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chou 即可
醜姓 醜氏 醜姓起源 醜姓名字 醜姓名人
醜姓

姓氏醜〔 醜 〕
拼音chǒuguì
人口約 7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800 位。
位於政姓 之後,脱姓 之前。

醜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800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醜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醜姓 即可

醜姓 起源

醜姓主要源自:風姓姜姓羋姓

醜姓醜姓起源一

源於風姓,出自太昊伏羲氏之妹女媧,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女媧,燧人氏之女,太昊伏羲氏之妹,風姓。從現人們能得見之古今姓氏文獻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資料中搜尋發現,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個“姓”是太昊伏羲氏的“風”姓,以龍紀官,龍的傳人。伏羲氏之妹女媧輔佐其兄,正姓氏、通媒妁,是爲神媒,被後世人們尊稱爲優生遺傳學的始祖。

從太昊伏羲氏開始,歷女媧氏、柏皇氏、中央氏(中皇氏)、大庭氏(朱顏氏)、粟陸氏、驪連氏(昆連氏)、渾沌氏(混敦氏)、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子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等十六氏,皆承襲伏羲氏之稱號,合計有一千二百六十年。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共有十六位伏羲氏,均爲原始華族氏族部落的首領,但太昊伏羲氏只有一位。在中國古代,伏羲被稱爲日神,又稱太陽、太一、太皋、太暤、太皇、泰皇、湯昊、大昊、大陽、陽帝、高陽氏、高唐氏、東王公、陽帝、天龍、炎帝、帝俊、地皇氏、庖羲氏、庖犧氏、宓羲氏、宓犧氏等。女媧是中華民族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帝,所以在她稱帝后,改以衆鳥之王的鳳凰鳥爲圖騰。因雄鳳凰曰“鳳”,是伏羲氏稱帝后的圖騰,爲此,女媧則以代表雌鳳凰的“凰”爲圖騰。因鳥生卵,卵生鳥的過程與瓜生子和蛾生蝶的過程相同,所以同以鳳凰鳥爲圖騰的伏羲、女媧兄妹的華族中都流傳着鳥卵生人祖的故事,後來的商殷族、徐夷族、女真族等都承傳了卵生文化,認爲他們的始祖是玄鳥所生,商殷王族還以此爲榮,更姓爲“子”。從女媧開始,中國的原始社會轉入父系氏族社會,社會組織開始以男性爲中心。因女媧之名也叫“女丑”,“醜”就是遠古時代人們無比崇拜的月神,即太陰,因此在女媧領導的華族後裔中,有以“醜”爲姓氏者,稱醜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niǔ(ㄋㄧㄡˇ)。

該支醜氏曾一度稱“ᚽ氏”,即“好氏”,後又去“女”復爲“醜氏”,這說明,那是一個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歷史階段。

醜姓醜姓起源二

源於職藝,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大夫鈕宣義,屬於以職業技藝名稱避難改姓爲氏。該支鈕氏一族的得姓始祖爲鈕宣義。春秋時期,鈕宣義爲吳國的從衛都騎衛(君主親信侍衛軍總統領),因其祖上是專職從事鈕柄製作的“百工之長”,故以技藝爲姓氏,稱鈕氏。在鈕宣義逝世時,有後人繪製了他的畫像。後來其像被越國逸臣范蠡所見,撰寫了一篇著名的《宣義公像贄》,其中言道:“公生宇宙,哲以知幾。見亂而去,心焉曷知。彼蒼者穹,鑑公之忠。晦跡林竇,逍遙以終。”

在鈕宣義的後裔子孫中,後來有族人因避禍而去“金”改爲醜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仍作niǔ(ㄋㄧㄡˇ)。

醜姓醜姓起源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逄醜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該支逄氏,起源於北海姜姓,先祖爲炎帝神農氏之孫逄伯陵。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逄,商諸侯伯陵之後,望出北海。”逄伯陵當年被封於齊地(今山東濰坊、煙臺一帶),建逄國,其子孫世代爲逄氏。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之後,以逄國之地封予姜太公,建了齊國。當時逄氏一族則歸順爲太公之臣。到春秋時期,齊國有大夫逄醜父,爲齊國重臣。

