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來〔 來 〕
拼音lái
人口約 1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421 位。
位於暴姓 之後,雙姓 之前。
來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2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26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08 |
1995年 | 299 | 1987年 | 218 | 1982年 | 403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來姓 起源
來姓,拼音:lái,注音:ㄌㄞˊ。來姓爲多起源姓氏:1.源於子姓,商王族支孫食採於郲(河南滎陽),其後遂以封地名稱“郲”爲氏,再簡化稱來氏。2.子姓,出自商朝萊國(膠東半島)萊侯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爲氏;3.源於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後代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4.源於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5.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6.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爲氏。歷史名人有:東漢名將、徵羌侯來歙,北魏武原侯來初真、來大千,隋朝左翊衛大將軍、榮國公來護兒,唐朝宰相來恆、來濟,酷吏來俊臣,右領軍大將軍、太子太保來曜,兵部尚書來瑱,宋朝龍圖閣學士來廷紹,明朝文淵閣大學士、首輔來宗道,江西布政使來三聘和來複,福建布政使來斯行,資政大夫來天球,易學家來知德,辛亥名將來偉良,民國陸軍少將來金章,中共六大代表來耀先,開國少將來光祖,新疆建設兵團副司令員來策義,藝術家來楚生,兵器工業部部長來金烈,清華大學副校長來漢宣,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知名學者來新夏、來魯華,首艘國產航母首任艦長來奕軍。
來姓起源一
源於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後代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認爲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姬發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爲妻,並封地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以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爲姓,稱陳氏,流傳至今。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徠氏,後簡化爲來氏,再簡化爲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姓起源二
源於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塗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啓,次子均。啓爲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在伎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姓起源三
子姓,出自商朝萊侯(杜預注曰:郲,齊所滅郲國)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爲氏。萊侯爲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爲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佔領,居萊都爲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後盾的姜太公。到了周靈王姬泄心六年(齊靈公姜環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於今山東黃縣的萊國被齊靈公所徹滅,萊侯之子萊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臺),因失國而去“艹”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姓起源四
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和卓·和札賚的族人以及後裔子孫中,有取原部族漢語稱謂“札賚特”之“賚”爲漢化姓氏者,簡筆爲“來”,成爲回族來氏的主源。
來姓起源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後有滿族引以爲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後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
胡公滿(陳胡公)、萊浮柔、和卓·和札賚、札剌亦兒·木華黎。
來姓 分布
