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吾
拼音wú、yú
人口約 1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第 694 位。
位於更姓 之後,熱姓 之前。
吾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69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吾姓 起源
吾姓主要源自:己姓。
吾姓,稀有姓氏,據《姓氏考略》載:春秋時楚有吾氏,三國時吳有吾粲。《路史》雲:系出己姓,夏昆吾之後。吾姓後人主要分佈在浙江省,衢州,開化縣等均有吾姓人脈。
吾姓,根據《路史》記載源於己姓,爲夏昆吾之後。公元前2400多年前,黃帝(第一世)之第八世孫山東昆吾國(今河南濮陽)的己樊是吾姓鼻祖(見【史記】楚世家)。
宋建隆三年(962年),姑蘇長洲縣的吾渭(三國吳太子太傅吾粲公二十一世孫)隨曹彬軍南下,任參軍,至開寶九年(976年),被敕賜爲都督,實授三衢太守。吾渭系三衢(衢州市)吾氏第一世祖,生子二:長子吾淵居於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廿裏鎮)吾川,次子吾滿僑居浙江省開化縣石井。第十五世孫吾崇從吾川遷至棠蔭(現衢江區後溪鎮棠村),後分支後溪鎮壩底村、衢州市區等。開化縣吾氏,後分支城關、汶山、芳村楊家等,清順治八年(1651)又分支浙江省海鹽縣。現今衢州吾姓有3500餘人,其中衢江區2100餘人,開化縣1000餘人。
吾姓 郡望
濮陽郡
吾姓 堂號
濮陽郡
吾姓 姓氏源流
壹、吾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上海,山西之太原、臨汾,陝西之韓城,湖北之武漢,廣東之吳川,雲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己姓。夏之諸侯昆吾氏之後也。昆吾爲夏伯,其地即濮陽縣。”以國爲氏,系出己姓。漢代有吾扈;三國時吳有吾粲,烏程人,黃武初參軍校尉;晉代有吾彥,建平太守;明代有吾謹,開化人。
貳、吾
罕見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乃吾邱氏“省言”而得,其注云:“元吾邱衍字子行,錢塘人,有詩名,時稱吾衍。”或按:“今吾邱後人有稱邱氏者,知當日省言不獨吾氏也。”一音wú,爲現行姓氏。
三、吾
吾姓分布:北京、湖北武漢、上海、上海嘉定、浙江蕭山、義烏、開化、江山、江西廣豐、德興、臺灣南投、臺南、甘肅蘭州等地均有此姓。
吾姓起源:①系自己姓。夏諸侯昆吾(故城在今河北濮陽東)之後。②相傳黃帝庶子龍苗生吾融,因氏。③明時雲南元謀縣土知縣吾氏,系白族。
吾姓名人:
吾粲,三國時吳郡烏程人,任曲阿丞、會稽太守。
郡望:濮陽。
吾姓 歷史名人
吾姓古代名人
吾粲三國,吳大臣。字孔休,吳郡烏程人。初爲小吏,後遷長史,治有名跡。孫權爲車騎將軍,召爲主簿,出爲山陰令,還爲參軍校尉。黃武初,與呂範、賀齊等以舟師拒魏將曹休,遷會稽太守。後拜昭義中郎將,與呂岱討平山越,累遷太子太傅。赤烏中,孫權欲廢太子孫和,而立魯王孫霸,他堅持“嫡庶之分”,違忤孫權。後爲孫霸等誣陷,下獄處死。
吾衍明朝(1268—1311年),又名丘衍,字子行,號竹房、貞白,開化人。嗜讀古書,通經史百家;熟諳音律,聽擊鐘鎛,能明辨宮商;精篆石,尤擅刻印,稱“印人柱石”,印學界贊其爲“起八代之衰”。魯迅《蛻龕印存》雲:“印蓋始於周秦”,後世“向壁刊勒,古法蕩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漢法”,“乃復見爾雅之風”。
吾紳明朝(1381―1441年),字叔縉,號納齋。浙江開化縣人。自小聰穎,經書過目不忘。明·建文四年,考中舉人,永樂二年,進士及第。是歲,廷策進士四百七十人,被選優秀者二十九人爲翰林庶吉士,讀書文淵閣,唯紳年齡最小,且質偉才碩,博覽羣書,爲文立論鮮明,言辭激勵,滔滔然無所凝滯,深博皇帝朱棣的稱讚。被任命參與修撰《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及《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等。
吾冔(1431―1504年),字景端,號求樂,別號文山,浙江省開化縣城關汶山村人。其父任長坦教諭時,生冔於學宮。吾冔幼有異質,敏悟過人,八歲能賦詩,達官學者以成人禮之。初學左氏春秋,求學勤奮。稍長,從外舅方泌學易經,並對易經頗爲鑽研。時蘭溪人,南京禮部尚書楓山先生章懋來訪,談論經義,吾冔對答如流。章懋稱其造詣頗深,方泌對他更是器重,將胞妹配他爲妻。
吾姓近代名人
吾瑞柏(1882―1967年),名粼,號勁臣,浙江省開化縣城關人,系汪國香、吾建元之次子。十六歲入庠,十九歲起受聘華埠坐塾,先後四十餘年,桃李芬芳,極著聲望。教學頗有維新傾向,訂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課程表,每曜定課講授,計有修身、國文、體操、音樂等內容,週而復始,有條不紊。日曜日不放假,而課程酌情減短。課本不拓除四書五經,更多采用當時教育部審定的《共和國新國文》與《新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