在逄醜父的後裔支庶子孫中,有取先祖名字中的“醜”字爲姓氏者,稱醜氏,世代相傳至今,其讀音亦作niǔ(ㄋㄧㄡˇ)。

醜姓醜姓起源四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景醜,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在典籍《孟子集註》中記載:“景醜氏,齊大夫家也。景子,景醜也。”景醜,是戰國時期齊國君主齊宣王田闢疆屬下的重臣,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據史籍《孟子·公孫醜》記載,戰國初期,在各國君主面前,孟子比早年的孔子更加自傲。在戰國初期,景醜與孟子的關係一直很好,是深交摯友,因此他倆之間無所不談。

在景醜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景醜氏,後又省文簡改爲單姓醜氏、景氏,世代相傳至今,其醜氏的姓氏讀音作niǔ(ㄋㄧㄡˇ)。

醜姓醜姓起源五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學生公孫醜,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公孫醜,齊國人,是孟子的學生,他經常向孟子請教各種問題,與孟子的難疑答問甚多,曾問孟子何謂“不動心”和“浩然之氣”,請教孟子對伯夷、伊尹、管仲、晏嬰等人的評價。後來,公孫醜在舉行孟母的葬禮時,負責招待賓客。今典籍《孟子》一書系孟子死後由其弟子萬章、公孫醜一起記述孟子言行而成。一說《孟子》系孟子晚年向萬章和公孫醜口授筆錄,最後由孟子訂定成書。

在公孫醜的後裔子孫中,大多仍以“公孫”爲姓氏,稱公孫氏;但其也有支庶子孫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醜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ào(ㄏㄠˋ)。

醜姓醜姓起源六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司法執刑官侴,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在典籍《康熙字典》中記載:“侴,敕久切,音醜,姓也。”據史籍《姓觽》中的記載:“<類聚音韻>:‘侴,漢時本姓侴,改姓俞。’<漢書>:‘司徒掾俞連,一作侴連。是改姓自連始。’”實際上,侴、醜二字並非同音,今雖同音,但作爲姓氏,絕非同宗。侴,本來爲楚國的一種官職稱謂,是“刑”的變體字,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五刑”執刑者的官稱,也就是俗稱的劊子手,其字原始讀音與“刑”字一樣,讀作xíng(ㄒㄧㄥˊ)。五刑,就是對罪犯實施墨(在額頭或臉面上刻字塗墨之刑)、劓(割鼻之刑)、宮(閹割男子外生殖器或棰毀女子內生殖器)、剕(剜掉膝蓋骨之刑)或刖(砍去踝關節以下腳之刑)、大辟(死刑)等刑法的總稱。後來,在侴官的後裔子孫中,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侴氏刑氏,在近代省筆改爲“醜氏”。

據1992年長沙《醜氏嗣裔錄》中的記載:該支醜氏由“侴”改“醜”,大致是在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左右,其原因在於當時“侴”字難認,遂改爲同音字“醜”。又說,當時遷湘潭的侴氏一支,即中湘侴氏一族早在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之前就已經改爲祖上國姓之“楚氏”。還說,在繁體字“醜”也被簡改爲“醜”字之後,很多醜氏族人因而認爲原姓氏字極不雅,所以有不少人改從母姓了。其實,“侴”字自古有之,在中原諸夏的文字演變歷史中,就是“ᚽ”字的變體字,而“ᚽ”字實際上就是“好”字的變體字,因此“侴”字也就是“好”的異體字,本義就是“好”。因此,侴氏、醜氏的原始正確讀音皆爲hào(ㄏㄠˋ)。