(部分)來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衆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到了春秋魯襄公六年,萊國(今山東黃縣東)被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爲氏,去草爲“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說,《來氏家譜》持此說,後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說,並稱“來氏子姓,系出於郲。”來氏受姓,早於中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於《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後裔遍佈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萊氏:子爵,其俗夷,故亦謂之萊夷。來氏歷經戰國、秦朝。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來歙,因徵隴蜀有功,封爲徵羌侯。三國時的來敏,官典學校尉。來軍爲羌維參軍。隋朝的來護兒官至泉州刺史。唐朝來恆爲中黃門侍郎,來濟爲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宋代有來之邵,字德高,哲宗朝爲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通判兼勸農營田事,他的孫子來廷紹,爲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來姓望居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吳州爲揚州;大業初改爲江都郡)、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宋朝時期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爲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於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南宋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辛棄疾給他撰寫墓誌銘:“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爲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後,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說:“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慶元五年(1200年),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來廷紹出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翌年,來廷紹以宣奉大夫出知紹興府,辛棄疾非常高興,喜曰:“來君來,事濟矣,祖宗恥,可雪矣!”但還未出任,就在蕭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嚴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歿於蕭山祗園寺,享年53歲。來廷紹曾在病中,仍未忘懷故國,作《祗園臨終詩》一首:
病臥僧房兩月多,英雄壯氣漸消磨。
昨曾飲藥疑嘗膽,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櫬,莫教釋子念彌陀。
此心不死誰如我,臨了連呼三渡河。
來廷紹死後,葬於湘湖方家塢。由其子師安、師周延請辛棄疾爲父作墓誌銘。辛棄疾懷着極爲悲痛的心情撰寫了墓誌銘:“又卒矣!嗚呼,豈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爲來、陳相繼而歿,已焉哉廠(注:陳指陳亮)。墓誌銘分爲志和銘兩個部分,其銘曰:壯志憤憤兮扶社稷,忠誠烈烈兮貫金石。懷抱鬱鬱兮未獲伸,友義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奪其年,國步艱難兮誰共力。湘水蒼蒼兮蔭佳城,千秋迢迢兮知來宅。辛棄疾所作的墓誌銘概述了來廷紹一生的經歷。來廷紹病故,由他的長子師安守墓,佔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師安在蕭山長河,生下七個兒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長河爲蕭山西部古鎮,北濱錢塘江,東鄰鐵陵關,西連浦沿鎮、聞堰鎮,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長河的象徵。蕭山來氏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興旺發展。來師安之“佔籍蕭山,卜居冠山”,這是來氏在蕭山定居的奠基之始。這種說法一直流傳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製”,紹興府事來廷紹可應得“限田”百畝之數。但是,到了他孫子一代,即來長河十二三歲時,這百畝“限田”僅有七畝。由於本地豪民孔德祖“陰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來長河這僅有的“七畝”田,也勒令“出助役田”。這一惡劣行徑,致使來氏無法在蕭山立足。當時來長河雖然尚未成年,但爲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內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國子監助教曲江張經的支持下,“持祖父誥敕陳訴”,經都司、憲臺判定,孔德祖已構成“科勒役田”之罪,並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
