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hou 即可
郈姓 郈氏 郈姓起源 郈姓名字 郈姓名人
郈姓

姓氏
拼音hòu
人口約 4 萬〔 罕見姓氏 〕
排名546 位。
位於靖姓 之後,上姓 之前。

郈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54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郈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郈姓 即可

郈姓 起源

郈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

郈姓起源一

源於太昊氏,出自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後氏是傳說中上古時期東夷族首領太暤的後代子孫。太暤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太暤孫後照之後,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源起東海郡。

“郈”與“後”,在古代是兩個不同姓氏的氏族,在今天都簡寫成“後”,不分彼此。

郈姓起源二

源於姜姓,出自共工氏之後。屬於以官職名字爲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期擔任后土,即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在後土逝世之後,被封爲“竈神”,在夏、商、週三朝及其以後,一直爲人們所祭祀。

在後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后土氏,曾有人在楚國爲官,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後氏,世代相傳至今。這在史籍《姓纂》中有記載:“後,后土之後。”在史籍《路史》、《潛夫論》中也記載:“春秋時魯、楚公族有後氏。”

郈姓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魯孝公之子姬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西周末期,魯國君主爲魯孝公姬稱(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他將自己的兒子公子鞏封在郈邑(今山東東平東部),後來成爲齊國的著名無鹽鄉。公子鞏在世時“勤勉仁惠,昭昭如日月”,深受國人愛戴,他逝世後,得諡號即爲“郈惠”,史稱“郈惠伯”。在郈惠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或先祖諡號爲姓氏者,稱郈氏。另外,在春秋早期,魯國君主魯桓公姬允的後裔子孫形成了三支強大的家族勢力,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實際上分別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裔。其中叔牙的後代叔孫氏家族也有個叫郈惡的大夫封在郈邑,即著名的“郈昭伯”,曾與季氏家族的季平子相互鬥雞。

周敬王姬丐三年(魯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的大夫季孫意如(季平子)與大夫郈惡(郈昭伯)鬥雞取樂,爲了取勝,各自都耍了點兒鬼花招:季平子將芥子面灑在雞翅上,欲辣壞郈昭伯雞的眼而取勝;而郈昭伯則在雞爪上暗縛銅鉤,欲以利爪鬥贏。結果,季平子的雞因傷大敗。季平子甚爲惱火,賴在郈昭伯的家裏以自縊相脅。郈昭伯就叫上了臧賜(臧昭伯)到魯昭公處告季平子的狀。魯昭公偏袒郈昭伯,就要討伐季平子,季平子連忙請囚、請亡,但皆不許,於是惱羞成怒的季平子遂聯合了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共伐魯昭公,可笑魯昭公因此屁大丁事卻敗而失國出亡,郈昭伯被孟孫氏所殺。在這位郈昭伯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亦稱郈氏。由於本是同宗同源,因此該支郈氏與郈惠伯之後的郈氏合爲一支。郈氏族人後有一部分省“邑”偏旁簡筆爲“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爲魯西后氏

郈氏以及分衍的簡筆後氏族人,皆尊奉郈惠伯爲得姓始祖。該支後氏與太昊裔孫後照所分之後氏、以及共工氏之子句龍所分之後氏既不同宗亦不同源,且各自立譜,皆不合譜。

郈姓 分布

郈氏是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人口約四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5%左右。“郈氏”的後代大多簡寫爲“後氏”,以東海郡爲郡望。在中國早期歷史上的郈(後)氏名人,幾乎全是山東人: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叫郈處,是齊國人;漢朝時期傳詩、禮之學,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郈蒼,則爲山東郯城人。郈(後)氏在歷史上雖未發展成一個繁盛家族,但經過無數代的播遷和繁衍,其子孫早已遍佈天下。如明朝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即領兵鎮守岷州,長達二十餘年,號令嚴明、番夷畏服的名將郈氏能,便是當時的岷州人(今甘肅岷縣)。

今山東省的單縣,四川省的儀隴縣,甘肅省的固原縣,湖南省的嶽陽市、常德市、寧鄉縣,安徽省的淮南市、黃山市、宣城縣、蕪湖市、當塗縣、滁州市、全椒縣,雲南省的紅河州箇舊市、石屏縣、思茅地區,江西省的南昌市進賢縣、河南省的信陽市商城縣、濮陽市濮陽縣,四川省的儀隴縣,湖北省的武漢市、隨州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揚州市興化縣,甘肅省的蘭州市、南州縣,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郈(後)氏族人分佈。

在中華民族姓氏的歷史發展中,郈、後、後三氏各有不同的淵源、發展、繁衍過程,但在今天大都簡寫成後氏,而且年輕的一代已經完全分不清彼此之間的差別了。

郈姓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郈姓 堂號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羣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郈姓 姓氏源流

壹、hòu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之圍場、山西之壽陽等地有分佈。漢族姓氏。《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注云:“亦作‘後’。魯孝公八世孫成叔爲郈大夫,因以爲氏。”此以邑爲氏,系出姬姓。郈邑在今山東東平東南。望出東海。

貳、

郈姓起源:郈,春秋時魯叔孫氏之邑(故城在今山東東平南40裏)。魯孝公八世孫成叔爲郈大夫,因以邑爲氏。一說,爲魯孝公之子鞏之食邑,是爲郈惠伯,因氏。

郈姓名人:

郈敬子,春秋時魯大夫。郈常,漢時少府卿。

郡望:東海。

變化:郈與後,厚相通。

郈姓 歷史名人

郈姓古代名人

郈處春秋,亦稱後處,字子裏;齊國人(今山東淄博)。著名春秋末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潛心傳播儒學。唐朝開元年間被封爲營丘伯,宋朝時期又加封爲膠東侯。

郈蒼漢朝,亦稱後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今山東郯城)。著名漢朝學者。漢宣帝時,西漢宣帝時博士,官至少府。後蒼精通五經,對《齊詩》和《禮》的研究造詣很深。東漢者應劭稱他是《齊詩》的最早傳人之一。後蒼對《春秋》和《孝經》也很有研究。曾教導翼壽、匡衡等人,而後始有齊計翼匡之學。著解釋有《禮記》之書,名《後蒼曲臺記》。並以《禮》教導戴德、戴聖、慶普,所以《禮記》纔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郈胤唐朝,亦稱後胤。著名唐朝大臣。官至唐朝金紫光祿大夫。策名,出仕,做官。

郈敏明朝,亦稱後敏;當塗人(今安徽當塗)。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永樂年間進士,官至陝西布政司參議。爲人忠厚,從政寬宏。他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爲人忠厚和氣,性情恬淡自如,而於政事勤力親爲,愛民如子,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