但“侴”字後來被讀注爲chǒu(ㄔㄡˇ),是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以後荊楚文化與華夏文化交融的產物,實際上是“指字音訛”所致,即俗稱的“秀才讀半邊”之結果,因爲“侴”字中只有“醜”是一個完整的字體構件。兩千多年以來,歷史上已經約定成俗,以白代正,承裎亦然,因此“侴”字後來被讀作chǒu(ㄔㄡˇ),也就算作正確了,就如同今日許多人將“角色、主角”讀作jiǎo-sè(ㄐㄧㄠˇ ㄙㄜˋ)、zhǔ-jiǎo(ㄓㄨˇ ㄐㄧㄠˇ)一樣,錯亦正也。

醜姓醜姓起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瑚圖氏,滿語Hutu Hala,漢義“醜鬼”,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大多改爲漢字單姓爲胡氏包氏,也有以漢譯本意改漢字單姓爲醜氏者。

⑵.滿族鈕祜祿氏,滿語Niohuru Hala,漢義“狼”,屬於老滿洲氏族,主要分佈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長白山區。“狼”是滿族先世女真族的圖騰之一,女真族人出於對“狼”的崇拜,而以其爲姓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鈕祜祿”這個姓氏的稱謂曾幾度變化:遼國時期稱“敵烈氏”,金國時期稱“女奚列氏”,元朝時期稱“亦氣烈氏”,明朝時期定稱爲“鈕祜祿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以漢姓爲“鈕氏”,也有冠以漢姓爲“郎氏”者,是典型的“一氏冠兩姓”的滿洲氏族。後又蒙古族引爲姓氏者,後因避禍改爲醜氏。據傳,也有滿族鈕氏族人因避禍而改爲醜氏者,姓氏讀音仍作niǔ(ㄋㄧㄡˇ)。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⑶.據家譜文獻《滿州醜氏譜書》的記載:“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之孫阿達侴逃到海城,改名侴逾政。二道溝的祖產被葉氏所佔,又重新贖回。始祖逾政公爲了掩人耳目,編了一個神話故事:‘順治五年阿瑪豪格陷於獄。外祖索尼遣僕達爾罕夫妻及一男二女送吾及妻古達明至始祖原居地……對後人及外人稱侴氏是源於雲南俞姓。辛丑年,一術士告密,曰吾家有成龍之嫌。官府掘吾祖墳,果見其異:吾祖之軀除雙足因褲纏絆未變,盡皆龍形。家被抄,族被滅。幸家人俞元攜吾潛逃,浪跡天涯。至北京,翁見吾不凡,以女妻之,資助銀兩及家奴共匿於此。俞字不吉,又逢辛丑年遭難,故將俞中之月改爲醜,即侴字,音醜,以紀念罹難之年;名逾政,逾者,逃走之俞氏也;政者:吾正值習文之際也。吾名侴逾政,實爲取阿達侴之侴字爲姓,逾越政權之意。祖居之地已爲葉氏所佔,易名二道溝,有三佃戶業之。幸喜始祖墓碑之碑文尚可辨認:‘馬法西保之墓,左下小字叫昌安’。侴元與葉氏商,以一千兩贖回二道溝產業。小河縱向界之,東葉西侴……”從該譜記載上看,該支醜氏源出愛新覺羅氏家族,“阿達侴”應爲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皇長子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之子,後傳有醜氏、侴氏兩支。例如,今遼寧大連人、安徽理工大學教授、歷任淮南礦業學院建築工程系教授、中國煤炭學會岩石力學專業委員會、煤炭科學總院南京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的侴萬禧(公元1930~今),就自稱出自該家族。

滿族醜姓,原寫作“侴”,本姓【愛新覺羅氏】。

本支高祖“阿達侴”。阿達侴是清初肅武親王‘豪格’的庶出子(妾所生),因豪格受到多爾袞陷害含冤而死。豪格的子女均被降級貶黜。因阿達侴爲庶出,地位低微而被逐出皇室,於順治初年發回遼東金洲從軍戍守。