據邱本高的《宋處士長河散人來公墓誌銘》、張經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狀並二跋》語雲:“元貞二年歲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來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諱大德,字維守”,“大父廷紹”,“父師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則長男也”,“自七八歲,則明敏嚴飭,無復童心。十二三則溫良正直,有成人之德。”“裏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誥敕陳訴。明證罪惡,人鹹直之……· 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來氏在蕭山的權力地位得以確認。來長河未出世之前,蕭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稱“夏孝裏”、“夏孝鄉”,長河公出世後,人們便用他的名字更換了“夏孝裏”、“夏孝鄉”的地名,稱之爲“長河”。長河古爲越地,周秦以來爲會稽郡所屬,隋唐以降爲越州永興縣屬地,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始有鄉的建制,明清以後隸屬於紹興府蕭山縣,民國仍之。建國以後蕭山劃爲杭州市屬縣,長河則爲杭州蕭山屬鎮,1996年又劃爲杭州濱江區所屬。
南宋時期
來氏從河南遷居蕭山,來廷紹成爲蕭山來氏始祖。據《蕭山來氏家譜》世系記載:
第一世:始祖廷紹,行美三,字繼光,號平山,別號思洛子。原籍河南開封府鄢陵縣鹹平鄉淮安里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紹熙癸丑陳亮榜進士,歷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進階宣奉大夫。配楊氏。子三:師安、師厚、師周。寧宗嘉奉壬戌出知紹興府事,道經蕭山患病,寓祗園寺,卒於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歲,葬於湘湖方家塢。浙東安撫使辛棄疾志其墓。
第二世:大宗師安,行會四,字仲仁,號西麓,生於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龍圖公葬方家塢,遂佔籍蕭山,卜居夏孝鄉 (今爲長河鎮)。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發、大亨、大倫、大瑤。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師安卒於理宗寶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歲,葬於蕭山冠山陶家塢。進士徐理志其墓。
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魯七,字惟守,號長河。生於宋理宗寶慶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賢,行榮二。大德卒於元成宗元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歲,葬於冠山西麓。內侄邱本高志其墓。
第四世:大宗賢,行榮二,字子孝,號江屯,生於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賓(正三)、尚友(正四)、正五。榮二卒於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歲,葬於冠山西麓。金華郡學正朱公志其墓。
第五世:大宗尚賓,行正三,字端夫,號恬齊,生於元成宗元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繼王氏,子二:歆、韻。正三卒於元順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歲,葬於冠山南麓。
第六世:大宗韶,行員五,字仲美,一字邦衛,號斌山,生於元仁宗皇慶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孫氏,生子一,思名;繼王氏,子二:思義、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歲,葬於冠山南麓。賜進士山東利津縣韓守正志其墓。
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號潭居,生於元順帝至正已醜閏七月二十七日。配孫氏,生子二:勵、儀。卒於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歲,葬於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學訓導李實志其墓。
第八世:大宗次子儀,行三,字宗表,號冠山,生於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於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歲,葬於陳家河山麓。
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號間如,生於永樂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瓚、璉。卒於明正統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歲。
宋末以後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紹興府事,來氏始祖來廷紹被任命爲紹興知府,赴任途經蕭山,病歿於蕭山祗園寺。其長子師安守墓在蕭山湘湖方家塢,遂佔籍蕭山,卜居長河。次子師厚,去向無考。幼子師周,回河南。
師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來長河)、大振、大圭。
