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大全 911查詢
輸入姓氏或拼音,例如查找 姓起源,輸入 di 即可
迪姓 迪氏 迪姓起源 迪姓名字 迪姓名人
迪姓

姓氏
拼音
人口約 4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957 位。
位於還姓 之後,照姓 之前。

迪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95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手機查看迪姓起源,微信掃一掃頁面右側二維碼。關註後發送 迪姓 即可

迪姓 起源

迪姓主要源自:子姓風姓

迪姓迪姓起源一

源於子姓,出自上古殷契之母簡狄,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2006年11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隊正式宣佈:今安徽省蒙城縣很大的可能是早商之都所在地。蒙城縣的壇城有很大的商代古城垣,並擬訂下一步挖掘計劃,聲稱對於壇城古城垣的挖掘可能有震驚全世界的發現,那就是一直以來沒有找到的早商故都,有可能就在這裏。連續幾年的尉遲寺挖掘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同步進行,尉遲寺出土的陶器中有全國僅此一件的“鳥形神器”。據史學家考證,“鳥形神器”屬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原始村落領袖或權利的象徵,只能是具有最高權力的王者纔可以擁有。尉遲寺爲震驚中外的中國原始第一村遺蹟,那麼這個“鳥形神器”會不會是商代遺物呢?早商應該在黃帝、帝嚳時期就存在,而黃帝、帝嚳時期就是大汶口文化時期。

據典籍《商頌》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爲商。”按照史《史記·殷本紀》中的記載,商的祖先“契”是這樣降生的:“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爲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着於百姓,百姓以平。契始封商,其後裔盤庚遷殷,殷在鄴南,遂爲天下號。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爲成湯。”因此,鳥,一直就是商人崇拜的圖騰。簡狄,是殷契之母,本文不論其是否吞玄鳥卵而孕生契,而論簡狄之“狄”:商、周時期甲、金古字,狄、迪、易,三字同音通用,是以簡狄氏又作簡迪氏、簡易氏

契爲帝舜之重臣並被封於商之後,取母名爲其後裔立姓,稱狄氏、迪氏、易氏等,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皆音dí(ㄉㄧˊ)。子姓迪氏族人皆多尊奉契爲得姓始祖。

迪姓迪姓起源二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米國君主迪瓦什蒂奇,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爲氏。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十來個小國的總稱。其王均以昭武爲姓。人種主要是粟特族人或其後裔,泛稱爲“昭武九姓”。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擊走,被迫西遷至中亞河中地區。

昭武一詞的語源,目前尚無定論。史籍《新唐書》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爲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於其間,曹國又分爲東、西、中三國。另據史籍《北史》、《隋書》記載,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據史籍《隋書》記載,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爲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古粟特族人在歷史上素以善於經商著稱,長期操縱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早在東漢時期,洛陽就有粟弋(即粟特)賈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發現寫在紙上的“古粟特語信柬”數件,其內容反映了東漢末年、西晉末年粟特族人的經商組織和活動。南北朝以來,昭武九姓經商範圍更加擴大,並不時爲一些國家承擔外交使命,如在公元545年,北周政權曾派遣酒泉胡安諾盤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時期,經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稱爲興生胡或簡作興胡,從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看,興胡與縣管百姓、行客並列,表明他們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會地位。

公元六世紀中期,昭武諸國相繼臣屬於西突厥。公元七世紀中期歸附唐朝,受安西都護府統轄。同時也開始遭受阿拉伯帝國侵襲,遂多次向唐王朝求援,接受唐王朝政府賜封的王號,反抗阿拉伯帝國。公元八世紀下半葉諸國逐步消亡。唐朝時期西域米國,治所在片治肯特城(亦稱鉢息德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古粟特城)。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爲西突厥族所破。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又爲大食國所破。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公元658年)以其地爲南謐州,授其國君昭武開拙爲南謐州刺史。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米國曾兩次遣使來唐朝進貢,當時的米國君主即片治肯特領主迪瓦什蒂奇,後於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被大食國人所俘,旋被殺。烏勒伽即位,求唐王朝保護,並送迪瓦什蒂奇之子侄入華。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王朝賜米國王爲恭順王。唐肅宗李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以後,片治肯特城被廢棄。迪瓦什蒂奇的子侄入華後,按漢之習慣,取祖名首音的諧音漢字“迪”爲姓氏,稱迪氏。

