱泰山玉。

泰山在春秋時期屬於魯國,其時居於環水兩岸之民,多有指地名爲姓氏者,稱環氏,世代相傳。

環姓環姓起源四

源於國名,出自古代環玉國,屬於以國名爲氏。在典籍《韻會》中記載:“環玉,國名。”環玉國,是春秋時期甌越古國的一個小附庸國,在史書《海島奇觀》中記載:“晨霧繞島,形狀如環;上有流水,潔白如玉。”環玉由此得名。環玉國故址就是今浙江省台州市的玉環縣,是一個完整的海島,原住民爲百越族。嚴格來講其並非爲“國”,只是越國的一個屬島而已。古人稱孤懸之地皆爲“國”,因此稱環玉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南擴過程中將環玉歸屬爲回浦,三國時期隸屬孫吳政權的臨海郡,唐朝時期先後屬於海州、台州,後在宋朝時期一度稱“密鸚”,到清朝雍正年間改稱“玉環府”,在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府立縣,改稱玉環縣,今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

環玉國的古越人中,在秦朝時期即有以國名爲姓氏者,即稱環氏,世代相傳。

環姓環姓起源五

源於器物,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環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環工,亦稱繯工、㯂工、蜎工,是古代絲蠶紡織業工種的一個名稱。“繯”,器物名,亦稱“㯂”“槌”,俗稱“環”。在典籍《揚子·方言》中記載:“㯂,宋魏陳楚江淮之閒謂之繯。或謂之環。注:㯂,絲蠶簿橫也。”也就是一種槌。在古來用來在經煮箋繅絲後,將絲收束後槌軟,再編織成經或緯,以便於後面的紡織工序,是絲織工序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繯工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俗稱環工,在江淮一帶則稱㯂工,在古甌越地區稱作槌工,而在荊楚之地則稱蜎工。

在環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技能爲姓氏者,稱環工氏、亦稱繯工氏、㯂工氏、槌工氏等,後皆省文簡改爲單姓環氏、繯氏、㯂氏、槌氏等,世代相傳。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環姓環姓起源六

源於地名,出自隋朝時期環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環州,古代地名。在典籍《韻會》中記載:“古朔方鳴沙之地,隋置環州,以大河環曲名焉。又廣南化外,唐開生獠,置環州。”在明朝時期的各地方誌彙集文獻《志歟》中記載:“環,建置自秦始,漢爲馬嶺縣地,泊魏晉以迄北朝,沒入戎翟。至唐始復,城方渠、馬嶺,五代晉始置威州,周改環州,明初改州爲縣。”

張維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編纂的《隴右方誌錄》中記載:“漢之方渠在今寧夏;西魏、北周之會州,在今中衛之鳴沙。唐之環州改威州,則又爲鳴沙、會州之所改,皆與今環縣無關。”古環州的故址,就是今甘肅省的慶陽市環縣,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至隋朝擊敗匈奴、氐羌之後置縣,多爲北方少數民族棲息遊牧之地和北方兵家必爭之地。北周時期,將北方大漠的鳴沙之地命爲環州(今甘肅靈武),史稱“北環州”。唐朝初期,環州一度爲突厥所佔,在唐高宗李治派遣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於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農曆閏1月22日滅了西突厥之後,從此大唐王朝立威北方,因改其名爲威州,而將“環州”之名改到甘肅南部的今慶陽環縣。隨後,唐王朝在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平定了古巴州之地,即西南地區,唐高宗又將“環州”之名改到“廣南化外”,即今雲南省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一帶,史稱“南環州”。因此,中國歷史上有兩處環州,即分別爲“北環州”和“南環州”,但史書中一般只記載“環州”,使今人時常惶惑且混亂。

在“北環州”和“南環州”的古代住民中,皆有以居邑名稱爲姓氏者,稱環氏、還氏,亦皆世代相傳。該支還氏的姓氏讀音仍讀作huán(ㄏㄨㄢˊ)。

環姓 分布

環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三百零四位,以淮南爲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通市如皋市、揚州市高郵市,安徽省的當塗市,浙江省的舟山市,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臺灣省金門縣、澎湖縣等地,均有環氏族人分佈。

據族譜記載:環莊是出自淮北,明朝到潤東,乾隆時候到環莊,環莊始祖是二十一世太和公,金字輩爲三十族譜族規二世。

環姓 郡望

淮南郡漢朝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爲郡,遷治至壽春(今山西壽縣)。曹魏時期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朝時期爲壽州壽春郡)。唐朝時期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內;唐朝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宋朝時期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爲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

環姓 堂號

淮南郡漢朝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爲郡,遷治至壽春(今山西壽縣)。曹魏時期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朝時期爲壽州壽春郡)。唐朝時期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內;唐朝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宋朝時期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爲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

環姓 姓氏源流

壹、(環)huán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朔州,新疆之塔城,浙江之餘姚,雲南之馬關、景谷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楚有環列之尹,子孫因氏焉。”此以官爲氏。

2、《姓氏詞典》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注云:“《周禮》夏官、秋官皆有環人,環姓是其後代。夏官之屬的環人,主管‘以勇力卻敵者’;秋官之屬的環人,主管‘環衛賓客’。此亦以官爲氏。”望出淮南。

貳、(環)

環姓分布:上海嘉定、浙江餘姚、江蘇高淳、啓東、武進、如皋、雲南彌渡等地均有此姓。

環姓起源:①系自羋姓。楚有環列之尹,子孫氏焉,見《風俗通》。②《周禮》夏官、秋官之屬皆有環人,其後必有以官爲氏者。

郡望:淮陽。

環姓 歷史名人

環姓古代名人

環淵春秋,楚國人。張澍《輯注》雲:“環淵,即蜎淵也。”環亦作蜎,蜎淵著書稱曰蜎子,其字亦作涓子。在劉向《七略》及《漢書·藝文志》告知我們,著書有十三篇的環淵是楚人,爲老子弟子,其說必有根據。他後來到齊國稷下,又隱釣於菏澤,故被目爲齊人。《水經·雎水注》“有仙者涓子、主柱,並隱碭山得道”。主柱亦是仙人名,事詳《列仙傳》。涓子工鼓琴,又著有《琴心》,對後代頗有影響。《列仙傳·琴高傳》稱其爲“趙人也,以鼓琴爲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郡之間。”此處涓子與彭祖合稱曰涓、彭。枚乘文則以便蜎與詹何合稱。

環夫人曹操的側室,據《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記載,環夫人爲曹操生了三個兒子:鄧王曹衝、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

環姓 相關姓氏

環泉 (環泉)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