大德生子榮二。
榮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稱“三支”。
來大振生榮一、榮二、榮七。榮七爲塘上“一支”。
(“一支”,因榮三當兵。榮七入贅蘇家譚)
來大圭生榮六、榮九,爲高田沙“二支”。
榮九生德仁。德仁出家“雲巖寺”後,創立了“西隱庵”(今稱冠山寺)。
宋末,來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蕭山已形成一個整體。
元朝時期
元末,來氏隨着丁口的繁衍,宗族體系發生了新的變化,重新進行了組合與分佈。
第一階段:
來正三生晨五、員五、員六。
員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義、思德。
來潭居生二子:長康順字勵,幼冠山字儀。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來氏“六方”(六支)和廣世系”的創立。
1.“六支”(六房)
來康順生三子:長口如、次恂、幼裕,稱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
來冠山生三子:長口如、次侃如、幼泰如,爲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
2.廣世系
自來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來氏均稱“廣世系”。
(1)分佈在蕭山境內蔣家山、陳家河、墳裏陳、徐家闡、塘外、蘇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廣世系”。
(2)在戰亂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陝西、河南、山東、廣西、雲南、福建等地稱“廣世系”。
來氏“六支”(六房)和“廣世系”的創立,既是宗族傳統的有效延續,又是這一傳統與傳統文化融會後的新事物。據有關史、地誌載明:“冠山”在六朝時就是名山。但從傳統的風水相術觀念而論,來氏則稱“佔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以相符應,並用來作人名,有“長河”、“冠山”其人。所以鄉諺有“先有長河,後有冠山”指二人輩分的先後,有人不知道長河、冠山二人的先後,所以成爲疑難之謎。運用“河”“山”這種傳統取名方法,無不蘊含着中國民族文化之精華,表現了來氏爲傳承“還我河山”這種英雄主義精神,以表示來氏從南遷開創的未竟之業!來氏“六支”在蕭山的分佈現狀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灣潭、河沿上、天官第、會宗堂、百仁堂、石廳(後牆門)、世科第、鹹墅、花園周、浦沿的冠三村、聞堰的祥大房、潭頭莊。
二支(二房):雙廟、河兜裏、河環莊(下莊裏)、西興的襄七房、俞家潭。
三支(三房):水溝沿、南山(川)堂。
四支(四房):大夫第、老當、老二牆門、騰蛟廳、起風廳、白虎(滸)弄、新當。
五支(五房):光裕堂、經魁牆門、老二牆門、閣才廳。
六支(六房):六房道地。
從來氏“六支”(六房)的創立與分佈現狀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運用溝、潭、池、河、牆、門、弄、廳、堂、房等支離錯雜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連貫,象徵了來氏聚族而居,同宗一體的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他們以冠山爲據點,以長河爲淵源,日益發展,尤其在明中葉以後,來氏已號稱“兩浙巨族”。每逢朝考,錄取總額佔全額六分之一,而有“無來不出榜”的傳說。
蕭山來氏的繁衍外遷
蕭山來氏向外省繁衍,大約在宋代後期。始祖來廷紹之幼孫來師週一支,遷回河南洛陽,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獻不足,無可徵考。據《洛陽來氏家譜》序所記,在明代中期,來氏家族自蕭山遷入洛城,至今四百餘年,洛陽來氏的始祖名無考,字承甫,遷洛後住城內西北角倉街,卒葬城北金家溝村西,爲洛陽來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傳至五世,有來思信者又遷至距洛陽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則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緩秋涼而得名。洛陽來氏至今已有二十餘世,現有二百二十餘戶,人口近千。蕭山來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歷史上知名者爲哲學家、思想家來知德。來知德字矣鮮,號瞿唐,別號十二峯道人。其祖先由蕭山遷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時有來泰者由楚入蜀,居於梁山,成爲蜀地來氏之始祖,在古之賢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譜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陽來氏和麻城來氏中有向西遷至陝者。如洛陽來氏第十二世攜子赴陝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經鄖西入陝。今人陝西505集團總裁來輝武雖已難追述其始祖淵源,但據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鄖西縣,民國初年其祖父爲逃荒,輾轉曲折到陝西定居,來輝武即出生於陝西周至縣尚村鄉,則陝西來氏或亦爲蕭山來氏之後裔。在河南除洛陽外還有南陽、柘城等地有來姓族人,其中南陽有上來村、下來村。據洛陽市志辦來學齋編審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門峽市、靈寶市陽平鎮裴張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名小閻村,全村400餘人,均爲來姓。據說小閻村來姓一族最早由洛陽遷來,是洛陽來氏第十二世來宗有於清嘉慶十八年攜三子,先移居盧氏,後又遷小閻村。來學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師所撰《小閻村的變遷》一文。文中曾說到村址,在陽平鎮的最東邊,位於溫和、東倉二河交河處的西岸。該村南端高圪塔處,有一座老窯院,住着張、嚴、來三家人,後來由於窯院倒坍,住戶遷到河邊外居住。河邊與窯院相比,地勢較低下,因此被稱爲“下村”。下村後來又添一閻姓居民。老閻有一子,聰明能幹,在鄰村稍有名氣,廣稱“小閻”。時間一長,都以人名代替村名,與下村並稱。張、閻二姓,後來敗退……只有來家,人丁旺盛,久傳不衰。