昭武九姓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曆法傳入中原,而中國的絲綢、建築、冶金技術及其“四大發明”傳到西方,昭武九姓人無疑是重要的媒介。他們還在中原四周的遊牧汗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粟特文字帶入突厥、回鶻汗國。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文、滿文均可溯源於粟特字母。

迪姓迪姓起源三

源於風姓,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溫迪罕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伏羲氏駕崩後,葬于山陽高平(山東金鄉縣),其墓曰:“太昊陵”,每至二月二日龍抬頭之日,中華民族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領袖。而他的十個兒子,均以太陽鳥爲圖騰,史稱“十日族”。《山海經·大荒南經》曰:“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者,即伏羲也。《山海經》雲:“宛來之風曰:俊”,宛爲地名,指陳州,伏羲之都;風爲伏羲之姓。《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爲風姓”。因伏羲氏爲湯古氏子,所以在風姓中要保留族徽,爲此風的古體字爲“颺”。因十日爲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湯谷的主人。《海外東經》證曰:“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裝組合爲“早”,早臨水而居曰:“氵早(湯)”,所以十日族以湯爲姓。在民族分衍的過程中,湯姓又分衍出溫迪罕氏,爲女真族金國著姓之一,名望與完顏氏並列。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記載:“凡白號之姓:完顏、溫迪罕……皆封金源郡。”溫迪罕氏族後分衍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爲金國時期著姓重臣,如金國的開鍋元勳迪古迭,金太宗時大將迪古補等。金國滅亡後,元朝政府明確規定:“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因此這些女真族人在元朝時期被視同漢族人,皆稱爲“賤奴、漢狗、南豕”等,後演變爲漢族。因此,在元朝時期諸多女真族人遂改用漢姓,如完顏氏改爲漢姓王氏、陳氏等,而溫迪罕氏後有漢化省文簡化爲溫氏、迪氏、罕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風姓迪氏、滿族迪氏皆尊奉伏羲氏爲得姓始祖。

迪姓迪姓起源四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經中外史家研究,回族姓氏多源於阿拉伯人常用人名的譯音。如泉州歷史上因蒲姓回回就以阿拉伯人原名abll爲姓氏,漢音爲“蒲”。

⑴.阿拉伯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den”、“din”音,漢音單讀爲“底尼”或“迪尼”,字義爲“宗教信仰”。以先民姓氏尾音漢化爲姓氏,是回族姓氏中重要的來源之一。與底氏一樣,回族迪氏,便即源於先民姓氏尾音“迪尼”,大多取漢姓爲丁氏,亦有爲底氏、迪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⑵.以伊斯蘭教古蘭經重內容爲姓氏,亦是回族姓氏中重要的來源之一。回族迪氏,取自伊斯蘭教經名“安拉迪尼”,字義爲“真主的宗教”,先爲安拉迪氏,後簡化爲魯氏,亦有爲迪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迪姓迪姓起源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墨勒迪哷氏,亦稱墨勒迪勒氏,滿語爲Moldire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寧古塔(今牡丹江中游地區)、熬金、畢瞻(今黑龍江畢瞻河流域)、布特哈(今內蒙古布特哈旗)、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後有鄂溫克族引爲姓氏。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大多爲孟氏,亦有爲迪氏者。

⑵.滿族溫特赫氏溫迪掀氏,滿語爲Wentehe Hala,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溫迪掀氏,金國時期女真溫迪罕氏,以姓爲氏,世居朱舍裏(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溫氏,亦有漢化省文簡化爲迪氏者。

迪姓迪姓起源六

源於達斡爾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訥迪氏,以地名爲氏,世居訥迪村(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哈力淺村),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ed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訥氏,亦有爲迪氏者。

迪姓 分布

迪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四百位,以河南、遼東爲郡望。

迪姓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迪姓 堂號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爲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爲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爲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爲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爲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迪姓 姓氏源流

壹、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晉城、運城,陝西之韓城,新疆之塔城,雲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傈僳族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詞典》引《元史》亦載。《中國姓氏大全》稱:“爲迪姑氏、迪古氏改。”

貳、

迪姓分布:湖南攸縣、安徽淮南、浙江蕭山、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迪姓起源:①或系金時迪古氏所改。②獨龍族姓。居於迪郎當地區者以地名第一字爲姓。

迪姓名人:

迪漆,明時江寧人,官知府,見《客座贅語》。

迪姓 相關姓氏

迪古迪吉迪姑迪安迪列糺

熱門查詢
《百家姓》北宋版
百家姓排名:

羿

宿

滿祿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锺离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南宮第五,百家姓終。

©2024 911查詢