由於不準阿達侴再姓愛新覺羅,於是隻能取滿語名當中侴這個音爲姓,從此姓侴。後來貼身僕人 達爾罕,侴吉 兩人均奴隨主姓也姓了侴。從此侴氏家族由三支世系組成。

50年代由於簡化字的推行,繁體‘侴’字被廢除,於是侴氏家族又改姓醜。如今醜氏子孫散居東北各地,以遼寧金州、海城、本溪,等地最多,黑龍江、吉林兩省也有分佈。

《滿洲侴氏宗譜》爲該家族穆昆長‘克寧’於清嘉慶六年編寫。後來各支均有序修。最近一次修譜是黑龍江省方正縣一支在 2008年8月,由第13代孫‘保寧’先生從修。

根據富平縣誌記載,長春鄉上下窯奧姓,醜家堡醜姓,留古鄉柯村的那拉姓,均源於滿族,這些兄弟民族的後裔現已全爲漢族。

醜姓 分布

醜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聲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零九十五位,以北海、濟陰、吳郡、滎陽、吳興爲郡望。

今湖南省的長沙市,陝西省的富平縣,河北省唐山市,遼寧省的遼陽市、錦州市、大連市金州區、普蘭店市、海城市,北京市,吉林省長春市、拉林河流域。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甘肅省的慶陽市合水縣,山東省的濟南市長清區,雲南省的昆明市彌勒縣,江蘇省的南京市,臺灣省等地,均有醜氏族人分佈。

醜姓 郡望

北海郡:商朝時期爲古逄國。西周時期爲齊國。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爲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區),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東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爲濟陰郡,轄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一帶。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爲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爲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稱邲,在春秋戰國時期爲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爲吳興郡。

醜姓 堂號

北海郡:商朝時期爲古逄國。西周時期爲齊國。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爲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區),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東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爲濟陰郡,轄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一帶。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爲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爲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稱邲,在春秋戰國時期爲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爲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爲鄭州滎陽郡。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爲吳興郡。

醜姓 姓氏源流

壹、chǒu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遼寧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運城、長治、陽泉,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

貳、(醜)chǒu

罕見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醜姓當以諡爲氏”;

2、“又,或爲醜門氏所改。”

三、(醜)guì

《姓氏詞典》引《太平圖話姓氏綜》收載並注此音。《漢語大字典》音chǒu,無guì音,亦未註明其爲姓。

肆、

醜姓分布:分佈較廣,人數不多。

醜姓起源:周時有醜父。當爲醜氏之祖。

醜姓名人:

醜千,南北朝時南齊滎陽人。醜閭,元至正年間知安陸府。

伍、(醜)

醜姓分布:大陸有此姓。

醜姓起源:①當以諡爲氏。②或爲醜門氏所改。

醜姓 歷史名人

醜姓古代名人

醜千南朝,齊國滎陽人。齊高帝蕭道成受禪之年,醜千在嵩山東見雨石,石開,有玉璽,文曰:皇帝興運。

醜閭元朝,字時中,蒙古氏。登元統元年進士第。累官京畿漕運副使,出知安陸府。至正十二年,蘄賊曾法興犯安陸,時醜閭募兵得數百人,帥以拒賊。敗賊前隊,乘勝追之。而賊自他門入,亟還兵,則城中火起,軍民潰亂,計不可遏,乃歸,服朝服,出坐公堂。賊脅以白刃,醜閭猶喻以逆順。一賊排醜閭下,使拜,不屈,且怒罵。賊酋不忍害,拘之。明日,又逼其從亂,醜閭疾叱曰:“吾守土臣,寧從汝賊乎!”賊怒,以刀斫醜閭左脅,斷而死。賊憤其不降,復以布囊囊其屍,舁置其家。醜閭妻侯氏出,大哭,且列酒肉滿前,渴者令飲酒,飢者令食肉,以紿賊之不防己。至夜,自經死。事聞,贈醜閭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贈侯氏寧夏郡夫人。立表其門曰雙節。

醜成明朝,鬱林人,永樂舉人。

醜慈明朝,三山人,宣德中邵武府通判。

醜姓 相關姓氏

醜門 (醜門)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