蕭山來氏家譜介紹
《蕭山來氏家譜》(蕭山市檔案館藏),自明朝永樂十三年至民國十一年,前後經過4次編纂而成。書中記載着來氏家族從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緒三十年 (1904年)間,受皇上封誥 101道,有386人官居爲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國古、近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文獻,對研究蕭山乃至中國的歷史發展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蕭山來氏家譜》共59本,約230萬字。總的分爲兩部分。
第一部分《卷首目錄》,有《序文》14篇。《序文》由永樂十三年三月張經、宣德六年五月陳仍顏、嘉靖七年二月廣東按察副司使葉式、山東巡撫何鰲、六部官員來集之等人作。
《卷首目錄》共34篇,除序文14篇,還有《凡例》4篇,《宗譜田記》1篇,《會宗圖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來萊辨》1篇,《西川宗系錄》1篇,《續記後漢書遠祖君叔公傳》l篇,《續述始祖太守公遺詩》1篇,《新建祠堂碑記》1篇,《義田碑記》l篇,《康順公四訓八戒》l篇,《兩山公會宗家訓》1篇,《歷世通族排行字數》l篇。
第二部分《蕭山來氏家譜總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贈言》,卷六《誥敕》,卷七《廟圖、墓圖》,卷八《紳官錄·瞿唐年譜》,卷九《義學田清冊》、《新立譜田冊》、《宗祠田冊》、《春秋祭胙》,卷十《交盤冊》,卷十一《節孝》。
《總目》十一卷後,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
《蕭山來氏家譜》是前後經過四次編纂而成的。
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學家來斯行纂述。內容有《家乘初稿目錄》、《世系傳》、《恩封傳》、《貢士傳》、《節烈傳》、《敘傳》共57篇。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太常寺卿兵科給事中來集之纂述,內容有《家乘二編目錄》、《恩封傳》、《貢士傳》、《文學傳》、《節烈傳》、《敘傳》等57篇。
第三次是清朝中期,來傑纂述,來嗣谷補述。內容是《貢士傳》、《文學傳》、《節烈傳》等43篇。
第四次是清朝中後期來鴻縉纂述。內容是《恩封傳》、《貢士傳》、《文學法》、《節烈傳》、《方外傳》等63篇。
《蕭山來氏家譜》中卷五《贈言》篇,記錄了辛棄疾、任庸相、魏驥、邱本高、何舜賓、韓守正、潘士藻、陶望齡、劉宗周、毛奇齡等289位高官名人所撰寫的墓誌銘。
《蕭山來氏家譜》卷八《紳官錄》篇,記載了來氏從南宋至民國紀元,有舉人45名、進士12名。來天球等進士官7名。知州縣事64名。六部官員來集之等9名。來經濟等按察使司6名。來三聘、來斯行等左佈政、右布政使司7名。來方煒等封贈、遺贈宣奉大夫、榮祿大夫、奉政大夫、中憲大夫、通議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科舉制度,入選、食祿爲紳官的有367人。故來氏歷來有“三石六鬥芝麻官’的說法。
重修洛陽來氏家譜
這是繼《蕭山來氏家譜》後的另一部來氏家譜,是標明洛陽來氏爲蕭山來氏支屬的明證。在這個家譜的序中開宗明義說道:
“洛陽來氏,祖籍浙江省蕭山縣。明仲後期遷入洛城。”
由此證明洛陽來氏與蕭山來氏的一脈相承關係。至十六世來啓勳,有續修家譜、有來啓順世系表,雖已有殘缺,但尚可作依據,於是由後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並印製成冊。
來姓 郡望
江都郡:即廣陵郡。原爲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爲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爲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爲①即今山西臨汾。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臺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改爲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博興)。南北朝時期移治到千乘(今山東廣饒),隋朝初期廢郡改東安縣(今浙江富春)。
來姓 堂號
