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主父
拼音zhǔ fǔ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654 位。
位於壺姓 之後,緘姓 之前。
主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265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主父姓 起源
主父:戰國時趙武靈王讓國給小兒子惠文王,自號主父,就是後來所說的太上皇,他要求國人穿胡人服裝,以便於騎射。騎馬代替了戰車,國中軍力漸強,有吞秦之意,後因二子爭王位,被困餓死於沙丘宮。相傳姓主父者就是他的後人。
漢代有著名的大臣主父偃,後雖然主父偃被誅族,但還有人逃出,這個姓氏現在也還有。
主父姓 分布
主父姓,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北京、上海、山東羅莊、平邑、遼寧瀋陽等地均分佈。漢族姓氏。漢代有主父偃,臨淄人,元光時爲中大夫;宋代有主父詰,登科。
主父姓 姓氏源流
壹、主父
現行較罕見覆姓。今北京、上海、山東之平邑、遼寧之瀋陽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鄭樵注云:“贏姓,趙武靈王號主父,支孫因以爲氏。”或省而作“主”。漢代有主父偃,臨淄人,元光時爲中大夫;宋代有主父詰,登科。
貳、主父
主父姓分布:山東沂水有此姓。
主父姓起源:系自嬴姓。戰國時趙武靈王號主父,支孫因以爲氏,見《姓苑》。
主父姓名人:
主父偃,漢時齊國相,齊郡臨淄人。主父喆,宋時開封人,政和年間登科。
郡望:趙郡。
主父姓 歷史名人
主父姓古代名人
主父偃漢代(?~公元前126),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長安。後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爲郎中。不久又遷爲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漢武帝爲了加強皇帝的專制權力,在以丞相爲首的外朝官僚機構之外,另在宮中設立內朝。主父偃在內朝備武帝顧問,對當時的政治頗有影響。幾次上疏,都能切中時弊。他認爲,諸侯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而爲淫亂,急則合縱以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議,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爲侯(見推恩令),這樣王國自析,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他還提出,徙天下豪傑兼併之家於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內實京師,外銷奸猾,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以及設置朔方郡,以省內地轉輸戍漕,加強防禦匈奴等建議。這些建議迎合了漢武帝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因此多被採納。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被拜爲齊相,揭發齊王奸事,齊王畏罪自殺。武帝以爲主父偃曾脅迫齊王,加之趙王也使人告發其接受諸侯賄金,遂下令逮捕主父偃。這時漢武帝並不想殺主父偃,但時任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殺他,最終被族誅。主父偃死前有數千賓客,但他死後沒有人來爲他收屍,只有汶孔車一人埋葬他。司馬遷在史記中《史記》寫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