江都郡:即廣陵郡。原爲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爲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爲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置爲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爲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爲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爲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爲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爲“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爲①即今山西臨汾。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爲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爲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爲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爲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爲“六朝古都”。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臺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改爲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博興)。南北朝時期移治到千乘(今山東廣饒),隋朝初期廢郡改東安縣(今浙江富春)。
來姓 姓氏源流
壹、來(來)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山東之魚臺、昌樂、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晉城,內蒙古之烏海,甘肅之永登,湖北之監利,廣東之新會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回族、畲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本作‘郲’,子姓,商之支孫,食採於郲,因以爲氏。其後避難去‘邑’。齊有來章,秦末徙義陽之新野。”(2)《姓氏詞典》引《姓觿》注云:“本姓萊,避難改來。”而“萊(萊)”,《姓氏考略》引《世本》雲:“商裔,封萊。”又引《路史》雲:“商國萊侯與太公爭營丘,後萊子浮柔奔棠,有萊氏、郲氏。”是來、萊、郲三氏同源,系出子姓。
3、《中國姓氏大全》則稱:“傳說是大禹的後代。”不知其所本。
4、回族之來姓,則由名而改,回族多以“以卜拉欣”命名者,其後或以“拉”音之音近之漢字“來”以爲姓。見《中國人的姓名·回族》。
5、畲族之來姓,可能爲蘭姓音變而改。注(4)、
5、俱見《中國人的姓名》。漢代有來歷,安帝時爲太僕;三國時蜀漢有來忠,經學家;後魏有來大千,太武時爲常侍;唐代有來鵠;明代有來複。
貳、來(來)
來姓分布: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02%。尤以河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來姓人口82%。
來姓起源:①系自子姓。商之支孫食採於郲(即時來,故城在今河南鄭州西北舊滎澤城),因以爲氏。其後避難去邑爲來氏,見《風俗通》。《史記·殷本紀贊》亦云,契爲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爲氏者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②本姓萊,避難去艸改爲來氏。③北魏時代北人姓,見《魏書》。④雲南潞西德昂族紅崩龍阿拉特氏,漢姓爲來。⑤臺灣土著姓。
來姓名人:
來章,春秋時齊人。來歙,漢時南陽新野人,爲東漢二十八將之一。
郡望:江都、平陽。
來姓 歷史名人
來姓古代名人
來英春秋,著名春秋時期楚國人。
來鵬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爲文,大中鹹通間,才名籍甚。舉進士,屢試落第。乾符五年前後,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爲婿,未成。廣明元年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後,鵬避遊荊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館書情》,以遣羈旅愁懷,當時傳爲佳作。後南歸,中和中客死揚州。鵬詩思清麗,然懷才不遇,輾轉飄泊,故其詩多寫羈旅之思、落魄之感,間有憤世嫉俗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九首。來鵬的作品有詩集一卷,但今已不傳。
來嶷字德山,幼有奇節,兼資文武。既與皓義舉,邵陵王承製,除步兵校尉、秦郡太守,封永寧縣侯。及皓敗,並兄弟子侄遇害者十六人。子法敏,逃免,仕陳爲海陵令。隋朝大將、榮國公來護兒祖父。
來俊臣唐朝,左臺御史中丞
來忠三國,來敏之子,三國時任姜維參軍。
來歷東漢,來歙曾孫,東漢時徵羌侯。
來漢西漢,任光祿大夫。
來鴻縉清朝,蕭山長河人。著名清朝詩人。
來集之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禎十二年南京國子監貢生。崇禎十三年進士。曾任安慶府推官、兵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職。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爲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後隱居不仕。康熙七年,被推薦應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讀易隅通》、《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來複明朝,字陽仲,號陽伯、耦園主人;,陝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詩人。
來端蒙明朝,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蕭山來氏第十三代孫。
來周明朝,約明萬曆、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圖簡潔,蕭疏閒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曆十五年作《山水圖》軸,金箋,墨筆,縱51.3釐米,橫31釐米,款署
來五魁明朝,字德祥;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太醫院醫士,孝子。
來燕禧明朝,明萬曆年間貴州坐營遊擊將軍、來斯行次子。
來知德明朝(1525-1604),明夔州府梁山縣人,理學家,專研《易經》。,字矣鮮,別號瞿塘。自中舉後即隱居萬縣求溪山中,達30年,生活於“不廬不扇,忘食忘憂”的狀態中,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等,尤以《周易集註》十六卷更爲著名,來知德著此書先後經29年,成爲易學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來氏易”之說。神宗萬曆二十七年,完成《易經集註》一書。萬曆三十年,被特授翰林院侍讀。死後建來子嗣,皇帝御賜“崛起真儒”匾額,以褒其賢。
來斯行明朝(1567~1634),字道之,號馬湖,一號槎庵,浙江蕭山人,來宗道之弟。來斯行自幼聰明過人,5歲時,他的叔祖來兩嵩出上聯:“馬尾千條線,”囑他對下聯。斯行略一思索,隨口答道:“雞冠一朵花。”兩嵩聽了十分高興地說:“這孩子才思敏捷,志存高遠,將來是我們來氏族中的大器!”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中舉,次年成進士,一度宦海風順,累官至福建右布政使。明熹宗天啓二年(1622年),來斯行以司馬郎監軍遼海,整飭津門(今天津)。這時,正逢白蓮教起義,斯行與子燕禧發兵鎮壓,攻克山東鄒、滕兩縣。燕禧還生擒白教首領徐鴻儒,獻俘於闕下。主要著作有《經史典奧》和《槎庵小乘》。《經史典奧》67卷,是一部供人引用經史原文句的工具書。《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是編於經取《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於史取《史記》、前後《漢書》,各摘其字句,標題於前,而以經史原文及註釋列於後,蓋以備詞章採擇之用。《槎庵小乘》41卷,系史料筆記。
來天球明朝(1458~1536),字伯韶,號兩山,浙江蕭山人。自幼好學不倦,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中舉人,孝宗弘治三年成進士,累官至陝西按察使,進階資政大夫。處事尚實,弘治九年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時,親赴山西呂梁地區指揮黃河漕運。調任刑部廣東司、江西司員外郎、山西僉事。在任期間,執法公正敢與宦官劉瑾相抗。但在陝西按察副使任上,曾帶兵16000餘,協同四川督撫洪鐘,鎮壓義軍,並生擒義軍首領藍五等18人。入川一個月,天球衝冒瘴氣,致使手腳病痹,遂上書乞歸。後築室於吳越兩山之間,額名“兩山”,耕讀終身。
來歙東漢,字君叔,東漢初將領,被稱爲“大信士”與“大勇士”。字君叔,南陽新野人也。六世祖漢,有才力,武帝世,以光祿大夫副樓船將軍楊僕,擊破南越、朝鮮。父仲,哀帝時爲諫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光武甚親敬之,數共往來長安。建武二年,以勸漢中王劉嘉歸劉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數次出使隴西,說服隗囂附漢,因功拜中郎將。八年春,率2000餘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至略陽,斬守將金梁。復堅守數月,抵禦隗囂大軍的攻擊,在隴西之戰中戰功卓著。十年秋,統率馮異等五將掃蕩隗囂餘黨,攻破落門(今武山洛門),滅隗氏割據集團。又率蓋延等將擊羌人於五溪(今隴西縣西),斬首數千,獲牛羊萬餘頭。開倉賑饑,安定隴右。十一年六月,與蓋延、馬成等率軍大敗公孫述部將王元、環安於河池(今徽縣西北)、下辨(今成縣西北),正擬乘勝入蜀,被環安遣人刺殺于軍中。
來章春秋,著名春秋時期齊國人。
來敏三國,字敬達,義陽新野人,來歙之後也。著名三國蜀漢大臣,學識爲時人所稱,官典學校尉。父豔,爲漢司空。漢末大亂,敏隨姊奔荊州,姊夫黃琬是劉璋祖母之侄,故益州牧劉璋遣迎琬妻,敏遂俱與姊入蜀,常爲璋賓客。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學校尉,及立太子,以爲家令。後主踐阼,爲虎賁中郎將。丞相亮住漢中,曾言
來軍三國,著名三國蜀漢將領,爲姜維參軍。
來護兒南朝(?-618),南陳海陵縣令來法敏之子,東漢中郎將來歙十八世孫。年幼孤兒,由伯母吳氏撫養成人。讀《詩經》,感嘆書中的“擊鼓其鏜、踊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感嘆“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爲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久事隴畝!”護兒長大後,將侯景之亂時殺害他伯父的陶武子殺死,首級祭於伯父墓前。後住在長江岸邊的白土村。581年,賀若弼駐屯廣陵,以來護兒爲間諜,因功任大都督。588年,隋朝對陳征戰,來護兒因功進位上開府。590年,高智慧亂起,來護兒跟隨楊素到浙江攻打高智慧。高智慧沿岸佈陣,綿延百里固守。來護兒率數百人敢死隊上岸,直接襲擊敵陣,擊破之。高智慧出逃海上,來護兒追擊到泉州。進位大將軍、任泉州刺史。高智慧殘黨盛道延侵犯州境,來護兒進擊大破之。跟從蒲山公李寬大破黟州、歙州的汪文進,進封柱國。603年,任瀛州刺史,賜爵位黃縣公,受邑三千戶,加上柱國,任右御衛將軍。。隋煬帝繼位後,來護兒再次被詔入朝,百姓聞後,依依不捨,致使來護兒多日未能境,前後上書挽留的人達數百人。隋煬帝對其說
來整隋朝(?—618),隋將領。廣陵人,榮國公、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第六子。,驍勇善戰,屢從征討,所向皆捷。善撫軍士,擊民軍多奏捷。諸敵作歌說
來恆唐朝(?—678年),江都人,唐高宗年間官至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恆祖籍南陽新野,爲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九世孫。高祖來成爲北魏新野縣侯,後降於梁,遷居廣陵,遂以此爲家。父來護兒是隋朝忠臣,曾擔任左驍衛大將軍、左翊衛大將軍、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封榮國公,恩禮隆密,朝臣無比。隋大業十四年,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發動叛亂,弒隋煬帝。來護兒不屈於叛軍,被宇文化及殺害。同時遇害的還有來恆的大哥散騎郎、朝散大夫來楷,二哥果毅郎將、金紫光祿大夫來弘,三哥武賁郎將、右光祿大夫來整。來恆和弟弟來濟倖免於難。來濟在唐朝曾擔任,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封南陽縣侯。來恆曾任河南道黜陟使,唐高宗儀鳳元年至儀鳳三年出任宰相。
來濟隋朝(610年-662年),江都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六年,卒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年五十三歲。來恆之弟,來護兒之子。著名唐朝學者,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幼遭家難,流離艱險,而篤志好學,有文詞。擢進士。貞觀中,爲通事舍人。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撰晉書。永徽二年,拜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封南陽縣侯。帝將以武氏爲後,濟疏諫,後銜之尋坐褚遂良事貶爲庭州刺史,突厥入寇,濟總兵拒之,不介冑而馳入,沒于軍。濟著有文集三十卷,《新唐書志》傳於世。李世民作有《餞中書侍郎來濟,》詩一首
來曜唐朝,唐朝將軍。邠州永壽人。來瑱父。起於卒伍。開元十八年,拜鴻臚卿、同正員、安西副都護,持節磧西節度使,後爲右領軍大將軍、內五十坊等使,曾率軍討伐十姓蘇祿,名著西陲。寶應元年贈太子太保。
來瑱唐朝,邠州永壽人。唐朝名臣,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宰相,兼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和觀察使。自小重名望氣節,慷慨有大志,以忠義聞名。唐玄宗朝武狀元,天寶初年“智謀果斷、才堪統衆”科及第。在平叛安祿山叛亂中戰功卓著,被封爲穎國公。其父來曜官至右領大將軍,太子太保。宦官驃騎大將軍兼內侍監程元振與來瑱不和,當初來瑱鎮守襄陽時,程元振曾求他辦事,遭到拒絕。程元振懷恨在心,唆使王仲升誣其與賊通謀,廣德元年正月,被流放播州,流放途中賜死於鄠縣,籍沒其家。來瑱冤死,藩鎮無不痛恨元振。杜甫有詩曰
來之邵北宋,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來子時宋朝,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來廷紹南宋,字繼先、號平山,原籍在河南鄢陵縣,爲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來宗道明朝,明朝政治人物,東閣大學士,入閣爲相。字子繇,明浙江蕭山人。,來宗道與黃立極是同年進士,累官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天啓七年,以本官兼內閣大學士,預機務。來宗道官禮部時,爲閹黨崔呈秀父請卹典,中有“在天之靈”語。崇禎元年,來宗道晉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1628年五月初,李國普上疏乞歸返鄉後,大學士來宗道出任首輔。來宗道和魏黨也有說不明道不清的關係,他爲人圓滑,但在那非黑即白的時代,官場自然容他不得。在魏忠賢時代,他與另一位內閣大學士楊景辰出任過《三朝要典》的副總裁,而到崇禎帝要毀該書時,他也舉雙手贊成。他對東林一案的平反,態度不是很積極。他曾笑着對編修倪元璐說
來姓近代名人
來偉良(1882-1968),男,字醉樵,蕭山長河人,國民黨中將。自幼就讀私塾,後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追求新知,因見清廷腐敗,便萌發從軍報國之心。1904年考入浙江武備學堂。畢業後又入浙江炮工學校工兵將校科。1909年,調升浙江陸軍混成旅工程營右隊隊官,旋升該營管帶。是年秋季,參加辛亥革命,率領工程營士兵起義,光復杭州。1912年,調任浙江陸軍步兵第四團團長,駐軍抗、嘉、湖地區。是年參加討伐袁世凱之役,出防安徽、廣東一帶,阻止皖省叛軍侵浙。8月充浙江步兵第一旅旅長。1918年調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廳任廳長。,1926年冬響應北伐,率水警起義,與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作戰,並會同國民革命東路軍從閩入浙,光復溫州、寧波。1929年1月,任南京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副科長。1929年4月,調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交通處少將副處長。1931年,任軍政部交通機械廠少將廠長。1942年4月,在重慶任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至年終限齡除役。1968年1月7日病故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